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普契尼初期创作特点
——以《群妖围舞》为例

2015-02-14刘航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主义

刘航

浅析普契尼初期创作特点
——以《群妖围舞》为例

刘航

首先作为声乐的研究者,普契尼的作品一直深受老师以及同学们的欢迎和爱戴,他的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让大家如数家珍!他的音乐线条一直是富有戏剧的色彩!浓重的感情总是让歌者沉醉,让听者沉迷!他可以用很少的音符让人感动,这是他的很突出的天赋。他是真实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风格不属于任何一种流派,同时又与各个流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创作的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小的人物角色!音乐色彩大多都是多愁善感。擅长以悲惨的女性角色作为切入点,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觉醒,唤醒人们对爱恨的分明,这也是当时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想!

普契尼 真实主义 《群妖围舞》 女性题材 旋律风格

21世纪的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料,视频影像获得我们所学的知识!它的传播有赖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然而,19世纪中叶,在没有“传媒”这个概念的时代!在没有更多传播土壤的19世纪,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仅依靠文学、艺术!这是一种真实面对的表演以及口传心授的表达。人们已经厌倦了文学中不加任何想象的语言,更加注重真实生活的写照!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统一之后,结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时代,在法国自然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意大利也兴起了一股新的思想浪潮“真实主义”,“真实主义”最先进入歌剧领域是在歌剧《丑角》和《乡村骑士》这两部歌剧中显现。他的创作来源并不是当时文学思想深入人民思想而来,而是继威尔第之后,人们对于歌剧创新的需求远远低于19世纪初,甚至19世纪中叶,人们不再关注歌剧的创新,对于外来歌剧的上映,也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以及怀疑的眼光,他们更喜欢的是几十年前成功的歌剧作品。有必要的说明一点是,真实主义歌剧的崛起,自始至终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以及审美思考,这也就直接导致真实主义歌剧的局限性,它必然成为歌剧发展的一块基石,埋于历史的长河中。综述以上,笔者浅析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以《群妖围舞》为例。

“真实主义”,首先是文学方面,逐渐深入到音乐和戏剧的范畴!真实主义并不能像真实主义文学一样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生动的想象和思想的撞击,因此在歌剧表演艺术上更加直白,可以做到简单的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如:生动的、剧烈的、充满暴力的戏剧情节。正因为这样简单而直白的审美意念,因此真实主义歌剧不追求深刻的性格刻画和音乐形象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人声的激情来宣泄真实情感,获得观众的共鸣。真实主义也像法国“自然主义”一样,客观的记录生活,然而它与法国“自然主义”的区别是,“真实主义”不是反应城市生活,而是反应下层人民的生活,表达的形式没有文学性的委婉和细腻,更多的是更直接的呈现出生动,剧烈,充满对比的情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普契尼为代表的真实主义作曲家。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直接,他们注重声乐的旋律与真实主义的思想,力求客观表达人民的真实生活。他巧妙地运用音乐的张力,以及对舞台效果准确无误的直觉,是他重要的表现手法。在他的创作中,管弦乐渗透到人声的伴奏,通过人声来宣泄出情绪,以取得观众的同理心,通过人声器乐的配合刺激感官的特性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中心意旨。器乐的演奏也突出了他的创作特点,通过他的这些尝试,显现了他对于歌剧的理解,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普契尼之所以写《群妖围舞》这部歌剧起因于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看出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虽然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以及为后来歌剧创作起着借鉴的重要意义。除去脚本对于歌剧成败的重要意义以外,普契尼偏重以悲惨的女性角色为视角,进行创作!

《群妖围舞》这部歌剧是普契尼处女座歌剧,之所以能够初创这部歌剧起源是普契尼观看了威尔第的《阿依达》启发了普契尼巨大的潜能。《群妖围舞》这部歌剧的情节非常简单,取自德国的童话,贫穷的农家姑娘安娜因受到负心郎罗伯特的欺骗而死去。她和其他受骗的姑娘们阴云不散,化为妖魔,专门与人间做了亏心事的男人作对。悔恨莫及的罗伯特最终在群妖的追迫下一命呜呼。再简单不过的故事情节,但在普契尼的塑造下,我们看到了更加丰富的人物色彩和形象!我们都知道普契尼热衷于悲惨女性形象,这样的特色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普契尼歌剧的创作中,《群妖围舞》也不例外,尽管在初期这部歌剧并没有很成熟的显现普契尼鲜明特色,我们也能看出普契尼倾向悲剧女性的创作,并且在普契尼众多歌剧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普契尼更有一种对待真理、是非黑白的一种情怀,他宣扬正义,对待人们最普通的情感更是尊重有余,是很纯粹的情感。

做为歌者,歌剧的演唱不同于艺术歌曲,从篇幅上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艺术歌曲多数是抒发对于事物某个点的赞扬和歌颂,艺术歌曲的情绪在演唱中相比较歌剧的片段演唱要容易一些,对于歌剧演唱的处理我们在演唱之前,首先,要通读全篇,要理解作品核心内容,并且需要在作品片段上认真做好笔记,这个笔记应该是作为主人公,你在演唱的时候对于故事发展的阶段性小结,用什么样地情绪和语感来表达,想要准确的表达歌剧人物,还要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时代背景,对于作品产生的时期要有清晰地认识,同一部歌剧作品我们可以查阅很多的演唱版本,做为歌者不要去模仿,模仿永远无法超越固有的形式,那么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和认识,我们必须要做大量的阅读工作,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仅用于文学,也同样存在于演唱的内涵上,我们通过史料文字可以了解人物思想,时代烙印,然后经过自己的消化孕育出不一样的演唱效果,只有这样做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同时对于歌剧也是一种尊重。最后,我想说的是歌剧是一个将音乐和戏剧高度结合的综合艺术,做为演唱者,我们更是这个综合艺术的体现者,我们要大量阅览作品,目的在于积累和沉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成自我。这不仅是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更是对待艺术的认真与执着。

普契尼创作《群妖围舞》是(1883-1891)米兰生活阶段创作而成。 可以说《群妖围舞》创作的手法并不是普契尼成熟的阶段,普契尼在这阶段的创作受到社会的大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作曲家这时期的心理诉求所影响,这时期的意大利已经解放,同时出现了反对“浪漫主义”的真实主义,这时期做为歌剧发源地的意大利同时也经历着大的变革!出现了瓦格纳乐句理论。他影响着这一时期作曲家们的创作风格。《群妖围舞》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创作起来的,我们可以听到交响乐大肆的运用在歌剧当中,以及舞蹈、戏剧之间的联合。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是戏剧、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句”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乐剧的内容必须是能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它的形式与传统歌剧的区别是,以连续不断地整体效果代替传统的分曲形式(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是音乐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无穷尽的“旋律、半音、和声”造成不稳定的感觉.普契尼就是在这样的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影响着其他作曲家,如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中的一段旋律就是直接挪用了《群妖围舞》中的一段。虽然在普契尼早期创作中并没有尽善尽美,但他开创了自己独创的风格,那就是将声乐旋律,戏剧和交响乐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我们通过普契尼的第一步歌剧《群妖围舞》就可以看出他是以社会为大的背景,贴合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同时可以看出他本人是充满正义,爱恨分明的性格色彩。这也是他之后日后创作的基石,虽然歌剧《群妖围舞》的问世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也并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代大师的处女座!无论是作品以及作曲家本人都有着不如意的曾经,但是他奠定了普契尼创作的特点,以及最朴实真挚的情感,可能写作的技巧没有后来的完善,但我们看到那就是我们大师的性情表达,直接、激进、爱恨分明、是非黑白在年轻的普契尼眼里是那么纯粹没有污染。在研究《群妖围舞》的过程中,身为演唱者更要多多借鉴剧情的表达,不能仅仅依靠声音的优美,更要贴合剧情,以情带声,同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歌剧都带有鲜明的时期特点,更何况声乐的演唱中更要稳重求变,这个“变”不是技巧的变,而是情感的变化,心灵的变化,我们要演绎别人的故事片段,就要带着他们的生活背景,更重要的是演绎剧中人物的思想,我们在演唱普契尼作品中都不会有大量的华彩以及炫技的旋律,演唱中一定要按照原谱要求自己。每一位作曲家都有鲜明的印记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背景才能够更清晰地演唱,并且更加尊重角色的定位。歌剧的美,一直是音乐与戏剧的高度结合,爱情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歌剧的悲情触动着我们的思想,洗涤我们灵魂,他所表达的含义永远是正直的思想,善良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灵魂,或许剧情是以生命的结束为结点,但即使牺牲和付出生命也永不放弃追求至臻之美的步伐。这才是普契尼最终想要表达的至高理想,同时他也是有一种追求美满家庭的情怀,正因为从小失去父爱,家庭的残缺,使得普契尼对待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比任何一个人都向往,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众多女性角色为爱牺牲的伟大形象,从另一面表现了普契尼对待圆满家庭生活的一种向往和企盼。

《群妖围舞》的落幕并不是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落幕,更应该是他的开篇,它引领了普契尼创作巨轮的起航,奠定了普契尼自此之后对于歌剧脚本的斟酌和把握。透过创作不止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和创作才能,更是渗透了一个人最质朴的美德。作为一名歌者,让我们传承作曲家的思想、灵感,用歌声传递历史、传递美德、传递时代赋予我们最美丽的明天。

[1]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刘嘉玲.西方音乐简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4]杨列京.谈谈普契尼的歌剧作者[J].音乐探索,2007(2).

[5]钱苑.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著[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普契尼歌剧主义
新写意主义
走进歌剧厅
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以《艺术家的生涯》中唱段《漫步街上》为例
近光灯主义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歌剧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