APP下载

苏宝荣教授文字学研究思想述论

2015-02-15李冬鸽

关键词:通假本字文字学

李冬鸽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苏宝荣教授文字学研究思想述论

李冬鸽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苏宝荣教授的文字学研究集中体现为对《说文解字》的注释与研究,对汉字形义关系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对汉字造字法与用字法的研究。其治学特点表现为注重研究课题的选择,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理论与实用密切结合;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强调动态地、辩证地、融通地考虑问题。

苏宝荣;文字学;学术思想

苏宝荣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其中尤以词汇学、辞书学的研究在学界的影响更大。但是,苏教授以文字学、训诂学研究起家,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学术功底十分深厚。他在词汇学、辞书学方面的成就与此密不可分,这也正是苏老师非常突出的治学特点之一——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于苏宝荣教授的词汇学和辞书学的成就及学术思想,郑振峰先生和袁世旭博士、李智博士和笔者曾分别撰文专门探讨、学习。词汇学方面,苏教授着力探讨汉语词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关注汉语词义构成的成分、词的结构与功能,强调汉语词义的民族性。与之相贯通,苏教授在辞书学方面致力于辞书释义研究,同时涉及词性标注、辞书学学科地位、辞书的功能、辞书排检体例等。其治学特点表现为两重性、层次性、系统性,兼综与独断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1]

而苏宝荣教授的文字学研究,虽然论著的数量不及词汇学、辞书学,但其可以说是苏教授一直关注的领域。苏教授第一篇文字学方面的论文《论“通假”的分类及其两重性》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而其最新一篇《甲骨文考释研究的创始之作——读<契文举例>》,收录在2007年出版的《孙诒让研究论文集》中。集中体现苏宝荣教授文字学思想的是1993年出版的《<说文解字>助读》,以及以之为基础的2000年出版的《<说文解字>今注》两部著作中。另外,还有十余篇学术论文。苏宝荣教授文字学思想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鲜明地体现苏教授的治学特色,对当前的文字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苏宝荣教授的文字学成就

(一)对《说文解字》的注释与研究

许慎的《说文解字》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考究字源、辨识声读,虽然它不仅仅是文字学著作,但将其看作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毫无问题。苏宝荣教授在广泛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研究所得,对《说文》正篆9 353字中的常用字进行注释,解释字形、意义及形义关系。对《说文》的理论基础、说解特色、编排原则等著作体例的介绍、对它的释字特征与阅读方法的提示、对它成就与局限的评价等,全面、深入、通透地了诠释了《说文》,把握住了《说文》的特点和精髓。这既是理论研究,展现出苏宝荣教授精深的传统语言学的学术底蕴,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说文》以及文字学的初学者具有指导性、引领性价值。

(二)对汉字形义关系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许慎的《说文解字》博大精深,苏宝荣教授通过对这部文字学的重要著作的研读,从中提炼出了关于汉字形义关系的多个研究专题,其中包括:

1.本义与造意的关系研究

苏宝荣教授明确指出:“《说文》的说解,多数是指明与字的形体结构相联系的、在文献中出现最早的意义,即文字学上所谓的‘本义’。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文》的说解只是通过字形分析,揭示该字的原始造字意图,而不是直接指明他的本义。”[2]511与“字的形体结构相联系的、在文献中出现最早的意义”是本义,而“字的原始造字意图”是造意,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词义,一个是字义。因为汉字与汉语的特点,形成字形反映造意,而造意体现实义的格局。苏教授又进一步总结《说文》本义与造意之间的具体关系,指出其中多数是本义与造意相合,如《说文·弓部》:“弯,持弓关矢也。”“弯弓”既是字形直接显示的意义又在文献中使用,所以既是其造意也是本义。另外还有本义和造意不一致的情况。首先,造意所指为个别事物,本义所指为一般事物,如《说文·麤部》:“尘,鹿行扬土也。”“鹿行所扬之土”为造意,是“个别”事物,“尘土”为本义,是“一般”事物。其次,造意表示具体事物,本义表示抽象概念和意念,如《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裁衣之始”为造意,是具体的,“开始”为本义,是抽象的。再次,《说文》的造意训释只是点明了字形结构与本义在逻辑上或意念上的某种联系,如《说文·犬部》:“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气味”为本义,而《说文》的说解只是与这个本义之间有某种联系。最后,通过造意理解本义需要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人们的心理联想作依据和补充,如《说文·又部》:“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右手”为造意,“左右”之“右”为本义,造意与本义的关系需要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人们的联想。这些研究对于理解《说文》训释、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汉字以形表义多向性的研究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与意义发生联系。苏宝荣教授敏锐地指出这种联系是多向的、复杂的,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具体描述其关系为:

(1)同一个形体在不同汉字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雨”从“一”,“一”表示天;“旦”从“一”,“一”表示地;“夫”从“一”,“一”表示簪子。这种“同形异义”往往会呈现出系统性。

(2)不同的形体在构成汉字时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形体或者是意义相关的不同偏旁,如“兄”所从的“儿”与“亦”所从之“大”,所象均为人形,是意义相关的不同偏旁。或者是同一偏旁在构字时出现的形体省减或变形,如“皇”上部所从当为“自”,但是省作“白”,“心”在字的左边形变为“忄”,在下边形变为“”。

这些同样是涉及汉字形义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

3.文字多源性的研究

认识文字的多源性,对于当前处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合理利用二者、优势互补地进行语言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声符为本字的研究

形声字中有一类,“它们的意符只不过是强调了该形声字所属的义类而已,而它的声符却完整地体现了该形声字的本义。”[3]这种现象在汉字当中普遍存在,《说文》对这种现象已有所体现,而较早给予命名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宝荣教授,苏教授将其称作声符为本字。如“久”本义就是针灸,后增“火”形产生“灸”字,“灸”的意符“火”只是强调了意义类别,而其声符“久”体现了它的本义。苏教授又对这种文字现象的具体表现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为两大类、七小类。笔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说文解字>声符为本字研究》即以苏教授的研究为基础和起点,整理分析了《说文》中的声符为本字现象。

(三)对汉字造字法与用字法的研究

无论是汉字学理论研究还是《说文》研究都离不开对“六书”的关注,学界对许慎的“六书说”亦是多有争论、褒贬不一。苏宝荣教授清晰地界定并分析了六书中的每一书,认为它基本上反映了古人的造字理念:独体之文,表达具体意义的为象形,表达抽象意义的为指事;合体之字,有表音成分的是形声,无表音成分的是会意。并且认为应该辩证地认识六书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地评价六书的得与失;达观地看待六书中的四体二用;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别常见的文字现象,但究竟该如何理解通假,学界也存在争论,苏宝荣教授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古汉语中文字“通假”的具体表现,以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两重性提出应该承认狭义、广义、泛义“通假”的合理性。狭义的通假把本字理解为古字,限定在本有其字的范围;广义的通假把本字理解为专字(表示本义的字),包括所有的同音替代现象;泛义的通假把通行的文字作为本字,与本字相对的同音借字或分化字都可以视为借字。

二、苏宝荣教授文字学研究的治学特点

(一)注重研究课题的选择,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

苏宝荣教授的文字学研究在其个人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不占主体、主导地位,但是其所关注的都是汉字学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苏宝荣教授之所以能够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其对研究课题的合理选择是重要原因之一。上文提及的《说文解字》、汉字形义关系、汉字造字法与用字法均是汉字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有些还是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说文解字》在文字学中的地位自不待言,苏教授以《说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除了涉及《说文》本身的主要问题外,还生发出了多个与之有关的汉字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这又以汉字的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传统“六书”为核心。在汉字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从《说文》分析的文字的本义与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分析出来的本义不同的情况,对于典的本义说解的取舍,学界经常为此争论不休。而这又是字典编纂不能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类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中都是焦点,同时学界又存在争议的问题,其极具研究价值。苏宝荣教授的汉字学研究往往是关注这类问题,非常注意研究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致力于解决学界最关心的问题。

(二)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理论与实用密切结合

理论研究为实际应用服务,这是苏教授文字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实际上也是苏宝荣教授治学的整体特点,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还是为辞书编纂服务,辞书编纂除了更多的要运用词汇学理论外,也会涉及文字学的理论与知识,最典型的就是本义的说解。《文字的多源性与字典本义的说解》、《文字的动态考释方法与字典本义》两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倡将文字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辞书编写中,强调这样“对于恰当地处理字典中文字本义的说解,科学地进行字典释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声符为本字”研究,其有益于大型语文辞书对字源、本义的解释;弄清楚本义与造意的关系,同样有助于字典本义的说解,防止将造意当作本义。其次是为读懂《说文》服务,上述所有理论研究都有这种实践价值。因为研读《说文》,苏宝荣教授对汉字的形义关系、对“六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首先是理论层面的,同时反过来又都是为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说文》服务的。正象苏教授在《<说文解字>今注》的《前言》中所讲:“如果能有一部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研究、注释《说文》的著作,将使时下同我当年一样的青年少走许多弯路,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本书的撰写,正是在此方面做出探索和努力。”[2]前言可见,苏教授的治学始终自觉围绕着“实用性”展开。

(三)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强调动态地、辩证地、融通地考虑问题

治学方法上,苏宝荣教授特别强调沟通古今,要有动态的学术思路。如其对文字本义的考释既借今字识古字,又由古形释今字,古今结合,游刃有余。另外,文字多源性的研究、声符为本字的研究中都贯穿着动态的研究理念。苏教授认为:“正如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得到说明,语言(或方言)的横向差异,可以从语言(或方言)的历史发展中追溯成因一样,对文字的动态考释,可以显示汉字为字形嬗变所隐没的形义联系。”[5]研究方法的革新必定会带来研究结果的提升。

治学方法方面,苏宝荣教授还有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用辩证、融通的学术视角解决问题。上文提及,苏教授常常选择学界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为什么很多学者争执不下的问题,苏教授可以圆满解决,除了深厚的学术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六书”的评价,苏教授就强调要辩证地看问题;对出土材料本义与《说文》本义不同的现象,对文字“通假”的不同界定,苏教授就融通地看问题,在不同的前提下承认这些不同的看法,于是才有了文字的多源性、“通假”的两重性等理论。这种辩证和融通不是“和稀泥”、“墙头草”,是实事求是的反映文字现象,是承认客观实际存在的文字事实,是对毫无结果的无意义争论的解脱,是避免主观臆测与思想僵化的科学态度,所以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

总之,苏宝荣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融通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治学方法、科学的治学理念,积淀而成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其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值得研究与推介。

[1]郑振峰,袁世旭.传统与现代融会 理论与应用结合——苏宝荣教授辞书学治学特点[J].唐山学院学报,2014(1):77-79.[2]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苏宝荣.系字之线索 识字之启迪——“声符为本字”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3):1-6.

[4]苏宝荣.文字的多源性与字典本义的说解[J].辞书研究,1988(5):71-78.

[5]苏宝荣.文字的动态考释方法与字典本义[J].辞书研究,1993(1):26-33.

(责任编辑:刘 燕)

The Philology Contribution of Professor Su Baorong

Li Dongge

(Chinese Department,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China)

Professor Su Baorong’s philological research is concentrated on the annotation and the study ofShuoWenJieZi,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meanings from many angles, the study of the building methods and the using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His study features are embodied by the emphasis on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 the focus on hot issues, core issu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dynamic, dialectical and flexible solution to research questions.

Su Baorong; philology; academic thoughts

10.3969/j.1672-7991.2015.02.020

;2015-06-02;

2015-06-15

李冬鸽(1979-),女,河北省昌黎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字学研究。

I206

A

1672-7991(2015)02-0109-04

猜你喜欢

通假本字文字学
衛伯考(下)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坡芽歌书” 的文字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