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试行慕课途径的探讨

2015-02-15范丽华

关键词:微课院校高职

范丽华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高等职业院校试行慕课途径的探讨

范丽华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对慕课的了解和慕课的内容等对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进行了调查,提出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实体校园引入慕课教学模式的途径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解构式的分析,以微课为切入点,更新师生教与学的理念;解析专业与课程,推进慕课模式的合理运用;基于慕课与微课理念,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客观分析学生,鼓励形成自我导向的学习思维;争取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构建规范的慕课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合理共享等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慕课;教学模式;实体校园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普通大众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可能,面对高等教育普及的大趋势,如何处理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信息和网络技术迅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现代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个性化趋势不可阻挡[1]16。伴随高速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正悄然进行。2012年对于在线教育有重大突破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慕课)出现,国际一流大学纷纷占领至高点,国内知名大学也紧跟其上,本科院校尤其是国内一流大学对慕课给予极大的关注,纷纷开展研究与推广,除加盟国际慕课平台,也创建自己的平台,与此同时许多本科高校间也建立起慕课平台联盟;此外一些网络企业也纷纷参与到这一领域,各网站建立的课堂各具特色。相应对慕课的研究也悄然兴起,从中国知网上以“慕课”与“MOOC”为检索词搜索,2013年以前的研究文章极少,而2013年就出现516篇,到2014年增加到近3 000篇,从目前的趋势看2015年的数量也很可观。与当前慕课平台上以普通本科课程为主的情况相同,以普通本科教育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占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中的研究者为数众多。然而慕课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少高职院校及教师也已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与推动慕课在高职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

正由于慕课有大规模、开放性、互动性、多元化与自主化等显著特点,它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影响,学生既可通过共享课程获得前沿知识资源,又降低了学习成本,还可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但慕课对课程设计与制作品质、学生所需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教学资源紧缺、资源分布不平衡;技术知识教学的更新速度落后于技术知识的生产发展和应用速度;知识总量超载与高职学生有限学程存在一定矛盾;精品课程和资源库建设应用性差、使用率低等问题而言[2]54,探讨研究在高职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如何扬长避短地引入慕课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王丹中提出职业教育建设慕课应由政府主导,包括政府投资、顶层设计、课程品质和制度保障[3]167;高文杰提出加强全方位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营造MOOC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等[2]55;另外还有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运用慕课教学方法、职业院校慕课联盟运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广大学生与教师实际对慕课了解与接受的程度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尤其在高职院校实体校园引入慕课教学模式,推行慕课及微课等在线课程,可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笔者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开展慕课的形势,对在高职院校引入慕课模式的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主要在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抽样进行,调查专业涉及计算机类、机电类、语言类的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新闻采编与制作、商务英语、导游等,初等教育类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数学与科学、中文与社会等。面向学生与一线教师发放问卷,学生问卷共发出540份,回收522份,有效问卷507份,其中:理科355份,文科152份;教师问卷发出60份,回收54份,有效问卷54份,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8.89%所授课程为实践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对慕课的了解及接受情况

对于慕课的了解,学生的人数远不如教师,学生中有50.49%不知道什么是慕课,42.61%的学生也仅是听说过,而92.59%教师知道慕课,其中有38.89%人对慕课较为了解。在是否愿意接触慕课方面,86.79%学生与90.74%教师都表示愿意接触或试试。由此可见,尽管先前对慕课了解的情况不一,但对于慕课这一新型在线上课模式,绝大多数学生或教师都愿意去接触与尝试。

(二)对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学习的接受情况

学生对于几种上课模式,选“传统上课及测试方法”仅12.23%的学生,选“一部分内容老师上课,一部分根据老师指导在网上自学课件,最后集中测试”的占44.58%,选“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在网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自主安排在网上测试”的占43.12%,可见学生还是希望能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具体到“翻转课堂”授课形式,学生同样大都愿意接受或愿意尝试,理科生不接受的比例更小;大部分的教师也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可以或可以试试采用这样的形式,见表1。

表1 对“翻转课堂”授课形式的接受情况 %

(三)专业实践课程能否通过在线授课情况

对于专业课程能否通过慕课等在线的形式学习,58.03%的学生认为可以,36.0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而对于实践课程内容是否可以用在线形式授课,学生认为可以与不可以的比例相当则分别为49.90%与43.20%,可见学生对实践课程能否在线学习的认识与判断有较大的不一致性。在如果能计算学分,是否愿意通过慕课等在线形式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以外的感兴趣课程方面,有44.97%的表示愿意、43%的表示可以试试。

对于自己所授课程能否制作为慕课供学生在线学习,37.04%的教师认为可以,认为可以试试占53.70%,认为不可以的仅为9.56%。许多教师对于在线实践课应如何处理还是提出了疑问。

(四)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方面

在如果让学生通过在线课程等资源自学知识点,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方面,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则有所不同,见表2。

表2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

由表2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情况较为忧虑,而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课程制作的吸引力是否足够,可见所处位置与角度不同,对问题的关注点是有所区别的。此外,在“其他”方面教师则担心学生的基础不同,面对同样的在线课程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当课程关联度较高时,学生难以理解,等。而学生在“其他”方面则较少提出具体的内容。

(五)教师制作、获得慕课或微课存在的困难

对制作慕课或微课时教师认为可能会遇到最大的困难方面,有77.78%选择了“资金与技术支持”,而“脚本组织”及“其他”诸如实践内容如何处理等方面则各占11.11%。可见,教师认为制作在线课程最需要的是院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人员的配合。在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所需的慕课或微课方面,40.74%的教师选择“从网络平台选取合适的视频”,64.81%选择“自己或与同事合作制作”,其中含有9.3%两者都选,另外还有教师在“其它”方面提出“与企业合作制作”的方式。

三、在高职院校引入慕课的途径

慕课的出现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学生,甚至高等职业教育都面临着挑战,从调查可见,虽然教师与学生对于慕课与微课这样新形式的授课模式了解、认识不尽相同,但都愿意接受与尝试,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有较大期待,教师也很愿意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果在高职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教育实体校园尝试引入慕课模式,可以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呢?

(一)以微课为切入点,更新师生教与学的理念

慕课授课周期一般为4~16周,每周课程2小时左右,但其课程时间与形式设计比较注重依据学习者的认识规律,2个小时是由几个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构成,因此,把慕课课程内容解构了,即可视为是一个个微课。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教学时间在10分钟左右,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突出,同样包含了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环节,资源容量也较小[4]。因此,以微课制作为切入点,再逐步构建该课程的慕课是比较实际易行的做法。2012年底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将各层次的高等教育合在一起评选,而2014年组织的“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把高职高专区别单列,此次参赛选手逾6 000人,最终272件作品获奖[5]。高职院校与教师可以每年组织参赛为契机,将微课做好做精,为大范围制作、推广、运用微课,乃至将来规划、制作慕课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当下慕课、微课等新教学模式方兴未艾,也引起教育技术领域、学术界诸多的讨论与研究,但真正在高等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中并反响并不大,从调查可见一斑。事实上,慕课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更是对人们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冲击。通过从推行微课开始,在高等职业教育师生中普及在线课程也是进行知识、技能传播的一种有效载体的理念。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将面临专业知识与授课形式不断更新的双重挑战;学生面对新的授课形式则需做到能自我激励、统筹安排时间,并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学习社区互动的能力等。

(二)解析专业与课程,推进慕课模式的合理运用

任何教学模式都应以学生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合理配置学习环境中的诸要素,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慕课依托云计算、云存储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使得社区交流、实时交互性练习成为现实,但其区别于传统现场教学的在线学习的特点,仍然给一些课程的制作与授课带来阻碍。这也是在调查中学生和教师尽管对于专业课程能制作为慕课大多抱乐观态度的同时,仍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是否适合制作慕课提出了疑虑的原因,一般认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制作为慕课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对于受众面虽广但对实践操作性要求不高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均可以尝试制作微课,逐步开展慕课课程的开发。从当前已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慕课课程看,也是这样性质课程占大多数。

而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需要教育部门、院校组织包括专业授课教师在内教育研究力量,对专业及所涉专业课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及解构,提出在当前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将实践内容制作为慕课的实施方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做到合理布局,逐步推进。实际上,由于人工智能为主的在线系统自动评价得以发展,目前的系统除能处理简单的判断题,还能对数学表达、模型设计,甚至复杂的编程进行评价,这使得一些具有实践性内容的课程也能够实现在线授课。像在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由edX联盟高校提供的一些计算机类课程“TransactSQL查询”、“C#编程”、“通过Microsoft Azure开发云应用”等,就较好地尝试了将在线授课与学生实践的结合。而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下,尤其是互动式3D软件技术的不断开发,将来逐渐把实践课的在线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基于慕课与微课理念,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背景下,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对教学形式多样化的诉求,应如何应对?慕课的出现既是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授课模式的变革,更是对传统授课理念的冲击。整门课都以慕课的形式上是一种方式,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慕课、微课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也十分切实可行。当网络学习确实开始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时,必然进一步促进教学模式类型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从注重教师教学转向注重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像“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把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网络学习有机地融合,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教学模式[6]201,在20世纪末就已被提出,早在2003年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就将其确定为知识传播产业的十大顶尖新兴发展趋势之一,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未像当前这样更符合教学实际。其“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自定义步调和实时合作学习的混合”、“学习、实践和绩效支持的混合”、“不同教学方式或传播媒体的混合”等特点[6]202,与慕课授课特点相契合。近年提倡的课前学生自学教师提供的视频,课堂则由师生、生生互动讨论、释疑的“翻转课堂”形式,正是利用微课开展混合学习模式的具体体现,它强调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即“O2O”的方式。此外,“小组本位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仍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运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知识学属性是技术知识,实践性、操作性、情境性是其鲜明特征,因此无论是利用慕课进行教学,还是使用慕课、微课资源开展多形式教学,其关键在于能够把握慕课所蕴含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实用主义等教育理论的理念,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并使之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取得教学实效。

(四)客观分析学生,鼓励形成自我导向的学习思维

在前文的调查统计中已可见,教师对学生在线课程学习的自觉性比学生自身更为忧虑,大部分教师把这点视为影响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而在“其他”项中填写的也是有关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综合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是高等职业教师普遍的反映,在尝试性依托原有形式在线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的确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某高职院校在2014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中试点采用“尔雅”通识课中的“军事理论”课程,课程共24个课时,需要在线学习48集视频(20分钟/集),根据要求按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和考试,最终得到教务处确认的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以认定相应学分[7]。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在3天内即“学”完或者应该为点击播放完所有课程,最终在线考试平均在96分以上,因此教师对在线学习有效性产生质疑。虽然这的确反映出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由于这样传统在线课程学习与慕课的授课形式无论是在课程内容安排、结构设置,还是技术处理、实时互动、考核形式,以及依托的信息资源上都有很大区别,因而以此结论完全迁移至学生学习慕课等新型授课模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上,是不尽客观的。

在对社会开放慕课平台上,由于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复杂性,造成学生学习动机有很大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慕课完成率低,这也是对慕课如何面对多样化学生设计教学课程提出了很大挑战的重要原因[1]119。同样,在客观、理性地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和使用实用、精良、具有吸引力的微课和慕课,合理安排教学布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吸引使学生自觉按要求学习课程,取得相应学分的根本。此外,让学生接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并非关键,关键在于通过新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导向的学习思维,懂得把握有利的学习机会、利用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会控制自身的学习进度,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科学安排学习和掌握多渠道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争取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正如调查所体现,教师在制作慕课时可能会遇到最大的困难方面, 77.78%选择了“资金与技术支持”。的确,缺乏这两项谈制作慕课、利用慕课资源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资金投入可以从三个渠道考虑:第一,院校有规划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教师进行微课的制作,开展慕课教学模式的探索,这应是资金支持的主要来源;第二,从教育主管部门获得资金支持,例如,在访谈调查中获悉,一些院校主要专业课程被列入教育部重点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教师计划结合完成项目,有规划地将一些课程内容制作为微课等形式的教学资源;第三,与企业合作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协议与企业分享版权。技术投入也可有三种方式:一是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由教师自己完成课程制作;二是院校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为做微课与慕课的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与企业技术团队合作,将技术处理层面的工作外包,教师负责提供脚本、配合制作。慕课制作不同于以往的精品课程等的录制,其制作流程长,对技术处理要求高,许多制作环节授课教师自身无法完成,它需要建立包括教师与技术人员在内的制作团队,开展选题、知识点设计、拍宣传片、集中摄制、后期制作、测试反馈、运营数据等工作[8]12,因此技术投入的第二、三种方式较为可行。

在长效保障机制方面,除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需建立相应的鼓励、奖励机制,建立保护教师的权益制度,建立一套对新授课形式的考查与评定可操作性体系,等。在学生方面,需制定考核、测试与学分互认体系,特别是在当前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知识供给方式发生转变的阶段,尤其需要探讨建立能够检验学习课程有效性的考查机制,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约束力,以确保学习效果。

(六)构建规范的慕课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合理共享

目前,面向普通本科教育的中文慕课网站已在蓬勃发展,像“学堂在线”;面对中小学教育建立的“微课网”等也迅速发展,而目前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平台并未建成。2014年4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建立了民间组织——“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及MOOC联盟”并设立网站,截止目前已有五六十个单位加盟,但从现有情况看,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太多参与其中,统计可见参与联盟的大多为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不上10所,另有一些社会单位、企业参加[9];此外,联盟课程开发也显薄弱,平台上仅提供少量的微课,社会影响与效益未能形成。

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慕课公共平台其成员构成应该是紧凑的、具有实效的,平台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构建: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专门针对职业教育而设立,吸纳办学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根据各院校专业及课程特色统筹安排课程开发,避免重复制作;二是对已有的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改造或升级,例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运行的“爱课程”网站等,并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本科教育课程相区别;三是政府、院校联盟与企业联合研发系统平台,共同享有自主知识产权[2]56。正如调查中教师们所期待的,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自己与同事共同制作课程,如若有网络平台能够获取更好的资源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平台除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慕课,还可借鉴清华大学在线教育战略组提出的设置“非公开在线课程”(Non-Open Online Courses,NOOC)——面向校内、院系内、项目内的在线课程,这样的平台资源仅提供给联盟院校教师、学生,成本或者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企业投资等共同分担,或者参照一些收费慕课平台的运营方法,按课程学时、学分、考试成绩等方式收费[1]206。其最终目的都是使资源能够合理共享、有效利用,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结 语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使现代教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并将慕课这样的在线教育模式推向广大受众,也推向风口浪尖。慕课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甚至人认为将改变现有的教育格局,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对其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前景不尽乐观。慕课毕竟刚出现短短的两三年,慕课将来发展如何,是优是劣,大家将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拭目以待。

尽管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提出了在高等职业院校尝试引入慕课教学模式的途径建议,但未必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然而,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以实体校园为根本,突显职业技能的培养特色,立足于教与学的实际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借引新的教学模式探讨、实施对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突出对学生自主知识技能掌握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建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能力的养成,这的确是个契机。

[1]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高文杰.面向MOOC的高职教育机遇与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7):52-57.

[3]王丹中.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J].教育与职业,2014(29):167-168.

[4]微课[EB/OL]. [2015-04-2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NS5C_j4rR_cfeNvrK_HUMOyQvwQx1zyuCP545 VQ-ad0C7ZWJTAdsV5NOnEf4tClgBdMc-gEcIkSfiUSgbaBjK.

[5]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公布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结果的通知[EB/OL]. [2015-04-20].http://weike.enetedu.com/news/html/2015-1-14/20151141630241.htm.

[6]许明,洪明.当代国外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尔雅通识课[EB/OL].[ 2015-04-28]. http://mitu.tsk.erya100.com/showCourseInfoAction courseId=TS082.

[8]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9]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及MOOC联盟[EB/OL]. [2015-03-27]. http://www.wkclm.com/web/app.php/News/3.

(责任编辑:杨燕萍)

Study on Trying out MOOCs Approa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 Lihua

(Institute of Hig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MOOCs contents and how people know about it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pproach of introducing MOOCs teaching mod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ntity campus from multiple levels and perspectives in a deconstructive way. The pap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 re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ideas by taking the micro-course as incisiveness, to analyze the profession and curriculum to advance the MOOCs rational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 diversit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ory of MOOCs and micro-course, to analyze the stude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have self-directed study thoughts, to invest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up long and eff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to construct normative MOOCs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resources shar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OCs;teaching Mode;entity Campus.

10.3969/j.1672-7991.2015 .02.019

2015-06-15;

2014-5-06-29

范丽华(1973- ),女,福建省建瓯市人,助理研究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台湾技职教育研究。

G717

A

1672-7991(2015)02-0103-06

猜你喜欢

微课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