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为本,科学备考
——浅析高考语文复习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2015-02-13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考试题散文故乡

☉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 张 琦

以“本”为本,科学备考
——浅析高考语文复习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张琦

语文是最具发展空间的学科,这巨大的发展空间为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但高考语文试题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不再以课文内容直接命题。这一变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热情日趋减退,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以考代读、以考代练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利用教材是指导高三学生进行语文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回归课本,科学备考,高效复习。结合近几年安徽省高考试卷和本人的教学体会,我就语文教材与高考复习的关系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历年的高考试卷,会清楚地看到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一、搭建教材与高考关联之桥梁

近几年高考试题与人教版教材链接示例:

(一)诗词鉴赏部分

例一2013年安徽高考试题第8题: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教材链接】《夜归鹿门歌》的课后练习第2题第二问:“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例二2014年安徽高考试题第8题:这首诗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教材链接】《夜归鹿门歌》中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试分析。

例三(2011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教材链接】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例一2014年高考试题《独木舟之道》第2题考查的是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如“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教材链接】《囚绿记》课后练习第二题: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如“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例二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文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季羡林的《马缨花》、陆蠡的《鹤》,都是典型的写景状物抒情之作。

【教材链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均属同类文章,高考散文也好,教材散文也罢,这些文章都无法脱离眼前之景、周边之事、心中之情思。《荷塘月色》借荷塘与月色抒心中“颇不宁静”之情,题材就是眼前的那片景与心底的那些事,《故都的秋》写秋之“清”“净”“悲凉”,题材就是北京秋天的那些景。仔细看看高考选文,不难发现所选的文章与教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抓“纲”扣“本”,科学备考

“纲”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高考语文卷命题紧紧抓住这两纲。“本”主要有三个:课程标准、语文课本、考试说明。在平时教学中应采取以“本”为本的策略。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学好语文课本,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比如:阅读与写作是“源”与“流”的关系,如果不重视课内课外的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应该帮助指导学生“悟”出课文的精髓。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考试说明”,明确复习目标

学习考试说明,不仅是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是学生的事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花一点时间了解考试说明的内容,使大家明确高考语文考什么,怎样考,复习备考时该怎样做,该做到什么程度。比如:字音和字形的考查强调的是“常用字”,备考时一些生僻字我们就不必花费时间记了。像诗歌鉴赏考试说明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我们复习时只有先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层次要求,复习目标才能明确。

(二)精读课内经典,适当课外延伸

高三一轮复习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内经典。让学生咀嚼、涵泳语言,分析有一定的文本支撑的文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探求文章深层次的意蕴,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中:“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这句话,我们结合全文仔细体悟可以看出,作者知道老王临终前送他香油和鸡蛋是为了感谢她,但一开始我却找不到感谢的理由。老王临终前,尽了自己最大的气力和能力,拖着直僵僵的身体来感谢作者,这份情感是非常深重的。学生对语言反复咀嚼、品味后会更深刻地感受老王的善良。我们在重读这些经典课文时,可以把高考阅读题拿过来作一个对比,会发现只要精读、细读,文章的主旨很容易把握。像安徽卷考过的《董师傅游湖》《巴尔塔萨的一个下午》《石匠》等文章,学生运用课内方法完全可以解决。

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精读时,应让其先抛开教参和各种解读材料进行多遍的细读,凭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能力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然后,尽可能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根据别人的解读,再寻找文本中关键的段落、句子、词语,甚至标点,进行深入研读分析,对文本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我们在读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写了几个层面的故乡,让学生明白文章中的“故乡”其实是与“祖国”同构的,《故乡》具体写的是“故乡”,但它表现的却是鲁迅对“祖国”的感受和希望。假若我们通过反复品读,能够把鲁迅的《故乡》提高到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的高度来体验、来感受,那么,故乡与我们当代的读者也就有了密切的精神联系。再让学生读谢冕的《消失的故乡》、楚严的《老屋》等文章,就会很容易了。

教材中的散文和高考散文,也存在着一种互动生成的关系。教材散文对高考散文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高考散文反映着教材散文的品质,这种互动关系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也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复习时我们不妨将这些文章分为: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文化哲理类。结合教材和课外文章重新加以整合,以教材文本为例,每类散文指导学生精读一篇,泛读感悟课外补充文本,这样复习会省时省力,效果极佳。例如:我们可以再次品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补充泛读冯骥才的《天籁》、林斤澜的《春风》、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等;名人类的散文可以精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贝多芬百年祭》,可以泛读张炜的《歌德之勺》、徐志摩的《想飞》等。

(三)整合文本资源,培养迁移能力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整合课本资源,合理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将课文串联起来,找到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避免学生在复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利于高效备考。比如我们可以把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和苏轼的《新城道中》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复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解读方法,进一步探究两首诗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在这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中学生发现鉴赏借景抒情诗大都可以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如安徽省2014年高考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2013年韦应物的《秋斋独宿》和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2012年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2011年欧阳修的《琅琊溪》。

高考备考复习要紧扣文本,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通过文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地应用到新的情境,这样既有利于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高效备考这一目的。

总之,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是任何复习资料无法替代的,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备考复习中我们应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以训练为辅助,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切实提高复习成效。

猜你喜欢

考试题散文故乡
故乡的牵挂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走在故乡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