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015-02-13孔德颖
孔德颖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孔德颖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整合,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受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文章从个人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三个方面探讨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整合提升,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急剧增加,从这一形势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应该比较乐观。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难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探讨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有其实际意义。
一、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多种,如就业观念落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高职教育定位不明确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就业择业理念滞后。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被动就业,不敢主动出击、大胆竞争,而是采用消极等待的态度,等待学校推荐、家长托关系、找门路、企业上门选拔等。另外,许多高职高专学生过分看重职业的稳定性,依然抱有“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择业观。随着当前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就业条件不断改善,应改变原来的就业观,适应新的形势。
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人才市场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于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在学校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养成的,也和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然而现实中一些学生眼高手低,想得多,干得少,往往很有“理想”,但是并没有为理想付出努力的行动,自命不凡,藐视一切。部分学生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学习理论知识,,不主动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习,很少参加社会集体活动,缺乏实践技能。因此很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2.学校因素
高职教育定位不明确。高职教育定位不明确是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趋于雷同,缺乏特色,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能针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原则和选择条件进行教学活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机会。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学生缺少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然而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要求很高,很多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一入职就能够胜任工作。实践经验缺乏和创造能力不足恰恰是毕业生、企业及高校教师共同认可的当前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经常会出现想就业而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无法就业的现象。
缺乏就业教育。没有就业教育与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非常茫然。许多高职院校建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仍有许多方面做得不尽人意。首先,学校和学生没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重要性,对其重视不够,学时设置较少;其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完善,没有形成符合本校、本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变化较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教师;再次,由于多数参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难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就业情况,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加之没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学生就业择业的竞争能力。
3.社会因素
传统的择业观根深蒂固。首先,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之后能够找一份体面、赚钱多的工作,能称之为他们心目中的“人上人”,必然会影响到子女。而现实的就业环境却很残酷,家长们的美好愿望无法得到实现,最终造成“家长主导子女择业,子女无法就业”的局面。
当前就业环境不稳定性、社会保障不足和福利待遇差异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不安全感,他们认为私企和合资企业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差;创业成本风险高,易失业。于是多数毕业生寄希望于工作稳定的国有企业或者公务员的“铁饭碗”,集中应聘国企或者是待业考“碗”,加剧了就业难、用工难的局面。
学历歧视阻碍高职学生就业。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学历歧视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努力、难以管理。多数效益较好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毕业生学历要求、学校要求作为入围的门槛条件,这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
二、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对策
1.个人方面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树立优先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上学期间刻苦学习理论知识,重视学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不断强化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择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端正择业态度,抓住机会,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创业。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业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比拼,能力和素质具体体现在课堂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如何将所学技术技能应用到创造社会财富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等方面。高职院校毕业学生要实现主动择业,就必须全面培养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改变提升自己,增强自身在竞争中的实力。
2.学校方面
明确高职教育定位。高职院校需要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原则、选择条件,切实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提供实习实践条件。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实一体化,讲练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实际操作的兴趣。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们了解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既要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高职高专院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之中,将其贯穿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过程,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从事就业指导和教学指导工作。
3.社会方面
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现阶段中国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用分数衡量学生能力的高低,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制约,全社会没有形成尊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认可度低。全社会应该转变观念,重新建立高职高专学生在全社会的形象,接受并且认可高职高专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他们提供与之技术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
[1]夏建军.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96-97.
[2]刘健,冯静,姚柳.关于高职高专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劣势的思考[J].华章,2014(21):367.
[3]王艳霞,由锋.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名[J].河北学刊,2011(06):238-241.
[4]鄂丽美.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8-9.
编辑 朱荣华
G715
A
2095-8528(2015)05-090-02
2015-05-15
孔德颖(1989-),女,河北保定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处职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