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侨华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力量

2015-02-14□赵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华文华侨东南亚

□赵 健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华侨华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力量

□赵 健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华侨华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和重要建设者,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潜力和优势。但是,将华侨华人独特作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系统的发展格局和工作体系,冲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障碍。

华侨华人;丝绸之路;东南亚

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在南海问题的争端以及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影响等,都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中形成诸多障碍。如何跨越障碍,消除周边国家的焦虑和疑惧,在周边地区推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也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走廊、贸易通道,更涵括了政治、安全、人文等多个领域,甚至包括未来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共赢、繁荣共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华侨华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潜力和优势,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华侨华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和重要建设者

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历史上,华侨华人对外迁徙的主要渠道就是经由海路。东南亚是华侨华人传统的聚居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时国人已经开辟从雷州半岛沿中南半岛、暹罗湾到印度的沿海岸航行的海上贸易交通线。当时,往返一趟要历经数年,有的商人和水手因为各种原因常滞留当地多年,成为最早的“华侨”。可以说,这些最早的华侨,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而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外华侨产生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海运能力大大增强,海上交通进一步发达,海上贸易曾盛极一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往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商人、水手、僧侣以及被贩卖的奴婢、战乱的难民、前朝的遗臣也日益增多,甚至形成了一些中国人的集聚区,这应该就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最早的雏形。沿海上丝绸之路而迁徙到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不仅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同时,也为东南亚国家带去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技术,促进了人文交流。经过漫长的历程,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为当地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战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相继建立民族国家,东南亚的华侨社会也逐步转化为华人社会,东南亚的华人族群,也逐渐成为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尽管东南亚国家华人的国家认同发生了改变,但不少华人仍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对其祖籍国中国有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对所在国的认同和了解,以及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邀请大批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到中国参观访问,国家领导人或侨务机构负责人热情接见他们,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中国的政策主张,通过他们回国介绍新中国的所见所闻,进一步增进了东南亚各国对新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报纸,充分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变化,也借此增进了相关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消除了误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复交、建交和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华人社会精英的牵线搭桥、推波助澜功不可没。由于东南亚华人经济实力雄厚,与当地政要密切合作,有力地影响当地政府对华态度和政策。如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恢复外交关系的过程中,新加坡华商唐裕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裕出生于印尼棉兰,祖籍福建安溪蓬莱镇温泉村,是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实业家。在中国和印尼交恶期间,他积极推动两国开展经贸合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印尼工商会和中国贸促会于1985年7月签署了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关系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两国1990年恢复外交关系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此后,也是在他的往来牵线搭桥之下,推动了实现了中国与印尼的关系正常化。1998年8月25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外交部长授予予唐裕先生普拉塔玛勋章(Bintang Jasa Pratama)时特意提及:“他帮助实现了恢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在推动中马友好关系和促成中马建交方面,华裔李引桐、曾永森等人起了重要作用。李引桐先生曾被任命为中国的联络代表与马来西亚商谈,被誉为不拿薪水的外交官。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更有大批东南亚华商成为外商投资中国的领航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如1985年10月,马华商联会按照时任首相马哈蒂尔的指示,与马来总会联合组成“马来西亚华巫商会高层代表团”,赴北京访问,后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达成《中马经济合作协议》,这为后来两国政府签署中马双边贸易协定铺平了道路。马华商联会一直积极争取促使政府撤消商家访问中国的诸多限制。1990年9月,马来西亚政府最终取消了其国人访问中国的一切限制。

马华公会前会长、现任马来西亚首相对华特使兼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黄家定也是马中友好往来的推动者。中马共建的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就是在他的策划推动下建立的。2013年10月4日,黄家定主持马来西亚各界华侨华人欢迎正在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午宴。习近平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马来西亚华侨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并特别强调,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是中马友谊和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没有华侨华人的努力,就没有中马关系今天的大好局面。

二、华侨华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力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华侨华人是积极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在此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在打造中国与东盟“钻石十年”的过程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一,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在人数上有绝对优势。根据国务院侨办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人数超过4000万,其中有7个国家的华侨华人超过了100万,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总数占世界华侨华人比重的68.62%。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眷属至少在250万以上。老一代的华人与中国有着天然的亲缘、文源联系,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些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也出现了“再华化”趋势,“基于特别的文化理念,中国的海外同胞更乐意在双赢基础上与大陆合作。中华文化的特性(如汉字、特有的宗亲乡土伦理和价值)和中国的崛起,使海外同胞表现出更强烈的中国情结。”而大量的新华侨华人对中国更有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中国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日益加强,华人的社会地位也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更大的关注。这些侨胞既熟悉和了解东南亚各国的国情,又与中国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天然桥梁。可以通过他们,更好地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当前,如何通过移民群体开展公共外交也成为学界和有关政府密切关注的课题。

第二,东南亚华侨华人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研究认为其经济总规模约有1.5万亿美元。2013年《亚洲周刊》评出的全球华商1000强中,新加坡28家,马来西亚26家,印尼9家、菲律宾10家、泰国9家。东南亚华人资本也成为当地民族资本的一部分,他们大多开展跨国经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海外投资地区分布较广。他们在引进外国资本进入所在国及推动所在国资本投资国际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暨为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拓宽了中国经济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空间。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在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

第三,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族裔群体的社会融入程度是决定其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条件。随着华侨华人人数的增多、实力的增强,以及华侨华人自身的努力,其政治地位有较大提升,构成当地国的重要对华友好力量。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虽然对华裔公民参政和从政设置重重障碍,但华人参政的业绩仍可圈可点。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长期作为执政的国民阵线成员之一,在每届内阁中都有几个席位。华人反对党民主行动党也一直参与竞选活动。2008年,马华公会赢得15个国会议席和31个州议席,华人反对党民主行动党赢得28席。马来西亚第一大华人政党马华公会的副会长何国忠与马华公会宣传局主任蔡金星,于2014年6月23日宣誓就职国会议员,6月25日,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宣布,马华公会和马来西亚民政党重返该国内阁,马华公会获得两名部长和三名副部长职位,民政党则获得一个部长职位。印度尼西亚华人迟至1999年才开始有机会参加较正常的政治选举活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9年,李祥胜、钟万学、曾照增等8位华人当选中央国会议员,6位华人当选地方代表理事会议员。省县市地方议会也分别有一批华人议员当选。华裔黄努山当选为坤甸县首位华裔县长。2014年,在印尼大选中,有45名华裔参选,各级地方选举中的参选人数达300人,其中,人民心声党党员、印度尼西亚传媒业巨头,华人富豪陈明立与前三军总司令维兰托拍档,争取成为正副总统候选人,这成为首个挑战国家领导人职位的华人。华裔钟万学成为雅加达特区首位华裔省长,是华人参政的又一突破;菲律宾政界中,有超过10位的华裔国会议员。2007年,77岁的华裔候选人阿尔弗雷多林以压倒性优势当选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市长。据2011年菲华商联总会提供的资料显示,菲律宾政府各部、委、署、局的部级任命官员中,15人是华人;在国会议员中,有26人是华人血统,占国会议员比例超过12%;在各省市社长及其副手中,有274名官员是华人。泰国的中泰混血后裔历来是政界要角,2006年统计,在泰国的国会议员中三分之二以上有华人血统,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政治人物公开承认自己的华人背景和身份,希望借此增进和中国的交流和在国内赢得民众。近年来政坛争夺的红衫军黄衫军,其领袖他信和阿披实皆为华裔。华侨华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不但体现在参政上,而且体现在华侨华人精英群体。不但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精通所在国语言和文化,有较广的人脉关系,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有长期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良好记录,其付出和贡献为当地各族裔所认同,对当地社会有较大影响力。

第四,华侨华人社团是推动当地国与中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族裔群体的组织能力是族裔群体能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到所在国的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而华侨华人社团则是发挥组织作用的重要平台。马来西亚是华人社团较多的国家。近年来,中马经贸关系飞速发展,马来西亚华人业缘社团在中马双边贸易与投资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发起、组织及安排商贸团体走访、考察中国,扮演发起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接待来自中国的代表、传达相关的信息,大力协助、安排中国贸易团到马访问,促成中国企业对马投资;把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供商家参考的资料,作为他们经商的依据;在信息互通下,促进彼此合作的机会。马中经济贸易总商会、中华工商联合会等业缘华人社团全力支持中马两国的企业互相投资,让马来西亚更多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及协助大马进口商寻找物美价廉的中国货源,并协助中国企业到大马投资发展或寻找商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菲律宾华社通过三项针对主流社会展开的公益活动也极为引人瞩目,这就是号称菲华“三宝”的义诊、志愿消防及捐建农村校舍运动,这三项公益活动均坚持了多年,对于促进华菲民族关系,提升对华人的评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许多华侨华人社团还经常举办祖籍国形势报告会,支持中国统一,反对“台独”、“藏独”等各种分裂行径。华侨华人社团不但是华侨华人社会的基础,担负传承华人文化、华文教育和维护华社公共利益的职责,而且在推动当地国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第五,华文媒体是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海外华文媒体主要包括:华文报纸、华文期刊、华文网络、华文电视等。东南亚国家是华文媒体历史最久、数量最多,体系最全的地区。这些华文媒体不但是华侨华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为当地社会对中国认知的重要信息来源。如在马来西亚,现有华文报共18家,华文期刊63种,是海外拥有华文日报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24%,但18家华文报的日销售量超过马来文报和英文报。新加坡有5份华文报纸,2份华文期刊,总发行量超过60万份。泰国也建立了从华文报刊、华文电视台到华语电影及电视剧的系统华文传媒。当前泰国主要有6家华文媒体,在种类数量和发行量都仅次于泰文报纸。此外,还有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TCCTV)、泰国国际中文电视台(TCI)两家中文电视台。这些媒体大大促进了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认同和中国文化在泰国本地的有效传播。近年来,东南亚华文传媒在传播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执政理念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六,中华文化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纽带。东南亚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和传播者,随着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中华文化也随之南来,并深刻影响了东南亚各国文化形态的发展。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历来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较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通过人际交流、华文教育、传统节庆活动等途径得到了较多的传承。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居住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本身的言语行为、服饰饮食文化、商业活动等等,都对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有直接的影响。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东南亚的华侨华人通过庆祝春节等主要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充分表达民族情感,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国务院侨办每年举办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时,就吸引了当地政界、军界、警界、法律界等主流社会人士观看,成为增进双方友好的重要平台。对于增进其他族裔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新山,由当地华社举办的古庙游神活动,每年都吸引数十万民众参与其中,盛况空前,2012年马来西亚政府更将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华文教育在增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状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各国中,保持华文教育体系最好的国家,目前有华文小学1294所,华文独立中学60所,华文大专3所,加上改制国民性中学78所,学生总数有80万左右,菲律宾有131所华文学校,在校生在千人以上的就有26所。泰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华文学校超过了200所,还有超过3000所学校开设了华语课。这些学校也吸引了大量非华裔学生学习汉语。华侨华人历来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较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通过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得到了较多的传承。同时,大量华侨华人长期在所在国生存发展,也吸纳了当地的文化特性和思想观念。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交融,使当地华侨华人成为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交流的重要纽带。

三、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独特作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策

要充分发掘华侨华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潜力,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将自发性转化为自觉性和自主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系统的发展格局和工作体系。具体拟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第一,强调双赢,激发华侨华人的主动性。由于华侨华人的结构、身份、背景、地位不同,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也不同。要发掘其潜能,发挥其优势,首先要将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协助华侨华人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其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海外重点人士、重点侨团的作用,他们在当地根基深厚,具有丰富人脉资源,与朝野沟通顺畅,对当地社会特别是政界和舆论有着广泛影响力,长期以来,在推动住在国政府改善对华政策,增进住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中国国情、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籍)国的亲近感,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加大对侨胞住在国议会、智库和政治精英的工作力度,引导侨胞在一些重大问题以适当方式支持中国的立场,消除住在国政府对华的疑虑或片面认知。鼓励侨胞在扩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区域合作共赢。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合作深入发展。在双边关系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实现合作共赢的客观与现实需要。华商在帮助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与共同开发方面在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与转型升级、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促进人民币区域化、深化海洋经济开发合作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新的发展形势,也为广大华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积极搭建平台,吸引华商朋友们积极参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周边经贸合作战略,为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亚洲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扩大人文交流,,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信任。中国是文化资源的大国,要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优势,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要要善用中华文化元素去吸引和影响东南亚各国的主流社会,使其觉得中华文化可亲可爱,富有哲理,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可亲可爱,要鼓励和引导海外侨胞与当地主流社会共同举办中华民族节庆活动,传播中华文化;加大对海外华文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华文学校与当地主流社会加强互动,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应加强与华文媒体合作;鼓励华文媒体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创办双语刊物,网站,电视,扩大在华人社会的覆盖面和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引导华文媒体向住在国公众、政府阐述中国的发展道路,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现真实的中国,树立良好国家形象;鼓励华文媒体向世界传递中国政策和主张,鼓励华文媒体与当地主流媒体展开对话,正确解读中国。■

The Unique Power of Overseas Chinese in Constructing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ZHAO Jian
(Cadre School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37)

Overseas Chinese were the earliest pioneers and important builders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y display unique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form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working system, and break through the obstacl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so as to transform their potential into reality.

Overseas Chinese; Silk Road; Southeast Asia

F127;G122

A

1004-4671(2015)03-0038-05

【责任编辑 谢明俊】

2015-01-19

赵健(1964~),女,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侨务理论。

猜你喜欢

华文华侨东南亚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HARD CELL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