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出文字的真味来
——梁实秋《雅舍》课堂教学实录

2015-02-1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初级中学刘小媚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雅舍众生梁实秋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初级中学 刘小媚

“煮”出文字的真味来
——梁实秋《雅舍》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初级中学刘小媚

师:(板书:煮)煮米,应该怎么做呢?

生1:先得淘洗适量的米,去除杂质;然后锅里要放适量的水,将淘洗的米放入锅里;接着得烧开水,过一阵儿,喷香的米饭味就出来了。当然,掌握火候很重要,不然,要么煮不熟,要么就煮糊啦。(众生笑)

师:那要是“煮”字呢?(在已板书的“煮”字上加引号,并板书“字”)

生2:我认为,得选择经典的文字,得投入。

生3:我觉得,必须得慢点,不能急躁。

生4:我觉得,要有兴趣,也就是有点玩味的意味。

生5:得要有不一样的发现才行,不然,没多大意思。

生6:有一点不能忘了,那就是——不能抛开文本,不然,就把字给“煮”糊了,不好吃了。(众生笑)

师:说得好。今天我们就来“煮煮”《雅舍》。文章挺长,课前多数同学们说第三段最好玩,很有趣,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煮”第三段的文字。但要“煮”字,就必须得读对、读顺、读懂。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请一定要用笔圈圈划划,以便确定“煮”哪些字。

(生7读,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喁喁”“鼠子”“玉蜀黍”)

师:读得挺流利。有些特别难的,这位同学也读对了,比如“咿唔”“岑寂”。当然,有的也要再商榷一下。比如“喁”是个多音字,既读yóng,也读yú,但文中应读——(学生齐答:yú),和“咿唔”一样,是象声词。那“鼠子”应怎么读呢?

(部分学生答:“子”读轻声)

师:读成zǐ、zi意思上有何不同呢?

生8:轻声显得老鼠可爱、机灵,也感觉亲切。(教师追问:读三声呢?)挺拗口的,也觉得老鼠个头大,挺恶心的。

师:字还是那个字,但声调变了,语感上、意义上、审美上就完全不一样了,真神奇。其实这段,除了“鼠子”,还有——(不少学生回应:“蚊子”)“蚊子”,(低首向旁边一男生)你说对吧,“小子”?(众生笑)我们来看“玉蜀黍”的“黍”应读什么?(学生多数回答:shǔ)没错。“玉蜀黍”是指什么呢?(众生茫然)我查了不少词典,查到了,是指“玉米”,是方言。(众生释然)但,这样解释不出味,咱能不能拆分开解释呢?

生9:我觉得,“黍”粒小,排得很密,可见被蚊叮咬得很惨。那个“蜀”,不是指四川嘛,天府之国,土地肥沃,那“黍”粒也一定很饱满。(教师追问:那“玉”呢?)

(其他同学忍不住回答:像玉一样,晶莹剔透)

师:没想到,拆字析意,竟这么好玩。接下来,老师再读一遍,请再次确定你要“煮”的字。

(教师捧读《梁实秋文集》,作示范朗读)

(读后,众生鼓掌。教师笑对第一个鼓掌的同学说,你入戏最快!众生大笑。)

师:下面,我们开“煮”。谁试一下?

生10:我来。“满屋子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我觉得“磕头碰脑”用得好。(师追问:怎么好?)蚊子特别多,特别密,而且“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师再问:这是意思上,那读起来呢?)读起来感觉像是大白话,挺上口的。

师:这段用了不少的白话,还能找个典型例子吗?

生10:“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这个“洞洞”很好玩。

师:“洞”和“洞洞”有什么不同呢?

生10:“洞”显得缺口有些大,而叠音“洞洞”,则显得小,但多而密。

师:一般什么人说“洞洞”这类词啊?(有学生应:小孩子。)对,吃“饭饭”,睡“觉觉”。(众生笑)你们知道这时的梁实秋多大年龄了吗?37岁的老男人了。你不觉得矫情吗?

生10:不觉得啊。倒是感觉梁实秋挺可爱的,很有童心。

师:这倒叫我一下子想起一个人来,他叫金岳霖。(众生释然。学生抢答。有的说,他养了只斗鸡,和他一起吃饭;有的说,他上课时,从脖颈里捏出个虱子,还炫耀说,我这儿有个小动物;有的说,他好和小孩一起玩比赛,输了就到处去买梨。)这些大师,童心未泯,真有意思,咱们越来越成熟,童心消弭了。话扯远了,言归正传。这段中除了白话,好像还用了些文言词语呢,试着找找。

生10:(思考)“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就用了文言词语。(师:那“以及”后面呢?)“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用的尽是些口语。

师:声音真够琐碎扰人的。那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生10: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师:好极了。下一位同学。

生11:“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这个“荡漾”用得真好,就像是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传过来。

师:那说明这个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11:声音不大,而且连绵不绝。

师:自习课上如果班里嗡嗡成一片,班长会有什么反应?(多数学生笑答“别吵了!”)可是梁实秋呢?

生11:他好像还挺享受这种声音哩。

师:《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引用了《采莲赋》,首句“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你说,荡的只是舟吗?(众生笑答:还有人的心)对,所以有“春心荡漾”一词嘛。(众生大笑)再比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段“冬霖寒村”,说最好是在门前泊一只乌篷小船,你是让船儿静默不动,还是荡漾起来?(众生:荡漾起来。)为什么?(不少学生:这样显得悠闲。)梁实秋不就是这么悠闲地享受这些声音吗?我们刚才运用了什么法子来“煮”字?一是联系生活经验,二是联系阅读经验。请你再将“蓖墙不固”到“破我岑寂”这部分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情味来,好吗?

(生11再读)

师:“荡漾”一词读得缓而不断,又有点小得意、小悠闲。不错。好,接下来,我们“煮”什么?

生12:我“煮”“鼠子瞰灯”的“瞰”。

教师导问:“瞰”是什么意思?

生12:从高处往下看。

教师再问:还有其他意思吗?

(有学生言:偷偷看。)

教师引导:请综合这两个意思,再解释“瞰”。

生12:从高处偷偷地往下看。

教师:照正常的写法,从梁实秋的视角,应怎么写“鼠子”?

生12:应仰看到“鼠子”在房架上,听到“鼠子”搬核桃的声音、烛台被推翻的声音、在帐顶上跑叫的声音,在门框桌椅上磨牙的声音。

师:但梁实秋却偏是从“鼠子”自身的视角来写的。让“鼠子”“喧宾夺主”,显得特有情趣,特和谐,真是物我合一啦。这就是想象,是虚写了。你能想象一下鼠子是如何“瞰”灯的吗?

生12:(沉思片刻)天刚刚一擦黑儿,鼠子就倾巢而出,移师于房架上,小眼儿叽哩咕噜地转,露着狡猾的表情——噢,核桃在那儿,哈哈,灯油还在……(众生大笑)

师:偷灯油的小家伙,真机灵。(众生再笑)大家说,我们又用了什么法子“煮”字?(众生应:想象。)有请下一位同学。

生13:我觉得“聚蚊成雷”这四个字夸张得够劲儿。

师:说得没错。“‘聚蚊成雷’真有其事!”这四个字为什么加引号呢?为什么说是“真有其事”呢?

生13:看来,是引用,是以前听过的。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试着猜猜,如何?

生14:声音很多,很有声势。

师:如果有比喻义,可能会是什么?

生14:可能是议论声太多了,能把人给毁了,差不多和“众口铄金”一样。

师:非常好。事实即是如此。那作者在这儿却偏用表面义,是不是显得特别幽默机智啊?这段还有一个地方,用法类似。请大家试着找找。

(学生自读,检索)

生15:是不是“相鼠有牙”啊。

师:说得没错。“相鼠有牙”这四个字,是出自《诗经·国风》。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侯?”(板书)“止”是通假字,通“耻”。全句是什么意思啊?

生15:老鼠都有牙齿,可是有人却无耻;人要是没了羞耻,不去死了,还等着干什么?

师:“相”是什么意思?(学生茫然)就是“看”的意思。你觉得梁实秋这么用“相鼠有牙”,好不好?

生15:好。梁实秋真是文学大师,信手拈来《诗经》,又自然妥帖,又新颖有趣,真是了不起。

师:“煮”字,真是有意思。好,再请一位同学。

生16:“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我觉得“洋鬼子”这个词用得好,很自然很轻松地就点出了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

师:你有一双慧眼啊。能具体说说吗?

生16:文章后附的补充材料中说了,这篇文章写于1940年的重庆。1939年,梁实秋是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重庆北碚的,也就是“雅舍”所在地。

师:读文章要“知人论世”。文中似乎还有透露出时代背景的语句,能找到吗?

生16:(思考良久)最后一句,“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他颠沛流离,也说不准。

师:你揣摩到家了。梁实秋在北碚过得到底怎么样呢?在《梁实秋自传》里有这么两段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北碚不是重要的地方,但是要经过好几次突袭。第一次突袭出于意外,机枪扫射了正在体育场上忙碌的郝更生先生。那时我正在新村的一小楼上了望,数着敌机编队共有几架,猛听得咝咝的几声划空而下,紧接着就是嘭嘭的几声响,原来是几颗燃烧弹落下了,没有造成什么损失,我在楼前还拾得几块炸弹残片。又有一次轰炸北碚对岸黄桷树的复旦大学,当时何浩若先生正和复旦文学院长孙寒冰先生在室内下象棋,一声爆炸,何浩若钻到桌下,孙寒冰往屋外跑,才出门就被一块飞起的巨石砸死!

同学们,这就是梁实秋先生戏称的“跑警报”。还有一段,不妨再读给大家听:

到达重庆之后,我先在临江门夫子庙一带巡视,看见街上有一列盖着草席的死尸,每人两只光脚都露在外面。在戴家巷二号坐了不久,警报又呜呜响,我们没有躲避,在客厅里坐以待弹。果然一声巨响屋角塌了下来,尘埃弥漫,我们不约而同地钻在一张大硬木桌底下。随后看见火光四起,乃相偕逃出门外,只见街上人潮汹涌,宪兵大声吼叫:“到江边去,到江边去!”我们不由自主的随着人潮前进,天已黑了下来,只有火光照耀,下陡坡看不见台阶,只好大家手牵着手摸索下坡,汗如雨下,狠狈至极。摸索到了海棠沙洲之上,时已午夜,山城高耸一片火海。竹筑的房屋烧得噼噼啪啪响,有如爆竹。

同学们,邻人声音、鼠蚊的骚扰,我们无从忍受,本来是“苦”(板书:“苦”),可梁实秋偏偏化“苦”为“雅”(板书“雅”)!这是一种怎样磊落恬淡的胸襟啊。但是,话又说回来,他真的那么潇洒如本文所写吗?20世纪80年代,梁实秋写过一份遗嘱,最后有“一生劳劳”“不胜凄怆”之语,可见其一生内心多么凄苦。不知同学有没有发现,这段中有“岑寂”一词。何谓“岑寂”?(众生:高而静。)“高”,好理解,下文说“地势较高”;而“静”呢,那可是一种清冷之静啊。此时的梁实秋与家人相隔千里之迢,数年不相见,虽然常有来客,但夜阑人静,情何以堪?梁实秋在《快乐》中说:“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这“雅”里面可藏着个“苦”字啊。

(众生再齐读全段)

师:面对苦难,有的人迎难而上,奋力抗争,绽放勇士的风采,比如毛泽东、鲁迅;有的人则沉思于苦,吟出动人的诗情哲思,比如史铁生。而梁实秋则属于另一类人,即达观超脱,淡而处之,承继着中国文人的儒雅风度,同时,又不时会流露出一个“苦”字,体现着生动的真实。

短短几百字,我们“煮”字,“煮”出了“雅”,也“煮”出了“苦”,更“煮”出了“精神”。《雅舍》还有其他6段,语文还有其他经典,你我还需要精神的修炼……好,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猜你喜欢

雅舍众生梁实秋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写在六合金光寺
半路夫妻情也深
【雅舍】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慈怀众生
雅舍雅事
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