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模式”的基本认识

2015-02-14郭艳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道路特色

郭艳梅

对“中国模式”的基本认识

郭艳梅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学者们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也日益增多。在对“中国模式”的认识上,能够正确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与特征,搞清楚“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进步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优越性。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中国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道路;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海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也日益增多,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新闻话题”。学者们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概念、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研究。

“中国模式”的概念源于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乔舒亚·库伯·雷默,他于2004年5月11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中认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等特点,将会取代“华盛顿共识”。他的文章发表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世界经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能够沉着应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率先实现经济的回升,从而度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全人类的目光聚焦“中国模式”,国内外学术界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

中国模式是否存在,仍然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果的确存在这样一种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目前学术界关于对中国模式的概念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中国模式不存在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是不存在的,中国模式并不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人提出来的,其真实意图是遏制中国的发展,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1]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没有什么模式。

第二种观点是中国模式正名论。中国模式是确实存在的,这是学术界较为主流的观点。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现有的模式尚不健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仍然可以大声说出来。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到过,强调各国都要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2]邓小平同志指出,“既然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模式”。[3]

第三种观点是中国模式慎用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尚未定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谈“中国模式”为时过早,有定型之嫌。“模式”一词指某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示范的意思,中国模式还没有普适性,因此要慎言“中国模式”,主张用“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或“中国案例”来替代“中国模式”。[4]

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是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有着区别和联系,我们不应该把三者混淆在一起,搞清楚这三者的关系,对于当今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模式和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道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的主题是我们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积累、深化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来的创新之路,是中华名族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要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即示范、样板、样式。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领域。中国模式是从简单到艰难不断进行改革,还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和经验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时,中国模式的成功方面也可供各国学习和借鉴。

中国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总结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伟大的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经验的内涵,中国经验又给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和发展完善中国模式带来了许多启示。这些经验有: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国模式,才能使其焕发出生机活力。

三、关于“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一,立场不同和对象不同,对中国模式的认识也不同,在对中国模式的认识中,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中国模式的本质的特征,从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关于中国模式的特征,应该是中国所特有的,与别的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不同的。例如,日内瓦大学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有八大基本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5]这八个特点,是对过去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规范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其实,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特色”具体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中国模式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中国在探索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因此,有别于任何西方国家的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模式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就是政治领导,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仅实现我国的迅速崛起,而且抵御了西方政治模式和话语权的侵蚀,这些造就了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最鲜明的特色,是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有些人把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割裂开来,他们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对中国制度则提出质疑。事实上,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相应的政治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会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在处理公平与效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能够做得更好,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没有中国制度,就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得以发展的前提,中国模式的发展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因此,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中国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发展的经济手段。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混合经济,也就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结合。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坚持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又确保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长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发挥着对国家宏观指导的作用,切实保证经济的稳定平衡。政府通过税收、财政、土地等政策,不断吸引投资,推动就业率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促进了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发展的经济手段。

四、“中国模式”的未来走向

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比较成功的模式。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有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一些学者否认中国模式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面取得的成功,认为中国模式还没有定型、谈论中国模式为时过早,或者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来取代“中国模式”,都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中国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成功的完成了社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创造了中国的奇迹。但是,“中国模式”还远远不是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模式”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政治的民主化,要坚持走中国自己的民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党内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应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此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坚持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我国在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

(二)“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中国模式面临的一个相当迫切的任务,特别是近几年来弥漫的雾霾天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从而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已经无法持续。可持续性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科学科技水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还应该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等入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业。

(三)“中国模式”的普适性问题

中国模式在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方面,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无疑具有可供借鉴的价值。中国模式作为社会进步的模式,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经验,这证明了中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同时,中国模式也不断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成果。模式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和改进,这也是当代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中国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供其他国家借鉴和参考,但是并不具有可复制性,不能盲目照搬。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过要把学习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照抄照搬区分开来,他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到成功,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6]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但是绝对不能照搬。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模式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总之,中国模式的成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但是它还远远不够成熟,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模式,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中国模式升级版。

[1]黄亚生.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N].时代周报, 2010-06-07.

[2]徐崇温.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8.

[4]李君如.慎题“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5]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F102.3[

]A[文献标识码]1674-6198(2015)01-0005-03

2014-12-05

郭艳梅(1990-),女,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