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
——明代题画诗欣赏

2015-02-13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诸定国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题画诗人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诸定国

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
——明代题画诗欣赏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诸定国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诗歌借助书法,与绘画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映生辉,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成为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题画诗源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学术界持北宋者居多,也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杜甫就曾有许多咏画诗,被后人认为是题画诗之首创。其实,在梁至北周时期的诗人庾信所作的《咏画屏风》一诗,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咏画诗,而唐代所存最早的咏画诗为上官仪所作《咏画障》。

从形式来看,有咏画意之作(如杜甫《画鹰》),有直接题写在画卷上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从题写者身份来看,有自题画作的(许多诗画兼工的诗人有此类作品,如王冕《墨梅》《白梅》、郑思肖《画菊》、郑燮的《竹石》等),有他人题诗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黄庭坚《题子瞻枯木》等)。

题画诗有不少是诗中名作,甚至还成为诗人的代表作(如王冕《墨梅》)。明代诗歌不及唐宋,但中国画得到大力发展,艺术成就很高,且明人读书者众多,习画、习书法也蔚然成风,所以文人题画诗数量为前代所不能比拟。今人杜贵晨选注的《明诗选》一书共收589首明诗,题画诗就有30余首,[1]其比例之高,远超宋元,对后人之题画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题画诗反映社会现实,或抨击元末动荡,或歌咏明初盛世,或针砭时弊,表现出文人忧国忧民之精神。刘溥《题福山曹氏画》云:“歌舞当年只醉游,不知何物是闲愁。如今桐树无人洗,风雨空山几度秋!”据《列朝诗集》载:福山(今常熟)曹氏富甲一郡,元兵入吴,曹氏被祸。刘溥的这首诗显示了元末战乱给世事带来的沧桑变化。“风雨空山几度秋”有张养浩“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之沉痛,语浅思深,更具韵味。为明太祖所恶的诗人袁凯有《画虎》一诗,云:“画得花斑斑,只是难相聚。唯有父子情,相亲得相顾。”诗题下有“高皇帝命题”,高皇帝即太祖朱元璋。此诗可与袁凯同期诗人汪广洋的同题诗“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参照对读。两诗都咏太祖眷顾太子之事,称颂太祖父子情深。两诗所咏与朱元璋铲除开国功臣及诸王史实相符。杨基的《长江万里图》写出长江之雄浑景象与气势,从而抒发国家终于统一的喜悦之情;而程敏政之《题田家娶妇图》则写出农家富足的生活、淳朴的乡情与民风,结句“长因击节颂年丰,不作催租打门句”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欣羡之情。管时敏《画菜》一诗关注民生,表达了艺术家的济世情怀:“白白霜根嫩,青青雨甲鲜。苍生无此色,四海正丰年。”结句虽不乏谀时之嫌,但终究是升平时代的一种折射。孙蕡《捕鱼图》写出渔民的劳作辛苦与丰收欢乐,淳朴的民风和令人满足的理想生活,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天性。在题画诗中,针砭时弊的作品最多,也最为风趣幽默,寥寥数笔,勾勒出社会的群丑形象,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刘基《题画猫》:“碧眼乌圆食有鱼,仰看蝴蝶坐阶除。春风荡漾吹花影,一任东郊鼠化鴽。”前两句画出身处高位的官员优裕而闲适的生活状态,后两句讽刺他们食禄而无为的作风,比喻形象,描写传神。胡奎《题睡猫图》也以猫取喻,讽世深刻而语句幽默,可作对读。诗云:“虎质斑斑卧石苔,翻盆黠鼠亦惊猜。日高花影浑如醉,应吃东家薄荷来。”食东家之薄荷而昏睡如醉不尽职捕鼠的猫,让横行肆虐的老鼠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反常之笔寓深意。刘泰有咏猫诗也涉及到相同内容:“口角风来薄荷香,绿阴庭院醉斜阳。向人只作狰狞势,不管黄昏鼠辈忙。”三首诗异曲同工,笔锋犀利,含意深长。也有一幅画上有三人题诗者,咏风俗世态。画家李士达描绘三个驼背老者在一起的《三驼图》,经三人题诗,其意各异。钱允治诗:“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陆士仁题:“可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文谦光诗:“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思归早,世途只见折腰人。”三首诗针砭时弊,结句都含意隽永,入木三分。

明代题画诗中抒发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也为数不少。詹同《题范原初叩舷图》中有句云“故人心似江月明,写图寄此千里情”写出游子思乡之情。郭登《题蒋廷晖小景》:“我家南山中,柴门别经久。不知今春来,新添几株柳。清江闲钓竹,鸥鹭还来否。对此忽相思,长歌独搔首。”不眷家人,却寄情于柴门畔的“新柳”与清江之“鸥鹭”,有王维“寒梅著花未”一问之妙。张泰《宿雁图》:“理卷霜毛宿晚汀,旅魂应自绕秋暝。西风莫搅兼葭水,月苦沙寒易得醒。”一诗咏雁,以寄羁旅愁苦。“霜毛”写出落魄,“月苦沙寒”写出旅途清寒,以关爱宿雁的口吻劝慰西风,更别具匠心,令人读来潸然欲泪。强锐《题画》一诗着重写故园生活之美好:“雾湿小桥人不见,隔溪风送卖鱼声。”清新自然而美好的乡村生活令在外的游子心驰神往。

明代题画诗亦歌咏诗人画家归隐的志趣。宋濂《题倪元镇耕云图》:“看院留黄鹤,耕云种紫芝。天下书读尽,人间事不知。”前两句写出隐者的孤高:看院黄鹤与耕云种芝是世外高人超凡脱俗的生活,多么令人神往;而读尽天下书与不知人间俗事,又是多么超然的格调。全诗写出诗人渴望遗世独立的高古风骨。王行《题画》中“山中本自无尘土”与“读书声里故人来”两句极写山中隐者高逸。史谨《题画》中“童子无端扫红叶,隔林知有故人来”两句与王行诗有同工之妙。许伯旅《题扇面小景为王微冲赋》中“扁舟如可问,吾亦泛沧溟”两句化用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与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典故,表达出归隐之思。

明代题画诗亦多托物言志、抒发个人高洁志趣之作。由元代而入明的王冕本身就是高洁之士,是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的狷狂之士。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王冕“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或骑牛,持《汉书》以读,人以为狂生”。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愿留清香的美德。另有《白梅》诗云“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是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尚的情操。蓝仁《题古木苍藤图》以“风云气质地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写出古木的高标独立;“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两句写出藤萝的附托、缠绕,使古木失去真面目。全诗以古木喻高志君子,以藤萝喻宵小,揭示社会现状,暗示君子处世当远小人之道理。徐渭诗作《墨葡萄》,单从画面看,几串葡萄无情可言,但一经题诗,境界大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此时画中的葡萄已经成了落魄者的象征,画与诗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之情。

题画诗十分讲究艺术技法,以增强诗歌所表达的艺术效果。明代题画诗也是如此,试分析如下。

一、浓墨重彩,细笔描绘

中国画是静态的诗,而诗则是流动的画。前者借助视觉,而后者需要驱遣联想与想象。画是浓墨重彩,自不必说。诗人要把画面向读者描绘出来,也多借助语言,浓墨重彩地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画卷。这种浓墨重彩的描绘,往往因画而异。尺幅宽大的巨制,则题诗多浓墨铺陈。如程敏政《题田家娶妇图》浓墨铺陈,层层设色,将农家娶妇的风俗彩绘般呈现在读者面前。钱宰《长江伟观图》细致描摹了长江胜景,抒发一统之喜悦。高启《明皇秉烛夜游图》细致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秉烛夜宴歌舞达旦的场景,浓墨重彩之中暗示出统治者的荒淫。而针对清新小景,题画诗则多用工笔描绘一两个传神的细节,细腻地勾勒出所画之物的精神,可谓惟妙惟肖。刘基《题画猫》与胡奎《题睡猫图》是这方面的典范。刘诗中“碧眼乌圆食有鱼,仰看蝴蝶坐阶除”写出猫之神态,尤其是“碧眼乌圆”写出那些装腔作势者盯鱼(利禄)细看的神态,真有顾恺之所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之妙。胡诗一句“日高花影浑如醉”也是精绘其神态,细致传神,幽默风趣。

二、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以色彩、线条为元素来表现生活,因此,画面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但诗歌却能化静为动,形成动静相生的情境,使诗与画都有意趣之美。这样的题画诗,犹如画龙之点睛,使画面生机盎然,意趣横生。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王行《题画》一诗写山中高人,诗中以“高馆”“疏帘”“绿苔”为意象,写出山居之清幽。但一句“读书声里故人来”,以声衬静,更显山居之幽,也显高人读书之雅。强锐《题画》有“雾湿小桥人不见,隔溪风送卖鱼声”一联,前一句状朦胧之景,后一句则借助听觉,不仅使画面有声,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画面的景深与层次,颇具趣味。而高启的《宫女图》写宫禁之事,本当阒然无声,可诗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句,以小犬吠声,彰显宫禁之幽深,暗示有人来,也给画与诗增添了神秘与紧张的气氛。有说宫犬吠影一句致使“帝(即朱元璋)嫌之,未发也”,高启后被酷刑致死与此有关,恐怕并非空穴来风。此说彰显了诗歌的力量。

三、象外传神,形神兼备

古诗讲究“气韵生动”,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脱略形迹,象外传神。诗人往往通过凝神观照,将自己主观的精神生命寄托到画面中的形象上,有虚实相生之妙。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切合原画,又不能局限于原画,而应当跳出画面,以画中形象作为触发点,利用画面蕴含的意趣与留下的空白驰骋想象,运空灵之笔,写物象之神韵,以表现象外之旨、画外之趣。宋濂《题倪云镇耕云图》一诗中“看院留黄鹤,耕云种紫芝”当为写实之句,特别是“看院留黄鹤”,状隐者生活环境之高雅。而“天下书读尽,人间事不知”则为诗人所想象的隐者高士的生活,属虚写。全诗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两者相生,表现出诗人的精神寄托,言近而旨远,耐人寻味。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一诗前三句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议论,为实写;而一句“满堂风雨不胜寒”则是驰骋想象,写竹林间无形的秋风与有形的秋雨,突出竹的劲节品质。这是画面上所不能看到的,是虚写。这样一写,诗的意境又更增了一层,也能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想象,韵致也就更丰富了。沈周《桃源图》一诗前二句写儿女饥啼,租吏打门,属生活中的实景,而后两句写诗人梦中寻桃源,则为想象。一实一虚,一为残酷的现实,一为美好的理想社会,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现实的无奈。

注释:

[1]杜贵晨.明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题画诗人
最帅的诗人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题画诗册页
“诗人”老爸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