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2-13龚诗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客体主体

龚诗昆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尊重人、重视人、引导人、激励人、发展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直以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客体关系的界定,导致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缺乏生气,更难以提升教学实效。人本理念下的教育新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主体性理论的研究和不断深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认识。与此同时,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并非顺水推舟,主体间性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发挥仍然与预期相去甚远。鉴于此,本文将从主体间性理论内涵及特征中,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及价值表现进行阐述,并提出积极的实现途径和思路。

一、主体间性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

在认识主体间性理论之前,首先需要就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关系进行明确。主体与客体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对主体的认知是基于主观能动作用下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谈到“主体是人”,也提出“主体即社会”,其本质层面是对人的实践性存在的明确。同时,对于客体是相对于主体的,马克思在其文集中也讲到“客体是自然”,是主体在认识与改造实践中的客观对象。从主客体关系的探讨中,主体并非是单质的个人,而是具有多层次的个人主体、社会主体及人类主体,而客体是被认识、被改造的接受主体作用的物质性自然客体或社会性精神客体。可见,对于主客体关系来说是对立统一的。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基于西方哲学,从探讨“主体间”问题上来进一步界定“主体间性”。何为“主体间”?主体间也成为主体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关系,其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它超越了主体与客体或者主体通过中介与客体发生联系,进而实现“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交互关系特征。《哲学词典》(莱西著)对主体间性的解释是:“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与客观性相对比,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中”。由此可知,主体间性是在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就是在主体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中所包含的内在的规定性。换句话说,由于主体间性是不能外在于人的,所以必然是不能脱离人的属性。

二、主体间性的特征分析

主体间性并非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在对主体性修正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变化,重新赋予的现代的、理性主体性。也就是说,主体间性既包含理性主体性,也融合了主体的创造精神。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间性是基于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平等合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在主体间性对象化、实践化载体上。也就是说,作为“自我”是在“他我”存在的基础上,承认“自我”与“他我”的平等与尊重,才能拥有“自我”与“他我”的权利。二是主体间性是相互包容并和谐融洽的关系。处于自我之外的他者与自我都是主体,所有主体间性问题都与他者相关。也就是说,自我不能离开他者而独立存在,离开了自我,他者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主体间性必然要求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三是主体间性最终将回归现实生活。人的生成离不开自然界,人的存在是人活动、能力、需求的具体表现。主体间性本身是基于人类存在的本质,它们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主体都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最终要从现实生活的回归中来促进生命状态的不断生成。四是主体间性既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又涵盖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且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且在双方相互作用中形成主体间的关系,如果囿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对自然来说是不完全的。五是主体间性尊重并承认主体间的差异性。主体间性的存在是主体之间所共有的基本认识,其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多维世界下多重关系的存在,恰恰需要从尊重并承认其差异性上来相互渗透。

三、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必要性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上,发挥思政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雅斯贝尔斯提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要从平等、真诚、包容中摆正教育过程对主体意识的冲击,摈弃传统的说教,疏导受教育者的内心厌倦情绪。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以期达到教育目标。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培养全面、自由、和谐的人格和品德,而传统思政教育实践,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难以从受教育者个性差异中开展针对性教育。马克思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从实际活动中来研究现实的人。教育者一旦脱离生活实践,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生活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不了解,就无法从思政教育中解决问题;再者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如果一味地传递理论性知识,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则也难以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短时间内传授知识需要兼顾教育方式及方法的综合性。

四、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及思路

主体间性理论在应用中要强调“生活世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生活化理念的实施,要从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中构建平等对话平台。其实施路径主要有:

(一)借助于生活化理念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生活世界的信念知识是非常直接和可靠的意识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中,往往又高于生活世界,使得受教育者从思想上、理论上缺乏可信性和实践性。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谈到“生活是指一种机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可见,对于生活化理念来说,更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适应。为此,在体现生活化教育内容中,一是要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入手,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认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对于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内容,控制情绪、正视自我、适应环境等心理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耐挫力;二是要强化对受教育者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体间相互认识及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主体间性理论所倡导的个体与个体间的互助精神,有助于受教育者在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中获得提升;三是应该发挥网络平台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网络时空环境下个体间行为与相互关系的形成,需要从一系列道德规范的遵守中,实现对受教育者德育功能的增强,如提升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学生对外来信息的辨别与判断能力等。

(二)提倡对话式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

主体间性理念提倡对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从沟通机制的形成中,尊重彼此双方的话语权。福柯曾谈到“权利是通过对话来行使的,对话的结构可以为组织的下级或边缘人员提供发言的机会”。可见,对于师生交流来说,应该在思想上敞开心灵,在语言上融入尊重,学会接纳对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保持主体之间平等的沟通关系上,逐步形成动态的、多样的话语表达教育实践。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要从各自不同的话语情境中,促进两者的相互适应。如表达者在语言传递中既要凸显自我的主体地位,也应该从听者视角拓宽自己的表述视野,自觉融入听者的自我感知与理性思考,以实现双方认知的共享。相互关照对方的语境,从自我思想、理念、行为的修正中来营造共同的教育语境,才能促进教育者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强化评价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监测

教育评价是贯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评价方式的综合化是取得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从教育实践中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中,需要从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监测。由于受教育者自我生活环境的多样化,如不同的家庭背景,面临不同的学校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于受教育者自我主体地位的评价中,应该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及自我发展能力上,注重对评价主体的主导性发挥。如深入到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从点滴事件中来考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变化,能够从其心声的倾吐中,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内容。另外,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从量化指标的运用中,充分收集相关资料,以实现直接化、具体化、操作性强的价值评判。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要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特征的质性评价中,透过教育现象来预测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过程中更应该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上,从其人格的完善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成长。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对受教育者自主性的研究,更有助于实现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品德水平。

[1]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史(第9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朱松柏.基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与功能[J].理论月刊,2012( 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客体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犯罪客体要件与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对不授予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困扰——论患病风险度评估方法的可专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