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美国主流高校EHS体系建设我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

2015-02-13黎莹胡谷平蔡涛薛玮陈六平

大学化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实验室人员

黎莹 胡谷平 蔡涛 薛玮 陈六平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环境、安全与健康体系(Environment,Health&Safety,简称为EHS)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环境、健康和安全的管理方法,是衡量环保、健康和安全3项重要发展指标的管理体系[1]。1972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成立;同年年底,第一个州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项目开始实施。自1975年5月起,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开始对企业正式启动了免费咨询活动,从此美国政府严格要求企业执行EHS管理体系,并对其实施检查和监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高校为了更好地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纷纷建立EHS或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雇佣专人负责持续性的安全管理,把安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要求和学习环节之一。学生在毕业后将完整的安全理念带入到社会和企业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于是安全文化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的EHS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体系发展迟缓,建立的体系很不完善[2],在安全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上也有明显差距,整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建设、管理和发展,本文是对我们近年来安全管理工作的总结之一,期望对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有所助益和促进。

1 美国主流高校EHS的内涵

我们调查研究了美国化学类排名前30的30所高校,这些学校都有完善的EHS管理部门,并且建立了EHS(或相关内容)网站,这些网站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大,全面展现了EHS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从这30所高校的EHS网站的各级目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务性项目,如规章制度、联系方式、培训资讯、应急处理等;另一类是学科性项目,如化学安全、生物安全、放射安全、工作场所人身安全等。我们将出现频率较高的项目总结成表1。

我们结合搜集的EHS资料以及表1,总结出美国高校的EHS管理体系具有以下6个特点:

1)法律先行。EHS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道德上的自律,更需要法律层面的监管。在美国高校EHS手册的开头部分,都会开宗明义地说明制定EHS政策是源自于《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法》[3]。该法律于1970年12月颁布,其中就包括了实验室安全内容: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azardous Chemicals in Laboratories(实验室中有害化学物质的职业性接触),这是一个关于实验室内人员与有害物质接触的安全标准,规定了高校作为雇主必须为实验室工作的雇员制定一个Chemical Hygiene Plan(化学卫生规划),以保障雇员不受到有害化学物质的侵害[4]。此外,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督局(OSHA)还颁布了“Laboratory Safety Guidance”(实验室安全指南),对实验室安全的很多细节做了规范性的指导与建议。虽然这项文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效力,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美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大多是根据这份指导性意见进行进一步扩充和具体细化而形成的[5]。

表1 美国高校EHS网站常见项目与内容

2)体系架构完善。美国高校的EHS管理系统大多数是作为独立的部门而设立的,有固定的专业工作团队。它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多部门平行管理,二是自上而下管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采用多部门平行管理,成立了化学安全、生物安全、动物安全、放射安全、防火安全、一般性及楼宇安全、湖泊安全等10个团队,每个团队由2~10名人员组成,团队之间相互独立,在统一的平台上运作。麻省理工学院的EHS管理系统主要由EHS总部、EHS办公室和EHS委员会3个部分组成[6-7];EHS总部是整个EHS体系的领导层,负责出台可持续性方案、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协调EHS管理、监管EHS办公室的工作等;EHS办公室负责EHS管理的实施和操作层面的工作;直接受EHS总部领导,并定期向其报告工作。EHS委员会主要起监督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上通下达的完善体系。

3)体系覆盖面广。美国高校EHS管理体系的职责范围包括了行政、教育、后勤等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除了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放射实验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安全外,还涉及听力损伤、电脑显示器辐射损伤、长时间办公对腰肌损伤等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EHS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把空气质量、饮用水及食物安全都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到整个EHS管理体系中,这与该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也把自然灾害的防控防治作为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以上均体现出了美国高校的EHS管理系统还积极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这种人文关怀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社会在EHS方面多年积累的雄厚根基。

4)可操作性强,工作效率高。在美国高校的EHS管理体系中,大多有几十种表格,对实验室布置、事故处理、危险品报备、有毒废物销毁等都有详细的指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和有害废弃物处理指引,一般都放置在网站最显眼的地方或用特殊的图标标记。以报废化学药品为例,一般的流程要经过图1所示的几个步骤。

图1 美国高校化学废弃物回收流程

在美国高校的EHS管理系统中,除了设定各种详细易懂的流程指引外,每个专治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并且公布电话和地址,以保证能对突发事件及时响应。对学校内的学术带头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研究生、工作人员、参观人员都有责任和权利的界定,不同的角色在同一环境中须对应不同等级的安全要求,即每个人只能“做该做的事”;再配合长期的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较为畅通的沟通渠道,可以使美国高校的校园在EHS管理系统的全面统筹下高效率地安全运作。

5)资料丰富,信息公开,重视培训。政府签署的法律法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颁布的职业安全标准、法规和管理办法,以及各种危险信息等都在各高校的EHS网站上被罗列出来,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共信息可以免费在线阅读或下载。为了使安全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查阅MSDS,部分高校还购买了MSDS数据库。

培训系统是美国各高校EHS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斯坦福大学每年提供生物安全、实验室化学安全、压缩气体安全、化学仓库管理、有害废物收集、激光安全、辐射安全、个人应急准备、一般安全与应急等30余门培训课程。对于新加入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实验操作者,EHS系统要事先为他们提供详尽、严格的培训与考核[8]。绝大多数高校的EHS培训采用的是短期循环式课程,课程内容以讲授为主,同一门培训课会在学期内循环进行,所有的培训信息都列在网站上,以方便查询和选课。

6)实验室准入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在进入美国高校实验室前,除了要接受严格的岗前培训外,新人员还必须通过系统化考核和签署安全文件[8]。培训和考核都可以在线完成,EHS中心会把测试成绩发送到个人和导师(领导)的邮箱。通过测试的人员会得到一份安全培训文件,该文件同时为院系、导师及个人所保留,表明导师及院系对个人负有监督的责任。新人员在签署了安全文件后,才能领到实验室钥匙,允许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在非工作时间内单独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

安全管理档案的建立是准入制度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安全档案包括了人员考核信息、定期在岗培训信息、实验室定期检查及整改信息、重要安全会议记录、安全事故记录等。纸质版档案要按时间归档并汇编单独存放;如因场地受限,与其他资料同放一处时要用特别的标识加以区分。

2 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的EHS管理起步较晚,对比美国高校的EHS管理体系,国内大学在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都比较落后,大多数高校处于安全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实验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本能保护反应,因此观念、意识、制度、执行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态,而且高级管理层人员很少参与其中。如我院于2010年推行了安全管理责任制,由仪器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中心主任、学院领导联合签署,要求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监督制度,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实施上迈进了一步;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日常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时仍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对隐患缺乏前瞻性的排查和消除,还不能完全做到防微杜渐。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薄弱[9],受重视程度不高。有调查指出,国内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人员与设施配置上基本到位[10],但出于传统教育与管理的缺陷,化学实验室管理与国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而且在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分类管理和化学废弃物处置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11],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安全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文字上。国内高校的校园内都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各类实验室和各种化学品仓库等,这些地方每日都有大量人员进入和流动,是各类化学事故的集中点。即使人员与设施到位了,由于安全意识薄弱而带来的问题(如应急技能的缺乏等)依然会导致高校实验室事故的高发、频发。

2)安全体系架构松散、应急能力低。国内高校虽有各自的一套安全管理体系,但一般是由保卫、后勤、实验室、设备处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12]。由于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或职能重复,往往只是上级根据某个事故发出通知,下级根据通知办事,缺乏整体的、前瞻性的布局,而且对事态发展局面的控制存在滞后。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应急反应往往较慢、处理执行较乱,甚至出现临场指挥不专业的情况;事故发生后,缺乏对事故前因后果的详细调查与总结,不能举一反三、从源头上杜绝漏洞,也不能向校园内的全体人员及时发布安全资讯和应急避险消息,容易引起二次灾害或人为恐慌。

3)安全制度落实困难,人性化管理不足。“以人为本”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美国高校相比,国内高校的安全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仅被贴在墙壁上作为“装饰品”,在“以人为本”上表现不足。大多数的制度只是教条式的条条框框,不是以实验操作人员作为制订的主体,内容描述空洞,重宏观轻细节,往往使用“严禁”、“禁止”、“不准”等字词,而很少简洁明了地告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和“如何求助”,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管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令初入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犯错;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指导性的字词,实验人员难以对制度产生切身的体会,很容易从最初的紧张状态趋于麻木。相比而言,美国高校的安全制度更为全面细致,更明确地告知实验人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他们是以实验操作人员作为制度的主体[13],提供了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精神。

4)监管不到位,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监管不能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负责管理的人员不够专业。在建设初期,国内高校可以在人员及设施的配置上有所投入,如招聘安全岗位、购置消防器材,但容易忽视对人员专业技能的持续培养和对设施安全运作的长期维护,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处理和通报[11],以至于安全设施在后期经常沦为摆设,一些超过使用年限或损坏的消防器材和急救药品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这种先紧后松的心态反映出国内高校在对待实验室安全上依旧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意识到只有每天100%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设置安全管理岗位是体现对实验室安全给予重视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置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学院或中心应设立安全管理岗[14],并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已开始设立类似的岗位,如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设置了安全管理岗一职。有了岗位后就便于实现专人管理,但“专人”里的“专”目前更多的是指其具有专职性,而非专业素质;高素质需要长期稳定的技能提升,在这方面更需要继续努力。

5)安全教育、安全培训流于形式。与停留在口头上的安全意识一样,安全教育更多是一种应付式的走过场的任务。尽管各大学都会对新生安排安全课程和进行安全演练,但在经过4年或更长的学习时间后,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依稀记得当年的演练场面,而对具体的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却很难回想起来。如此昙花一现的安全教育是造成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形成恶性循环。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是EHS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里的“实验室人员”包括了学术带头人/学科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实验室工作者、在校学生、后勤工作人员、外来参观人员等会与实验室产生联系的人,无论何时何人,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经过宣讲和培训,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在EHS管理部门内部指定专业人士负责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事宜,使其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任务,并定期抽查[15-16]。

6)经验总结不够科学、长效。健全的EHS管理体系需要经验积累。积累经验的目的是铲除危害。危害的根源往往隐藏于事故的背后,对每个事故发生的成因进行深度挖掘,再将挖掘出来的信息加工成一套详尽的、严谨的、规范的文档,才能最终形成经验。从前面的分析中可见,国内高校的安全管理不够健全,安全意识薄弱,习惯等待上级的命令后才去执行,因此在事故发生后很少会针对事故的成因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报告。即使当时对事故进行了有效的跟踪和报告,但报告往往比较简单,或仅罗列一些数据,缺少对事故后期整改的跟进和监督,而且没有形成长效的归档管理,不能从事故中真正吸取到经验并把经验传播出去,以此作为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案例。

3 积极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

我们发现美国高校的EHS管理体系已然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称之为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发展的产物,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它包含了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文化教育4个方面[14]。借鉴美国一流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我国高校应建设符合实际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总的来说,可以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着手。

1)硬件建设是安全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安全物质文化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使用频率高,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因此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以及整体环境,均必须以“安全第一”为前提。实验室布局要合理,设计要符合规范标准,水、电、气、网络等管线设施必须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高质量建设,化学仓库要分别设置一般化学品存储区和特殊化学品存储区。

学校应设立安全管理机构,由具有实验室安全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负责对安全事务的统筹管理,安全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编制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安全方案,指导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协调上级部门监管安全体系的运作,执行一切应急安全事务等。安全管理机构要建立化学废弃物处理的标准化程序,为各部门提供科学的废弃物收集容器和详细的操作规程,如中山大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在《关于规范剧毒化学品管理的通知》中提出严格落实制度,废弃的剧毒化学品须单独列出清单,清单上须有实验室责任人和院系负责人共同签字,必须由两名实验室工作人员运送至专门的危险品仓库暂存。

2)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文化教育是软件建设的组成内容,其中以安全制度建设为重点。安全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是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最终形成的有力保证。建设安全制度首先要对实验室人员普及和宣传教育我国的政策法规,明确个人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事故发生后,事故涉及的人员和他们的直接上级都要接受处罚,杜绝“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现象。

系统化、科学化的安全制度手册是制度得以全面落实的基础。安全手册由安全管理机构中从事各项安全事务的人员负责编制,需要结合学校现状和一线经验,每个细节都要有具体的可供实验室人员实际操作的指示性文字。内容上要明确与实验室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学生、实验员)是安全手册服务的主体,文字说明要求细致入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检查和监督。除了对人员配备安全手册外,安全设备也要严格执行定期检查的制度,安全设备(设施)包括实验室外的每层走廊设有的紧急喷淋、洗眼器,足量、可靠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灭火毯、灭火沙土),足量、有效的防毒防害和基本应急救护药品。此外,还需要对实验室周边通道的畅通和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对逃生防火门要检查密封性,对高压设备和辐射设备要进行常规检查等。以上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必须定期进行,由专业人员负责完成,并在规定的检查卡片上记录核查情况和检查时间,检查人员需签字确认。

3)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的完善建设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石,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高低是衡量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重要指标。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上的安全文化教育,安全文化教育要贯穿学生受教育的整个时段。我院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编写《实验室安全基本技能指南》以及利用中心宣传栏、中心网站、中心工作会议等方式经常性地对师生进行安全价值和安全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在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真正建立健康的安全心态,使安全意识的培养得到强化。

通过设立系统化、常态化和多样化的安全培训,让实验室人员和学生逐步了解安全管理的必要性,知道个人的职责所在,知道严格按照EHS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操作。

推动全员参与EHS管理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培训对象应上至领导层,下至后勤人员,涵括所有与实验室接触的人员,其中尤以实验室管理人、实验室工作者和学生为重点对象,根据他们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安全培训。如每年的3月和9月,我院都在学校保卫处的支持下,开展消防演练实训活动,使安全逃生技能得到反复训练;对每年入学的本科新生,学院都开设“化学实验室安全”必修课程。对培训对象推行准入制度是完善安全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准入制度除了对新人员进行考核外,对已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也要进行定期考核。对于具有特殊性的岗位,EHS安全管理机构还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安全理念的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设计更深层次的培训和考核。

4 结论

EHS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最大限度地为校园安全提供整体保障。美国高校已建立了较完善的EHS管理体系或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经过EHS教育培训的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专业综合技能,其中包括安全素养和安全防护技能等。通过对互联网上公共资源的收集和对比,我们发现国内高校在EHS管理体系建立的广度、强度和深度上与美国主流大学还有较明显的差距。美国主流大学EHS管理体系的架构完整有序,法律法规到位,体系具有覆盖面广,操作性强,效率高等特点,各院校之间的资源可通过互联网共享和借鉴;国内大学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体系覆盖面小,安全管理组织分散或缺失,没有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上通下达的科学管理架构,缺乏前瞻性、全局性的布局,组成人员专业性弱,监督不到位,安全教育“形式主义”严重,安全文化建设极其薄弱,缺少科学长效的经验总结。

我们认为,EHS理念的引入、EHS管理体系的确立与建设应成为当今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可以通过对中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差异分析,明确安全管理发展的方向,制定科学发展的策略和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步骤,逐步建设和完善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以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蓓,刘永红,张宜欣,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5

[2]蔡毅飞,薛来.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79

[3]邱瑾.现代职业安全,2006(12):54

[4]张红凤,于维英,刘蕾.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70

[5]郭晨佳,王强,陆荣柱.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2):91

[6]阮慧,项晓慧,李五一.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

[7]MIT.MIT'S 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 Programs.2008

[8]魏桃员,尤朝阳,霍开富.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01

[9]牛焕双,张润杰,刘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99

[10]李恩敬.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98

[11]陈六平.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2

[12]韩方珍,曹咏,冯蜀茗,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52

[13]曾懋华,洪显兰,彭翠红,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310

[14]陈六平,陈小娟,曾锋,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93

[15]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

[16]金海萍,阮俊,冯建跃.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5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实验室人员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