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
2015-02-14何婷
何 婷
(盐城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
何婷
(盐城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声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声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改进考核方式。要将因材施教用到实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式,即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授课形式、找准学生特点、建立规章制度,同时应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障因材施教的有效开展。
声乐教学;因材施教;声乐改革;教学模式
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而因材施教主要是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要求教师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因此,将因材施教应用到声乐教学课堂,有利于提升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探索因材施教与之相结合的规律,建立声乐教学因材施教的新模式,对于消除“一对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
声乐教学包括“教唱”和“学唱”两个方面,“教唱”是指声乐教师传授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唱”是指声乐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长期以来,声乐教学广泛采用“一对一”形式,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一言堂”的“教”和“千篇一律”的“教”,重“教唱”、轻“学唱”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注重声乐课的教学研究,完善声乐教学曲库,开展声乐教学评比等,主要是规范“教唱”的环节,使教师“教”的更出色、更有效,而较少涉及“学唱”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教师“教唱”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学唱”效果却不明显。
毫无疑问,对于教育来讲,“教”的环节很重要,但要实现教育目标,最终还是依靠“学”来体现,通过“学”的成效展示“教”的效果。所以,声乐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唱”阶段,而应该更重视“学唱”的成效,通过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二、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遵循的原则
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1]声乐教学,由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要求针对包括嗓音条件、声音特点、声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差异,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需要尊重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就要求在声乐教学中,不能套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应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正确估量材的能力、性格、志趣,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声乐器官的差异。“人类在从事人声各种艺术形式(声乐、戏剧、曲艺、话剧、朗诵、广播、影视等)的表演时,用的都是与生俱有的自身‘乐器’——嗓音”[2]。但是,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就音色亮、音域宽、音量大,有的人天生就音色哑、音域窄、音量小。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声乐器官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学生声乐器官的特点,扬长避短地施教。其次,应该尊重学生个性风格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容易形成迥异的演唱个性风格,而不同的演唱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声乐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个性风格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演唱风格。最后,应该尊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差异。现在,大多数高校音乐院系的招生已经遍布全国各省市。由于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学校和家庭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不要鄙视音乐素养薄弱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2.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少人将因材施教中的“材”狭隘地定义为才华和出众的能力,对某方面先天禀赋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而对“四平八稳”、没有“材”的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对培养特长生、培养精英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具有演唱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又要让“普通”学生找到声乐学习之道。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有才华和有特点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教师应该将因材施教中的“材”看作为声乐学生的演唱个性风格和特点,而不是仅为先天的嗓音条件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嗓音条件、演唱天赋和才华,声乐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嗓音亮点,挖掘学生的演唱潜能。
3.因材施教需要改进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声乐课程考核通常采用学生舞台演唱(独唱)、声乐教师集体评分的形式。考核方式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这种考核形式就决定了学生只能苦练规定声乐教学曲目,最终导致学生“万人一腔”“万人一调”。出现这样的窘境,主要是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只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就行了,而忽视了考核形式的“指挥棒”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改进考核方式,比如适当增加学生个人演唱会、比赛、演出和社区声乐培训、教学等个性化考核形式,确保因材施教取得实实在的成效。
三、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构建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授课。但是,要将因材施教用到实处、落到实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式。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转变教学理念
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首要应该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即教师不再是一味说教的角色,强调教学的“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心里素质、个性特征等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精准度。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授课曲目和一些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从中选择一组曲目和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并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努力成为自己的“拿手曲目”和代表研究成果。这样做能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开展声乐理论研究的主动性。
2.改革授课形式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前,绝大多数声乐课还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做示范,指导学生发声和演唱。这无疑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但是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解决“哑音”“喉音”“鼻音”“白声”的方法,教师给不同的学生授课需要讲授好多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主动改变授课形式,对患有同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学生进行归类,然后开设小组课,着力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根据情况需要也可以开设大课、集体课,讲授声乐理论基础知识诸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为学生掌握声乐技能提供理论辅助。
3.找准学生特点
找准“材”的个性和特点,是“教”的前提和基础,不然因材施教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声乐大师沈湘教授曾指出:“因为嗓子条件不一样,所以唱的声儿是一个人一个样。不要拼命去模仿别人,要唱出自己的声音特点。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失去了个性,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声乐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声乐教师应该找准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和个性特点,充分估量学生的演唱能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教学。找准学生特点,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这个关系到学生声乐学习的前途和艺术生命的未来。其次是看准学生的风格路线,判断学生适合哪一种唱法。最后是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等,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大胆歌唱。
4.建立规章制度
因材施教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对学生演唱声部的鉴定、演唱风格路线的培养,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长计划、短安排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个性化考核方案等多个环节。当前,声乐教学仍然以“一对一”小课形式为主,其表现形式还是教师的“一言堂”与“满堂灌”。如何面向不同特点的学生真正进行因材施教,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迫切需要制度支持,否则因材施教往往会流于形式,很难实现。尤其不改革考核制度,因材施教都是空谈。比如,对参加合唱团、乐队的学生,对参加各项声乐赛事并获奖的学生,可以适当变通认定学分。这些做法要固化下来,形成日常的教学规章制度,以确保因材施教的效果。
四、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保障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一对一”的特殊形式,决定了“教”与“学”双方只有积极配合,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接受性最强。如果“教”与“学”双方发生矛盾,学生就会排斥教师,对声乐学习失去兴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声乐教师应该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以个人好恶、学生自身条件差异区别对待学生,更不能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另眼看待不同学生,否则因材施教不可能真正进行。
2.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情绪对声乐学习和歌唱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激起歌唱各个器官积极运动、身体动作充分展示,使声音和形体表现上协调一致,使歌唱者在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声乐学习及演唱,从而使歌唱者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3]因此,声乐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对于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般不要选择难度太大的演练曲目。教学中以引导、鼓励为主,让其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演唱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曲目难度要大一些、艺术性要高一些,让这部分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声乐学习更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大家知道,声乐学习大致要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教师应该掌握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由易到难的学习进程中,不断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40.
[2] 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
[3] 张快彩.积极情绪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诱发[J].音乐创作,2013(11):156-157.
〔责任编辑:王建霞〕
G420
A
1003-6873(2015)04-0059-03
2015-05-10
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转型背景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14YCTCJY025);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立项项目“声乐教学质量保障:当前经验与实践探索”(14YCKW034)。
何婷(1981-- ),女,湖北武汉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声乐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