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中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15-02-13余演林

英语教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材生态课堂教学

余演林

农村高中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余演林

生态课堂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命题。“343”生态课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着意追求一种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师生共长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了为什么要提出“343”生态课堂、什么是“343”生态课堂以及如何打造“343”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人本;和谐;发展

一、“343”生态课堂的提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一场自上而下的鲜明体现着国家意志的课程改革在社会和教育内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线教育工作者已无法回避课改的冲击。新课程理念正强力影响课堂,引领教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下,在社会和政策的驱动下已经别无选择,唯有积极投身课改。传统的课堂已不能跟上新课程的要求,唯有谋变求新,寻找新的途径,更新教育目标,重构课堂秩序,丰富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我国的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完成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蜕变。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并不好,然而,自2002年以来,我校连续十二次荣获“岳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令人惊叹的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们二中人深知,在这光环的背后有着沉重的负担和不可言喻的无奈,不仅老师们有怨言,而且看似受益匪浅的学生也并不见得认可学校的教育。老师们没日没夜地干,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牺牲学生的文娱活动,自己却身心疲惫,品尝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们疲于应付考试,奋战于题海,枯燥乏味,精神紧张,享受不到幸福的教育。如此殚精竭虑,换来了高考的光鲜,却让师生失去了身心的健康。显然,这种带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的课堂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学校的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节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与定位,找到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价值诉求,一条适合当前教育发展方向并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新途径。

其实,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着人本性、生命性的特质。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理应回归生态,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在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应遵循生命运动的规律,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与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每个生命,实现个体差异发展。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343”生态课堂这一命题,把生态教育作为我们的一种追求,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把课堂作为学校生态发展的实践基地,以课谋变,让每个二中人都能成长起来,让师生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343”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试图从生态学的视角建构课堂教学,是生态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呈现。“343”生态课堂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词:人本、和谐、发展。其教学原则是以人为本,其教学过程是自然和谐,其教学目标和结果是师生共同发展。

“343”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生长。因而“343”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

“343”生态课堂的具体内涵和特征是:

(一)人本

1.尊重生命。真正的课堂应该关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实现学生主体角色与教师主导角色的本位回归。生态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或心智发展为主要课堂样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态课堂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职能重点从“老师”转变为“导师”,从“前台”转到“后台”,从“主讲”转变到“诱导”,从关注知识讲授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遵循规律。在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应该回归生命的本质,遵循生命运动的规律,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不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我们要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学”为“学教”,变“学会”为“会学”,变“会答”为“会问”。

3.关注个体。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遵从。生态课堂突出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个体表现,强调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承认学生的不同状态和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力求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的生态位。

(二)和谐

1.融合生态元素。课堂是一个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人、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犹如一条“生态链”,呈现多向互动的关系。只有这些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真正作用于课堂主体,生态课堂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打造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高效的学习小组,创新多元评价机制等。

2.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步骤、教学活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组成的。要想教学过程发挥最大的效应,就得让这些因素优化组合,有效排序,达成和谐统一,共通相融。

3.完善学习目标。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在生态场中的情绪、意志、注意力等诸方面的变化,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发展

生态课堂特别关注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努力培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

1.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让学生能健康成长。生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展现成长的美丽、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幸福乐园。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效率不是“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生态课堂追求的高效率就是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生态课堂同样注重效果和效益,既要看教学行为的“效果”,更要看这个效果是否“有益”,“在学生身与心上能否发挥着永远的影响”,“获得效果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与道德”。

2.教师的发展。生态课堂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教师来推动的,而对生态课堂的追求与不断完善,也必将促进教师的发展。生态课堂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田园。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传统课堂追求“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生态课堂追求“双赢”,即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和学生一起成长是生态课堂背景下教师的一种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

3.学校的发展。现代教育系统中,课堂依然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制衡着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品质提升。高品质的生态课堂建设必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庄园,可以实践并创造出面向全员的课程体系,可以锻造出拥有创新智慧和教育大爱、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可以培育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对生态课堂的追求过程,一定是学校走内涵发展、走向高品质教育的过程。

三、“343”生态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定义为:以人为本,明确三维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方式,建构一种既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模式,以最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一)打造“343”生态课堂

第一个“3”表示教学理念,第二个“3”表示教学过程,“4”表示教学目标。既有理念的引领与支撑,又有过程的操作与形式,还有目标的指向与预期,这不失为一个完整的课堂。

第一个“3”是生态课堂的三个核心理念——人本、和谐、发展,它们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始终引领我们的课堂。

第二个“3”是生态课堂的三个基本操作环节——定向预学、互动展示、检测反思,这体现出一种教学智慧。

“4”是指四个层级学习目标——知识记忆与理解、技能应用与拓展、思维探究与创新、情感体验与感悟,它既是教学的起点和指向,也是教学的目标和预期结果,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教育理想。

(二)构建课堂基本模式

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缺少这个“中介”,教学理论难以简约化、具体化、有序化,无法“融化”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实践也难以概括化、抽象化、科学化,始终徘徊在经验的圈子里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堂类型的规范,它以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规约着每类课型中的教与学的行为。

“343”生态课堂的基本操作模式为“三环六步”,简称“三六”式。“三环”即:定向预学、互动展示、检测反思三个教学环节。“六步”为:定向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精讲点拨——达标检测——总结反思。

再好的理念也必须通过具体的模式和流程予以呈现,但模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模式最终要生成一种课堂文化。从来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学科与学科的不同,课型与课型的不同,内容与内容的不同,教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的不同,就决定了课堂模式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先临帖,后破帖”,“先有招,后无招”,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因此,生态课堂不搞“一刀切”“大一统”,在这个“三环六步”基本操作程序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及课型特点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贴标签,围绕“343”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追求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自主探索,提炼出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操作十条要素

在“343”生态课堂的具体实践中,着重突出以下“十要素”:

1.凸显学生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教师展示演讲的大讲堂,课堂的精彩属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学习是学生的自学、自习和预习,是学生独立地生疑、辨疑和解疑,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展示,是学生自己的复习、练习和实践,是学生自己的检测、评价和补救,是学生自己的拓展、运用和创新。

2.发挥教师主导

教师的工作应围绕“学”这个核心,突出一个“导”字,并把“导”与“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运用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和督导等多种形式,通过问题导学、目标导学、支架导学、情境导学等方法,科学地开展导学习目标、导学生预学、导学习状态、导学习过程、导学习方法、导学习思维、导课堂问题、导知识运用、导学习反思、导学习感悟等活动,以此充分发挥教师的追问诱导、调控服务、精讲点拨、方法提炼、体系建构等作用。

3.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等功能。我们要让学习目标成为生态课堂的“方向盘”,尽量使其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在重视预设目标的达成时,还要注重目标的课堂生成和灵活调整。

4.完善学案编写

学案是对教材的再度翻译和转化,是教材的师本化和生本化开发,是变教材为学材、变文本课程为生活课程、变教程为学程的文本呈现。学案是纲,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施工图、学习的路线图。学案要充分体现出导学功能,承载教师的教学思想,渗透教师的导学策略。

5.建设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生态课堂的一种基本样态,是对学生主体差异性的尊重,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张扬,需要得到满足;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和谐进取的境界。

6.重构教学秩序

把课堂诸多生态因素合理排序,有效排序,达到组合最优化,如,先导后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观察后归纳、先知识后能力、先独学后群学、先实践后反思等等。

7.创新评价机制

生态课堂重视过程性评价,实行多重评价结合和多元化评价,如自我评价、同层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晋级评价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8.营造班级文化

从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建设鲜明的班级文化,使每个班级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使每个班级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每个班级可以有自己的班徽、班训、班歌、班规、班旗、班级口号等,每个学习小组可以有自己的组名、理念、口号、职责、公约、组歌,从而塑造班级和小组特有的精神文化。

9.建设教师队伍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权威,而是应该体现在课前学案的设计能力、课中组织的调控能力、关键处的引导点化能力、对学习团队的有效评价能力上。通过课改,走育人育师内涵发展之路,促使教师把研究变成一种生活常态,使学校具备师资自主再生能力。

10.加强行政管理

学校校务会成员和各学科领头人、班主任要勇于担当,在这一变革中身先士卒,带头思考问题,带头尝试和推广,带头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变革不浅尝辄止、无功而返。

(四)更新教师五条观念

1.目中有“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更新学习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师本位、知识本位转变成人本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学情,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技能和态度,某一主题中哪一部分是学生较难懂的,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奋点在哪里,等等。

2.脑中有“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更新教学观

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着重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削弱教师的主导性。没有教师有效的“导”,学生的“学”不仅难以保证正确的方向,而且难以保证应有的效率和效益。

“僵化”是传统课堂的“痼疾”,“多动”是当下课堂的“新症”。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教师有效的导学方法。很多课堂活动流于表面,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抽象化的感知阶段,使学生理解力的发展限制在特殊的物质符号的低级水平,其结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导”之无方,“放”之无度,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和指引,那么,学生的学习必然处于无序、无效状态,“自主”必然变成“自流”。因此,教师应从关注“如何教”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导”,始终贯彻“学导并举”的教学思想,处理好教学中最主要的两对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价值引领与自主建构。这两对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胸中有“图”——贯彻三维目标,更新教育观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学习目标不完整,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以“知识本位”替代“发展本位”和“价值本位”;目标操作差,过于笼统和抽象,离开了对教材的分析,缺乏可操作性,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目标见物不见人,不了解学生,没有分析学情,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课堂教学指向哪里,如何走到目的地,教学板块的设计,教学程序的演进,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参与、思维乃至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在胸中有个“路线图”,要学会“放电影”,让自己“一目了然”。

一个活动的设计、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则教学素材的选取、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自己做出这一准备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这种备课是有效的,是能达到目标的;如果单纯为活动而活动,为情境而情境、为素材而素材,那么这种备课就是低效的,甚至还会将教学引入歧途,误导学生的学习。

4.心中有“书”——挖掘文本材料,更新教材观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蓝本、教学的依托。文本里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情感信息。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去利用,去取舍,去整合,植根文本,透过字面探索更深层的内涵与教育意义。

心中有“书”,但不可全是“书”。要处理好“与教材同构”和“与教材异构”的关系。“与教材同构”,即教材是蓝本,是用以教学的工具;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对于全套书的基本结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要有全面、清晰、准确、科学、高位的把握。“与教材异构”,即“二次开发教材”。一是可以替换教材的例子;二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三是对于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四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5.手中有“资”——开发教学资源,更新课程观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养成搜集资源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根据校情、学情,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资源并不全在网络中,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在阅读中。学校内外的事件、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是否留意,是否用心去发现,并把它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课贴近生活,变得趣味、幽默而又丰富多彩,最终让教学、生活与测试达成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343”生态课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导与学、知识与发展三对关系,要树立全面、和谐、人本的可持续发展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要求我们掌握课堂规律,遵循学习之规、导学之规、师生发展之规;要尊重个体,弘扬个性,关注差异;要求我们探索课堂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建构一套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化、本土化、流程化的方法论体系,明晰结构、流程、方法,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

生态课堂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命题,打造生态课堂是一种智慧的实践,更是实践下智慧的展现与升华。我们坚信,生态课堂一定是我国教育的愿景和趋势,是当今教育的方向和追求。我们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引发共同的探讨,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进入合乎规律的教育教学“生态”轨道,让师生都能得到健康的生命成长。

尽管我国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课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育才能发展,才能日渐完美,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引用文献

蔡明.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N].中国教育报,2009-1-2(6).

黄大龙.2008.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6):44-47.

黄大龙.2010.关于生态课堂再思考(上)[J].人民教育,(18):52-55.

黄大龙.2010.关于生态课堂再思考(下)[J].人民教育,(19):50-52.

作者单位:湖南省平江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教材生态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