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内化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反思
2015-02-14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何先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何先进
创设情境内化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何先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课堂教学可以减少课堂教学遗憾,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师不能上完一堂课就完事,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输灌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使此过程优化,要使教师教学生命焕发活力,进行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我们的课堂教学缺少的恰恰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基本行为的思考,课课反思,持续不断,教师才有可能变成学者型教师。本文以《〈论语〉选读》为案例,对课堂教学反思谈三点认识。
教学反思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片段1】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14.39这一章节,我是这样操作的。
师:这一章节讲什么意思,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不知道或看不懂。
师:你们有没有认真看?
生:没什么反应。
师: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内容。
生:被动接受。
这一教学片段让人有点失望。原因之一,对《知其不可而为之》14.39章节的教学,教师没有优化课堂设计,更忽视了其寓意深刻、其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的状况,这样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肯定存在困难。原因之二,课堂中看似创设了情境,但传统简单;情境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更没有与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
《〈论语〉选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知之少,理解浅,如何让学生对《〈论语〉选读》感兴趣,从而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教师在教学前就要认真研读思考,并精心优化教学设计。反思这一教学片段,我体会较深。在另一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策略,效果就大不一样。
【课堂教学片段2】《知其不可而为之》14.39章节教学过程。
师:你过深水和浅水河时,是提起衣裳,还是连衣涉水?
生:(活跃)七嘴八舌。
师:谁来说?
生:(争抢)说的人较多。
师:荷蒉者说得好,“深则厉,浅则揭”。他对孔子说这话的用意是什么?
师:(幻灯呈现资料及图片:孔子和荷蒉者对话的背景、名家的解读等。)
生:回答(答案丰富多彩)。
师:小结(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
这一教学片段令人满意。原因之一,教师创境铺垫,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原因之二,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创境与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因此,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课堂中,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应创设一系列情境来为学生学习服务。而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观察其与学生的思维能否发生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要开启学生思维,要缓解学生课堂中的疲倦,要释放学生课堂中学习的动力,真正帮助其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一旦学生的思维与课堂中创设的情境发生了碰撞,课堂就变成了活水,学习效率肯定会高。
同样的教学内容,反思前和反思后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第一节课,教师的教学既传统又随意,课堂的目标不明确,设计的内容及环节既简单又呆滞,因此教学效果较差。第二节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创境灵活多样,教学技巧得当,因此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在第一节课后不作教学反思,就不可能有第二节课的教学进步,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二: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课堂教学片段3】教学《沂水春风》,其教学过程如下:
师:“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
生:回答(情绪昂扬)。
师:你赞成曾点的看法吗?
生:回答(各抒己见)。
师:回答这个问题,具体分三步:第一步,判断(是或否);第二步,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第三步,学会分析(为什么)。
师:判断:赞同。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体现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学会分析(为什么):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论语〉选读》教学要求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应试教学又不能忽视,否则学生难有理想的成绩。这一教学片段就这样在操作,不仅内容较厚实,而且教师讲得也清晰明了,因此,课堂教学令人满意。课下布置作业,批改完后,我吃惊不小。课堂讲得很明白,为什么学生仍迁移不上?反思一番,我发现了端倪。课堂中,我不是没有讲明白,也不是未呈现规范的答题模式,原因出在课堂中没有让学生历练。这样,课堂知识不能让学生内化,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还是低下。于是,在另一班上课,我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历练。
【课堂教学片段4】《沂水春风》教学过程。
师:“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
生:回答(情绪昂扬)。
师:你赞成曾点的看法吗?
生:回答(各抒己见)。
师:回答这个问题,具体分三步:第一步,判断(是或否);第二步,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第三步,学会分析(为什么)。
师:判断:赞同。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体现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学会分析(为什么):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师:(幻灯出示《为政以德》11·17和12·19章节相关资料),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板演(理解较好,答题规范,内化了知识)。
师:评析(肯定学生课堂内化知识的成效,指出不足的地方)。小结(判断:不矛盾。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学会分析(为什么):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对那种屡教不改的人,孔子认为不能用那种道德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抓住课堂某一点作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反思后的课就是通过历练迁移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到了做题的感觉,做到了规范答题。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化成了学生内化的需要,实现了课堂教学有成效的目标。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而要注重课堂反馈和历练。聚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时时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关注课堂学习内容是否对他们有吸引力,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让学习内容真正成为他们所需,并将这些所需内容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教学反思三:课堂教学要关注动态生成,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教学片段5】《为政以德》12.19和12.7章节及《克己复礼》12.11章节的教学。
师:如何理解这几个章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
生:交流。
师:小结。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教学内容简单化、浅层化,课堂没有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有点放羊式。与此同时,我没有关注学生合作学习存在的困惑,也没有监督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更没有关注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到另一班上课时,我改进了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片段6】《为政以德》12.19和12.7章节及《克己复礼》12.11章节的教学。
师: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
师:巡视。随时加入小组学习。
生:老师,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这如何理解?
师:同学们这一点问得很好。一是善于发现问题,二是善于将前后章节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
生:围绕问题,再合作学习。
生:交流成果。
师: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小结(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这一教学片段内容厚实多了。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进学习天地;关注课堂动态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合作、探究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应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尝试的愉快,这会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反思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可以说教学反思就是我们教学的生命。教学生命的活力不是“复制”而是“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教学反思更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智慧就会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