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构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体系探究
2015-02-13贺祖斌石维有
贺祖斌,石维有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历了四大转变:一是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二是从专科层次提升到本科层次,三是从单科性学校到综合性办学,四是从学术型教育扩大到应用型教育。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当前面临着阵痛最严重的转型,因为她最突出特征“应用性、师范性和地方性”需要接受新的解读,而“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因此,师范院校如何构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体系成为高校转型的重要课题。
一、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困惑与出路
由于我国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在上世纪末、21世纪初才逐渐成为共识,在近期以来的转型要求中才逐步强化。师范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目前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困惑重重。
从综合化转型的角度看,师范院校面临着三大困惑。一是综合性不足。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大都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近年来这种状况大有改观,但总体上综合性程度不高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二是直接的服务性不强。师范院校长期的单一学科与专业结构,客观上制约了学科结构的优化,弱化了学校的学术建设,不仅造成了学校在学术水平上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竞争的局面,也造成面向地方的应用型研究的不足。三是“综合化”发展与“教师教育”的理念冲突。地方师范院校在向综合化演变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手段进行。这就导致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定位面临两难抉择:是继续坚持其原有教师教育特色,渐进式推进其综合性进程;还是以实质性融合为契机,全力加速“去师范化”进程,以推进综合化进程[2]。
从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外部关系看,政府由于体制、财力等原因,与高校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对高校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协调不够,因而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就行业、企业而言,由于师范院校带着“师范”的帽子,长期以来形成局限于“教师摇篮”的刻板印象,因此,对于师范院校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大企业不信任,中小企业不需要。
然而,在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不能不转型,转型则不能不加强社会服务职能。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反思,改变认识,改变态度,改变管理,改变条件。其中三点是必需的。
第一,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机遇。这是高校布局上防止千校一面的要求,也是高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获得特色建设的机遇。
第二,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是地方大学取得地方支持的要求和机遇。有的师范院校抱怨地方的支持太少。我们应当反问自己,我们给地方的贡献有多少?事实证明,凡是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的高校,往往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消极被动等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的高校,往往得不到期望的扶持,失去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第三,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都出现了应用人才的强烈需求,甚至成为发展的瓶颈,师范院校的人才服务和科研服务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师范院校要运用师范院校的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把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地方经济社会的边缘进入地方经济社会的中心,使师范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社区关系从混合型转变为融合型,彼此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二、师范院校的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体系
师范院校要全方位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就不能满足于消极、简单、低水平的服务,要根据“具体而实在”的社会需要,“面向产业、面向行业、面向职业、面向岗位”[3],构建比较完备的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体系。
(一)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内容
师范院校在向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内容十分丰富,应当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社会各子系统划分,服务内容包括政治领域服务、经济领域服务、文化领域服务、教育领域服务等方面[4]186。
在政治领域的社会服务,师范院校应当发挥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优势,为地方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做好理论研究、舆论导向等工作,开展对各级政府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宣讲党的大政方针。在经济领域的社会服务,师范院校应当结合地方经济结构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契合度高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提高学科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层次和效益。这是师范院校社会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学校要发挥克难攻坚的精神,满足地方的需求。在文化领域的社会服务,师范院校应当发挥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优势,推动现代城市文化的培育和形成,促进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农业文化观念,帮助农民形成现代农村生活方式。这是师范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师范院校最容易做到做好的服务。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服务,师范院校应当发挥“师范”优势,以基础教育服务为核心,通过合作研究、培训、心理咨询等形式,积极为基础教育服务、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成人教育服务提供服务,通过提供信息咨询、理论导向、症结诊断等工作,引导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
按照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的性质和形态划分,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质资源服务等四项内容[4]190。人才培养是师范院校社会服务的核心。为地方社会培养、培训各类高层次实用人才,提供“人才支持”和“人才基础”,满足地方社会的最迫切需求,是师范院校为地方服务的最主要形式和手段。科技服务是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最重要的内容。师范院校应当发挥理工类学科专业、实验和设备条件、应用型研究队伍的优势,积极地为城乡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推动学校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相比较,具有服务面广、服务形式灵活、受条件制约性低等特点。师范院校应当开展各类信息服务,成为地方区域高层信息的源泉。文化及资源服务是师范院校的独特优势,师范院校应当加强图书馆、体育中心、博物馆、科技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地方文化研究开发的共建、共享和开放步伐。
(二)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形式
在人才培养上,可分为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两种形式。国家计划内学生的培养属于间接服务形式,国家计划外社会人才的培训,比如函授班、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属于直接服务形式。师范院校应当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探索为基层、广大农村培养培训各类高层次实用人才的具体形式。
在科技服务上,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服务形式灵活多变。就技术所有者把技术向社会“流转”的程度而言,可利用技术指导、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就研发主体构成而言,可利用独立研发与联合研发的不同形式。就技术产业化程度而言,可利用高科技园区、产学研联合体、产学或研学联合体、校办企业等形式。师范院校科技服务的发展方面,一方面要推动教师服务的深化,同时探索学生的科技服务。
在信息服务上,师范院校应发挥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的优势,通过高层论坛、学术会议、调研服务、广告策划和决策参考等形式,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和重大决策提供高层次信息服务。
在文化及文化资源服务上,师范院校可提供学校设施共享、区域文化研究、城乡社区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文化“三下乡”、家教以及军民、警民共建等形式的服务。师范院校应当利用所拥有的文化优势,直接为地方社会服务,特别是在学校设施共享方面,学校的有关设施可有偿或无偿地向全市区社会、居民开放。
(三)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机制
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机制受到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共同制约,应当形成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行政调节为辅,师范院校与地方社会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包括师范院校社会服务外部机制和师范院校社会服务内部机制。
师范院校社会服务外部机制指师范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外部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结关系及其运转方式。应当从中央、省(自治区)、地方三级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关系入手,建立影响师范院校社会服务的相关因素的良好关系。
师范院校社会服务内部机制是师范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其运转方式,涉及学校、院(系)、教学科研人员三者的关系,主要包括动力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平衡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等。
从目前情况看,师范院校要建立良性互动的开放性的社会服务机制,还要更加主动一些。
(四)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模式
那些历史比较悠久、规模较大、类型结构较为齐全、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范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各种服务模式[4]196。
从服务领域看,师范院校可提供单一领域服务模式、多领域服务模式、全方位服务模式。如果把服务集中在教育领域,应加快打造教育服务的“品牌”,或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当前的师范院校大多是综合性高校,应当依托学科专业门类多的优势,在多个社会领域开展社会服务。全方位服务模式指的是对所在区域社会全部子系统提供服务的类型。师范院校缺乏这种能力,但可以作为一种理念提出。
从技术含量看,师范院校可提供简单技术服务模式、中间技术服务模式和高科技服务模式。实际上,高校以简单技术为主的社会服务为数很少。高科技服务模式是所有高校社会服务所追求的理想模式的最为有效的模式,但师范院校还是以中间技术服务模式最现实。
从高校职能看,师范院校可提供人才培养主导型服务模式,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举型服务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服务兼顾型服务模式。在转型初期,师范院校应当在培养实用人才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积极为地方社会服务。
三、玉林师院构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体系的探索
玉林师范学院作为 2000年升本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突出“应用性、师范性和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在构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高校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是对未来发展远景的规划。高校定位和目标不准确,就会成为自我设置的发展障碍。玉林师范学院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转型引导下,根据桂东南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与目标。2007年,玉林师范学院的发展定位是教学型院校,发展目标是办成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为主要目标,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5]。2014年发展定位改为教学应用型,发展目标改为建成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区内高水平、西部地区知名的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6]。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地方院校应当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为此,玉林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第一,明确应用型的人才定位。第二,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加快建设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的专业群,强化应用特征和地方服务导向。第三,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总结“卓越班”“挂榜班”的培养经验,推进各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第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与中小学、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工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开放、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由于存在转型进程中“淡化学科”的声音,地方本科院校处理转型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一度成为疑点和难点。但是学科是大学构成的基本元素,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因此,应当具体分析具体应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强化专业、淡化学科”,而在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中则“强化学科、淡化专业”[7]。玉林师范学院将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强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及学科平台建设,统筹学科、专业及学科队伍建设的关系。
(四)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学科与知识分类相关,专业则与社会职业需求相关。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是高校“地方性”的重要指标。为此,玉林师范学院突出和增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巩固普通师范类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努力打造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同时,探索学科专业群建设发展和分类管理模式,根据广西“14+10”产业、玉林 8大产业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特色需求,将全校51个本科专业划分为7个专业群。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科学研究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地方院校“地方性”的重要体现。第一,紧紧围绕学科特色和地方科研资源,以校级科研平台为基础,以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举全校之力,加大政府和社会科研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将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桂东南特色农产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或部级科研平台。第二,建立企事业单位、政府与我校科研成果转换平台,加强利用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第三,强化科研的教育性,引导教师把地方服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地方所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六)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师资队伍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和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衡量应用型大学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和要素。师范院校由于教师来源单一、学术性强、实践性弱等原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为了适应实际需求,玉林师范学院分两步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步,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企业专家进课堂,担任实践课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群体。第二步,通过派出去的方式,把教师派到中小学、企业的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个体。同时,探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培养和管理办法。
(七)特色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办学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为此,玉林师范学院首先在定位中明确“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建设“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第二,建立完善面向桂东南区域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第三,依托教育硕士建设点、教师教育专业群、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大力开展地方基础教育的服务,加快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第四,加强教师教育品牌——广西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与服务。第五,打造大、中、小联动的研究与服务团队,加快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EEPO)试点项目研修基地的建设,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基础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基地,努力建成“大学-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
(八)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及其运行机制
社会服务平台是按照开放和资源共享原则,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设备共享等服务的组织实体,可以看成高校社会服务程度的标志性事物。玉林师范学院为了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强地方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是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服务机构,以承担和参与玉林市的综合规划、专项规划、综合研究、专项研究以及规划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为主要任务,为学校直属单位,设专职人员。
[1]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 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
[2] 贺祖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3] 丁德科,王昌民.地方师范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与内涵发展[J].大学:研究版,2014(8).
[4] 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R].2007.
[6] 玉林师范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Z].2014.
[7] 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