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分析视角

2015-02-13夏文贵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特色政治思想

夏文贵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分析视角

夏文贵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当下人们政治认同的主要形式和集中体现。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程度不同的认同危机。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有必要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导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现实需求的关注和解决等方面来深化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水平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内涵;调查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实践所开创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至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发展模式,于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精英群体,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必将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把青年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内涵、现状及其认同水平建设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来加以审视和思考极为必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本内涵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系列态度、情感、意识或倾向模式,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参与,并最终凝聚为主体对客体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准则,包括自我认同、职业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等形式。其中,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定政治对象相对稳定的认同”[1],是任何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软实力,直接关涉到政治体系的存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当下人们政治认同的主要形式和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途径及方式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正确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时代性和生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及其社会规则体系的正义性、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认可。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就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其所蕴含的实践形态、价值形态和制度形态的认同。一是实践形态。即基于实践视角对走什么路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考量和总结,进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党的领导为核心、基本国情为依据、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改革开放为动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由此所产生的认同意识,便是社会成员对这种实践形态自觉的拥护、支持和参与。二是价值形态。即基于理论视角对以何种理论作为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的反思和总结,进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由此所产生的认同意识,便是社会成员对这种价值形态自觉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及其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三是制度形态。即基于制度层面对通过何种制度安排来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构思和设想,从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表征为一系列关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和规则体系的安排、设计和运作。由此所产生的认同意识,便是社会成员对这种制度形态自觉的效忠、遵守和服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至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发展模式,统领、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及社会成员的人生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有机结合。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部分的当代大学生,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同样包含于以上基本范畴之中。首先,道路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在心理上、行动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和方式,能够客观、理性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在积极观察和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其次,理论价值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就是要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尤其在全球化和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能够正确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及其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和干扰,有效辨识充斥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错误思潮、不良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带来的负面冲击。最后,制度安排和设计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就是要自觉维护、遵守和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安排和基本社会规则体系,能够客观、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坚信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能不断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

伴随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人们多元、多样的选择方式、价值观念、生活形态和理想追求深刻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视阈之下,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夯实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当今中国的一切发展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无论在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无可替代且毋庸置疑地居于核心地位,进而不断创造和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因而,“当代中国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本质上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3]。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4](P56)。青年大学生在我国被赋予了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地位和使命,为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重视和反复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支持和贡献。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接受着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理想价值追求,可谓社会的后备精英群体,其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着其他群体难以比拟的重要地位。

二、基于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状况调查的窥见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立足云南,分别选取1所综合性大学、1所理工科大学、1所少数民族集中的大学、1所地州大学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78份,回收率94.5%。其中,男生198人,女生180人,汉族296人,少数民族82人,大二学生159人,大三学生219人,人文社科学生204人,理工科学生174人。

在对获取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文献资料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点,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从而尽可能得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诚然,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情况不可能完全代表全国高校大学生,但从中也可以窥视具有一般性的现象。

(二)现状剖析

首先,政治价值认同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党所倡导和追求的思想理念的认同情况。调查显示,26.5%的人相信共产主义终会实现,49.7%的人希望实现共产主义,16.7%的人认为这是空想。68.3%的人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持有怀疑、否定或模糊的态度。当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背离时,87.6%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有效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45.6%的人认为能解决,42.1%的人表示不可能,12.3%的人表示不清楚。这表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其次,政治制度认同方面,主要指对党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法律规则体系的认同情况。调查显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成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个问题,30.2%的人表示“认同”,15.9%的人表示“不认同”,48.7%的人表示“一般”,态度较为模糊。对我国的民主状况,47.9%的人认可我国民主逐渐好转,23.5%的人认为非常好,认为逐渐恶化的占11.1%。当问及“有人认为,政协是‘清议馆’,因为在实践中,常常是‘政协鼓掌,人大举手’,政协就是安抚人心、遮人耳目的摆设或陪衬”时,17.5%的人表示“认同”,22.8%的人表示“不认同”,41.5%的人表示“一般”,态度模糊,18.3%的人表示“不清楚”。对于法律、制度、规则的执行和遵守方面,80.4%的人认为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体在不断改进之中。这反映出,现实政治机制、社会规则体系的设计、运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政策创制能力认同方面,主要指对党和国家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公共政策绩效,即公共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感和公平感的认同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体制是否优于资本主义国家”,回答“优于”的占43.2%,“不优于”的占25.8%,“说不清楚”的占31.0%。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虽表示“非常认同”和“认同”的分别占9.3%和51.9%,但“一般”、“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分别占34.9%、0.3%、3.7%。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生态失衡等问题,53.7%的人表示“理解,不可避免”,39.9%的人认为“不应该出现”。在问及“对于改革开放至今的成绩,你的评价”时,86.5%的人认为“成绩巨大,但问题也不少”,4.2%的人表示“不理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认为“各方面都非常不错”的为3.7%。这表明,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应更好地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生态效应的有机结合。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情感、认知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其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程度不同的认同危机现象值得警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政治价值有弱化、淡化的趋势。政治价值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呈现。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既与其本身所蕴含的理论的说服力和社会张力有关,也同这种政治理论、思想观点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当前,极少数大学生对政治价值方面的认同危机,是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价值选择混乱、诚信意识淡薄等在政治层面的深刻反映。同时,这也与西方社会在世界范围内极力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其二,潜在的怀疑、否定现实政治制度安排的状况不容小视。现实政治制度安排通过国家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和运作为人们可知可感,是与社会成员最为接近、最为密切的政治系统。受制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当前我国民主制度的运行、法律规范的落实、人民权益的保障、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还不够理想,与成长、生活于开放、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当代大学生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民主法制运作和公民社会建设实践具有较大差距,进而难免动摇着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和社会规则体系的信心。另外,这也同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期背景下,人们选择的多样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密不可分。

其三,对党和政府政策创制能力及其公共政策绩效信心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政府的政策创制能力是经济社会获得发展活力、实现创造能力、攻克发展难题的关键。这种政策创制能力所创造的收入、健康、教育、就业、秩序、安全等公共福利结果,即公共政策绩效,是衡量政府政策创制能力的公平性和正义性的根本标准。置身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的当代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政策创制能力及其绩效,有着深刻地观察、思考、感知和体验,并由此转化为其对政治体系所展开的发展路径的情感、态度和倾向模式。客观而言,当下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政策创制能力及其公共政策绩效的信心不足,与我国转型期出现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生态失衡、道德滑坡、食品安全,以及就业难、上学难、就医贵、高房价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

三、推进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有必要从以下方面来思考深化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水平建设。

首先,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方面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深化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水平建设的关键。伴随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信心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干扰。其中,西方宪政民主理念和实践是动摇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客观而言,许多学生对西方宪政民主缺乏全面深入了解,进而盲目推崇西式竞争性选举、自由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而对当下西式民主危机的发生和发展缺乏深刻认知和洞察。事实上,就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主实践来看,民众对政治性选举普遍较为冷漠,投票率低下。如在美国,历年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均在60%左右,其他选举投票率很难超过40%[5](P212)。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选民普遍认为选举与其利益相关性不大,“他们投票与否,其区别并不是很大,更何况这些政客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样好”[5](P212)。与此同时,近年来西方社会还出现了一些社会激进化运动,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的社会运动等。就非西方国家的民主实践来看,民主的运作徒有其表,面临重重困境,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分裂和对立,如泰国、印度、埃及、乌克兰等,腐败、政治激进化、无政府、暴力和贫穷等成为政治和社会常态,严重干扰和阻碍了国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及经济社会发展。

毋庸讳言,作为价值形态的宪政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但作为实践形态的宪政民主到底应该如何,不能仅仅囿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运作,必须结合各国实际做出选择、创造和发展。“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其形式的完美和精致,而在于其所能够创造的社会秩序、福利、安全和正义”[3]。当下西式民主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危机深刻表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并未就此终结于西式民主,与此相反,民主的形式、形成和发展应与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发展路径、价值形态和制度安排“不是反民主模式,而应当是一个民主改善模式”[6]。如果说这便是“中国模式”的话,那么,其所创造的国内建设发展绩效,及其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优势和力量再次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不能简单地囿于某种看似极其成功的既定模式,更不能对其进行盲目、简单地照抄照搬;任何精妙绝伦的理论、制度或实践模式都必须契合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实际;更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套用某种既定的价值、制度或实践模式去简单地评判其他社会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立足于学理和客观现实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入情入理的透视和分析,进而不断夯实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其次,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方面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7](P155)。一定的政治社会化是产生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也是更为有意识、更为集中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政治要求和需要的政治人格。一是从政治知识的传播中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是政治社会化的首要环节。一定的政治知识积淀及其政治社会化程度是培养、形塑公民能力的基础。就我国高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最为集中、最为系统的政治社会化载体。但当下以“两课”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其内容,在彰显意识形态教化色彩之时,应有的政治性知识的教育和普适略有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适当增加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其教学实效性的检验标准,直接决定着政治社会化的实际效果。那么,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呢?一方面,要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否定知识权威意识和做法。因此,教育者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状况,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贴近现实。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接地气”,在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分析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观看教学影片资料、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拓展中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便捷,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大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如运用博客、微博、微信、QQ和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等新兴社会媒介和网络平台,传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资源或文化资源,深入探索和开展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从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中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关键在于向学生讲清楚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取得的成就,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采取的战略举措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等。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国内外的各种重大形势,以及党和政府采取的应对举措,进而形成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应重点消除其对社会转型期涌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悲观态度,如涉及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生态失衡、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压力下,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和浮躁焦虑、急功近利,以及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如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等[8]。客观、理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益于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制度安排和社会规则体系的信心。为此,必须积极拓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方面,要统筹设计讲什么、谁来讲,以及如何开展等问题,体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总结和梳理国内国际大事和大势,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国情和国际发展情势。形式方面,要深化学校主导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理论性,拓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学习考察,通过参与和体验,不断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和理性,培养实践能力。

最后,从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的关注和解决中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其必须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P67),这种“有生命的个人”便是“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现实的人”是有需要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其实际需要包括:现实的具体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出对这两方面现实需求的回应和保障。一是“现实的人”及其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0](P130)。在社会生活中,形式多样的各种需求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包括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现实的人”的政治人格的实践活动,必须关注、回应和维护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要从肯定个人对合理利益的追求中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唯物史观认为,利益是支配人们活动的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肯定人们合理利益追求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从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中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是学生最为关心、最为密切的现实利益问题。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从引导和调控人的内心世界中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如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包容的胸襟、诚实的品性等。要从知识的传授中来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本质。人的文化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最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把外在知识的学习和追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维方式、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和能力素质。

其二,全面发展的人及其需要。个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自我完善,是人们的美好愿景和最高追求。对此,马克思有着深刻地阐述,如“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11](P827)。“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2](P827)。这些阐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既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及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个体属性、心理属性、人的个体价值,实现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双向建构”[13](P39)。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事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否得以体现,关键在于其是否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其对个人的发展有没有帮助。只有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真正实现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把握,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和文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1]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J].思想战线,2012,(4).

[2]刘云山.在“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上的讲话—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几个维度[EB/OL].http://cpc.people.com. cn/n/2014/0710/c64094-25263821.html.

[3]夏文贵.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J].思想战线,2014,(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美]迈克尔·G·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十二版)[M].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郑永年.民主的危机及其未来[EB/OL]:http://www.zaobao. 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513-342655/page/0/1.

[7]周平.政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8]夏学銮.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1,(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李维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强)

G641

A

1671-0681(2015)05-0111-06

夏文贵(1984-),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5-04-26

猜你喜欢

特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