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荒政思想研究
2015-02-13李文涛薛俊丽
李文涛,薛俊丽
(运城学院 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司马光荒政思想研究
李文涛,薛俊丽
(运城学院 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荒政思想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学者思想的侧面。司马光的荒政思想主要包括:发展农业,稳定粮食价格;重视积蓄,积极备荒;积极救灾。其荒政思想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受到履历及文化氛围的限制,其思想仍属于传统荒政思想范畴,并无多大创新,有些甚至与当时主流荒政思想不一致,其荒政思想在宋朝无法实施。这反映出这表明司马光荒政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
司马光;荒政思想;农业
荒政,就是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两宋遭受各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灾害程度之密,与唐代相若,然其深度与广度则更有过之。[1]22宋朝对荒政十分重视,《宋史》卷一七八《食货志·振恤》中说:“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荒政是宋代各级官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作为朝廷大员的司马光,虽然不能在一线直接应对荒灾,但也要对各种荒政提出自己的见解。荒政思想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司马光的经济思想多有研究,但对其荒政思想研究不多。[2-7]本文试图对司马光的荒政思想做初步论述,不足之处,以教方家。
一、司马光荒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价格
农业在古代社会中是具有决定性的部门。农业收成的好坏,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臣闻食者生民之本,为政之首务也。饥馑之世,珠玉金银等于粪土,惟谷之为贵,不可一日无也。”[8]卷五《劝农札子》司马光重视农业,也注重减轻荒灾带来的损失。不过,在北宋时期,仍然存在“农夫日寡,游手日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司马光认为,“今农夫苦身劳力,恶衣粝食,以殖百谷,赋敛萃焉,徭役出焉。岁丰则贱粜以应供上之需,给债家之求;岁凶则流离异乡,辗转沟壑。如是而欲使夫商贾末作之人,坐渔厚利,鲜衣美食者,转而缘南亩,斯亦难矣。然则,劝农者,言也;害农者,政也。”[8]卷五《劝农札子》也
就是说,朝廷表面上非常重视农业,经常发诏书要各级官员重视农业,但却没有具体的政策来落实,下级官员不能具体实施朝廷的政策,导致“天下生之者益少,食之者益多,欲谷之无涸,得乎哉?”为此,司马光要求重视农业,落实到粮食生产,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要干预粮价,使粮食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这样,会吸引社会上其他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生产中,农业自然能发展上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灾荒发生的可能性减小。“为今之术,劝农莫若重谷,重谷莫如平籴。使诸转运使及州军长吏,遇丰岁能广谋籴入。官满之日,仓廪之食比于始至增羡多者,赏之。其无水旱之灾,益兵之费,而积蓄耗减者,黜之。又令民能力田积谷者,不以为家资之数。如是则谷重而农勤。虽有饥馑,常无流亡盗贼之患矣。”[8]卷五《劝农札子》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奖优惩劣。
(二)重视积蓄,积极备荒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但当时宋朝情况是“国家近岁以来,官中及民间皆不务储积。”结果导致国家粮食储备很少,“无三年之储”;老百姓手中的粮食也不够吃半年。这样,一遇见灾荒,朝廷无粮可供救济,老百姓只好流离失所,严重时发生灾民起义。造成国家粮食储备不足的原因,司马光认为是“及年谷稍丰,则上下之人皆忘之矣。此最当今之深弊也。”司马光要求在各路丰稔之处,“委转司相度谷价贱者,广谋收籴,价平即止。如本路缺少钱物,即委主司于它处擘画那移应副。”[8]卷十六《蓄积札子》当然,地方官员因害怕生事,常常以本地没有闲钱来购买粮食。司马光认为,灾荒时期花费几百钱才能购买一斗粮食,而这些钱在丰收时可以购买一石粮食。相关部门知道其中的利害,但这些人平日苟且偷安,不为朝廷分担重任。
(三)多管齐下,积极救灾
灾荒发生后,要积极救灾。司马光主张:第一驰禁。宋朝仍然实行盐铁及部分矿产的专卖,平时禁止老百姓涉足这个行业。饥荒发生后,老百姓缺乏食物,往往成群结队,武装走私食盐,以获得资金购买粮食。在走私食盐过程中,常与稽查官兵发生冲突,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为武装暴动。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主张驰禁。他建议朝廷:“宜戒有司,使明体朝意,稍驰盐禁,而严督盗贼,缓课利不充之罚,急群行剽劫之诛,严告捕私盐之赏,旌讨禽强暴之功,弃聚敛之小得,保安全之大福。除恶于纤介,弭乱于未行,最策之得也。”[8]卷五《荒政札子》第二减租。荒灾发生后,粮食减产,粮食收成甚至不能糊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还要继续向灾民收取赋税,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司马光主张减租。司马光认为:“体量应有灾伤之处,倍加存抚,宽其租税。敢有抑塞旱状不为收接者,严加谴责,庶使贫困之民有所赴诉。”[8]卷十一《西路旱札子》第三严惩盗贼。在荒政时期,朝廷一般采取比较宽松的刑罚。宋朝曾在“京东、京西灾伤州军,如人户委是家贫,偷盗斛斗因而盗财者,与减等断放。”针对这种情况,司马光主张“独于盗贼,愈更严急。所以然者,盖以饥馑之岁,盗贼必多,残害良民,不可不除也。顷年尝见州县官吏,有不知治体务为小仁者,或遇凶岁有劫盗斛斗者,小加宽纵,则盗贼公行,更相劫多,乡村大扰,不免广有收捕,重加刑辟,或死或流,然后稍定。今若朝廷明降敕文,豫言偷盗斛斗因而盗财者,与减等断放,是劝民为盗也。百姓乏食,官中当轻徭薄赋,开仓赈贷,以救其死,不当使之自相劫夺也。”[8]卷十六《除盗札子》第四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赈济流民札子》中提到要“选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之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然后多方那融斗斛,各使赈济本州县之民。”[8]卷二十一《赈济流民札子》荒灾时期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与提拔,有利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使之有效应对荒政。第五敬天与节俭。治平三年,宋英宗准备加封自己,但司马光认为,宋英宗即位以来,灾害时常发生,加上“陕西、河东夏秋乏雨,禾既不收,麦仍未种。妇子恓惶,流离满路。”司马光认为是上天对宋英宗的警示,要求他“却尊号而不受,更下诏书,深咎自责。”如此,才使“上帝收还威怒,福禄大来”。[8]卷二十《乞不受尊号札子》治平二年,发生大灾,“畿内秋田,荡然孓遗,仓廪储蓄,率多败坏,府库钱帛,散用将尽,必恐今冬饥馑,甚于去年,军民嗷嗷,无以赈救。”针对这种情况,司马光要求节俭,上自皇帝乘舆服御之物,下至公主出嫁的陪嫁之物,都应该减少,此外还要“出六宫冗食之人”;罢“巧服玩”,“止诸处不急之役”。“凡百费之事,皆一切除去。”此外,还要停止滥赏,在南郊时要减少花费。[8]卷十九《节用札子》第六反对在饥民中招兵。治平元年饥荒发生后,朝廷及诸路广招禁军,“其灾伤之处,又招饥民充厢军。”司马光认为,朝廷对军队的投入有限,广招饥民为兵,朝廷供给下降,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此外,饥民为兵,减少农业人口,不利于灾后农业恢复及以后农业发展。为此,司马光建议:“其灾伤之处州县,不得妄招饥民,以充厢军。但据所有斛斗,救济农民。俟向去稍丰,使各复旧业,则天下幸甚。”[8]卷十八《招军札子》
二、司马光荒政思想评价
《宋史》卷一七八《食货志五·振恤》记载了宋朝应对灾害的措施:“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振给之,无分于主客户。不足,则遣使驰传发省仓,或转漕粟于他路;或募富民出钱粟,酬以官爵,劝谕官吏,许书历为课;若举放以济贫乏者,秋成,官为理偿。又不足,则出内藏或奉宸库金帛,鬻祠部度僧牒……利有可与民共者不禁,水乡则蠲蒲、鱼、果、蓏之税。选官分路巡抚,缓囚系,省刑罚。饥民劫囷窖者,薄其罪;民之流亡者,关津毋责渡钱;道京师者,诸城门振以米,所至舍以官第或寺观,为淖糜食之,或人日给粮。可归业者,计日并给遣归;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通过对比宋朝以及前代措施,我们发现,司马光的荒政思想中,并没有多少创新之处。其重农、重积蓄的思想,早在汉代的晁错、贾谊等人就已经提出。灾荒中的应对措施,很多前代已经实现,而且一些措施无法实施。
此外,司马光荒政思想中,也有不符合时代的主张。“或听隶军籍”是宋朝政府在灾荒时期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在饥荒时,将饥民中身体强壮,有一定号召力的人招募为军,可以防止饥民起义。实施这一举措比较早的是富弼,《宋史·富弼传》记载:“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这种在宋代募兵制背景下的救灾措施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在前代是没有先例的。之后富弼的救灾措施被统治者采纳,逐渐成为定制:“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司马光反对这一做法,虽然从精兵的和恢复生产的角度有道理,但这些是长远之计;而当下之计是要防止饥民闹事,采取招兵的办法也是有效措施。由于荒年饥民犯法者甚众,若依平时方式进行处罚,必将招致民变,不利于灾荒时期的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在处理这类刑事案件时,往往从轻处罚,此即所谓的宽禁捕之法。此法约确立于仁宗时期。当时,王尧臣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以法当死。尧臣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司马光虽然反对这一做法,但朝廷上下并未采纳,各地仍采取宽禁捕的方式应对灾荒,宽禁捕已成行荒政的一部分。如熙宁年间(1068-1077年),河北灾伤州军多有饥民劫盗者,罪当死,朝廷则诏令一律减等发配。[9]可见,司马光荒政思想与时代有脱离之处。
三、司马光荒政思想的渊源
宋代的荒政中,多有创新。[10]与这些创新思想和措施相比,司马光的荒政思想就显得有点落伍。究其原因,与司马光荒政思想渊源有关。
一是司马光的履历所限,没有经过荒政的实践。《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的从政经历,司马光中进士后,“除奉礼郎”,当时其父司马池在杭州为官,司马光“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但很快父亲去世,司马光回家守孝,期满后就在中央为官,其后有短暂时间“通判并州”。此后,一直在中央为官或者在西京洛阳从事著述。宋代又特别重视选拔官员要有地方官的经历。[11]454司马光在地方为官时间短,缺乏地方官的历练,期间也没有荒灾,故而司马光缺乏荒政实践。
司马光执政的弱点,很多文献都记载,《师友杂志》中记载:“元丰间,神庙尝称温公于辅臣曰:‘司马光只是待做严子陵,他那里肯做事’!”此外,《渑水燕谈录》也说:“司马温公优游洛下,不屑世务,自称齐物子。”因此,邵雍等人对司马光的评价比较中肯,“公尝问康节曰:‘光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康节又言:‘君实九分人也’。”大概邵雍也认为司马光有些不合时务。因此,司马光也被苏轼骂为司马牛。
所以,司马光荒政思想只能依据历史经验以及自己的直觉,不一定符合实际与时代趋势,也不能有多大的创新。
二是司马光出生地域文化的限制。《道山清话》中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司马君实与吕吉甫在讲筵,因论变法事,至于上前纷拏。上曰:“相与讲是非,何至乃尔!”既罢讲,君实气貌愈温粹,而吉甫怒气拂膺,移时尚不能言。人言:“一个陕西人,一个福建子,怎生厮合得著。”这个事情表明,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二人在性格、观念上有很大不同。
北宋时期,司马光故乡所在地夏县被划入陕西路,所以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宋史·地理志·陕西路》记载:“蒲、解本隶河东,故其俗颇纯厚。”而《宋史·地理志·河东路》记载:“其俗刚悍而朴直,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苎。善治生,多藏蓄,其靳啬尤甚。”意思说,河东人勤俭节约,但又比较吝啬。而福建人则善于经商,《宋史·地理志·福建路》记载:“福建路……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而土地迫狭,生籍繁夥;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直浸贵,故多田讼。”由于两种文化不同,所以,造成司马光与吕惠卿等人在执政思想乃至荒政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节约思想也反映在司马光的荒政思想之中,《宋史·司马光传》记载:“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同样是面对荒政,司马光主张节约,王安石主张开源。荒政思想的不同,或许与地域文化有关。
总之,在荒政思想上,司马光还是传统的思维,其荒政思想中,有一些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一致,故而也不能实施。荒政思想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光荒政思想的局限性,与其履历和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关,这又使得他对王安石变法多有不满。从荒政思想,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其思想。
[1]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 叶坦.司马光的理财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5).
[3] 张扶直.司马光的经济思想[J].中南财经政法法学学报,2002(4).
[4] 张文.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4).
[5] 丁万明.试论司马光的经济思想[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2);
[6] 张福运,宋代荒政思想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7] 张涛,项永琴,檀晶.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 司马光.司马光奏议[M].王根林,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9] 张文.荒政与劝分:民间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4).
[10] 傅振宇.宋代文人士大夫与荒政变革[J].黑龙江史志,2009(21).
[11]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杨 强】
The Study of Sima Guang Famine Policy
LI Wen-tao, Xue Jun-li
(HedongCultureResearchCenter,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Shanxi044000)
Famine polic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one way to understand the side of scholars thought as well. Sima Guang’s famine policy includes: developing agriculture, stabilizing food prices; emphasizing savings, and actively preparing for faminism; positively rescuing from disasters. Rich content, Sima Guang’s famine policy was limited by his work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is policy still belonged to the domain of traditional famine policy with little novelty, and some even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mainstream. Therefore, it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reflec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Sima Guang’s famine policy.
Sima Guang;Famine P olicy;Agriculture
2015-03-11
运城学院河东文化项目(HY2011006)
李文涛(1974-),男,湖北天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史与环境史。
K244
A
1008-8008(2015)04-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