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感知美

2015-02-14蔡建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美育课外阅读美的

蔡建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感知美

蔡建锋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人“从感学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而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席勒的贡献在于他看到了美育在恢复人性的完美方面起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那么,究竟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

1、巧妙设置悬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都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一处的开头巧设悬念,诱发他们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内容。

2、注意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教师可在讲课时,注意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

3、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优美生动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给小朋友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加以渲染、加工、提炼,来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二、在吟诵中感知美

吟诵,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范读。好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人课文的情境,感受到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美。教师要事先深人研读课文,准确、深刻地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下功夫练习朗诵、吟咏的基本功,对所教的课文读起来做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的基础上,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进而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最后要培养起学生吟诵的兴趣和习惯,做到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熟读成诵,陶醉其中。

三、在作文教学中感知美

1、审美感知和科学感知相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非常重要。在实用文写作中,常常需要显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某些性质和特征,因而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把握对象的科学观察就成为重要的观察方式。而在记叙文等文学写作中,侧重感性的审美观察就是其重要的观察方式。将审美感知和科学感知完美融合,能够得到较好的美感体验。

2、唤醒“内在图式”,积累审美情感

观察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能将学生亲身感悟和实践到的审美信息储存于大脑中,丰富写作素材。这种“内在图式”的不断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选择的能力,同时也为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原料。

3、引导模仿,鼓励审美表现和创造

这主要体现在平时训练中的组词、造句,进而上升到对文章的续写、扩写和改写上,要逐步地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的范例,为写作打好基础,并且自始至终让审美想象和情感因素灌注其中。在模仿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自由想象,引导学生走向审美表现和创造之路。

四、在课外语文活动中感知美

1、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优美的阅读材料,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是小学生阅读随意性大,对内容缺乏选择能力,教师应注意推荐介绍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指导课外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定期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是把学习语文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它不仅促进了语文课内学习,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语文专题讲座、语文学习比赛、游览游艺活动。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德于潜。

蔡建锋,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猜你喜欢

美育课外阅读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