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国初尚《文选》”的历史考察

2015-02-13张明华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宋祁庆历王孙

张明华

(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

陆游“国初尚《文选》”的历史考察

张明华

(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

陆游曾说“国初尚《文选》”,可是宋初出现的文选学著作并不多,士人学习《文选》的情况也不多见。考以诗文,所谓“当时文人专意此书”的情况也不明显,仅在宋庠、宋祁兄弟的文集中有较多的体现。庆历之后,《文选》的影响仍然较大,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集选诗的出现。

《文选》; 陆游; 《文选》学; 集选诗

提到宋代的文选学,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一段记载:

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羮。”[1]100

据引文可知,陆游所说的“国初”有具体的界定,即“庆历”之前。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降低了诗赋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使得《文选》的地位也随之降低。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国初尚《文选》”的情况进行考察。

一、北宋初年的文选学著作

北宋初年的文选学著作可以分为两类考察:一类是唐人的部分著作继续得到流传。唐代文选学非常发达。据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初稿》中的相关部分统计,共有曹宪《文选音义》十卷、许淹《文选音》十卷、公孙罗《文选音义》十卷、《文选注》六十卷、李善《文选注》六十卷、《文选辨惑》十卷、吕延济等《五臣注》三十卷、陆善经《文选注》若干卷、康国安《驳文选异义》二十卷、常宝鼎《文选著作人名目》三卷、孟利贞《续文选》十三卷、卜长福《续文选》二十卷、卜隐之《拟文选》三十卷等13种[2]124-133。虽然这些著作大都佚失,但保存到宋初的至少有以下3种:

(一)李善《文选注》六十卷。王尧臣、欧阳修等人所编的《崇文书目》中载有此书。《崇文书目》成书于庆历元年(1041),所载为朝廷三馆藏书的目录。《宋史·艺文志》亦著录李善《文选注》。

(二)吕延济等《五臣注》三十卷。《崇文书目》、《宋史·艺文志》均中载有此书。

(三)常宝鼎《文选名氏类目》十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此书。此书即林聪明所考的《文选著作人名目》三卷。当同为一书,只是分卷不同。

以上 3书,前两种一直保存到今天,后一种后来也失传了。这些书在宋初流传,对推动当时文选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另一类是宋初人自己的著述,亦有3种:

(一)周明辨《文选彙聚》十卷。周明辨,《广东通志》卷二十六《职官志一》载其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曾知潮州军州事。

(二)苏易简《文选菁英》二十四卷。苏易简(958~997),字太简,梓州(今属四川)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第一,仕至参知政事。

(三)苏易简《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载馆臣为该书所作《提要》:

旧本题宋苏易简撰。易简有《文房四谱》,已著录。是编取《文选》中藻丽之语,分类纂辑。其中语出经史,偶为汉以来词赋采用者,亦即以采用之篇,注为出典。易简名臣,不应荒陋至此。陆游《老学庵笔记》称宋初崇尚《文选》,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淸晖”,方为合格。疑其时科举之徒辑为此书,托易简之名以行也。[3]3488

以上 3书,仅有后一种保存到今天。四库馆臣怀疑该书非苏易简所著,其实并没有可信的证据。这 3书的出现,表明宋初的文选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 3种专著,但跟此前的唐代相比,成就并不突出。

二、宋初文人学习《文选》的情况

从现存的文献看,宋人学习《文选》的情况并不多见。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程俱《麟台故事》卷五、胡应麟《玉海》卷二十六、脱脱《宋史·吕文仲传》等处记载,太平兴国年间,太宗曾令吕文仲读《文选》。如《麟台故事》载:

六月戊戌,上召史馆编修舒雅、杜镐、吴淑、吕文仲于便殿,人读古碑一篇。读毕,又令文仲再读,因赐章服,命为翰林侍读。翼日,再召文仲读《文选》,赐鞍勒马。又翼日,再召读《江海赋》,赐钱三十万。[4]196

这里所说的《江海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作“《江》、《海》诸赋”,所指当即《文选》中木华《海赋》和郭璞《江赋》两篇。皇帝让文臣为其读《文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文选》的提倡。在宋初的文人著述中,有几人先后提到了《文选》。最早的是杨亿(974~1020),其《致政李殿丞豫章东湖所居涵虚阁记》中有“集《文选》于南荆者,层楼尚在;草《太玄》于西蜀者,高台未倾”之句[5]744。虽然说这里仅仅是通过用典的方式拟写李殿丞的涵虚阁,并不是写《文选》本身,但至少表明杨亿对《文选》相关的典故是非常熟悉的。

其次是孙复(992~1057)的《寄范天章书》云:

执事若以数子之说,行之已久,不可遽而去之,则唐李善以梁昭明太子《文选》五臣注未尽,别为注释。且《文选》者,多晋、宋、齐、梁间文人靡薄之作,虽李善注之,何足贵也!国家尚命镂板,置诸太学,况我圣人之经乎?安可使其郁而不章者哉?幸执事之深留意焉。[6]248

尽管孙复对《文选》并不看重,认为其“多晋、宋、齐、梁间文人靡薄之作”,但他这段话至少指出了“国家尚命镂板(李善注《文选》),置诸太学”即太学将《文选》作为参考书教授生徒的历史事实。

再次是范镇(1007~1087),他在《荆南府君行状》中说其人“雅性强记,暗诵诸经及梁《昭明文选》,以教授诸子”[7]77,“荆南府君”即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之父宋玘(?~1017),其教授的“诸子”也即是宋庠、宋祁兄弟。这表明,二宋兄弟少年时便接受了《文选》。这是宋初《文选》在民间作为教本的证据。

由以上考察不难看出,由于太宗皇帝的提倡,无论在太学还是在民间,《文选》都已经用作教材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当时文人学习《文选》的情况尚不普遍,似乎并不足以支持陆游“国初尚《文选》”的判断。

三、宋初诗文与《文选》

关于“国初尚《文选》”,陆游举出了四个主要的证据,即“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可是从《全宋诗》中所收的宋初诗歌看,这样的例子并不多。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现根据《四库全书》的编排,以大致生活在庆历之前(排列在范仲淹《范文正集》之前)的20位文人的20种别集为依据,对陆游所举的四个证据分别加以考察:

(一)所谓“草必称‘王孙’”,指的是文人在谈到“草”时总能想到“王孙”的典故(如果单说“草”或者“王孙”,二者之间未发生联系,则不属此类)。这样的例子共有17个:

徐铉(916~991)《骑省集》中2个:“王孙竟不至,芳草自萋萋”(卷一《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径术常夷,靡薙王孙之草”(卷十《蒋庄武帝新庙碑铭》)。

王禹偁(954~1001)《小畜集》中1个:“帝女柔桑绿,王孙野草生”(卷八《春游南静川》)。

林逋(967~1028)《林和靖集》中1个:“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卷四《点绛唇·题草》)。

穆修(979~1032)《穆参军集》中1个:“恨满王孙草,愁多望帝禽”(卷上《寒食》)。

夏竦(985~1051)《文庄集》中1个:“黎元分君子之林,猿臂假王孙之草”(卷二十三《草木为人形以助战赋》)。

宋庠《元宪集》中3个:“王孙情几许,芳草遍天浔”(卷六《送常熟钱尉》)、“三春草绿王孙路,万海梅残陇使邮”(卷十三《春日楼上有寄》)、“金谷苍茫旧里存,年年芳草怨王孙”(卷十五《废园》)。

宋祁《景文集》中8个:“王孙感芳草之思,中妇休流黄之织”(卷二《石楠树赋》)、“念东山有叹妇之句,淮南有王孙之词”(卷二《零雨被秋草赋》)、“萋萋芳草意,无乃为王孙”(卷九《朝天岭》)、“二月草堪爱……王孙归定否”(卷五《出城所见赋五题》)、“侍史香炉留直夜,王孙春草见归时”(卷十三《还都》)、“怨归定对王孙草,无恙应随散骑帆”(卷十八《寄郑天休》)、“勿谓王孙怨,先如春草归”(卷二十二《闰九月晦日登舟》)、“眼看春草萋萋遍,身是王孙未得归”(卷二十四《淮山》)。

需要指出的是,徐铉《骑省集》中的 2个例子均作于徐铉入宋之前,可以不计入宋初的诗文中。

(二)所谓“梅必称‘驿使’”,仅有2个例子:

宋庠《元宪集》中1个:“露失仙人掌,春惊驿使花”(卷九《郡斋对雪》)。

宋祁《景文集》中1个:“梅驿使稀谁托信,蕙盘烟冷不成香”(卷十七《一雨》)。

(三)所谓“月必称‘望舒’”,有3个例子:

田锡(940~1003)《咸平集》中1个:“望舒为之韬明,羲和为之藏晖”(卷五《倚天剑赋》)。

宋庠《元宪集》中1个:“端月戒熙阳,望舒秀圆极”(卷二《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

余靖(1000~1064)《武溪集》中 1个:“望舒按辔出东海,孤轮斫冰碾太清”(卷一《和王子元中秋会饮》)。

(四)所谓“山水必称‘清晖’”,则仅有 1个例子,见于宋庠《元宪集》卷十《汉上春雪呈郡太守》一诗:“春草江南瑞霰霏,溪山千叠共清辉。”

且不说其中宋庠、宋祁、余靖三人的年齿少于范仲淹,他们的上述诗句未必作于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新政”之前,即便将他们都看作宋初诗人,也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宋初诗文虽然受到《文选》的影响,但其影响尚不算大。陆游所举的四个例子中,只有“草必称‘王孙’”相对较多;至于其余三个,虽然都能找到证据,但数量都很少。就这20个作者来说,也只有宋庠、宋祁的文集中较多,其余诸人或者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样的结论虽然令人诧异,但其实也容易理解。开国之初,由于缺少读书人,进士科考试诗赋时甚至可以不拘平仄用韵。宋初诗坛盛行的是专学白居易的“白体”和以贾岛、姚合为宗的“晚唐体”。白体诗风格浅易,不事典故,很难说跟《文选》有什么关系;晚唐体因为诗人多是方外人士,虽然比较重视技巧,但用典不多,跟《文选》关系也不大;比较而言,只有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诗人素以用典精巧为人所重,但西昆体原本就是编撰《历代君臣事迹》(成书后定名《册府元龟》)的副产品,其所用典故主要来自前代史书。当然,杨、刘的创作不可能与《文选》没有关系,可是“王孙”、“驿使”、“望舒”、“清晖”这四个词语,在他们的现存别集中竟然一次也没有出现。不仅如此,就连杨亿编辑收录西昆派15位诗人250首诗歌的《西昆酬唱集》中,这几个词语也一次都没有出现过。直到“西昆后进”宋庠、宋祁出,《文选》对宋诗的影响才显现出来。这似乎也在从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国初尚《文选》”的程度也许并不太深。

四、庆历之后出现了集选诗

陆游说“国初尚《文选》”,在时间上指的是“庆历”之前。“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也就是说在庆历之后,随着《文选》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渐减弱,对诗文创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可是从前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庆历”之前的文选学并不发达,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对诗文创作的影响也很有限。只有宋庠、宋祁采用《文选》中的典故创作诗文,最符合陆游“国初尚《文选》”的论断。在二宋以后,时间逐步过渡到到庆历之后,但《文选》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似乎还有不断增大的倾向。王得臣(1036~1116)《麈史》卷中“学术”条载:

予幼时,先君日课,令诵《文选》,甚苦其词与字难通也。先君因曰:“我见小宋(宋祁)说:‘手钞《文选》三过,方见佳处。’汝等安得不诵?”由是知前辈名公为学,大率如此。[8]1341

假设王得臣所说“幼时”指十岁左右,则其年为庆历五年(1045)前后。其时已在范仲淹“庆历新政”之后,王得臣却在父亲的督促下诵读《文选》。又如与王得臣同时的苏轼(1037~1101),虽然多次抨击《文选》,但他对《文选》的接受远远超过“庆历”之前二宋之外的多数作家。不仅如此,庆历之后还出现了集选诗。所谓集选诗,就是专门采用《文选》中的诗句写成的诗歌。集选诗最早出现在孔平仲笔下,仅有两首,前一首即《集〈文选〉句赠别》:

离别在须臾(李少卿),置酒宴所欢(陆士衡)。借问此何时(张景阳),萋萋春草繁(谢灵运)。江蓠生幽渚(陆士衡),山樱发欲然(沈休文)。游丝映空转(沈休文),红药当阶翻(谢玄晖)。飞鸟绕树翔(曹子建),哀猿响南蛮(谢灵运)。相与数子游(刘越石),行迈越长川(陆士龙)。相去日已远(枚乘),光景不可攀(曹子建)。举目增永慕(卢子谅),叙意于濡翰(刘公干)。[9]10968

此诗所有的诗句均出自《文选》中的诗歌,是一首合格的集选诗。另一首即《〈文选〉集句寄慎思交代学士,慎思游岳,老夫守舍,叙述游旧。慎问交承与夫舍舟登陆之策,俱在此矣》:

邓生何感激,志尚好诗书。清机发妙理,言论准宣尼。翰墨时间作,文雅纵横飞。弥年缺相从,梦想见容辉。自昔同寮寀,恩爱两不疑。洁身跻秘阁,携手游郊畿。一麾乃出守,桑梓有余辉。濡迹涉江湘,将就衡阳栖。渺渺孤舟游,洲渚既淹时。凤凰集南岳,平生遂幽期。岩峭岭稠叠,高高入云霓。企石挹飞泉,陵冈掇丹荑。即事既多美,游子澹忘归。春仲尚未发,悠悠隔山陂。今我惟困蒙,处身孤且危。顾影凄自怜,悄悄令人悲。一心抱区区,知音世所希。块然守空堂,高窗时动扉。仰视浮云翔,密雨如散丝。中夜抚枕叹,轩车来何迟。倾想迟嘉音,会合何时谐。借问下车日,临路犹迟回。春江壮风涛,渔潭雾未开。肃此尘外轸,以副饥渴怀。[9]10968-10969

此诗长达48句,尽管没有逐句标出各句的作者,但这些作者及作品都是容易考察的。虽有个别字与《文选》中的原文有差异,但所有的诗句均出自该书,没有一句例外,这一点是无疑的。

孔平仲的这两首诗,不论有没有注出诗句的作者,所有的诗句都出自《文选》一书,它们的出现标志着集选诗正式诞生。孔平仲(1046或 1047~1103?),是苏轼的诗友,年龄比苏轼还小。孔平仲的两首集选诗大约都是元祐年间(1086~1094)写作的,这距离“庆历之前”至少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少年时对《文选》的刻苦诵读,孔平仲根本不可能创作出集选诗。

以上分析表明,即使庆历之后,《文选》对诗歌的影响仍然比较突出。集选诗的出现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虽然集选诗在宋代没有发展起来,但到明清时期作品却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几种专门的集选诗专集。

陆游关于“国初尚《文选》”的说法虽然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但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并不吻合。宋初文选学不发达,《文选》没有成为文人普遍接受的教材,其对诗文创作的影响也远没有到“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的地步。庆历之后,随着宋庠、宋祁走上文坛,《文选》对诗文创作的影响开始得到彰显,并有不断强化的倾向。即便苏轼出来发难,《文选》的影响也难以消除,甚至还推动了一类非常奇特的诗歌——集选诗的出现。

附记:在参加郑州“文选学与汉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俞绍初、郭宝军、赵厚均、董宏钰、芳村弘道诸先生均对拙文提出意见或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1](宋)陆游,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初稿[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册)[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宋)程俱,著,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7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0.

[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10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0.

[7]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13册)[Z].成都:巴蜀书社,1990.

[8](宋)王得臣.麈史[Z]//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16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Opinion of “Praising Highly of Literary Selections in Early Song Dynasty” Held by Luyou

ZHANG Minghua
( School of Literature,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41, China )

Luyou once said that Literary Selections were praised highly of in Early Song Dynasty while there appeared just few works of literary anthology and also few scholars studied the book of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t that tim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poems and essays,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scholars then put their heart into studying this book, which only embodies in the collected literary works written by Brothers of Songyang and Songqi. After the rein of Emperor Qingli, the book of Literary Selections still had a great influe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selected poetry was a good example.

Literary Selections, Luyou, study of Literary Selections, selected poetry

I206.6

A

1673-9639 (2015) 05-0025-05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郭玲珍)(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5-06-09

张明华(1967-),安徽阜阳人,文学博士,现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徽宗朝诗歌研究》、《西昆体研究》、《集句诗嬗变研究》和《集句诗文献研究》等。

猜你喜欢

宋祁庆历王孙
论庆历贬谪诗风
毕昇(节选)
都是自负惹的祸
欧阳修妙劝宋祁
欧阳修妙劝宋祁用词
作文门诊室
小老鼠的烦恼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
批评的妙法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