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2015-02-14王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交流情感

王力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王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中还特别强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使用恰当的奖励与惩罚手段

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学说,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辅助方法。奖励起正面强化作用,一般的方式有:称许和赞许。老师说“好”、“对”,点头或微笑表示承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好的、正确的——表扬。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对学生正确的行为做较高的评价——奖赏。采取这样的阳光教育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所以,在批评性格比较软弱的学生时,教师要保护其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无意中使他们感到自责又留有改错机会,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我们不妨给批评包装,坏话好说,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更高层次的积极性。

良药未必非得苦口,忠言也不是非得逆耳。如果我们多讲究一点批评的艺术,给苦口的良药包上糖衣,将逆耳的良言说得更有艺术,更顺耳。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深入人心。学生在与教师心与心的感应中,醒悟了。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有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师生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火花,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

语文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觉得语文枯燥、难学的现象,这种状况追根寻源,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应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怕说,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语文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对学生鼓励得多,学生就有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语文自然而然就增强了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发言,静静地听学生说完再提问其他学生,并给予这样的学生以鼓励。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我曾经执教初中九年级一篇课文《我的母亲》公开课,为了这次公开课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这一理念,我按五个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够更好地领悟本次活动的目的,我提前两周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母亲的相关资料;2、准备一张与母亲的合影;3、准备一篇最打动你的有关母爱的文章,并谈感受;4、请母亲为自己写一封短信;5、为母亲准备一样礼物。

这样,使他们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因此,他们能谈得出,,谈得生动感人,他们的语言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不少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的情绪也感染了我,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们。

总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教育的过程,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心理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使语文教学成为有活力、有灵性的学习过程。

王力,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交流情感
如此交流,太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