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省,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基于“教学反思”的三次听评课
2015-02-13王献娟
王献娟
成语“一日三省”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帕克·帕尔默(Parker J.Palmer)在《教学勇气》一书的导言中说:“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帕克·帕尔默 2005)
教师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本文结合三个听评课实例,从“教师教、学生学、课堂实效性”三个维度探讨如何进行一课三省。
一、一课三省之“教师教”
时间:2013年9月20日
地点:高三(12)班
课题:复习定语从句
(一)重难点突破有依据吗?
要确定重难点,教师必须研究考纲、课程标准和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其中,考纲是方向,课程标准是基础,学生是核心。要反省一堂课是否成功,就要反省教师确定的重难点是否有据可依。
本课是高三语法复习课,内容为定语从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语法项目。定语从句有多达几十条规则,而且有些规则还有多种特殊或例外情况。如果不加选择、不分主次地介绍给学生,一则教学时间不允许;二则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造成恐慌和焦虑;三则易误导学生走向英语学习的误区。教师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没抓好。
反思发现,这堂课教师通过对考纲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以定语从句易错题练习为依托,结合文科班英语基础相对扎实的现实,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以下四点:1.关系代词that和which的用法比较,which和as的用法比较;2.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比较;3.介词加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4.定语从句与并列句的区别。每一条都紧扣高考考纲,也联系了学生的学情,可谓“有理有据”。
(二)课堂容量适度吗?
45分钟的课堂,安排多少时间由教师“讲”,多少时间给学生练,多少时间让学生悟,可能很难有定论,但是,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前教师挑选错误率较高的十道题,结合本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做了适量的扩展和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呈现例句,启发学生总结规律,然后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补充,让学生整理成笔记。接着,让学生花五分钟时间反思消化之后,要求他们根据这堂课所学,完成当堂检测——选择适当的关系词填空。
反思这堂课的“量”发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有所收获;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操练。教师不妨在每堂课后都问自己以下问题:我今天讲多了还是讲少了?哪些知识点可以再讲透彻一点?哪些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三)有教学方法指导吗?
杜威认为:“如果教育要无愧于其使命,教育就必须被看作是一种艺术性工作,需要具有音乐家、画家和艺术家一样的个人热情和想象力。”(辛普森等2009)
在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从例句中总结了定语从句中只用关系代词that,而不用关系代词which作为引导词的几种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复习语法规则时,通过教师给的例句,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规则。可见,通过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勤思考、善钻研的思维习惯。
像这样的语法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图表归纳等方式,把枯燥的语法知识形象化。总之,如果教师注重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会在课堂上迸发教学的灵感。如果把这些点滴的灵感写进“教后感”,定期整理一下,就能积累很多教育的智慧,从而收获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一课三省之“学生学”
时间:2014年4月22日
地点:高二(10)班
课 题 :Reading: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
(一)学生有收获吗?
这堂阅读课需要实现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伦敦地铁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查找关键信息以帮助读懂“旅游手册”;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风貌。
为实现知识目标,教师设置了问答题和表格填空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实现能力目标,教师采用了快速查读、限时阅读和任务型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查找信息的能力;为了实现情感目标,教师介绍了地铁设计师Charles Henry Holden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并且通过一个视频短片让学生切身体会了地铁对伦敦而言意义重大。
每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这应该是教师最大的期望。所以,要反省学生的学,教师首先需要反省:这堂课,学生有所得吗?学生得到了些什么?
(二)学习有策略吗?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和内化语言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时比教师的方法更能让他们获得成功。如这堂阅读课,教师时刻在引导学生“如何阅读”:
Skimming and scanning的时候,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快速阅读,在文中查找关键信息。分析篇章结构时,学生通过查找中心段落和每段的中心句来理解文章大意,然后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对课文进行细节理解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长、难句。对于文中的生词,学生尝试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或者借助工具书……
作为学生,Tell me,I forget;show me,I understand;involve me,I remember。因此,教师务必在课后反省一下:学生投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中了吗,还是仅仅作为一个看客或者听众?他们在用方法探究知识吗,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学得有乐趣吗?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
本课用一个问题导入:What is London famous for?这个问题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且自然引入伦敦极具代表性的事物之一——地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从快速查读到分析文章结构,到细节理解,再到深层讨论,问题难度逐级递增,学生在自然、主动的状态下探究问难,思考也越来越深入(Brown H.Douglas 2009)。在确保学生透彻理解课文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关于伦敦地铁的英文短片。在欣赏短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听到了纯正的英语,看到了文中描述的伦敦地铁,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伦敦地铁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内容。
如果学生听课愁眉苦脸,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如果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教师就务必需在课后反思一下:为什么在我的课堂,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是我的“满堂灌”让学生感到乏味?是我的讲课内容太难、太深,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太陈旧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一课三省之“课堂实效性”
时间:2014年9月8日
地点:高三(12)班
课题:Vocabulary of U1M9
(一)正效还是负效?
大多数课堂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正效”,但有时候,教师的讲课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
在这堂词汇课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个新单词,补充了很多与该词相关的单词、短语和例句。学生表面上都在埋头苦记笔记,但是心里肯定已经怨声载道:本来词汇表里的生词已经够多了,你还要给我额外补充这么多内容,这不是增加我的背单词负担吗?这种抵触和反感的情绪随着教师补充内容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很好地掌握所学单词,反而对单词产生了厌烦,甚至是恐惧,这就是“负效”现象。
教师应当在每一堂课后反省:我在学生的求学路上把他们向前推进了,还是在把他们往后拖了呢?我认为的“为学生好”,事实上,是不是在“害学生”呢?
有时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够宽容,多批评甚至挖苦……这些都会起到反作用。
(二)有效还是无效?
没有教师会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无效”的教学活动,然而正是一些看似“有效”的教学活动,其实是无效的。
以该堂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重点单词,教师呈现了若干例句。但细究这些例句之后会发现:有些例句过于简单,有些例句没有时代性,有些例句缺乏充足的语境,这些例句无法向学生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而言,多半是过耳即忘的,这种教学行为显然没有“效率”可言。
带着“有效还是无效”的问题去反思每一堂课,我们就会更珍惜45分钟的课堂,把每一分钟都用在追求实效性上,从而少一些诸如“课时不够”“时间太少”的抱怨。
(三)高效还是低效?
在这堂词汇课上,呈现例句的时候,教师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这堂课的最后5分钟,教师做了留白处理,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再读单词,教师可以借此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发音。学生就本堂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个别答疑。以上都是高效课堂的微观反映。
相反,如果教师的课堂监控力不强、PPT课件制作过于繁琐、讲解语言知识时重难点不突出……都会导致课堂的低效。
四、总结
继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EQ(Emotion Quotient情商)之后,学术界有人提出了RQ(Reflection Quotient)一说,其中R—Reflection即“反思”的意思。RQ高的教师应该是在上完课之后会不断诘问自己的人,会时时感觉到困惑甚至痛苦的人。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有动力钻研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精心打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期在45分钟的课堂里,给学生最牢固的知识,引发他们最多的探究和思考,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