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毅传》到《柳毅传书》人物形象的嬗变
——以主人公柳毅和龙女为例
2015-02-13雷田田
雷 田 田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从《柳毅传》到《柳毅传书》人物形象的嬗变
——以主人公柳毅和龙女为例
雷 田 田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从唐传奇《柳毅传》到元杂剧《柳毅传书》,柳毅和龙女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形象,柳毅的形象显得世俗化,龙女也变得泼辣外向。而隐藏在这种发展变化之中的是唐代和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社会文化、文体的差异以及受众的变化。
柳毅;龙女;形象;变化原因
《柳毅传》是唐代作家李朝威根据当时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所创作的传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在后世广为流传。胡应麟曾评价道“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撰述浓至,有范晔、李延寿之所不及。”(《少室山房类稿》)。柳毅传书的情节在当时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两次在唐代传奇中被提到。《太平广记》卷三一一“神类”《萧旷》中提到“近日人世或传柳毅灵姻之事”,卷四九二《灵应传》中借神女九娘子之口叙述了《柳毅传》的主要情节“泾阳君与洞庭外祖世为姻戚,后以琴瑟不调,弃掷少妇,遭钱塘之一怒,伤生害稼,环山襄陵。泾水穷鳞寻毙外祖之牙齿,今泾上车轮马迹犹在,史传具存,固非谬也。”[1]22《柳毅传》的故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汪辟疆在《唐人小说》中有过这样的概述:
按此文,《太平广记》四百十九,引《异文集》题曰《柳毅》,无传字。作者陇西李朝威,生平无可考。就本文开元末毅表弟薛嘏谪官东南,经洞庭见毅,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往等句观之,则李固掇拾传闻,其笔诸篇籍,恐亦在贞元、元和之间矣。他无可征,殊难确定。至柳毅事盛传于时,唐末复有此文而作《灵应传》。元尚仲贤更演为《柳毅传书》剧本,翻案而为《张生煮海》,明黄说仲又有《龙箫记》,勾吴梅花墅又有《橘浦记》。皆推原此文而益为传(附)会者也。[2]83
鲁迅也说过《柳毅传》“金人已取其事为杂剧(语见董解元《弦索西厢》中),元尚仲贤则作《柳毅传书》,翻案而为《张生煮海》,清李渔又折衷之而成《蜃中楼》。”[3]56在后世相关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尚仲贤的杂剧《柳毅传书》。
元杂剧《柳毅传书》在故事梗概上继承了《柳毅传》,但是由于文人创作心态的变化、唐代与元代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传奇和元杂剧文体以及受众的差异,《柳毅传书》在人物形象,尤其是柳毅、龙女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一
唐传奇指的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逸事。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柳毅传》是中唐时期传奇作品的代表,写人神相恋故事而“风华悲壮”(旧题汤显祖辑《虞初志》卷二载汤显祖评语)。其中男主角柳毅的形象最为饱满,是《柳毅传》核心思想的承载者。
《柳毅传》以主人公柳毅的行动为线索进行的是单线叙述,故事围绕柳毅的行动展开,通过柳毅落第还乡、传书洞庭、拒绝提亲、丧妻再娶、同归洞庭等一系列情节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品行高洁的君子义士的形象。
首先,柳毅是一个义士。柳毅落第还乡,访友途中经过泾阳,见到牧羊于道畔的龙女,心下奇怪,便主动询问,在得知龙女遭夫君、姑舅虐待后义愤填膺,“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更是义不容辞地承担下为龙女传书的任务,及时为龙女传回家书,当着洞庭龙王的面为龙女陈情,使得龙女终于脱离苦海,一家团聚。萍水相逢之下犹能见义勇为,重义守信,急人之所急,当得起他自己对自己“义夫”的评价。
其次,他坚守品格,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有君子之质。龙女回宫后,龙王及钱塘君设宴款待柳毅。钱塘君借酒欲逼迫柳毅娶龙女为妻,此前柳毅自是知道龙女是为“殊色”,龙宫中富丽堂皇,钱塘君的一怒之下的威力他也是见识过。然而他依旧不为所动、不为所迫,义正辞严地拒绝了钱塘君并斥责钱塘君以威加人,正气凛凛,即使有力量如钱塘君者也不得不认同。柳毅表明自己为龙女传书是出于义,并不是为了救人之后能得到什么回报,他虽心慕龙女,却也不能“杀其婿而纳其妻”,被人威逼之下结下婚姻。最后龙女坦白身份之后柳毅的自白更是说明了他坚持自己的操守,以义为上,不因情废义的高洁品质。
总体来说,柳毅是唐代中期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他敢于仗义执言,能救人于危难而不居功,又不屈服于武力,坚持自己的儒家信仰,他有情有义,却能“自约其心”,发乎情而止乎礼,是个有着高洁品性的人物。
而元杂剧《柳毅传书》中的柳毅脱离了理想色彩,变得更加世俗化。主人公柳毅有比较重的功利思想。第一折中柳毅和母亲的对话表现出柳毅明显的读书求仕思想,进京赶考为的是峥嵘发达、光耀门楣,而他回家前去泾河县也是去见一位作宦的友人,有谋出路的意思在里面。从洞庭龙宫回家后,他虽心仪龙女却也接受了母亲与范阳卢氏女成亲的安排。唐代时门第观念犹存,流行非五姓女不娶,其中就包括范阳卢氏。柳毅接受母亲的安排未必就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程国赋在《唐传奇与元杂剧相关作品的比较》中说道:“元曲中的男性主人公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一些虚伪、油滑、自私、贪色的市侩气息”[4]71。元杂剧中的柳毅自然也不是例外。他与龙女搭话时并没有《柳毅传》中诘问龙女自辱之意,纯粹是好奇。听说龙女的遭遇之后,只是表面应了句“气血俱动”,反而劝龙女顺从丈夫以免受苦。即使答应龙女传书,也心存“知他是神是鬼”的疑惑,直到回乡找到金橙树才相信龙女“所云真不虚矣”。至龙王提亲,柳毅明明是“想着那龙女三娘在泾河岸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我要他做什么”,却推辞说自己只是因为“一点义气涉险寄书”,以自己还要回家奉养母亲为理由拒了婚,甚至在再看到梳妆打扮过的龙女时生出“早知这等我就许了那亲事也罢”,言语之中多表露自己的无奈及拒婚的悔意,还在酒席上暗送秋波给龙女。所作所为与君子差之甚远,更像是一个俗世儒生,世俗气息浓厚。
二
龙女的形象从唐传奇《柳毅传》到元杂剧《柳毅传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唐传奇《柳毅传》中的龙女像是一个大家闺秀。龙女首次出场是一副憔悴不堪的模样,虽“殊色”却“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她在向柳毅求救时并未多抱怨姑舅对自己的不公平,只是说自己思念亲人,求柳毅寄书一封。她的神色哀怨,但不卑不亢,气度端然。龙女请柳毅代为传书,向家人求救,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反抗的意味,是对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的反抗,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只懂得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龙宫复见之时,龙女已是“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觳参差”,这里对龙女并没有正面描写,一直到后来钱塘君提亲被拒,柳毅的辞别宴上,“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龙女的形象都符合大家闺秀的言行,父母在时不轻易露面,对恩人也仅仅当席拜谢。
虽然柳毅拒绝了与龙女的亲事,龙女并没有改变要报答柳毅的决心。她感激柳毅救她于水火,爱慕他的侠义,对柳毅有情,因此她不愿意嫁给父母安排的“濯锦小儿某”。时值柳毅丧偶,她托身卢氏女嫁给柳毅,得偿夙愿。龙女是坚定的,也是坦诚的。她在生完儿子之后,就对柳毅和盘托出一切。从她慎之又慎的态度之中可以看出,她是很重视与柳毅的夫妻之情,不想失去柳毅。
《柳毅传》中龙女的言行更符合一个大家闺秀,端庄稳重,她的感情也藏在行文深处,不轻易外露。能反抗无端加诸身的不公,敢怒敢言,知恩图报,对感情执着而不草率行事,这是唐代文人笔下的龙女。
而到元杂剧《柳毅传书》里面的龙女又是一番模样。
首先,龙女性情刚烈。她在与泾阳小龙的婚姻中,不肯向惑于婢仆的小龙认错,认为“媳妇也是龙子龙孙,岂肯反落鱼虾之手?”,被公公罚去泾河岸上牧羊。从第一折龙女的唱词中可以看出,龙女并不恋慕富贵荣华,所求的不过是夫妻琴瑟和谐,她对这段婚姻也有过期许,只不过与泾阳小龙性情不投。“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也从侧面揭露出父母包办婚姻的不幸,为龙女对柳毅动心埋下心理基础。在柳毅与龙女搭话时,很明显是龙女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主动发问“请问仙乡何处?高姓大名?因甚到此?”这说明她一旦决定要向父母求救就不放过任何机会。在柳毅劝她随顺些时也不为所动,再一次表明心迹,“可怜我差迟了这夫妻情,错配了这姻缘簿”。
其次,龙女感情浓烈。在龙王唤龙女出来拜谢柳毅之前,龙女已芳心暗许,认为“这恩德如同再生一般,岂是一拜可能酬答也呵”,有打算要“成就燕尔新婚”。而且在长辈面前就敢眉目传情,斜看着柳毅叹气,面对柳毅的逗引看似指责,实是回护。在酒席上“殷勤倒玉樽”,还敢于调笑柳毅是“只怕他閤着酒杯儿,未饮早醉醺醺”。面对钱塘君“秀才你便就了这桩亲事也不辱没了你”的打趣,龙女也敢正面回话,而不像一般闺阁女子那般在提及自己的亲事时有所回避[5]29。最后龙女痴心不改,在父母的帮助下假作卢氏之女终成眷属。
《柳毅传书》中的龙女更像个泼辣的市井女子,她敢爱敢恨,敢怒敢言,她的感情明朗,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勇于去争取。她的坚持并不只是为了报恩,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更具有主动性。
三
柳毅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上述变化,跟时代变化带来的文人创作心理的变化关系密切。
唐朝以诗文取士。科举考试之外,还要看考生社会上的知名度,“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提到“文人往往有作,设谒时或用之为行卷,今颇有存于《太平广记》中者,实唐代特绝之作也”,“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2]44。
李朝威大约活动在中唐的大历、贞元前后,《柳毅传》同样是他的一篇温卷作品,主要目的是借绚丽的文辞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展示自己的文采,展现的是中唐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柳毅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而柳毅的际遇也是作者所渴望拥有的。理想人格自然是力求完美,所以塑造出来的柳毅是一个品性高洁、情操高尚的儒家君子。同时,作者渴望有与望族世家联姻的机会,所以塑造出来的龙女是拥有显赫家世的大家闺秀,龙宫中的种种礼仪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礼教的反映。像柳毅这样的艳遇是寒门士子们梦寐以求的,不只是因为龙女本身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她的社会地位。作者通过这样虚构的故事满足了自己的心理期望。
而元代作为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整体文化水平远远不及唐代。就社会制度来说,仅仅在元太宗九年(1237)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以后直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恢复科举。即使恢复了科举考试,也是分两场,对汉人加倍歧视,而且每次考试录取的人数很少。科举被废,文人失去入仕的途径,生活窘迫,或以贾谋生,或以医为业,社会地位低下[6]29。
文人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充分地接触到市民阶层,更能反映世俗的要求,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更多的世俗气息。《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不再具有理想气质,他的“重色”、油滑、虚伪,都更像世俗生活中的人,像一个普通的儒生,而不是一个道德标杆,正是元代文人接受现实后在创作中的反映。而龙女的泼辣坦率,也很明显沾染了世俗的气息。
《柳毅传》采用的是男权视角抒写,柳毅是主人公,是作者对柳毅的艳遇进行的叙述。在《柳毅传》中,爱情并不是主人公的追求,确切地说,爱情更像是主人公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的安慰剂,所以柳毅和龙女的爱情在《柳毅传》中若隐若现,并不清晰。比较明显的是报恩,更像是对道德高尚的一种回馈。同时《柳毅传》的神仙道化色彩也比较重,并不是完全的爱情传奇。
而《柳毅传书》不同,龙女成为主角,大部分的唱词都是龙女完成,柳毅的角色变成了冲末[7]95,仅仅有旁白并无唱词,其主人公地位没有了。《柳毅传书》的主旨很清晰,完全是一部爱情杂剧,主要赞扬了龙女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歌颂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的大胆追求。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不同的社会情况引起的,是唐代和元代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唐传奇重在叙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柳毅传》以柳毅的行动为线索来展开故事塑造人物,而唐传奇的受众是唐代士人阶层的知识分子,因此传奇的创作要满足当时知识分子的阅读期待,综合之下出现的就是理想化的君子柳毅和才貌与家世并有的龙女。
元杂剧的核心特质是抒情,淡化了叙事成分,增加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像《柳毅传书》中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就加入了许多反映人物心理斗争的内心独白,柳毅的因色拒婚,见到龙女的后悔,都体现了柳毅世俗化的一面。而龙女许多唱词,像“则为你假乖张,不就我这门亲,害的来两下里憔悴损”,都是直白热烈的直抒胸臆,使得人物形象坦白直率。元杂剧是舞台艺术,受众是一般的市民阶级,讲究戏剧冲突,因此柳毅身上有了神性和世俗性的争斗,而龙女的感情更加明朗细腻,人物形象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了[8]18。
[1] 程国赋.柳毅传的演变过程[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4).
[2] 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2010.
[4] 程国赋.唐传奇与元杂剧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1997(2).
[5] 黄贤.元杂剧龙女形象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6]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 吴波,方丽华.从《柳毅传》到《柳毅传书》柳毅形象的嬗变[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8] 沈新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化内涵之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04(5).
【责任编辑 马重阳】
Evolution of Image from Biography of Liu Yi to Tale of Liu Yi A Case Study of the Hero Liu Yi and Dragon Maid——Take Liu Yi and the dragon king’s daughter as well
LEI Tian-tian
(SchoolofLiterary,ShaanxiTeachers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2)
From the legend “Biography of Liu Yi”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Zaju Drama “Tale ofLiu Yi”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imag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Liu Yi and Dragon Maid both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images, Liu Yi became more secularized, and Dragon Maid forceful and outgoing. And the causes behind such changes are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literary intellectual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the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 and the change of the audiences.
Liu Yi; Dragon Maid; Images; Causes behind the Changes
2014-01-06
雷田田(1990-),女,河北邢台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207.22
A
1008-8008(2015)04-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