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研究*

2015-03-27尹铂淳

关键词:复合词诗经隐喻

尹铂淳,张 懂

(1.湖南信息学院 公共课部, 湖南 长沙 410151;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研究*

尹铂淳1,张 懂2

(1.湖南信息学院 公共课部, 湖南 长沙 410151;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前者的数量远多于后者,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还可进一步进行切分;事物概念框架元素语言形式化过程中的突显方式为隐喻、转喻、隐转喻杂合,有五条主要规律。

《诗经》;复合词;事物概念框架;语言形式化;突显方式;规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305篇诗歌。《诗经》中存在大量的事物概念框架❶概念框架是一个有层级、有逻辑的知识结构,每一层级存在诸多元素,概念框架可划分为事物和事件概念框架。,如“山”、“萤火虫”、“怪物”等,且事物概念结构与其形式结构不对应,如“宵行”,它表征事物概念框架“萤火虫”,而其对应的形式结构并非“萤火虫”,而是“宵行”。表征事物概念框架的可为简单词,如“书”、“草”、“花”等或复杂词,如“青山”、“绿水”、“老虎”等,复杂词又可分为派生词,如“章鱼哥”、“老李”、“小王”等和复合词,如“鲜花”、“美人”、“俊郎”等。因复合词表征的概念框架更丰富,故研究的对象确定为《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而非其他。

相关资料显示,《诗经》复合词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训诂[1]11-12、句法结构[2]315-358、语义结构研究[3]。上述研究是对《诗经》复合词较为流行、普遍的研究模式,研究成果颇丰,但皆未能对《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进行专门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的类型有哪些?其数量及比例分别是多少?

第二,语言形式化为何?事物概念框架元素的语言形式化过程中的突显方式及其规律分别是什么?

一、事物概念框架的类型

汉语复合词可从五个层面进行定义:形式上,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词组合而成;语义上,复合词的语义不是其组成成分语义的简单叠加,如“百姓”并非施指一百个姓,而是泛指所有的官僚贵族;规约性上,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复合词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如“兄弟”,其语义仅是“兄”和“弟”语义的简单相加,基于上一条这并非复合词,但实则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各方之影响早已约定俗成,故为复合词;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上,复合词一般较经济,如《诗经》中的“贝胄”,其直陈表达为“以贝壳装饰的头盔”,显然,前者经济得多;邻近性上,复合词两个成分表征的概念是具有邻近性的,如“猫狗”,这是一个复合词,而“猫牛”便只能算是自由短语,因为于人们的经验中,“猫”和“狗”是关系较近的一对概念,而“猫”和“牛”则并非如此。欲成为复合词至少需同时符合基于形式和语义的定义,或至少需同时符合基于形式和基于规约性的定义。满足经济性或邻近性的语言单位一般具备了成为复合词的潜势。基于此界定,从《诗经》中筛选出了320个复合名词。

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表达前者的复合词的数量为301,所占比例为94.1%,如“宵行”、“虎士”、“夕阳”等;表达后者的复合词的数量为19,如“明德”、“万寿”、“日月”等,所占比例为5.9%。可看出《诗经》中,具体事物概念框架远多于抽象事物概念框架,这表明先秦时期,人们欲表达的可能多是具体事物,抽象的极少。

(一)具体事物概念框架

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前者的数量为159,所占比例为52.8%,后者的数量为142,所占比例为47.2%。表明《诗经》中,人们对有生命的事物和无生命的具体事物的表达欲相当。

1.有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

有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人”、“植物”、“动物”❶此处,“动物”不包括“人”。概念框架,三者的数量分别为126、19、14,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9.2%、12.0%、8.8%.,数据表明,《诗经》中,人们欲表达的有生命的具体事物中,“人”最多,“植物”和“动物”分别次之,也说明相较“植物”和“动物”,《诗经》描写的对象多是“人”。

研究发现,“人”的概念框架可进一步划分为“男人”、“女人”和“不区分性别”概念框架,数量分别为65、12、49,所占比例分别为51.6%、9.5%、38.9%,可以看出,“男人”概念框架具有绝对优势,可能的原因是先秦时期,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模型已形成,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存在大量的表征“男人”概念框架的复合词。

2.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

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直接关联于“人”的和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前者是一个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且直接关联于“人”,如“人的言语”、“人的五官”、“人的表情”,后者也是一个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但不直接隶属于“人”,如“车”、“城墙”、“风景”等,它们虽也与“人”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仅是间接。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的数量为13,所占比例为9.2%,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的数量为129,所占比例为90.8%,数据表明,《诗经》中,于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中,多数非直接关联于“人”,极少数直接关联于“人”。

(1)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人的言语”、“人的五官”、“人的表情”概念框架,它们的数量分别为8、4、1,所占比例分别为61.5%、30.8%、7.7%。

(2)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无生命的具体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自然生成”概念框架,如“北风”、“北山”、“夕阳”等,“非自然生成”概念框架,如“輶车”、“附属国”、“大道”等,前者的数量为40,所占比例为31.0%,后者的数量为89,所占比例为69.0%, 数据表明,《诗经》中,欲表达的可能多为非自然生成/人为的事物,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因非自然生成之事物一般为人类所造,所造即所需,那么被作为欲表达对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非自然”概念框架又可划分为基于现实的和基于想象的,如“旱魃”施指的是一种能引起旱灾的怪物,这自然是想象出来的,并非源自现实。基于想象的“非自然”概念框架的数量为4,所占比例为4.5%,基于现实的数量为85,所占比例为95.5%。

(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

抽象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直接关联于“人”的和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抽象事物概念框架,前者如“人的品质”等,后者如“时间”等,前者的数量为8,所占比例为42.1%,后者的数量为11,所占比例为57.9%。

1.直接关联于“人”的抽象事物概念框架

直接关联于“人”的抽象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人的寿命”、“人的品质”、“人的情感”、“人的死亡”、“人的名望”、“人的命运”概念框架,它们的数量分别为2、2、1、1、1、1,所占比例分别为25.0%、25.0%、12.5%、12.5%、12.5%、12.5%。

2.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抽象事物概念框架

非直接关联于“人”的抽象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时间”、“性质”、“范围”概念框架,它们的数量分别为9、1、1,所占比例分别为81.8%、9.1%、9.1%。

二、事物概念框架元素的语言形式化

词概念框架指以最初的那个词概念为起点的百科知识网络, 这个起点词概念便是框架里的中心元素; 框架里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范畴, 它们皆为经验图式化的结果;随着人类经验日渐丰富,框架中的内容不断刷新和改变[4]。概念框架内存在诸多元素,仅被突显的元素语言形式化,并非所有元素。语言形式化是一个心智加工过程,这个过程中,概念框架中突显的元素与相应的语言形式匹配,最终,整个概念框架并为此语言形式所承载。

(一)语言形式化过程中的突显方式

隐喻的传统研究者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家则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认知操作[5]143——借用相对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去理解或说明相对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或事件,且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6]10。如“小明,你是猪啊,这么晚了怎么还不起床”,其激活了两个具体事物概念框架“猪”和“小明”,于上述语境中“小明”和“猪”具有相似性:懒惰,故突显的元素为事物概念框架“小明”中的“懒”,隐略其他,突显方式为事物概念框架“猪”将元素“懒”映射至事物概念框架“小明”之中,即隐喻。

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即利用某事物或事件熟知的或易感知的部分来代替该事物或事件的整体或其他部分,二者间具有邻近性或相关性。概念框架中存在诸多元素,于具体语境中,并非突显全部,仅是部分,突显的方式可以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也可以是基于邻近性的转喻,如“我看了几本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的著作”与“莎士比亚”具有所属和领主的关系,故于具体事物概念框架“莎士比亚的著作”中有诸多元素,“莎士比亚”便是其中之一,依靠框架,突显“莎士比亚”,隐略其他,突显方式为用“莎士比亚”代“莎士比亚的著作”(领主代所属),即转喻。

隐转喻杂合指一种参杂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操作。如“白领寄生虫”,其施指那些穿着光鲜,看似有学识、有能力,而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过工作,就像寄生虫一样,肥己不利人的高收入员工。于领有事件概念框架“白领拥有高收入、好的待遇、高学历”中,领主为“白领”,所属为“高收入、好的待遇、高学历”,依靠框架,突显领主“白领”,隐略其他,突显的方式为以领主代所属,即转喻;“寄生虫”表征的为事物概念框架“寄生虫”,其与另一事物概念框架“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过工作的员工”存在相似性:皆“寄生”于“主体”,且不曾为“主体”带来任何利益等,依靠框架,突显了事物概念框架“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过工作的员工”中的元素“占用公司资源”、“不曾为公司带来任何利益”等,隐略其他,突显的方式为将事物概念框架“寄生虫”中与另一事物概念框架“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过工作的员工”存在相似性的元素映射至后者,即隐喻[7]。

直陈就是直接陈述,即将目标域概念框架中的元素全部语言形式化。值得注意的是并无绝对的直陈,仅有相对的直陈,如“小狗”,一般将它的语言形式化方式视为直陈,而非转喻,虽然于深层概念框架层面,有诸多元素,仅语言形式化了于某个识解视角被突显的元素,但倘若“小狗”的是转喻,那么所有的语言单位便都是转喻作用的结果,这便泛化了转喻的应用领域,致使研究定不精准;再者,根据母语语感可知,“小狗”就是一个直陈。

研究发现,语言形式化的方式有四:隐喻、转喻、隐转喻杂合和直陈,它们发生的次数分别为11、236、25、48,所占比例分别为3.4%、73.8%、7.8%、15.0%。概念框架于语言形式化过程中,并非所有元素皆能最后体现于语言形式层面,仅被突显的元素能被体现,涉及突显便需提及突显的方式,然直陈不存在突显,故一般认为突显方式为隐喻、转喻和隐转喻杂合。

1.隐喻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诗经·邶风·简兮》)

“美”初始表征的为状态事件概念框架“味道好”,于其中存在“使人心情愉悦”、“吃了还想再吃”、“使人陶醉”等诸多元素,于状态事件概念框架“长相美好”存在“对他人有益”、“容颜好”、“讨人喜欢”等诸多元素。显然,“味道好”与“长相美好”存在相似性:皆对人有益、讨人喜欢等,依靠框架,于状态事件概念框架“长相美好”中的元素“对他人有益”、“讨人喜欢”等被突显,隐略其他,突显的方式为将状态事件概念框架“味道好”中的元素“使人心情愉悦”、“吃了还想再吃”、“使人陶醉”等映射至状态事件概念框架“长相美好”中,即为隐喻。

2.转喻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

“膏”初始表征的为事物概念框架“(洗头用的)油脂”,“沐”表征行为事件概念框架“洗头”。行为事件概念框架“某人使用油脂洗头”逻辑结构的第一层级由施事、行为、受事三元素构成,行为为“洗”,受事为“头”;逻辑结构第二层级由行为的受力点、结果、评价等构成,工具为“油脂”。依靠框架,突显位于逻辑结构第一层次的行为“洗”和位于逻辑结构第二层次的工具“油脂”,隐略其他,突显的方式为以行为“洗”和工具“油脂”代指整个行为事件概念框架“使用油脂洗头”,即为转喻。

3.隐转喻杂合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诗经·郑风·羔裘》)

“司”初始表征的为行为事件概念框架“负责”,“直”初始表征的为状态事件概念框架“笔直的”,即“司直”表征的为行为事件概念框架“使……笔直”,于其中,存在致使行为、受事和行为的结果“空间层面笔直”等元素,行为事件概念框架“使……正直”中存在行为“致使”、受事和行为的结果“性格层面正直”,二者存在相似性:行为上,皆为致使;行为的结果上,皆“直”等。依靠框架,突显了行为事件概念框架“使……正直”中的行为“致使”,行为的结果“性格正直”,隐略其他,突显的方式为将行为概念框架“使……笔直”中的行为“致使”、行为的结果“空间层面笔直”映射至行为事件概念框架“使……正直”中,即隐喻。行为事件概念框架“(正人之过的)官使其他官员正直”逻辑结构的第一层级由施事、行为、受事三元素构成,施事为“(正人之过的)官员”,行为为“使”;逻辑结构第二层级由行为的受力点、路径、结果、评价等构成,结果为“正直”。依靠框架,突显行为“使”+行为的结果“正直”,隐略其他,突显的方式为以“使……正直”代“(正人之过的)官”(行为+行为的结果代施事),即为转喻[7]。

(二)语言形式化的规律

1.突显方式为隐喻时

选择的源域概念多为“人或动物的躯体部位”、“动物”、“植物”。如“肺肠”、“腹心”、“爪牙”、“卷耳”、“硕鼠”、“赤鸟”、“中叶”等,这三类源域概念占到了总数的72.7%。这说明先秦民众可能倾向于以这三类作为认知参照来概念化概念或经验,已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

2.突显方式为转喻时

(1)突显的视角和现代表达突显的视角差异较大。如“夕阳”,其实指山的西面,于事物概念框架“山的西面”中有诸多元素,突显出元素“夕阳”,直接反应出了古人特殊的突显视角,即以“太阳”作为认知参照点,来间接概念化目标概念。“宵行”施指“萤火虫”,于事物概念框架“萤火虫”中有诸多元素,如“发光”、“收集入袋可用以照明”、“虫类”等,但这些皆未被突显,倒是“晚上行动”被突显,而现代汉语相应表达“萤火虫”突显的是其“发光”、“虫类”等属性特征,足见先秦民众概念化事物时的突显视角和现代的差别较大。

(2)目标域概念多扩大,少数缩小。“白色的鸟(白鸟)”是一个范畴,中间有诸多成员,“白鹭”便是其中之一。“白鸟”的目标域概念为“白鹭”,后以“白鸟”代之(范畴代其成员),即概念扩大。类似还有“高山”(施指岐山)、“草虫”(施指蚱蜢)等。这类数量较多。

“髦士”施指英俊之士。目标域概念“英俊之士”是一个范畴,而“髦士”❶髦士施指拥有长胡须的男子。在古代,拥有长胡须的男子一般被认定为英俊的人。隶属于其,显然,目标域概念缩小。这类数量较少。

3.形式结构为定中式

(1)突显方式为限定成分转喻❶限定成分转喻为一种认知操作,是于形式角度对转喻进行分类的产物。于定中结构复合词语中,中心成分表征的概念未发生转喻,限定成分表征的概念发生了转喻。时,限定成分初始表征的概念为限定成分目标域事件概念框架中的一个突显元素。“贝胄”施指以贝壳装饰的头盔。这是一个定中结构复合词,中心成分概念不变,限定成分“贝”初始表征的为事物概念框架“贝壳”,显然,它是限定成分目标域状态事件概念框架“以贝壳装饰的”中的一个元素,且其被突显。类似的还有“兔罝”(施指捕捉兔子的网)、“柏舟”(施指以柏木制作的船)、“春酒”(施指春季酿制的或春季酿成的酒)等。

(2)突显方式为中心成分转喻❷中心成分转喻为一种认知操作,是于形式角度对转喻进行分类的产物。于定中结构复合词语中,限定成分表征的概念未发生转喻,中心成分表征的概念发生了转喻。时,中心成分初始表征的概念为中心成分目标域事物概念框架中的一个突显元素。“三寿”施指三位老人。“寿”初始表征了状态事件概念框架“长寿的”,如《老子》中的“死而不忘者寿”,《书·召诰》中的“则无遗寿耈”。于事物概念框架“老人”中,存在诸多元素,“长寿的”为其中之一,依靠框架,突显“长寿的”,隐略其他。类似的有“殷士”(施指商朝的臣),“徽音”(施指美好的话),“东门”(施指东城门)等。

结 语

本研究值得注意之处有三:

一是《诗经》中复合词表征的事物概念框架可划分为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前者远多于后者,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框架还可进一步进行切分;

二是事物概念框架元素语言形式化过程中的突显方式为隐喻、转喻、隐转喻杂合;

三是事物概念框架元素语言形式化的规律有:突显方式为隐喻时,选择的源域概念多为“人或动物的躯体部位”、“动物”、“植物”;突显方式为转喻时,突显的视角和现代表达突显的视角差异较大;突显方式为转喻时,目标域概念多扩大,少数缩小;形式结构为定中式,突显方式为限定成分转喻时,限定成分初始表征的概念为限定成分目标域事件概念框架中的一个突显元素;形式结构为定中式,突显方式为中心成分转喻时,中心成分初始表征的概念为中心成分目标域事物概念框架中的一个突显元素。

致谢:感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梁晓波教授对本文构思的启迪,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1]向熹. 诗经语言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2]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张俊宾. 《诗经》复合词语义结构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4]廖光蓉,杨明星. 词概念框架研究提纲[J]. 外语教学,2008(6):38-42.

[5]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6] 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7] 尹铂淳. 《诗经》复合词和汉语网络复合词意义建构的对比研究[J]. 天津电大学报,2015(1):37-41.

(责任编辑:杨燕萍)

Study on the Thing Conceptual Frame Represented by the Compounds fromTheBookofSongs

Yin Bochun1, Zhang Dong2

( 1.Fundamental Courses Department, Hun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2.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The thing conceptual frames represented by the compounds fromTheBookofSongscan be divided into concrete and abstract thing conceptual frames, and the number of the concrete thing conceptual frames is far more than that of the abstract thing conceptual frames. Both of them can be divided further. The ways of profiling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elements in thing conceptual frames to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mainly includ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There are five rules in the process.

TheBookofSongs; compound; thing conceptual frame; transform to linguistic; way of profiling; rule

10.3969/j.1672-7991.2015 .02.021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源自《诗经》的成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2015-05-24;

2015-06-16

尹铂淳(1989-),男,湖南省邵阳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H041

A

1672-7991(2015)02-0113-05

猜你喜欢

复合词诗经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西部裕固语的并列复合词
《活的隐喻》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