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蒲州在唐代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2015-02-14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战略地位津渡盐池

高 显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062)

论蒲州在唐代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高 显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062)

蒲州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东大门和山西等地区通往关中的必经之地。由于其重要的军事位置和盐池这一重要资源,这里在李渊太原起兵进军长安、安史之乱收复失地和唐末藩镇割据军阀纷争中都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从唐代几次与蒲州有关的重要战役入手,我们可以探究蒲州在唐代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及其原因,以及对当时政治时局产生的影响。

蒲州;河东郡;解州盐池;唐代军事

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济市,在唐代隶属于河东郡,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东岸,位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之间,背山面河,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讲到山西时就对其重要地位有精辟的论述:“(蒲州)控据关河,山川会要”、“为襟要之地,振古如兹也”[1]1888。同时,河东盐池的重要盐资源也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唐代历次战争中都有着重要影响。

蒲州历来为唐史研究者重视,近些年对唐代蒲州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如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和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中都有对蒲津渡重要军事地位的分析;张丽花在《永济在隋唐时期战略地位之重要性》一文中对唐代蒲州的军事地位作了非常详尽的分析;任颖卮的《唐代蒲州研究》中非常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唐代蒲州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吉成名的《论唐代盐业政策与王朝的兴衰》则着重从河东盐池对朝廷的重要意义的角度探讨蒲州的经济地位。此外,还有许多研究唐代蒲州的相关论文。本文则着重从蒲州及蒲津渡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河东盐池这一重要经济资源两个角度以及围绕蒲津和盐池展开的一系列重要战争论述蒲州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蒲州在唐代的战略地位概述

(一)蒲州政区沿革

唐朝初年蒲州属于河东郡,因这里战略地位重要而设置蒲州总管府。武德九年,废总管府置都督府,又改为州。唐玄宗开元八年升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不久废中都,复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复设为河中府。《新唐书·地理志》载:“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上辅。”[2]999赤,即赤县,指京畿之地,说明它与都城长安的距离及对长安的重要性。《唐六典·尚书户部》载:“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同、华、岐、蒲为四辅州。”[3]72由此可见蒲州对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蒲州、河中府反复变更,又曾两度成为陪都,虽然时间很短,但足以说明蒲州所处位置的重要。

(二)蒲津渡与蒲州战略地位

蒲津渡位于蒲州城西,黄河东岸,历代都是长安通往河东等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中就有记载:“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欲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4]2613这里的“河关”指的就是黄河与蒲津关。魏王切断蒲津关,依靠黄河为天然屏障,就敢和刘邦决裂,充分体现了蒲津关的险要和兵家对其的重视程度。

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后子享晋侯,造舟于河”。[5]1214这里的“河”就指黄河,“舟”指的是浮桥,邢昺在对这句话的疏中就写道“比船于水,加板于上,即今之浮桥。”[5]1214《史记·秦本纪》也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4]214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4]218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里建造过浮桥。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距今蒲津渡遗址只有几公里的距离,即建于北周时期,作军事瞭望之用。到了唐代,蒲州成为联系关中和河东的枢纽,并在开元六年(718年)升州为府,设河中府,成为陪都之一。开元十二年(724年)又耗费全国铁产量的九分之一,铸造八尊大铁牛以加固浮桥。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九》记载:“河东,汉蒲阪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铁柱十六。”[6]4726开元铁牛的铸造使蒲津渡的交通得到改善,关中与河东等地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在加强对河东地区控制的同时也便于解州池盐对关中的供应。朝廷对蒲州的重视也体现出这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说:“长安称关中,盖东有函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长安居其中,其他如大震关之在陇右,瓦亭关之在固原,骆谷关之在周至,子午关之在南山,蒲津关之在同州,豹头关之在汉中,设险守国,皆在名义之内。”[7]47将蒲津关与函谷关、大散关等关隘相并论,将其视为长安的东大门,足见在拱卫京师中的关键作用和政府对它的重视。

(三)河东盐池与蒲州的战略地位

除了地理因素外,蒲州的战略地位还表现在经济方面,这和河东的盐池是密不可分的。河东解县、安邑两边和朔方盐州、灵州的池盐与四川井盐、沿海地区所产海盐是唐代盐业资源的三大来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新唐书·食货志》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2]1377由此足见盐对朝廷之重要意义。由于井盐产量低,而海盐运往都城运输成本又极高,河东的池盐采盐便利,产量很高,与两京的距离又比较近,因此河东池盐对关中地区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唐代宗宝应年间还封盐池之神为“宝应灵庆公”,并敕建了中国唯一的池神庙。而在战乱时期,各方也都重视对盐池财富的争夺。

盐池位于河东安邑和解县(今运城市盐湖区南部)境内的中条山北麓,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距今已有四千年的产盐史。舜帝建都蒲坂,这里就开始了对盐池的开发,舜帝曾经面向中条山下茫茫盐池,咏出千古绝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8]3中条山强劲的风使得盐池中的水分快速蒸发从而提取盐分,可以使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以增加。《南风歌》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最早体现,同时也是对河东盐池开发的最早记载。此后历朝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对河东盐池的开发利用,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盐铁官营政策在后世得到了延续,到唐代时,榷盐已经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2]1377由于这一地区有盐这一重要资源,所以历代政府注重对蒲州地区的控制和利用,乱世时也就成为各军阀豪强争夺的重要地区。《新唐书·王重荣传》载:“中人田令孜怒重荣据盐池之饶。于时巨盗甫定,国用大乏,诸军无所仰,而令孜为神策军使,建请二池领属盐铁,佐军食。重荣不许,奏言:‘故事,岁输盐三千乘于有司,则斥所余以赡军。……克用合河中兵战沙苑,玫大败,奔邠州。神策军溃还京师,遂大掠。克用乘胜西,天子走凤翔。’”[2]5437从史料中不难看出,田令孜与王重荣之间的这场战争完全因争夺盐池资源而起,由此可见盐池在各方势力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占据了河东,占据了盐池就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也就占据了战争的优势,同时,占据蒲州也是占领长安,入主关中的重要步骤。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蒲州在军事战争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蒲州与唐代战争

(一)太原起兵进军关中的路线问题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晋阳留守李渊也举起义旗。李渊集团起兵以后决定沿汾河南下,渡黄河,直取关中和都城长安。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一路南下,很快攻克霍邑、临汾,到达绛州龙门,即今天运城河津市,此时要渡黄河有三条路线可选择:一是经龙门大禹渡过河经韩城夺取长安;一是经蒲州由蒲津渡过黄河;还有可经芮城风陵渡过河。在走哪条路线的问题上大家产生了分歧。风陵渡还在蒲津渡之南,因此,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从龙门渡黄河还是经蒲津渡黄河。

有人认为河东守将屈突通骁勇善战,又擅于守城,如果等攻下蒲州再渡河,必然要消耗大量时间和兵力,兵贵神速,应该绕开蒲州,直接由龙门经大禹渡过河,以便快速占领长安。认为“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郃阳。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9]5858(卷184《隋纪八》)李渊也认为不能在河东拖延太多时间,就派遣刘弘基、史大奈等帅六千多众先从龙门渡黄河,如果屈突通渡河迎战,大部队即可乘虚攻下河东郡,如果屈突通按兵不动,则渡河先遣部队可以占领蒲津渡西端,截断其退路,使其腹背受敌。然而,屈突通只派了极少军队渡河迎战,战败后马上退回,闭城不出。因此,李渊部队又陷入两难。

李世民认为屈突通不足为虑,应先占领关中地区,他认为“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稿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能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9]5863(卷184《隋纪八》)一旦占领关中长安,自然形成所向披靡之势,众将看到大势已去,必定前来投降,到那时屈突通在河东的势力不足为虑。但是裴寂不同意,他认为:“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9]5863(卷184《隋纪八》)在他看来如果绕开河东直取关中,一旦长安恃屈突通为后援,拼死守城,长安一时难以攻破,后路又被屈突通截断,后果不堪设想;而攻下河东,再从蒲津渡过河,则胜算更大,且无后顾之忧。李世民年轻气盛,锐意进取,但裴寂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最后,李渊权衡再三,决定留少量军队继续围攻河东,牵制屈突通势力,自己亲率大军经龙门渡河直取长安。过河后就派李建成、刘文静率军扼守潼关以遏止屈突通渡河。果然,屈突通在得知长安陷落后不久,感觉大势已去,无心死守河东,率部投降。

在这一战役当中,河东是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是舍弃河东入关还是攻克河东再经蒲津渡渡河入关对整场战争至关重要,李渊对此也足够重视。不仅是因为屈突通的骁勇,更重要的是,河东郡距长安非常近,境内的蒲津渡又至关重要。正是由于在河东的问题上决策得当,才使得李渊得以顺利入关,建立唐王朝。

(二)安史之乱中蒲州的重要地位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是唐朝历史上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对唐王朝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一重大事件中,蒲州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禄山范阳起兵后,一路披靡,直逼潼关,玄宗求胜心切,决策失当,令老将哥舒翰出击,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长安失陷,皇帝出逃。而河东郡也被叛军将领崔乾佑占领。不久,唐肃宗在朔方灵武登基,开始重整旗鼓,收复失地,白衣卿相李泌提出了收复失地的方案:“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勿取华,令贼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2]4633(卷139《李泌传》)在这一计划当中,“取冯翊,入河东”是最核心的。大将郭子仪也认为:“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9]7135(卷219《唐纪三十五》)

李泌认为,让李光弼部从太原向东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就可牵制叛军的大本营范阳,如果郭子仪部能占领河东郡,则占领长安的叛军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河东北接太原可与李光弼的军队相呼应,东西又距两京长安、洛阳距离近,可以逸待劳,牵制叛军的主力精锐部队,从而各个击破。从李泌和郭子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东地区在当时战局下的重要性,叛军从范阳起兵,经河东的东部和南部逼向长安,因此从河东出发不管向哪个方向进军,都会使叛军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河东位于两京之间,占据了河东,收复长、安洛阳就指日可待了。[10]

郭子仪按照计划顺利占领河东之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平定,河东郡一直都在唐军的控制之下,牵制了大量叛军的主力部队,对后期扭转战局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安史之乱开始,朝廷逐渐对各地节度使非常不信任,尤其是平叛有功,实力强大的朔方军。因此,当平叛大局已定的时候,就在上元二年(762年),肃宗调回了驻守河东郡的大将李光弼,改派李唐宗室的殿中监李国贞坐镇河东绛州。没想到,第二年,士兵就发生了哗变,李国贞本人也被人杀死,万分震惊之下,唐肃宗只能再次启用老将郭子仪出马,河东的军乱很快被平定,河东形势再次稳定下来,这才使得都城长安的局势逐渐稳定。

(三)藩镇割据时期蒲州的军事战略地位

安史之乱以后,唐政府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在平叛过程中大量节度使的设置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根据各个藩镇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及其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把藩镇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四种。[11]河东则属于中原防遏型,蒲州紧靠黄河,交通便利,同时,它位于都城长安、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之间,距长安东大门潼关也不远,处于东西交通的关键地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河东能够掌握在朝廷手里,成为防御河朔地区割据势力的主要依靠力量。

德宗建中四年(783),为平定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叛乱,朝廷征发泾源军兵马南下支援中央军,在经过都城长安时,因犒军费太少致使军队哗变,德宗出逃奉天(今咸阳市乾县),史称“泾原兵变”。泾原兵变之后,驻守河东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最先率军前来营救,李晟、马燧等部也相继赶到,解了奉天之围。将士们都认为:“怀光复三日不至,则城不守矣。”[9](7495卷229《唐纪四十五》)

在泾原兵变的平定中,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假使河中在敌之手,蒲津要道被叛军把守,李怀光等部就不能及时赶到,德宗性命难保,唐王朝也会命悬一线,当然,长安和河中府距离较近,可互相呼应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兴元元年(784年),李怀光受奸相卢杞排挤,退守河中与朝廷对抗,其判官高郢劝其归顺,于是李怀光派儿子李璀前往朝廷谢罪,可是当给事中孔巢父代皇帝前往河中后,却又产生误会,被李怀光部将杀死。杀死命官,已是归顺无望,李怀光就开始积极备战,准备对抗朝廷。

李怀光以河中为根据地叛乱,德宗非常忧惧。一方面命浑瑊和马燧讨伐李怀光,另一方面对其麾下的将领进行笼络。由于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粮草匮乏,朝廷的征讨力不从心,许多大臣竟然主张赦免李怀光,但是李晟则认为绝对不可,他的理由有五个,其中第一条就是“河中距长安才三百里,同州当其冲,多兵则未为示信,少兵则不足堤防,忽惊东偏,何以制之!”[9]7573(卷231《唐纪四十七》)蒲州距离长安如此之近,守将必须是朝廷可靠之人,如果不彻底解决李怀光的问题,终将为以后埋下隐患。最后,德宗派浑瑊、骆元光等将配合马燧终于扫平了李怀光叛乱。

河东属于中原防遏型藩镇,是朝廷赖以抵御河北各藩镇的重要力量,同时,河中一地距都城长安如此之近,,并占据交通要道蒲津渡。如果失去河中,就等于关中的东大门已经敞开。因此,李怀光叛乱才引起唐德宗的高度重视。李怀光在河中的叛乱被平定不仅巩固了都城长安周边的局势,免除了朝廷的后顾之忧,也对河北平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蒲州在唐代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要的经济地位又使其军事地位也随之上升。在从唐初到唐末的多次战争中都是兵家必争要地,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蒲州是长安通往河北地区的要道,境内蒲津渡扼黄河,和潼关一起是长安的东大门;其次,河东盐池可以带来巨额的经济财富,为各方所觊觎;再次,蒲州处在两京之间,在战时得蒲州则两京可图。总之,地理与经济两大原因导致蒲州成为唐代军事要冲,在战争中均为各方所争夺,不管哪方势力得到蒲州,都将占据极大的优势,从李唐建国到唐朝灭亡,三百年间,这里一直就是战争各方争夺的焦点,对战争全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 张丽花.略论永济在隋唐时期的战略地位[D].山西大学,2004.

[11] 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J].历史研究,1983(4).

【责任编辑 杨 强】

2015-07-11

高显(1991-),男,山西临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隋唐史。

K242

A

1008-8008(2015)05-0032-04

猜你喜欢

战略地位津渡盐池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西津渡古街忆旧
映像畜牧业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津渡兄
调色盘
盐池美食
木 偶
新时期军队建设成就概览之二 置教育训练于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