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语境视角下修辞功能的分析与研究
——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六册)为例

2015-06-23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篇语境情景

樊 茉 兰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情景语境视角下修辞功能的分析与研究
——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六册)为例

樊 茉 兰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情景语境理论认为,影响语言使用的三个因素有语场、语旨和语式。以情景语境理论为视角,对高级英语教材中各种修辞的功能与意义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话题意义、角色关系、写作意图、文体特点等角度认识修辞的意义与功能,高级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和认识思路。

情景语境;修辞;外语教学

语言的功能不言而喻,或提供信息,或表情达意,或劝说诱导,或说明解释。“而修辞地使用语言,则能使语言发挥更大的力量,更有效地对受众产生修辞者希望产生的预期影响。”[1]因为修辞在英语语言和文学中无处不在,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虽然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和能力,但它们一旦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得到应用,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一旦从语言层面上升到修辞层面,就成为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2]。因此,研究修辞,对研究语言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级英语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欣赏及批判能力。作为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六册)[3]选用的课文除了体裁各异、题材多样的特点,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丰富的修辞运用。阅读过程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是与写作者双向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4]。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掌握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功能因素等,还要培养学生修辞学习的意识,考虑修辞因素,揣摩修辞意图,加强修辞思考,提高对修辞力量的关注与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掌握语言并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

目前对修辞的研究很多,但多是从翻译的角度[5]或以英文广告为语料对其中的修辞进行分析[6]。虽然也有教学中的修辞研究,但大多是以某种修辞为研究对象[7]或对某篇作品(多是文学作品如小说)的修辞进行研究[8],而以高级英语教材为语料,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对不同修辞的意义和功能的总结与分析还比较少,因此,本课题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情景语境理论

20世纪初,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通过对Trobriand群岛上原始文化的研究,创立了语境理论。他把语境分为两个层次: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概念[9]。20世纪50年代Firth发展了这一观点,对语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Halliday和Hason又进一步完善了情景语境思想,对语境进一步概括化,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语域变量,即影响语言使用的三个因素: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 Discourse)。他们认为,语场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不仅指发生的行为,还涉及行为的目的;语旨指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语式既指语言的作用,也指语言交际的媒介或渠道,即语篇的语言载体形式[10]。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支配着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就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将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现实化的结果[11]。情景语境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因此语篇的理解离不开情景语境。王楠也提出,情景语境是直接语境或现实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篇意义的理解与分析。[12]修辞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理解修辞的意义与功能同样离不开情景语境,因为语境制约修辞的运用,修辞影响语境的创设。本文从情景语境理论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对修辞功能进行分析。

二、从情景语境角度分析修辞功能

语境和修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形成辩证的关系。这里主要从修辞在表现语场、服务语旨和体现语式等三个方面,分析修辞的功能和作用。

1. 表现语场的修辞的功能分析

语场表现为在一定社会情景下,谈话者的目的性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为了交流感情而建立或确认的一种社会关系[11],在多数情况下与题材、话题有关。从语场的概念与定义分析,象征、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能够体现语场中的题材和话题元素。

(1)象征

“象征(Symbolism)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南帆语)[13]。美国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亚瑟·西蒙斯将象征定义为“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14]。

象征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以小说“A Rose for Emily”(Lesson 8, Book VI)[3]为例分析象征手法的功能。

小说作者Faulkner以其独特的混乱的时间顺序手法描述了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悲剧性的一生。在结尾的第57段,作者用“upon the valance curtains of faded rose color, upon the rose-shaded lights…”等包含“rose”的句子和小说题目“A Rose for Emily”形成了呼应关系。作品中的“玫瑰”具有象征意义,除了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玫瑰可以看作是作者献给艾米丽的)之外,更借助象征手法表现了作品的多元主题(也可以是小镇人们、小镇甚至当时社会献给艾米丽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小镇人们对主人公的不满与同情交织的复杂感情)、爱情(主人公一生渴望的情感)、道德(南方社会道德观与主人公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宗教(加尔文教对主人公人性的压制)等诸多方面。正是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运用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将具体的事物“玫瑰”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刻底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除了A Rose for Emily,教材中我们选读的其他短篇小说也多用到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如“Two Kinds”(Lesson 2, Book V)中,“piano”从之前的母亲的“梦想”、June的“噩梦”和“悲惨的根源”,到母亲的“奖励”、June的“骄傲”等象征意义的变化,阐释了母女两代人及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矛盾化解的主题。象征的手法穿插在各个情节之中,并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不仅使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实、丰满,而且也深刻挖掘了作品本身的社会意义。“Invisible Man”(Lesson 7, Book V)中“invisibility”,“darkness”和“light”等分别象征在以白人文化为主的社会中黑人的“隐形”、“处于黑暗的状态”和与之对应的“光明”。小说通过象征手法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状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Nettles”(Lesson 4, Book VI)的作者Munro娴熟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分别以“water in the well”象征深藏于心的纯净情感、“storm”象征净化心灵并改变主人公对爱情的认识以及体现故事主题的小说题目“Nettles”。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不仅给阅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更能使阅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呼应与共鸣,从而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小说人物及故事主题。

(2) 夸张

“人们在说话、写作或文学作品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方式来说明问题、表示强调、渲染气氛、增加色彩等”[15],这种修辞就是夸张(Hyperbole)。如:

S1. When that assembly came to a swift Greek river and halted for miles along the bank to drink, the waters shrank to a few pools of mud. (Para.22, Lesson 12, Book VI)

S2. The Kiowas reckoned their stature by the distance they could see, and they were bent and blind in the wilderness. (Para.6, Lesson 9, Book V)

句1是The Hot Gate中,作者在描述波斯大军饮水时,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波斯人之众多,强化了斯巴达以少对多的事实及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从而深化了温泉关战役的深远意义。在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中,句2“他们弯着腰,眼睛也看不见。”如果只读字面意思,似乎描述得并不真实。但“夸张手法的运用,表现了更深层次的真实”[16]。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除了表现Kiowa人在西蒙大拿密林中艰难的生活情景:因为林密树多,他们不得不弯腰前行;周围高山耸立、树木围绕,使得他们无法极目远眺,也为日后放弃出生地、千里迢迢辗转迁移的印第安人的血泪生活提供了重要缘由。运用夸张手法,作者“通向烟雨山”的怀旧色彩和回顾意义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 对比

对比(Contrast)是对两个人或事物之间的比较以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17]。先以“The Hot Gate”(Lesson 12, Book VI)中的对比修辞为例:

S3. Most people go through Lamia without stopping, but I was following the Persian invasion, (Para.1)

S4. I was following the Persian invasion, that spectacular combined operation of almost twenty-five hundred years ago. (Para.1)

S5. Where there was once a narrow pass, there is now room for road and rail, and fields that lap round the corner. (Para.9)

在文章开首作者就运用对比(句3)说明与一般不在Lamia停留而直接抵达旅游胜地—雅典的游客不同,作者沿着当年波斯军队侵略的路线,特意来到这个经历了历史上著名战役的地方。句4对今日Lamia 这个小镇的平常生活与2500年前的那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战事进行了对比。句5中作者再次运用了对比:2500年前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窄通道与现在宽阔到可通车行的大道,说明岁月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也加深了作者对温泉关战役意义的思考。

在“The Woods Were Tossing with Jewels”(Lesson 2, Book VI)中,作者也多次运用对比来强化作为“林中摇曳的珍宝”之一的父亲机智、勇敢、不畏险境的品质。

S6. Papa told this man to go back and tell Watson how much was still owed, and that he, papa, would be coming for it. The poor messenger was terrified and begged papa to let the matter drop. (Para.30)

S7. Watson’s whole living room could be seen through a wide screen. It was an armory; the walls were lined with guns. Papa did not carry a gun. (Para.31)

句6用较为强硬的指令性句式结构“told…to go back… and tell…”和“was terrified”、“begged”等词将父亲与Watson派来的信使进行了对比,从信使的害怕、胆怯反衬出父亲的果敢、坚决。句7通过描述Watson 挂满武器的起居室和父亲没带一枪一弹的赤手空拳,对比出父亲只身一人面对传说中臭名昭著的杀人魔王Watson的勇敢。对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这些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正反互衬,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其本质,也体现了语场的主题功能。

2. 服务语旨的修辞功能的分析

与关注题材、话题的语场不同,语旨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身份和角色关系以及交际意图。反语、仿拟、反问、转喻等修辞可以反映语旨中的这些方面。

(1) 反语

反语(Irony)是“说一种意思而意指其反义内容”[18]。反语常用于论述文、时局评论、问题探讨等阐明写作者个人看法的文体中。

下面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评论文章“How to Get the Poor off Our Conscience”(Lesson 1, Book VI)为例进行分析。反语是此文主要的修辞手法,反语的运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S8.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Our Conscience (Title)

S9. Their poverty is a temporary misfortune: If they are poor and also meek, they eventually will inherit the earth. This is, in some ways, an admirable solution.(Para.3)

S10. So are the philosophers … celebrated in Washington: George Gilder, a greatly favored figure of the recent past, who tells too much applause that …; Charles Murray, who, to greater cheers, contemplates …; Murray is enjoying unparalleled popularity in high Washington circles. (Para.20)

句8是文章题目,这个问句题目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在寻求“如何从良心上驱逐对穷人的负疚感”, 但纵读全文,作者通过列举各种方案、计划的应用与实施,实际上表达了对穷人的同情,也是他对美国社会从古至今、从上到下对穷人漠视、冷淡、不管不顾这一社会现象的鞭挞。标题似乎与内容形成断裂,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反语修辞的运用解构了题目的本来意义,引发阅读者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思考。句9中的“admirable”似乎表明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值得赞扬的可行方式,实则暗含了与之相反的看法。作者的态度通过反语修辞显而易见。在总结当代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句10里,作者用 “celebrated”,“greatly favored”,“too much applause”,“greater cheers”,“unparalleled popularity”等词或短语正话反说地讽刺了当前美国受到推崇、极具市场的无视穷人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穷人为代价来保全富人利益的政府或政府代言人,他的写作目的通过反语的修辞手段得以实现。而作者能以平视的角度运用反语手法对美国社会包括上层甚至当政总统进行讽刺,也表明了作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

(2) 仿拟

Cuddon认为仿拟(Parody)是模仿某一作者的话语、风格、态度、语调及意念等,并使之显得滑稽可笑。[19]“但仿拟并不是一种现成格式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修辞手法”[20],是“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某种既成的形式”[15]。在“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Lesson 10, Book V)中出现两次仿拟修辞:

S11. “The men in suits are telling us what the men in uniforms are going to do to the men in turbans if they don’t turn over the men in hiding.” (Para.6)

S12. Is our democracy so fragile that four airplane bombs can erode 225 years of liberty? (Para.25)

句11是作者借用美国著名作家Ken Kesey诙谐模仿布什总统2001年9月20日9.11袭击刚刚发生后在“国会联合会议”演讲中的话语。演讲中,布什总统语气强硬地对世界恐怖主义宣战。作者之所以直接引用Ken Kesey对布什话语的诙谐模仿,是因为他想要通过其他有影响的人来表达对布什政府为达目的而采取极端手段的反对态度,起到呼吁一种把美国引向正确道路的合理政策的作用。句12是对《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Patrick Henry的著名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中话语的仿拟。作者借用名人名句的框架结构,消除民众甚至政府因恐怖袭击而引发的恐慌,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从不安到镇定,从多疑到自信,放下疑虑和质疑,坚信美国民主、自由的固若金汤、不可摧毁。

(3) 反问

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是一种无需回答的问句,是一种否定的方式。根据冉永平、方晓国的研究,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中的缓和消极性语用用意的力度中,除了表示委婉的批评、委婉的异议,还可以表达委婉的讽刺。[21]如:

S13. Can we really believe that any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he poor prefer welfare to a good job? Or that business people … are idling away their hours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ir pay? (Para.16, Lesson 1, Book VI))

S14. Is our democracy so fragile that four airplane bombs can erode 225 years of liberty? (Para.25, Lesson 10, Book V)

句13是“How to Get the Poor off Our Conscious”中针对“公众的帮助措施会对激励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一谬论作者进行驳斥的两个反问句:“难道我们真的相信穷人宁愿不要工作而要得到救济吗?难道我们真的相信时代精英会因为酬劳不足而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吗?”句14是作者在“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中通过使用无需对方应答的反问句,表面上明示了美国民主的传统不会因恐怖袭击而摧毁,实则批评了盲目恐慌、多疑、不自信的民众甚至政府。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通过运用反问修辞,表明了他们批判某一观点或看法的写作意图和间接性讽刺的态度。

(4) 转喻

转喻(Metonymy)在《英语修辞大全》中被定义为一种相关事物之间名称替换的修辞[22]。下面是教材中转喻修辞运用的例子:

S15. Anthrax panic sends Congress running from its chambers. (Para.2, Lesson 10, Book V)

S16. I have to admit that instead of spending that sum upon bread and butter, rent, shoes and stockings, or butcher’s bills, I…(Para.2, Lesson 4, Book V)

S17. “The Angel in the House”(Para.3, Lesson 4, Book V)

在“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中,“Congress”指代“members of Congress”(句15)。这里的转喻表达了作者对国会议员面对炭疽病毒恐慌异常,以至于仓惶从国会逃命的揶揄态度。

“Professions for Women”中,作者也多次使用这一修辞手法。句16中“butcher’s bills”指代“meat bought from a butcher”;介词upon的宾语部分是指代“basic daily necessities”的转喻修辞。和其他以谋生为主要工作目的的妇女不同,作者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可以使她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使她的自由创作成为可能。“The Angel in the House”是英国诗人Coventry Patmore的同名诗歌,他描述的是有着“美丽”、“纯洁”、“优雅”等特点与品质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家中的天使”,但作者以此指代以男性为控制力量的社会所要求的女性角色,指代那个时代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因而她“在我(作者)写评论时总在我和我的写作之间制造麻烦”。因此,为了更好地不受干扰地进行创作,作者进一步提出要“kill the angel in the house”。转喻修辞的运用体现了作者“思维和行动的一种方式”[23]。

3. 体现语旨的修辞功能分析

语式是交际的媒介或渠道,决定了语言表达的物理形式,即决定了语篇的正式程度。排比句式、对照、掉尾句、头韵等修辞可以很好地体现语式所包括的文体特点。下面以排比和头韵为例进行分析。

(1) 排比

根据Webster ’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排比(Parallelism)是为了达到修辞效果而循环出现的、句法相似的结构,特点是短语和句子的平行排列,结构和意义的均衡相似。Martin Luther King Jr. 擅长修辞的运用,排比是他在演讲中较多使用的修辞之一。在共28段的演讲“Where Do We Go from Here”(Lesson 1, Book V)中,作者共使用了16个排比句式。各种排比平衡结构在不同段落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No.ParallelStructurePara.No.ParallelStructurePara.1Ofthegoodthings…19…theproblemof…222Wemust…310Nicodemus,youmuststop…233Itwasthis…that…711Whowill…254Itisthework…1212Nobodywillshout…255Thisisnotime…1813Letusbedissatis-fieduntil…266I’mconcernedthat…1914Itwillgive…277I’veseen…2015When…288Whenyouask…2116Letus…28

可以看出,作者从头至尾用排比结构贯穿全文。如在演讲的高潮段落第25段中,通过11个平行排比结构的运用,从住房、环境等生存的物质条件,到教育、平等、自由和社会参与等精神需求,作者列举了“我们不满足”的不同方面。这篇经典的演讲,自始至终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不仅表现在短语和句子层面,更主要表现在语篇体裁的整体框架上[24]。这种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的并列使用,突出强调了内容,增加了演讲的韵律美和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同时提高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欣赏性。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等放置于一个富有节奏和均衡韵律感的宏观语篇结构之中,构成了他的标志性的正式演讲文体。

(2)头韵

头韵(Alliteration)是重复首个发音的一种修辞[22]。头韵多运用于诗歌,其他文体如描述文和叙述文中也会出现,头韵语式往往呈现出诗化的叙事意境。诗人Scott Momaday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Lesson 9, Book V)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头韵的反复使用,共出现14次。

作者用富有节奏感的诗化语言回忆了Kiowa 祖先苦难的历史,讲述了他们心酸的过往生活,描写了一个意蕴世界,并用头韵的修辞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烟雨山夏日的酷热情景(green-and-yellow grasshopper),黄石对Kiowa人自由的禁锢(the eagle and the elk),诵读经书的祖母的悲苦孤寂(custom and company),以及Kiowa人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坚忍(beg and barter,lean and leather)等。头韵的丰富运用,不仅有客观性描述的特点,也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悟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对所描述的自然与人的表现力度。这种语言特点不仅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更可以让读者想象Kiowa人生活的遥远以及他们曾经的过去。头韵除了能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节奏和音韵和谐统一的修辞还体现了韵律感强、富有节奏的叙事和描述特点。

三、结语

从情景语境理论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对修辞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从写作者的话题意义、角色关系、写作意图、文体特点等多角度认识修辞的意义和功能,对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支配的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学生较为准确、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层信息,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写作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帮助,正如Malinowski所说,“如果不把语言放在情景语境当中的话,就难以正确理解语言”[9]。

当然,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有些词、结构或句子所呈现的修辞不是单一的,而有些修辞的功能也具有多重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高级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主要修辞在文本理解层面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划归,分析也只涉及了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某些方面。虽然这种归类和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给我们以后的研究留下了空间。从语境的角度对修辞的交际功能、人际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文本中体现权势关系的修辞研究,对一种修辞的功能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效果的分析,或对某一文本的修辞特色的探讨等,都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内容。

[1] 陈小慰.论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J].中国外语,2011(3).

[2] 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 梅仁礼.现代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 汪少华.话语中的隐喻认知过程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2005(2).

[5] 林大津.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6] 丁莉.谈英文广告的主要修辞手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7] 王军.再论转喻的修辞功能[J].外语教学,2011(3).

[8] 黎清群,曹志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9] 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 London: Routledge, 1923.

[10] Halliday& Hason.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1] 张晖.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解析语篇与情景语境的关系[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5).

[12] 王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情景语境探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3] 吴亮, 章平,宗仁发.象征主义小说[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14] 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6] 高晓丽.鲁迅与萧伯纳[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3).

[17]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8] 斯珀波,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9] Cuddon J 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Z].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Ltd, 1986.

[20] 曾如刚, 彭志斌. 认知参照点视角下的仿拟修辞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1).

[21] 冉永平, 方晓国.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 现代外语, 2008(4).

[22]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4] 李国庆. 从一则广告口号语篇看排比修辞格的功能与翻译策略[J]. 外语教学, 2006(6).

【责任编辑 杨 强】

A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De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ional Context ——WithContemporaryCollegeEnglish(Book5 & Book6) as a Case Study

FAN Mo-lan

(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YunchngUniversity,Yuncheng0440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ituational context, the thre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language are field of discours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mode of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Advanced English from the three factors will improv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devices 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Advanced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al context; rhetorical dev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15-08-11

樊茉兰(1968-),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G642

A

1008-8008(2015)05-0075-06

猜你喜欢

语篇语境情景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
跟踪导练(三)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