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引领,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文本
——以《丑小鸭》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2015-02-1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章国华

语文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丑小鸭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章国华

巧妙引领,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文本
——以《丑小鸭》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章国华

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得当而巧妙的引领。而教师巧妙引领的自信,既来自执教者对文本深刻而独到的把握,同时也来自执教者富含智慧的口语引领艺术。下面,笔者以《丑小鸭》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对此问题予以说明。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探究童话给我们的启示。

生:丑小鸭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可见,只要我们努力,最终一定会成功。

生:丑小鸭本来就是由天鹅蛋孵化的,它变成天鹅不需要任何努力,它本来就是天鹅啊!

生:如果它不努力走出困境,如果鸭妈妈不帮它孵化,它能自然成为天鹅吗?

生:即使孵出来以后,丑小鸭如果不努力活下来,最后它能成为美丽的天鹅吗?

生:即使丑小鸭不努力,它还是天鹅的样子啊,它天鹅的样子哪里有改变呢?

师:既然这样,我们不妨把大家的观点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丑小鸭一定能成为天鹅。反方观点:丑小鸭不一定能成为天鹅。下面我们先说说两个观点中的“天鹅”一词,谈谈什么样的天鹅是你眼中美丽的“天鹅”。

评析:

首先,学生的分歧是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执教者抓住学生分歧的核心,并扩大分歧点为辩论的观点,这样就把分散的争论点集中起来,进而就形成了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而要顺利展开这个教学内容,执教者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分歧。

学生之所以出现认识上的分歧和观点上的对立,关键是“天鹅”的生物学概念与“天鹅”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之间存在着区别。同时,学生之所以对“天鹅”的身份存在判断分歧,那是因为天鹅身份存在两种互相矛盾的认可。被自我认可的天鹅与被社会认可的天鹅有时会出现矛盾,也就是说自己认可的不一定也被社会认可。

其次,执教者从辩题中的关键词“天鹅”切入教学,正是从学生分歧的源头,通过概念的重新定义去深入理解文本。也正是执教者基于这样深入的文本解读,才能从价值判断上引领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师生就避免了误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之中。

反方:我认为丑小鸭不一定能成为天鹅。注意,我要说的天鹅是真正的天鹅,而能否成为真正的天鹅,还要看“丑小鸭”,也就是天鹅本身。如果当初丑小鸭在鸭场里消极地忍受着别人的歧视,不思进取的话,那它最后就不能得到同伴和我们的认可和赞美。

正方:我认为无论别人看不看得起丑小鸭,它始终是一只天鹅,它天鹅的身份是不会改变的,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它始终是由天鹅蛋孵化出来的,它不可能由天鹅转变成鸭子的形状,这是无论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应该坚信事实,而不应该被别人的说法所左右。

评析:

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正因为执教者认识到了学生对“天鹅”理解分歧的症结,所以,利用辩论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就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能在辩论中越辩越明,越争越清晰。因为学生不懂辩论程序,所以采取自由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是符合学情的。

师:刚才正方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界定了“天鹅”。他们认为“天鹅蛋”孵出的一定是“天鹅”,所以“丑小鸭”也一定会变成“天鹅”。他们认为天鹅的身份是自然的,是天生不可剥夺的,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而反方则是从有价值有意义的角度去定义“天鹅”。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一只生物学意义上的“天鹅”,但只要你没有得到同类的认可,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你就没有价值,也就不是“天鹅”了。

师:此时,我们有必要回到文中看看,作者安徒生到底是怎么看待的呢?

评析:

课堂中,当学生争得难舍难分的时候,执教者首先作了总结,这样的总结,使得教学不至于纠结甚至滑行在一个平面。同时,执教者通过有意引入课文作者,再次回归文本,这样就把学生的争论引入到了作者写作意图层面。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反方:我认为,作者所说的天鹅并不是外观上的天鹅。而是说即使是天鹅,如果它不奋斗、不去努力的话,那它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鹅,真正意义上的天鹅是指有高贵精神品质的天鹅。不然,丑小鸭即使是一只天鹅,那它也只是行尸走肉的天鹅,这样,它的生活还有意义吗?

反方:正如同样是人,有人长得很丑,我们可能也会看不起他,但如果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成功和价值,那我们就不会认为他长得丑,而会觉得他很可敬。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天鹅内在永恒美的东西。

正方:既然你说到人,那我就以人为例子。比如一个人,有人本领大,有人本领小,但我们不管他们本领大小,他们都是一个人,这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吧……

师:先让我们回到童话,回到辩题中另一个关键词“丑小鸭”吧,看看文中的“丑小鸭”究竟是怎样的一只“丑小鸭”呢?

评析:

执教者抓住辩题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进行辨析,这既减轻了辩论的难度,也为观点的整体辩论作了进一步的铺垫,从而有利于学生循序渐渐地理解课文。

反方:没有能力、没有勇气、没有高贵品质的天鹅最终只能是别人眼中的丑小鸭。而童话中的丑小鸭却努力走出鸭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最后,它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正方:首先,丑小鸭本身是由天鹅蛋孵化出来的。它之所以叫作丑小鸭,并不是它本身就是丑小鸭,而只是它被别人叫作“丑小鸭”而已。不管它叫什么,它都是天鹅。所以,丑小鸭一定能成为天鹅,是指丑小鸭本身就是天鹅,不管你叫不叫它天鹅,最终它依然是“天鹅”。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辩题。正方观点:丑小鸭一定能成为天鹅。反方观点:丑小鸭不一定能成为天鹅。请双方来阐述自己的理解。

评析:

辩论至此,学生已经基本界定了两个关键概念,这为天鹅的身份确认问题作了充分的铺垫,也为回归辩题作了必要的准备。此时,教师提出讨论“丑小鸭是否一定能成为天鹅”这个辩题就水到渠成了。

反方:丑小鸭不一定能成为天鹅。因为天鹅蛋即使已经孵化成了天鹅,后来如果猎狗咬死它,如果在冰水里没人救它,它冻死了,它还能是一只最后得到认可的天鹅吗?

师:反方觉得“一定能成为”是指最后时刻,丑小鸭还能活着被认可。死了就没有机会认可了,是吗?那正方如何理解呢?

正方:即使它死了,它也叫作“天鹅”,只是没有机会被我们叫而已。而叫作“天鹅”和没有机会被叫“天鹅”,这是不同的事情。

师:确实是这样。不过,文中的丑小鸭诞生后没有死也是一个事实。

反方:是的,它虽然没有死,但在鸭群中的天鹅蛋,孵化需要适当的温度,而外界破坏孵化的情况却有千千万,而在这么多不能孵化的情况中,只要出现一个不能孵化的情况,那就没有“丑小鸭”的诞生了。其次,丑小鸭如果不奋斗、不努力走出困境,即使它是天鹅,我们也不会承认它是天鹅。所以,丑小鸭不一定能成为天鹅,成为天鹅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师:如果丑小鸭没有诞生,那我们该如何评价呢?

正方:如果丑小鸭没有诞生,那根本就不存在叫“丑小鸭”还是叫“天鹅”的问题。但如果没有诞生,即使“丑小鸭”不能叫“天鹅”,那个蛋也该叫“天鹅蛋”,而不是叫“丑小鸭蛋”,所以丑小鸭一定能成为天鹅。

反方:再打个比方吧,这正如在地下发光的金子,没人发现,谁知道它是金子,知道都不知道,哪里可能承认它是金子?相反,即使你不是一只“天鹅蛋”,而是一只不够高贵的“鸭蛋”,但如果你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成功和价值,那么在别人眼里,你依然是一只具有“天鹅意义”的鸭子,甚至别人已经把你当成“天鹅”了。

评析:

辩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争辩的过程。在争论的过程中,执教者通过多角度的追问,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深刻,表达的观点更加有理有据。

在追问中,执教者让学生通过探讨感受到:即使成为天鹅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可能,那也意味着有百分之零点零零一的不可能。这也就是说,即使极度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事,我们也不能否认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重要性,哪怕这种主观努力来得极度的简单,哪怕客观条件非常容易具备,这就是辩论中追问的意义。

师:“我”觉得丑小鸭能活着就是一种努力,就是一种成功,更何况他经历了这么多艰难险阻呢?所以,丑小鸭历险本身就具有天鹅般美丽的意义。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叶军彪老师对这个童话的理解:这篇童话作品的主题不该仅限定在“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成功”上。这篇童话也隐喻了安徒生自身,作者坚信:他的才华最终会获得世人的认可,他的作品将会为他赢得荣誉,只是在当时,人们还看不到他在创作方面所具有的天赋,看不到他作品的伟大,而他也不得不忍受众人的批评和嘲笑。[1]

评析:

辩论本身是没有定论的。因为如果从社会存在意义上理解丑小鸭,那么叫“丑小鸭”还是叫“天鹅”,这已经不是客观上是不是“天鹅”的争论,而是“天鹅”是否被确认、是否被肯定的问题。“丑小鸭”成为“天鹅”,“成为”与其说是自己“改变”自己,还不如说是自己“确认”自己,自己被别人“确认”。也就是说,“丑小鸭”成为“天鹅”是一次身份的自我确认和他人确认。“丑小鸭”成为“天鹅”不存在“天鹅”变成与不变成的问题,而是实现不实现、认可不认可的问题。

但没有定论并不意味着教师没有价值引领。执教者通过阐明自己的价值倾向,引用专家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去作出独立的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总评:

教学《丑小鸭》一课,执教者通过延伸学生的思维交锋,抓住分歧辩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能量,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由于采用了自由辩论这种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执教者对文本深入的理解,和对辩题核心词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领,从而使得辩论紧紧围绕核心教学内容有序展开。虽然辩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辩论使得这篇经典童话故事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师生因此共同探究出了价值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等话题。

当然,这篇童话还可以从个人成功的社会认可、个人理想的群体归属以及童话的多重隐喻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进而引领学生学习。

注释:

[1]叶军彪.《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J].语文学习,2008,(1).

猜你喜欢

丑小鸭
丑小鸭流浪记
丑小鸭摘花瓣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丑小鸭》后传
读《丑小鸭》有感
丑小鸭新传
我很丑,但我有梦想
续写《丑小鸭》
美丽的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