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顺应理论分析校园语码转换及可持续发展
2015-02-14李慧芬
○ 李慧芬
(六盘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模因顺应理论分析校园语码转换及可持续发展
○ 李慧芬
(六盘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1)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模因,可以称为语码模因,是多语接触中语言选择的一种形式。从模因顺应视角探讨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可持续发展,希望能更好地推进校园交际,并能加强人们对语码模因对文化传播以及语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语码转换; 模因; 顺应; 言语交际; 可持续发展
对于语码转换的解释,语言学家们的观点大致相同,略有差异,专家学者比较认同的是Gumperz J.J的定义。根据语言学家Gumperz J.J的陈述,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者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1]而Hudson的定义稍微不同在于,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在同一次语言交际中,从一种语码转向了另一种语码的现象。[2]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能够更加频繁地接触到不同的语言或者语言变体,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言语、俚语、方言、网络语言等皆可称为语码。在这样的多语环境中,人们就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来顺应语境。甚至在单一语言环境中,人们为了适应当时的语境也要选择不同的语言变体进行交际。在这样的语码转换过程中,转换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模因论是语用学界的一个新理论,从模因论角度来看,语码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模因,可以简称为语码模因,需要通过人们的不断的使用进行复制进而才能传播出去顺应言语交际,因此本文结合模因论和语言顺应论,从模因顺应视角来分析大学校园里的语码转换现象。希望能拓宽这两个理论的研究范围,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语码转换的认识。另外,语码转换的不断使用,正好说明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一、模因论与顺应论简介
模因是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一书中首次提到的概念,用来解释说明文化的传播与进化规律,与生物学的遗传单位基因相对应。[3]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靠模仿得以传播。Richard的学生Susan Blackmore于1999年出版了独著《谜米机器》(TheMemeMachine)一书。在此书中,Susan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完善了老师Richard关于模因的观点。[4]之后语言学界开始将研究模因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的学科称为模因论。简言之,模因论就是研究文化进化规律和社会现象的一个新理论。在我国,何自然教授最先将模因论引入我国语用学界的研究范畴。模因论为言语交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5]200-209模因具有三个特性,即: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模仿是模因的本质属性,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会出现变异,这样就形成了模因复合体(从语码转换角度来讲就是语码变体)。比如,人们将自己听到过的故事讲给其他的人,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就是模仿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通过添加或者删除一些内容形成不同的故事版本(也就是模因复制过程中的变异性),接着再有他人讲给其他人,以此类推,同一故事在模仿、复制以及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变异已经形成新的不同版本。
语言顺应论是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 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完整系统的语用学研究理论。他指出语言使用实际上是人们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选择的原因可能来源于语言内部也可能来源于语言外部,归根结底,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本质属性之一。[6]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 、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使得人们能够动态地使用语言,促进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其中,变异性是指人类语言具有种种可能的可供选择性,且这些选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讨性是指人类选择语言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式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的变异性隐含着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但这一点并不会影响人类的语言交际,这是因为人类的语言还具有顺应性这个特征。顺应性指的是人类在商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
由此来看,模因的三个特性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与自然语言的三个特征是相吻合的。模因在模仿、复制以及传播的过程中要进行模因的复制、变异和筛选三个过程,因为模因要想进化就必须要进行筛选,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下来。而模因在进行复制、变异和筛选的过程中正好和顺应论的三个特征相对应,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顺应语境,促进语言交际的成功进行。鉴于此,本文融合了模因论和顺应论,以模因顺应的视角来分析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可持续发展,探索语码转换的过程,提高校园语码转换的使用效率,促进校园用语的和谐发展。
二、模因顺应下的校园语码转换及可持续发展
语码转换的进行需要借助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言语交际的需要行为;二是进行言语交际的人必须掌握两种或者更多的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多种变体或多种语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趋频繁,语言就成为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人们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语码进行语码转换,以此来传递信息沟通感情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典型的小社会和信息密集地,大学校园正好拥有了进行语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方面,教师在传播信息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获取信息的学习过程都是言语交际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也是校园活动里最基本的内容和形式,是师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另一方面,校园里的人员,包括所有的教职工、学生以及校园服务人员,大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或者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级市、县、区,这样,他们就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他们自身就带有不同的知识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在言语交际中就会使用到各自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外语,甚至网络流行语中的语汇混用等语码。这样的校园环境与校园人员的自身背景为语码转换提供了自然和谐的言语交际环境,也成为语码转换的自然有利的条件。另外,借助于现代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在校园交际中的充分合理的使用,正好体现了校园语码转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模因顺应理论指导下,校园语码转换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语码模因对社会发展的顺应,对语言习惯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本文侧重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堂或课下谈话中的语码转换,所用的例子主要取自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校园里的语码转换。
1.语码模因对社会发展的顺应。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网络的使用已经覆盖了社会各个角落。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也都需要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辅助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网络交流。于是,学生就会大量地接触到网络语言,这样在他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就会借助到网络语言进行语码转换。
Student1(S1):看到《冰雪女王》这部电影吗?
S2:Not yet.
S1: You should.这部电影的导演很任性,画面很唯美。
S2:BTW, have you finished your psychology homework?
S1: OMG. I forgot.快十二点了,我要神速去完成了。THX for telling me.
S2: No thanks.
在这组对话中,两个学生首先进行的是汉英语码转换,也正好体现了当今大学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都要参加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也是为了顺利毕业。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在世界全球化发展下,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所影响的。同时学生1在交际中使用到了网络流行语“任性”、OMG(“Oh My God”)、BTW (By the way)等语码模因,也说明了学生在接触网络语言后能轻松地接受这样的信息,并能成功地将网络语码模因传播出去,这样也顺应了具体的语境,实现交际目的。
2.语码模因对语言习惯的顺应。语码模因对语言习惯的顺应应该首先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这里的语言现实指的是两种语言在形式和语义层的差异现实。当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当中而无法在其他语言当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那么当这两种语言接触时,言语交际者为了弥补这种“语言空缺”现象,就要借助语码转换来进行。[7]22-27
S3:I haven’t felt well recently.
S4: What’s wrong with you?
S3: I’m not sure, er, … just feel painful on my whole body.
S4: Oh, well, you’d better take…I don’t know how to say in English, that is “刮痧 ”.
S3: I got it. Perhaps刮痧is a better method for me.
在这组英语口语对话练习中,两个学生提到的“刮痧”这个词是中国中医理疗中的一个传统疗法,这种疗法是汉语文化中特有的,西方讲英语的国家里没有。因此,在纯英语的对话中,碰到这样类似的表达时,适时地用汉英语码模因恰好能顺应此时的语境,以此来填补“语言空缺”现象。
3.语码模因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语码模因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主要是指交际双方使用语码转换顺应语境来实现一系列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比如标志身份、炫耀、增强幽默、趋吉避讳、提高外语、保守秘密、维持关系、含蓄委婉等等。交际者选择语言的过程就是顺应了自己和交际对方心理动机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使交际对方能充分理解其话语的含义,交际者在语码选择上会认真思索所选的语码模因是否能顺应交际双方所处的具体语境。
学生A:OMG,快看,前面那对couple在kiss呢。
学生B:唉,这有啥子大不了的,要hold住啊。
学生A:好吧,わかりました。
上面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学生A与学生B在校园的小径上散步,然后学生A发现他们前面的两个情侣在小径边上接吻。在大学校园的公共场所里,学生情侣的这种动作让学生A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就用couple和kiss这两个汉英语码混用的语码模因来与学生B进行交谈。而学生B的回答也恰好顺应了学生A,并用重庆方言“这有撒子大不了的”表明两人关系亲密,以此来拉近与学生A 的距离,安抚学生A 的心情。同时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能将这样的新信息在交际中快速传播出去,这个过程刚好就是模因的模仿、复制与传播过程。所以学生B在对话中适时地用了网络流行语“hold住”(中英语码混用词,指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控制把持住,能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来安慰学生A要淡定。
最后,学生A用日语わかりました(知道了)语码转换来回答学生B表明自己的无奈,以此来维持与学生B的关系,同时又不忘炫耀一下自己的日语,来顺应学生B的网络流行语,表明自己语言也不差,最终完成这个看似复杂,实则是巧妙地借用了语言变体,或重组语码实现语码模因的传播言语的交际。
三、结 语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也说明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来顺应语境实现交际目的。同时,语码模因在校园里的传播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确看待校园语码转换现象,而且要适时地顺应语境进行语码转换,切不可乱用滥用校园语码转换,以免影响母语的规范化以及和谐发展,从而正确地推动人类语言的传播和发展。
[1]Gumperz, J.J. 1982. 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udson, R.A. 2005. 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Dawkis, R. 1976.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lackmore, S. 1999.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6]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rnold, 1999.
[7]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从模因顺应视角分析多语接触中语言选择及其可持续发展”(13ZC050)研究成果。
李慧芬,女,河南许昌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学。
H030
A
1672-8610(2015)07-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