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枝词所见清代河东民间社会

2015-02-13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竹枝词县志河东

王 双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南京 210093)

百花生日斗新妆,拈取旃檀一瓣香。

喜得头生儿子好,与君同谢石娘娘。

翠绕珠围助结褵,靓妆同醉婿家卮。

旁人只道家门盛,那晓虚姑与假姨。

俗不亲迎礼亦毕,冰人骑马六姻车。

文君新寡高声价,财聘多于未破瓜。

竹枝词所见清代河东民间社会

王 双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南京 210093)

竹枝词是一种借鉴民歌形式创作的七言绝句,在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记述平民俗众的日常生活。清代河东的竹枝词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节日、祭祀、物产、营商等民间社会情况。蒲州人的善歌,闻喜、解县婚娶的铺张,元宵、赛社等节日庆典的欢闹,河东盛产的盐、酒、柿,以及服贾蜀中的风气,这些意象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清代河东民俗画卷。

竹枝词;清代河东;民间社会

竹枝词,一般认为是古巴蜀人在祭祀仪式时唱的歌,经中唐诗人刘禹锡整饬传扬开来,因语言通俗易懂、风格轻松淳朴而为后世文人多加效仿。其内容主要是“志风土而详习尚”,“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1]1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地域文化亦有不解之缘。竹枝词以清人所作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写实度最高,也最贴近民众生活。清代河东竹枝词就记录了当地的民风、习俗、物产等信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河东”,为今山西运城一带。清代运城的行政建制经康、雍、乾年间的沿革逐渐趋于稳定。基本上清中叶以后,运城地区辖一府及二直隶州。府为蒲州府,领县六:永济、临晋、虞乡、荣河、万泉、猗氏。二直隶州为解州、绛州,分别领安邑、夏县、芮城、平陆四县和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五县。本文所采竹枝词即出自以上州县。一民风山西戏曲盛行,晋南也不例外。如:

春来胜事几回闻?富庶欢娱里社分。

一曲熏风楼旧在,满城弦管日纷纷。

作者注:蒲人多善歌。熏风楼唐建,宋更今名。([清]王锡纶《三晋竹枝词·蒲州属》)

蒲州人素爱歌唱,民间迎神赛社、宗祠祭祖、农闲节庆、天旱祈雨、家有喜事都会有唱歌、唱戏等活动。《万泉县志》记载:“(正月)十四日,各巷架秋千,夜张灯,扮社火,遍游里巷,歌唱为乐。城市尤多,如是者数夜。”[2]《临晋县志》记载:“(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三日均燃灯、演剧……乡村妇女,多于是日入城谒庙,行香观剧,并至县署恣意游玩。其人民嬉戏诸技艺,则有高抬、柳木棍,妆演戏目,游行街衢,俗谓之‘闹社户’。卜昼卜夜,歌谑欢呼,举国若狂,殆滥觞与大傩云。”[3]除喜事外,丧葬白事也少不了唱戏杂剧。《临晋县志》记载:“丧礼好作佛事,甚以鼓吹杂剧娱尸。即士大夫间用《家礼》,亦未能尽矫其习也。”[4]714可见蒲州一带善歌之风浓厚。

无疑,方志中记载的蒲人之歌,多为地方戏曲。在蒲州,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为梆子戏,是明清之际诞生于本地的蒲剧。其时蒲州活跃有众多专业演出社团,如永乐镇仁义班、蒲州永乐班等。蒲州梆子也是山西四大梆子的源头。清时晋中、晋北梆子戏的一个特点便是须强调以“蒲白蒲腔”为准;培养新演员,也必须是蒲州籍小孩,可见蒲州戏曲在当时的地位之高。与大戏相对的小戏是各类小剧种,流行于本地的有晋南眉户戏、永济道情、万荣清戏、河东线腔等,在清代都已盛行。如由陕西传入并糅合本土蒲剧艺术的眉户,源于晋南道教艺术的道情,以及线腔等出自当地的小剧种,都相继在河东各县传播开来。

清代蒲人善歌,除地方文化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富庶。《松窗梦语》记载:“山西……今有鱼盐枣柿之利。所辖四郡,以太原为省会,而平阳为富饶。大同、潞安倚边寒薄,地狭人稠,俗尚勤俭,然多玩好事末。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5]82重男轻女在中国农村历来较为普遍,闻邑竹枝词便有体现。

百花生日斗新妆,拈取旃檀一瓣香。

喜得头生儿子好,与君同谢石娘娘。

诗注云:昔年邑东十里沟中,崖土裂出一石像,若好女子,土人立庙祀之,曰石娘娘。岁以二月十五日为香火之期,妇人往往祷子于此。([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闻喜县志》记载了当地“头生儿子”后的喜庆:“妇初产男,邻里往贺,携连根黄禾一束,梯登门楣,上分为数小把,交叉贴墙,抟泥固粘。又以木杓一、竹箸双、粗瓷碗一,钉着草中间。主家款以稀米饮及饼,另期酬宴。不解其何义也,俗名‘潎草’。”[6]相反,女孩不仅在出生时得不到这样的庆贺,在以后的生活中,待遇与男子更有天壤之别。

苇簟精工蒜瓣均,灯前共作约村邻。

休令女子偷看见,教女何殊教外人。

诗注:邑东涑渠凡五堰,产苇、产蒜。织席、编蒜之技教儿教妇不教女,恐女嫁他处夺其利也。([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闻喜县志》记载当地西北、东南均产苇,用作织席,发售他县。织席、编蒜作为一种生活手艺,宁教儿媳不教女,因女儿终究不是“自家人”。

二、婚俗

竹枝词记载了多地独特的婚礼习俗。

翠绕珠围助结褵,靓妆同醉婿家卮。

旁人只道家门盛,那晓虚姑与假姨。

作者注:俗送嫁者往往数十百人,且女子居十之六七,故里语厌之,云是虚姑姑、假姨姨也。([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为山西闻喜人,曾编写过数卷《闻喜县志》。“嫁女,送客最伙,男女客有至三十席者,以女家贺客,皆男家款宴。新妇下舆,礼毕,男家主客旅揖迎入,三揖让座。筵有厚薄,必八大八小。俗谓,女客虽多,皆虚姑姑、假姨姨。城东三十里外,无此俗矣。”[7]无独有偶,解县嫁娶时也“男女百辆迎送,盈门灿烂,灼然可见。”[8]闻喜、解县不仅送嫁声势浩大,聘礼昂贵,后婚尤甚。

俗不亲迎礼亦毕,冰人骑马六姻车。

文君新寡高声价,财聘多于未破瓜。

([清]陈涛《解梁竹枝词》)

《闻喜县志》记载:“冀州五男三女,(民国)元年详编户籍,比例犹昔。小家结婚聘礼昂贵,后婚尤甚,亦无怪其然矣”。[9]女少男多、地瘠民贫使得河东多地结婚要价甚高,临晋、荣河、解州等志中有不少当地“习为奢靡,民俗刚悍”、“游惰好讼,婚娶论财”的记载。如《荣河县志》:“女家勒索聘礼,男家苛责妆奁,诚恶俗也。”[10]此外,竹枝词中所及“俗不亲迎”在河东并不稀见。“婚礼合邑大略相同,问名、纳采、请期而已。士大夫家有亲迎者,然不数觏也。”[11]“婚礼届期,男家以肩舆鼓乐往迎女,奠雁皆代以鸡,皆婚男之弟或侄摄之。新婿鲜亲迎者,间有之,非重其事也,乃徒为美观耳。”[12]

三、节庆

竹枝词记录了较多的节日庆典,尤其春季节日。

春鸡绚彩闹蛾华,几度灯前手剪纱。

明日迎春郎去否,新成一串水荭花。

诗注:俗于迎春日,杂剪彩丝作鸡及水荭花,簪帽上,游毕投之河流。妇人则绉帛作仙人、杂剧、麟凤、虎鹿、背粘白鸡氄毛,如云气,曰闹蛾簪,过元宵乃已。([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立春,俗称打春,其时节“东风解冻”。在山西,一般立春过后就要准备耕种。立春的活动以迎春和农事为主。迎春就是女孩将纸、绢、鸡毛等剪为燕、蝶,称“春鸡”“春蛾”;缝制小娃娃,叫“春娃”,插于发际,或佩戴身上,以庆贺立春日的到来。带闹蛾、戴春鸡已成一种古俗,寓意丰衣足食,吉祥如意。《解州志》记载:“立春日,女新出闺者,母家归礼,曰‘迎春’。妇女竞剪彩为春鹅(蛾)戴之。”[13]689《猗氏县志》也有:“迎春,县官迎春于东郊,社民管弦前导,官民皆簪彩花,儿女鲜衣,竞观土牛。”[14]722农事活动便是在县官的带领下于东郊举行“打春牛”、“抢春”等仪式。

正月有两个隆重的节日,过年和元宵。过年重在团圆,元宵重在欢乐,因而有“平静的初一,喧闹的十五”之说。山西民间称元宵节为“过十五”,通常会从正月十四一直欢闹到十六。

十门五户架秋千,俚曲呜呜杂四弦。彻夜春城看角抵,女郎齐作海棠颠。([清]陈涛《解梁竹枝词》)

山西村镇都有春季扎秋千于街头巷尾的习俗。无论男女,皆可荡游,认为可以“荡百病于空中”。《万泉县志》记载:“十四日,各巷立秋千……十六日,男女戏秋千,曰‘遗百病’。”[15]《平陆县续志》记载:“元宵,沿户张灯……或竖秋千于空地,有架杆、车轮、磨秋三式,戏者甚众。”[16]节日欢庆,晋南自然会上演百戏百艺,角抵戏便是其中之一。源于上古战蚩尤的角力游戏,后发展为带有观赏性、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包含杂技武打、歌舞戏等。除角抵外,还表演有高跷、台阁、耍狮子、跑旱船、秧歌腰鼓等。如《直隶绛州志》记载:“元宵,张灯、架鳌山,鼓吹杂戏,火树银花,城市为多。”[17]694

新正十六好游城,燕瘦环肥取次评。

爆竹斜飞裙底过,金莲瓣瓣火中生。

注曰:元宵次日,乡人皆入城穿街越巷,是曰游城。妇女辈则坐门前,靓妆袨服,不避人。游冶少年或燃炮仗暗掷坐下以骇之,陋俗也,然大家无之。([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十六游城,也是流传甚古的民俗。《解州志》记载:“正月元宵,树灯山,设灯桥。游人如蚁,极三昼夜而罢……又十六日,士女出外游观,登城入庙,谓之‘走百病’。”[18]689又《绛县志》记载:“十六日,邑人登城游赏,名曰‘游百病’。各处祭火神,设鳌山,演戏,放灯,喧闹彻夜。城市为多,乡村亦间有之。”[19]702游乐的同时寄托着新年美好的愿望。

正月既出,又开始一年的农忙,也就迎来了与农耕有关的祭祀、节庆。

交杯饮罢甫团圆,何处曾缔一面缘。

往岁郎看台阁否,儿身扮作牡丹仙。

作者注曰:俗赛社日。选好女子缚铁杆上,扮小说杂剧诸故事,四人舁以游街,名曰台阁。有时扮吕洞宾、牡丹精也。([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报赛,又称“迎神赛社”,是为了报答神祈护佑、乞求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所祭之神有土地、皇天后土、风雨雷电、四海龙王、地方先贤等。山西多地在这天要举行大规模的迎神赛社活动,台阁便是众多戏曲杂戏表演之一。

台阁,又作抬阁,也称铁棍、高台,是源于民间春祈秋报祭祀活动的一种舞蹈项目。在一铁制或木制的古阁上绑缚角色表演,由几名壮汉抬阁前行。所有抬阁人统一节拍,身体上下起伏、前进后退,阁上演员随之自然舞动,在万人头上飘摇,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表演多以戏剧故事为主,如《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嫦娥奔月》等。《新绛县志》记载:“本县迎神赛社之盛,无如三月者。三日,为药王节。八日,为圣母节……十五日,为土地节、为龙王节。二十二日,为三皇节。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拐子、闹台、台格(阁)之类,形形色色,令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20]697

河东是“谷神”后稷的出生地与埋葬地,这一带祭祀后稷的活动颇为盛行。

高粱王璧撤雄关,耕获葘畬俗自闲。

莫怪年年丰稔甚,儿童打鼓稷神山。

注曰:稷神山在稷山后,稷教民播谷处。([清]王锡纶《三晋竹枝词·绛州属》)

稷神山,又名稷王山,在万荣、稷山、闻喜交界处,山上有稷王庙。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故后世奉后稷为五谷神,尊称稷王。因此,山西这一带多勤耕织、喜祭赛,普遍信仰、供奉后稷。

白土河边杏子黄,紫金山下麦花香。

今年四月风光好,七社轮番赛稷王。

诗注:邑城有稷王庙,每岁以数村主祷赛,例于四月十七日入庙,凡七年而周焉。([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闻喜的赛神已是一套相当有秩序的民间活动。县志记载:“麦秋已过,仓箱既盈,稍大之村皆演戏酬报。村各有所迎之神,大村独为一社,小村联合为社,分年轮接一神。所接神有后稷、成汤、伯益、泰山,有金龙四大王、五龙五虎、石娘娘等。凡轮值之社,及沿定之期,锣鼓外必闹会,有花车、鼓车,有抬歌、高跷,皆扮故事。竞奇斗异,务引人注目。庙所在村及途径同社之村,必游行一周。庙中则送神之社,预演戏。既至,锣鼓数通后,排其仪仗,舁其行跷,返置社人公建之行宫,演戏三日以安神。每村每户轮番接待。次年送神,仅有锣鼓而已。总之,不赛神之社,无几也。”[21]足见祭祀活动的丰富与盛行。

四、物产

晋南地处山西最南端,气候温热,无霜期长,又有汾河、涑水河贯穿而过,故临运盆地有着良好的耕种条件。历史上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等与农业有关的传说均发源于此。

见说鸣条驿路平,桑麻乐利属天成。竹枝到此谁能赋?按节居然是夏声。([清]王锡纶《三晋竹枝词·解州属》)

解县有种桑的优越条件。《山西务农工牍》记载:“清光绪十年(1884),解县城建有官办桑园,山西省抚宪从这里购桑秧在全省栽种。”[22]160《解县志》也记载:“惟种桑一事可实力督办。墙角宅畔隙地闲田,苟不能种植五谷,即可令其多栽桑树。十年以后,县获厚利。”[23]解县种桑,蒲州等多地则出麻。《大清一统志》记载蒲州土产有布、麻纸。《解州志》《旧蒲州志》《临晋县志》亦有当地人“直朴务本,力于耕织”、“力田绩纺”、“女勤纺绩,巨室亦然”的记载。

河东历来富有“盐铁之饶”的美誉,已有数千年产盐历史的运城盐湖就坐落于此。

解梁古路径如弦,插旗挂戟客装严。

今年雨少池头活,日上桃花五斛盐。

([清]王锡纶《三晋竹枝词·解州属》)

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中条山北麓,主要由安邑、解池两部分组成,又称河东盐池,所产之盐称“解盐”或“潞盐”。河东盐池自西周便已开采利用,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载不胜枚举。清代《解州安邑县志》记载:“盐池,卧条山之阴……纵约八里,横五十里,深可数仞,西连解境。”[24]大池西北四、五里还有女盐池,由于含硝较多,又称硝池。《大清一统志》记载解州土产有盐,为安邑县盐池所出。

由于盐湖卤水条件及周边日照等气候因素,河东盐池一直采用垦畦浇晒法制盐。不必煎煮,把卤水引入人工畦垄中,等到夏秋之交南风劲吹、阳光充足时,卤水就自然凝结成盐粒。相传舜在盐池之畔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清人李燧在《晋游日记》中描述了产盐时节的情况:“居解州二旬,无日不风,刁调之声,中夜不绝,而著体甚热。盖地近盐池,每遇南风,则池水触岸而生盐,故南风之时居多。”[25]17每至此时,当地人就多从事食盐采捞。安邑县地近盐池,便颇趋盐利。

山西人好饮酒,北朝时河东便有刘白堕“鹤觞”闻名。明清则盛产葡萄酒。

故故清风度翠澜,绛池水长夏生寒。

侬家自有葡萄酿,不向纤儿肯换官。

注云:安邑出葡萄酒。([清]王锡纶《三晋竹枝词·解州属》)

明代解州的葡萄栽培已具规模,葡萄酒被奉为贡品。《大清一统志》亦有解州安邑县出葡萄的记载。《解州安邑县志》记载:“葡萄,县北诸村多,有之土人种葡萄如种田。架不及肩,青虬元珠,应接不暇,惟杜村近杜康祠者尤佳。酿以为酒,甘于麯蘖,善醉而宜醒。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白者名水晶,黑者名紫葡萄。”[26]]道光年间山东举人郭书俊《鹾城绝句》之一就写到当地葡萄佳酿:“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向晚葡萄美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

除用葡萄酿酒外,河东因地多产柿,便将柿捣碎,拌以酒曲,发酵或蒸馏而成柿酒。《晋游日记》写到:“蒲为秦晋要扼,西控潼关,俯临黄河,重镇也。蒲地多柿,醯、酒皆酿柿为之,味苦涩,不可食。”[27]17

霜红柿子满筠篮,蒸酒成花晒饼甜。

妾自别郎醒亦醉,郎如念妾苦皆甘。

诗注:邑北原多柿子,蒸酒甚清冽,其上者泻杯中泡影涨起,是曰对花,故河东盛称花子酒。或晒作柿饼,食之甘如蜜也。([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闻喜县志》记载:“柿,酿醋,普通用蒸酒,供本邑半年用。”[28]《临晋县志》亦有:“饮无佳酿,俗所谓火酒、黄酒、柿酒而已。”[29]718蒸酒酿醋外,柿更多用来做柿饼,晒出的柿饼绵软多霜,口味甘甜。河东一带年节都会准备柿饼等土产。《荣河县志》记载:“春节前数日,扫舍宇,煮油食,蒸馒首,购胡桃、柿饼并鞭炮、香烛等,以供祭祀之需。”[30]712《虞乡县新志》也记载:“二十三日,用糖瓜祀灶神,亦有以柿饼代者。”[31]709

五、商贾

山西民间好商贾,明清商贸之风尤甚。

千花绣服蝶衣香,百叶裁裙鸳带长。

赢得周身穿著好,一生魂梦绕瞿唐。

([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

晋南人迫于生存压力,去往陕西、四川等地从事小商以糊口,已成风气。如民国前,临晋县“经商陕省者常万余人。凡子弟成年,除家无余丁及质地鲁钝者外,余悉遣赴陕省习商”。[32]292《绛州志》《旧蒲州志》也多有“抱布贸易,殆无虚时”、“力田绩纺,尤事商贾”的记载。在川陕的山西商人多从事夏布、川盐、放账等交易。对此,成都竹枝词有说:“放账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陕气如雷。城乡字号盈千万,日见佗银向北回。”山陕商人在成都商贸如日中天,建有多所会馆,并将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家乡。

然而这首竹枝词不仅记录闻喜人多外出营商,还描述了守候在家的女人们的情状。作者自注云:“邑中多服贾蜀中者,以道远,故五年始一归省。夫妇一生不数睹也,然衣服多华丽。”乡土观念浓重的山西人将在外赚得的财富全部运回家乡,其富庶程度如《闻喜县志》记载:“邑最富庶在清道光初,至咸同而富稍减矣。非富以农,富以商也……男子十三四万,竭地力不足糊口,远服贾者二三万人,岁入赡家金至四五十万。”[33]《晋游日记》也描述了绛州城的繁华:“市廛辐辏,商贾云集。州人以华靡相尚,士女竞曳绮罗,山右以小苏州呼之。”[34]18

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商人家庭常年的无法团聚。一般商人并非都是富商大贾,通常几年才得一归,女人们只能望穿秋水般的“一生魂梦绕瞿唐”了。研究表明,经商风气浓厚、外出经商数量相对较多的地区,分居家庭也就越多,最终造成独居、节孝妇女的比重也就越大。山西西南平阳、蒲州、解州、绛州等地就是如此。*相关研究请见安介生.清代山西重商风尚与节孝妇女的出现[J].清史研究,2001(1):27-34.

河东竹枝词尽管流传不多,但这十几首立意新巧、具有民歌韵味的短小诗篇,为我们记录了珍贵的清代河东社会生活面貌,有助于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河东的世态民情。这样的风土资料,或许亦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1] 丘良任.竹枝纪事诗·唐圭璋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2] (民国)万泉县志(卷二·风俗).

[3] (民国)临晋县志(卷四·礼俗).

[4] (康熙)临晋县志.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 [明]张瀚撰,盛冬铃点校.松窗梦语(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民国)闻喜县志(卷九·礼俗).

[7] (民国)闻喜县志(卷九·礼俗).

[8] (民国)解县志(卷四·礼俗).

[9] (民国)闻喜县志(卷九·礼俗).

[10] (光绪)荣河县志(卷二·风俗).

[11] (光绪)荣河县志(卷二·风俗).

[12] (民国)临晋县志(卷四·礼俗).

[13] (康熙)解州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14] (雍正)猗氏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15] (民国)万泉县志(卷二·风俗).

[16] (光绪)平陆县续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17](光绪)直隶绛州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18] 解州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19] (光绪)绛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20] (民国)新绛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21] (民国)闻喜县志(卷九·礼俗).

[22] 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运城市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3] (民国)解县志(卷二·生业).

[24] (乾隆)解州安邑县志(卷二·山川).

[25] [清]李燧著,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6] (乾隆)解州安邑县志(卷二·物产).

[27] [清]李燧著,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8] (民国)闻喜县志(卷五·物产).

[29] (乾隆)临晋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30] (民国)荣河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31] (民国)虞乡县新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32] 临猗县志编纂委员会.临猗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

[33] (民国)闻喜县志(卷六·生业).

[34] [清]李燧著,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马 牛】

2015-01-02

王双(1989-),女,山西运城永济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G127

A

1008-8008(2015)04-0015-05

① 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山西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需要说明的是,清代河东竹枝词数量有限,本文亦不就当时的民间社会予以全面讨论。这里随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词,以见清时河东民间社会的一角。

猜你喜欢

竹枝词县志河东
问题与路径:云南竹枝词整理述要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县志里的乡贤
书法《竹枝词》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竹枝词两首》其一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