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叙事曲中浪漫主义元素的科学阐释

2015-02-14郑婉玲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叙事曲大调调性

郑婉玲

十九世纪这个被浪漫主义风潮所笼罩的时代,音乐在创作上大量的最求个性与民族化富有诗意的音乐语言,通过这种音乐间夹杂的浪漫气息来与时代相衬,此时的作曲家也在极力的掰开前人作曲技术的困扰,寻找个性的突破。生在这个时代的肖邦也不例外,他在叙事曲的创作中大量的加入这些个性元素。

一、肖邦事曲创作背景

伴随着法国大革命而来的浪漫主义气息在欧洲的全面展开。过去主要为教会和宫廷而创作的音乐逐渐转型,转向现在为满足家庭和公众的音乐需要的表演而作,音乐在创作的过程更为注重作曲家个人的个性和情感在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的表现,这种种社社会现象直接音响到每一个浪漫主义的音乐家的创作,当然,出身于这个所谓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作曲家、有钢琴诗人之美誉的肖邦的创作也无不例外,叙事曲这种以作曲家个人情感为基础的音乐题材,也逐渐受到作曲家的青睐。肖邦是音乐史上第一个将叙事曲这种体裁用于器乐创作中的作曲家,他承袭古典奏鸣曲式,又创造性地对叙事曲这一古老的舞蹈音乐进行了发展,使其音乐更具有戏剧性,赋予叙事曲音乐新的历史意义,

肖邦一生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沙时期,第二阶段是巴黎时期。在第二阶段巴黎的音乐创作标志者肖邦音乐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在巴黎创作期间,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四首叙事曲便是此时肖邦享誉欧洲的音乐巨著,这几首叙事曲都是以当时著名的诗歌为题材创作的。如肖邦第一叙事曲,是以反抗沙俄统治的华沙起义以悲惨的失败后波兰诗人米慈凯薇姿创作的长诗《康拉德·华伦罗德》为素材,表达了传说中一位不堪忍受祖国遭受异族奴役的波兰民族英雄以身殉国的故事音乐气势恢宏,决定了它一身的音乐创作道路。

二、肖邦叙事曲的基本结构

1.肖邦叙事曲总体结构特点

肖邦是音乐史上第一个将叙事曲这种体裁用于器乐创作中的作曲家,他承袭古典奏鸣曲式,又创造性地对叙事曲这一古老的舞蹈音乐进行了发展,肖邦创作的叙事曲通常采用的是相当复杂和自由的曲式结构,但是在总体结构构思上还是沿袭着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如。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就是用奏鸣曲写成的。

同时,在曲式结构上大大突波古典时期音乐的局限性,结构更为自由,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尤其是半音化和声和不协的和音使用非常多,大规模引入了远关系的调性转换原则。如《第二叙事曲》就是以g小调的下属六和弦作为开始,通过一个短小的七小节的短小的影子,引出音乐的主部主题。引子的旋律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采用半音化和声。充分体现了肖邦音乐素养的高深境界,以及他对浪漫主义音乐趋势的把握,和突破传统的理想诉求。再加之在四个八度之内Largo的演奏行进速度、4/4拍的方整性结构,歌唱性蜿蜒曲折的音调为展示出一副悲壮历史性的音乐的开始。且与浪漫主义诗歌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该作品是受《康拉德·华伦罗德》的启示而创作的,因此从目中意义上讲该作品有潜在的标题性。

2.肖邦叙事曲的调性布局

肖邦在叙事曲的创作中几乎都是第一主题为小调,第二主题转向其属方向的关系大调,而且,在第一主题到第二主题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关系大调的二度叠置进行。如,《肖邦第一叙事曲》呈示部是由85个小节构成包括28小节的构成复乐段的主部主题,通过31小节的连接部引入作品的副部主题通过一个简单的结束部总结呈示部,并引入展开部。肖邦对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调性进行了巧妙的构思,调性从g开始转入C,再在C大调的基础上二度转向D,再从D大调转向属方向的主调,给人迂回莫测之感觉,这种调性的安排与波兰的传统民间艺术玛祖卡的音乐调性安排有一定的联系。如音乐核心是由具有跳跃性音调的三音组和二度下行的旋律音型构成,并加以Moderato的速度进行和6/4拍的节拍速度,与引子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动力性加强更具舞蹈征。

3.肖邦叙事曲音乐材料的片断性

肖邦叙事曲几乎都是采用片段的音乐链接组合而成,这正是其音乐作品和浪漫主义诗歌联系紧密的地方之一,仿佛是诗歌的章节,如第一叙事曲的展开部的音乐构成是通过四个音乐片段来加强音乐的冲突。第一展开以主部材料为体裁,在a和小的属持续音上运用模进等各种音乐表现手法进行展开,第二展开以副部材料为体裁构成一个平行复乐段的音乐结构,在A大调的基础上运用伴奏似的低音琶音和弦进行并逐渐加强力度掀起音乐的第一次高潮;第三展开从126小节开始在bE大调属方向出现一些新的音乐材料开始出现,属九和弦等一些和弦的运用给展开部音乐带了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动荡之感。

这种音乐片同时调式调性突波古典音乐中自然大调为中心的音乐构造模式,采用了和声大小调同时并用的形式,尤其是调式的属方向二度进行,更是体现了作曲家的细心冥思。从调性的安排和构思看非常不稳定,如第一叙事曲整个展开部从g和声小开始,并在bE上作属方向的迂回远关系转调,如调性从bE转向bB转向C再回到bE又二度向上转向F再转向G再小二度下行转向#F再回到bE的安排,并在上声部采用伴奏音型的音型化和声织体,并与下声采用的分解和弦的伴奏和声织体形成对应直至具有连接功能的属准备的出现。

段的安排大大加强音乐的动力,促使整个再现部形成倒装动力再现,演示了音乐冲突的结果。新旧音乐材料的对比勾勒出一个非常方整、主题明确,极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又不乏即兴特征的、音阶式华彩性叙事曲。

三、关于肖邦叙事曲的科学阐释

肖邦叙事曲是19世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音乐产物,音乐与19世纪上半叶波兰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作品深深的植根于其出身所在地的波兰各种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音乐借鉴很多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乐元素极具民族特色。

1.音乐与文学和特定历史的联系

肖邦的每一首叙事曲都是以当时流行在法国或是波兰作家的浪漫主义诗歌为原材料进行创作的,例如在创作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是受到波兰诗人米慈凯薇姿的长诗《康拉德·华伦罗德》的启示,《康拉德·华伦罗德》这部著作主要描写的是19世纪上半叶在沙俄黑暗奴役下的波兰人民的悲惨生活,波兰民族英雄以身殉国的故事为题材,并深深的植根于其出身所在地的波兰各种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极具民族特色。

在演奏时肖邦叙事曲时,首先要注意将音乐放归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强音乐与历史背景的联系,同时,又要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做到通过音乐来加强文学的渲染力度。以此来适应和容纳更为广阔的音乐素材和更为深刻的音乐内涵,并且,这种题材与浪漫主义诗歌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在目中意义上来说具有潜在的标题性。

2.把握个性化的音乐和声语言进行

肖邦的音乐与其时代音乐特色不可分离,在肖邦创作的年代,音乐追求自由与个性,追求民族特色,所以,在肖邦叙事曲中个性化的和声语言是其一大特色。如,肖邦在《第四叙事曲》的和声构造的安排上打破传统的和声结构,强调属功能和弦的运用,即追求下属和弦直接连接主方向的音乐进行所赋予音乐的内部张力对比带来的效果,充分展显了肖邦在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元素。尤其是拿波里六和弦的大量使用,赋予音乐一直具有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与整体的音乐结构潇湘呼应之奇效。引子部分在f小调音乐上做N6-Ⅳ6-Ⅵ2-V7—I的和声连接陈述,拿波里六和弦的开始就在引子部分的使用使作品一演奏具有bA大调音乐的色彩,充分与调形成对比展现了肖邦在音乐构思上的独创性元素。

3.对民族性节奏、旋律流畅性、自由速度以及踏板运用的把握

肖邦非常注重音乐的民族性,其创作的叙事曲极具民族特色,在音乐思想它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与波兰民族的联系极为紧密,音乐中无不表达对于祖国的会念之情,在音乐中采用了很多波兰民歌的元素。同时,音乐在节奏、音乐形态等各方面有极富民族性特色,节奏大量使用波兰民间玛祖卡等音乐元素的节奏形态,如,主部以三拍为基础的6/4的使用,与独特的伴奏音型的使得音乐在进行中更加具有圆舞曲性质。

肖邦叙事曲震撼人心的部分仍然来自旋律,各种即兴式的装饰音和华彩乐段的使用成为了本作品演奏的一大难点。在《第一叙事曲》中所使用的装饰音不仅仅只是主音符的附属物,而是音乐表达的中心。如:第33小节,右手演奏中的各种十六分音符与八分下行音符的交替连续使用再加之适度的力度给人以川流不息之动感,使音乐如诗意梦幻,旋律更具浪漫色彩。因此,歌唱性的演奏成为本作品演奏之难点。

结语

肖邦叙事曲曲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杰作,作品深深的植根于其出身所在地的波兰各种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音乐借鉴很多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乐元素极具民族特色。对于这首作品的演奏先要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相结合,在对其民族性和个性化的和声音乐语言以及旋律流畅性、自由速度以及踏板运用要有全面升入的探究,从而已达到更为升入演奏的要求。

[1]钱仁康.肖邦叙事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斯门将卡,梁全炳,姚曼华,译.如何演奏肖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叙事曲大调调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