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5-02-13裴瑶
裴瑶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
裴瑶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不断加重的工作压力,使职业倦怠已经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教师也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文章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班级管理者,还是师生关系的协调者。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许,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且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新的思想理念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自身的角色转变,在学生学习、师生关系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此外,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教师职业成果如教师教学成绩、教育价值的隐蔽性,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取得了哪些成绩,做了什么。这些都会加重教师心理压力,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首先,从教学效能的角度来看,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效能感(自我能力和自我预期感觉)虽然会随着教龄增长而提高,沉重而重复的教学任务很容易浇灭一个人内心的激情,导致他们对工作产生倦怠、厌恶心理。其次,不良性格也会加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如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许多性格暴躁、易怒、自卑的教师,都无暇进行心理调节,也不知道如何通过自主学习科学调节消除内心焦虑,进而导致他们更加孤独内向。再次,现代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教学创新能力和现代教育手段,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欠缺。在多种角色、多种能力要求和角色认识模糊的较量中,许多人必定是心力憔悴,疲于应付。
3.复杂的社会原因
社会期望与教育产出矛盾,教师经济与社会地位,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等都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望子成龙往往会使许多家长忽略孩子自身情况将期望过高地寄托在教师和学校身上,学校又会将这种压力加注在教师身上,加重教师的负担。但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这就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失望感,失去工作热情。虽然社会对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薪酬不满也会加剧教师心理失落,引发职业倦怠。传统的教师精神如春蚕、人梯、蜡烛等,都带有鲜明的牺牲自我、灌溉他人的暗示意义。受此影响,许多教师不得不牺牲节假日、休息日去“充电”,去给学生补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往往会出现选择困难,不知道是保证升学率还是按照新课程指标来组织教学。这些,都会加重教师的无奈感,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4.学校原因
目前,许多中小学在教师管理上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体制,许多学校管理者思想行政化,作风官僚化,不仅不重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还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致使教师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此外,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校要么迎合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以学生考试成绩、考试名次、升学率等考试权重型考评方式来进行教师考评,要么以常规的教师论文评比、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为标准进行教学评价。这些,不但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还加重了教师教学负担和倦怠心理。学校氛围、人际关系,也会给教师心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1.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改善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心理,首先,要加大对教师职业的支持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借助行政调控手段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并将这一点当作考核地方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一方面宣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观,鼓励教师发现自我、快乐从教。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切实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心理负担。广大教育工作者则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角色和意义,将职业价值与生命意义联在一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与学生、教育和教师相关的一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尽职尽责,从心里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快乐执教育,并不断改变自我,战胜自我,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理好理想与生活、奉献与自我的关系。
2.发现自我,提升个人能力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调整认知结构,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换而言之,我们既要自我肯定,又要知道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想法,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培养、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平等对待学生,友善对待同事,尊重领导,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服务家长,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争取用更多的生活体会、社会经验克服压抑、自卑、封闭心理;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科学的宣泄压力和情绪,给自己更多放松的机会,积极通过各种体能锻炼和情绪调节渠道增进心理健康。此外,中小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角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尊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大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和引导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不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要改变过去那种“圣人化”的对教师人格和能力的期待,认清以下问题:(1)学生的成绩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师不是万能的。(2)学生品质、特长、个性化发展,远比成绩更重要。(3)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长、社会都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此为基础,社会行政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为教师快乐执教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政府应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教导大众不要将全部责任推个教师,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到教育中来,开辟更多的教师活动领域,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创新、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针对教育群体的心理卫生工作的认识,大力普及教师心理卫生知识,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机制,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精神空间,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各地中小学也要提高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逐步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测试制度,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建立开放的心理咨询室,制定教师心理指导计划和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为处于不同职业生涯周期的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环境
结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和工作压力,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教师绩效期望和规章制度,做好教师上岗培训工作和管理工作,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构建老教师带新教师、教师同帮扶共进步的教学环境。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教学奖励、监督机制,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并对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客观评价。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实行以教为本的绩效评价机制,变教学终极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将教师创新能力、教学成绩、教学态度、学术成果等都纳入教师奖惩和晋升考核机制中去,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公平性,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此外,学校要加强组织建设,并尽量避免组织管理的人为化,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各科教师积极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争取在增强教师生活乐趣的同时给教师职业心理带来积极影响。
[1]姚丽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赵彦彩.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169.
[3]董盈.浅析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成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313-322.
[4]矫宏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8(06):7-8.
编辑 郑晶
G451
A
2095-8528(2015)05-121-02
2015-03-18
裴瑶(1988-),女,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