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中的实践探索
2015-02-13郝永艳杨明博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5
于 静 郝永艳 赵 敏 杨明博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5)
“微课程”在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中的实践探索
于 静郝永艳赵 敏杨明博(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5)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训服务面临着培训内容繁杂、培训对象的学习与应用分离、培训应用能力转化效果差等瓶颈。信息素养“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既可以弥补传统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的不足,又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丰富读者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技巧划分为细小的知识单元并制作成系列“微课程”,在读者培训服务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微课程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读者培训高校图书馆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学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微培训、微阅读、微讲座、微课程等新兴教育方式成为这种学习模式的重要载体。为了跟上“微”时代的节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学科服务团队采用“微课程”的方式为师生提供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微”服务。
1 高校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的瓶颈
1.1培训内容繁杂,短期内难以掌握。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从馆藏布局到基础设施应用,从书刊分类规则到检索逻辑算符,从电子期刊、图书检索到电子学位论文使用,从本校资源利用到校外文献获取方法,从单个数据库使用到学科文献检索,从办公软件使用技巧到文献管理与分析软件应用,从开题文献调研到论文投稿技巧,等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高校读者往往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类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但能够系统学习并掌握的读者仍是少数。
1.2培训对象学习与应用分离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训方式一般包括:学校公共课,选修或必修课;图书馆系列讲座,按学期轮回讲授;专题讲座,针对院系、学科或主题开展讲座培训;新生培训,面向新生开展的基础性培训;嵌入式培训,嵌入课题、科研团队或专业课程的文献检索、利用、管理与分析技巧培训;数据库商提供的数据库使用培训及一对一指导,等等。这些培训方式主要以馆员讲授式授课为主。尽管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培训有多种形式,内容也丰富,具有系统性,但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一方面,读者参加这些培训的时间与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间不同步,读者在没有具体需求时并不关注这些培训,而真正遇到问题时又错过了这些培训;另一方面,因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和需求存在差异,这种课堂讲授式的培训很难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合每位读者。
1.3培训应用能力转化效果差
读者在学习、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文献检索与利用困难时,往往想不到求助于图书馆员,他们大多咨询同学、老师、同事或运用网络搜索,效果并不理想。信息素养能力的掌握和提升,只有边学边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读者最希望在遇到问题时,手头即有可查的工具或方法,使问题能得到及时解答。
2 图书馆“微课程”服务的特点
基于上述学科馆员在信息素养培训服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馆学科服务团队在信息素养培训工作中开始尝试“微课程”服务。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是以细分的知识点、短小的视频动态地呈现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深入的服务、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技巧以及信息管理与分析工具利用等相关知识。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通过视频形式,使读者不受时间、空间、内容的局限,随时需要、随时学习,具有内容微,精炼简洁;形式微,易于传播;可扩充性强等特点[1]。
2.1培训形式多元化
图书馆常规信息素养培训方式主要有图书馆系列讲座培训、公选课培训、嵌入课程培训、嵌入团队培训、一对一辅导培训等多种方式,且这些培训方式主要以讲授形式为主。利用“微课程”开展信息素养能力培训既可以作为图书馆常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的扩展和补充,同时因其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的特点也可以成为读者信息素养自我提升的方式。
2.2培训内容更实用
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的知识点一般是文献检索知识中的细分知识单元,内容对读者来说更实用、更有针对性。如果将文献检索课程的知识体系看成是面的话,那么微课程就是点,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2]。“短”是指时间短,“小”是指选取的主题着眼点小,“精”是指知识点内容深入而有价值,“活”是指生动活泼、有吸引力。
2.3培训高效化
首先,“微课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其次,检索知识的呈现时间由长变短,呈现形式生动、活泼,既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又使读者学得轻松、愉快。再次,“微课程”也适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展。因此,利用“微课程”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使得培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3 “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工具选择与制作技巧
3.1内容设计
“微课程”虽是以细分知识单元形式呈现,但每个知识单元之间互相关联并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我馆教育学学科服务团队设计的“教育学微课程”为例,其知识点主要从资源、服务、工具、方法、出版与投稿等方面进行选题。以方法篇为例,内容又细分为跟踪专题文献最新进展、教育学英文检索词的扩展、在JCR中查找教育学核心期刊等知识单元。每一知识单元既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介绍,又与其他知识点共同组成教育学文献检索、利用、管理与分析的知识关联体系(见图1)。
3.2工具选择与制作技巧
微课程的录制工具有很多种,如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和WebEx等主流视频编辑软件。选择何种工具主要依据不同工具所具备的功能及馆员的使用习惯而定。我馆在工具调研中发现,由于网速等原因,直接录制实际操作过程会有不同程度的延时,而且操作速度也不好把握。因此,我馆采用了把内容制作成PPT直接输出WMV格式视频或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录制视频的方式制作“微课程”,这种方式让馆员更容易上手操作。
“微课程”制作的技巧需要馆员细致的体会和积累,笔者在此分享以下几点:
(1)设计首尾页:确立统一的风格,说明设计团队、更新时间及版权。
(2)截图:为使截图清晰,应先调整页面缩放比例,图片上的文字应尽量先放大再截图。
(3)文字:通过文字说明对重点内容进行标示,章节标题字号不小于36号,正文字号不小于28号。
(4)时长控制:每个微视频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之内,页面停留时间不少于5秒,文字内容较多的页面需要停留时间更久,以保证读者了解页面内容。
(5)充分利用PPT软件的动画、音效和色彩配合,增强“微课程”的录制和展示效果。
4 “微课程”服务的宣传推广策略
为了使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馆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在读者中进行广泛的宣传。
4.1内部渠道宣传推广
(1)通过图书馆官方微信与图书馆网站主页新闻平台发布[3]。2015年上学期,我馆通过官方微信和网站主页新闻平台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系列微课程”,分为“资源篇”“方法篇”“服务篇”“应用篇”与“学科篇”5个模块,每周连续发布。
(2)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发布[4]。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服务平台“教学支持”模块下设有“微课程”专栏,其汇集了不同学科相关的“微课程”,为学生提升学科信息素养提供支持。
4.2外部渠道宣传推广
(1)通过全体教职工邮箱,以及新浪、校内论坛等渠道发布“微课程”。
(2)在院系网站主页上提供学科服务平台的链接和“微课程”利用的入口,使馆员与师生加强互动交流的同时达到推广的目的。
(3)举办学生活动:组织专业文献检索与工具应用技巧“微课程”征集大赛,搜集师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经验与技巧,营造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氛围,促进交流。
(4)学科馆员加入学院各类师生QQ群,开展“每周微视频”服务。
4.3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引导师生使用“微课程”
(1)学科馆员搜集常见咨询问题并制作成微视频,在咨询服务过程中推广微视频。
(2)学科馆员在开展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中引入“微课程”,提升课程的活跃度。
(3)学科馆员在资源推送服务过程中宣传“微课程”。
5 “微课程”服务的实践效果
5.1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文献收集工作大多由学生辅助完成。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或掌握更多的文献利用技巧,文献检索、利用、管理与分析方式还比较传统。从院系角度出发,也希望教师能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效果。为此,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利用“微课程”为教师提供“微培训”和“微服务”。一方面,学科服务团队通过系列营销手段将“微课程”推送到教师的桌面,让教师潜移默化地了解、关注或学习这些技巧。另一方面,在为教师开展的资源推送服务、定题服务、嵌入课程培训服务中,将“微课程”作为拓展服务内容的辅助手段,如“如何跟踪专题文献最新进展”“文献管理软件的应用”“文献分析与利用”等,以达到辅助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目的。
5.2推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
在学科服务过程中,一方面,采取馆员推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微课程”学习相关检索知识,提升信息素养。即在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中,将“微课程”作为课程内容的预热环节,在“微课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此外,将课堂主题之外的检索方法与技巧作为“微课程”课后的知识拓展培训,让学生学习更多信息利用技能。另一方面,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随时可获取相关知识的“微课程”进行学习,使其了解这种获得帮助和学习的渠道。两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
5.3教学相长,馆员素养得到提升。
在“微课程”知识点选取与划分过程中,馆员既要熟悉读者所需要的检索知识、方法与技巧,又要了解图书馆能提供的资源、工具、方法与服务,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微课程”。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馆员既要熟练应用PPT的各种功能,又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创意能力。在师生参与的文献信息检索技巧“微课程”征集活动中,师生的经验与创意对馆员既是一种灵感启发,也是一次知识更新和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学习。
6 结 语
目前,高校图书馆应用“微课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素养“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还需要不断增加与完善,在知识点划分、知识体系规划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需求具有共性,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将会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因此,高校间可以合作开发“微课平台”或建立“微课库”[5],实现信息素养“微课程”的共享和经验交流。
[1]林晓青.微课在图书馆的应用探讨[J].情报探索, 2014(10):106-108.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11):19-21.
[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15微课通知[EB/OL].[2015-04-20].http://www.lib.bnu.edu.cn/news.jsp?id=844.
[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学科服务平台“教学支持”栏目[EB/OL].[2015-04-27].http://librarian.lib.bnu.edu.cn/.
[5]叶小娇, 李检舟, 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4(4):70-74.
于 静 女,1980年生,副研究馆员,馆长助理,研究方向为学科服务管理与实践,已发表论文20余篇。
郝永艳 女,1979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为学科服务,已发表论文数篇。
赵 敏 女,1981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为学科服务,已发表论文数篇。
杨明博 女,1979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为学科资源建设,已发表论文数篇。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icro-Course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ervice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ining contents are diverse, training and application are separated, and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application ability is not good.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micro-course is short, small, concise and flexible.It can make up the weakness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eanwhile it is also an demand-oriented and effective way to enrich the readers' education contents and forms.The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divides the knowledge unit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utility into micro-course series, attemping to do some beneficial practicing exploration in reader training.
Micro-course; Subject servic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Reader training; Academic library
G2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