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信息生态园:当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

2015-02-13徐红玉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江苏连云港222005

图书馆建设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园责任图书馆

徐红玉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卢章平(江苏大学图书馆 江苏 镇江 212013)

建设信息生态园:当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

徐红玉(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卢章平(江苏大学图书馆 江苏 镇江 212013)

信息生态园的概念是基于生态学有关概念、信息生态原理及信息时代信息原生态的负面特征而提出的。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表明,建设信息生态园是当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其建设对策包括:①面向图书馆的对策,即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等方面有所作为。②面向用户的对策,即区别服务、特色服务不断强化;推进图书馆物理空间与用户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精神空间深度契合等。

信息生态信息生态园图书馆社会职能图书馆社会责任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1]。信息和网络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自然状况下的生存发展状态,本文称之为“信息原生态”。信息原生态是未经人类公平控制和正义规范的信息自发的生存、发展状态。相对于自然、文化领域“原生态”的原始、质朴、未经开发和污染,当代信息原生态既具有技术先进、传播快速、载体多元等正面特征,也有因信息“爆炸”[2]与互联网“浅薄”[3]带来的信息超载、信息垄断、信息侵犯、信息污染和信息综合症[4]等若干负面特征。

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负面社会现象,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应该本着对公民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和责任领域,遵循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寻求对策,担当起社会使命。本文基于图书馆是信息中心、知识枢纽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基地[5-7]的共识,提出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信息生态园”的命题,即:针对信息生态的无序和非均衡发展状态,图书馆负有在一定范围和领域里实施信息生产、传播和交流的规范、控制职能和责任,应担当起改善信息生态环境的社会使命。

1 信息生态园相关问题

1.1概念

“生态园”本意是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强调绿地对城市的渗透力和系统性,运用生物学、生态学规律建立绿色走廊,并以此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的集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园林地带[8]。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生物群落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生物能各得其所、相互协调,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水分等元素,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和谐美[9]。借鉴“生态园”概念,“信息生态园”可以描述为:遵循信息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少重复、无冗余、无产权纠纷、节约实体和虚拟空间的、科学的无污染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有不同生态类型的信息、文献、知识群落各展其长、相互补充,为人类共享,共同为人类知识发现、知识创造、文明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建设的理论基础

信息生态理论是信息生态园建设的理论基础。信息生态理论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和处理组织内和组织间信息产生、组织和利用的方法论。信息生态理论可以和已有的图书馆学理论工具很好地结合,进而丰富信息载体保存职能理论和方法,指导图书馆信息载体管理工作[10]。信息生态系统研究中,生态信息与人文社会密切相关的理论,阐明了信息生态系统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对信息生态园基本属性的理解;信息生态平衡研究中,关于信息主体种类和数量等合理匹配、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相互协调、信息主体与信息生态环境高度适应、整个系统的信息流转畅通高效的相对稳定状态[11]的价值链规律和竞争规律理论,可指导信息生态园内外部环境协调研究;信息生态群落演化机理、信息生态群落演替特征理论,支持图书馆生态群落向信息生态园演进,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从纸质文献向全媒体多元化发展研究。

1.3建设的意义

针对信息环境中日益膨胀的问题(诸如信息鸿沟、信息污染、信息侵略、信息安全、海量垃圾信息、数字版权纠纷),信息生态园建设,强调信息人(图书馆)科学高效地保存、管理、利用信息载体(纸质文献、电子图书和期刊、多媒体数字资源等),推动信息生态环境结构协调和信息流转通畅、安全、高效,运用信息生态平衡规律,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的,以图书馆信息载体为支撑的局部良性循环信息生态系统,使图书馆成为一方信息“净土”,引导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信息人与信息人之间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再生。它是图书馆载体保存职能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的重要内容。其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能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引导馆员和用户形成科学的信息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信息生态环境的净化与污染的自我剔除[12],更有利于和谐信息社会的构建。

1.4构成要素

信息生态园由生态园主体结构和内部信息“造景”要素构成。具体说来,在信息生态园主体结构中,图书馆(信息主体)实行文献载体搜集、保存、管理、应用职能,通过信息技术、特色资源利用、特色信息服务以及信息规章制度来协助信息提供者(数据库商、网络资源商、出版社等信息主体)携手净化信息环境、消除信息鸿沟、应对信息污染等问题;同时,引导读者、社会团体、社会公众远离信息垃圾和信息安全问题的威胁,维护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信息“造景”要素由图书馆信息载体保存职能衍生而出,主要涉及到特色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信息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善用。

1.5内外部关系

信息生态园内部关系主要指正式信息渠道(数据库商、出版社、合法网络资源和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合作和载体转换关系,外部关系则是指基于信息资源流转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13]的信息生态园主体结构与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图书馆信息生态园在信息资源流转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起到纽带作用,且能给更大范围的信息主体群种(读者)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又能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实现图书馆与出版社、网络运行商、数据库公司间的和谐共处与互利共赢。研究信息生态园要素及其内外部关系,以图书馆为信息主体,以维护信息生态平衡、和谐信息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在宏观层面上,充分尊重信息生态循环,以信息生态平衡原理为准则,研究形成信息传播链与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相结合的绿色循环模式;在中观环境建构上,研究符合信息生态原理的信息生态园,能使信息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特色性、多样性、合理性等特征,具备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在微观生态构成上,研究信息生态园范围内的信息主体与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应形成有机互动的生态网络空间。对于信息环境内产生的信息垃圾、信息鸿沟,可在系统内自我消化、填埋,从而起到完善信息环保功能和自然、高效、稳定、经济的生态景观结构的作用。

2 建设信息生态园是图书馆社会责任担当的必然

从图书馆职能角度看,建设信息生态园,就是要促使信息载体保存“优化”,保证所传递科学情报的可信、可控、可靠,要以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而言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念、精神传统、科学知识、文化情趣等[14]强化社会教育,并将网络环境图书馆功能拓展,通过与相关信息产业协同合作,共同打造良性信息生态圈,使信息生态园逐步形成规模,在开发人类智能的同时,构建社会良性信息生态系统。这一切都是图书馆职能行使的社会要求,也是图书馆社会责任担当的必然。

2.1图书馆社会责任要诣

ISO26000 将社会责任定义为“组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15]。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按照社会责任研究学派理论划分[16],可以用伊壁鸠鲁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说”解释其缘由: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图书馆,同时图书馆应当以自身的职业价值回报社会。用德鲁克的“组织理论观”说明其责任观、价值观、发展观以及道德观的社会诉求:图书馆作为知识组织,自始至终必须秉持公益理念,必须在信息社会扮演促进信息生态进化、合理发展的角色。用阿奇B.卡罗尔和安 K.巴克霍尔茨为代表的“利益相关理论”定位其服务对象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觉责任:核心是图书馆作为社会行为主体应该承担维护所处社会普遍遵循的社会“共同善”或“公德良序”的责任[17],抵制信息侵权,信息污染。用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规范服务过程中对他人或其他社会行业造成的影响以及规避策略,正确处理信息生态环境中内外部关系,强化系统内部的优化整合,强化与系统外部的协同合作,以保障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的科学性和持续发展策略。

2.2图书馆社会责任本土化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图书馆对社会共同关注问题的责任担当[18]。社会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双重属性。信息自由、平等、包容,构建“良序社会”是图书馆具有普遍意义的正义责任之所在[19]。在西方发达国家,信息自由权力滥用与实施信息过滤和控制常常交锋、纠结,给图书馆担当社会责任带来巨大挑战[20],尽管如此,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21]还是给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加上了“安全”的定语,图书馆员必须努力帮助今天的青少年学会做一个有鉴别能力的信息用户[22]的立场毋庸置疑,这也是对图书馆建设信息生态园的立论支持。

另一方面,社会性问题因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差别而显示其特殊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本土化[23]是本文立论信息生态园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是界定与图书馆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性质、程度,研究图书馆责任担当的价值取向,制定图书馆应对措施的标尺。在我国,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要求各级各类图书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生态环境,为文化强国、信息化强国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图书馆社会责任本土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3图书馆社会责任的担当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担当我们可从图书馆职能履行的比较研究角度去认识,如既要保证从图书馆职能履行角度优化文献信息环境,又要把图书馆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平台上,思考、践行、营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生态环境;既要注重文献情报信息的整理、加工、传递,又要从图书馆内部转向外部社会,从到馆用户转向全社会利益相关者,从信息服务转向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相关行业协同合作,与用户沟通互动,共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一个法定公民,既要承担社会赋于的“应作义务”和“分内之事”,又要努力在信息领域当好道德公民,做信息道德楷模,在图书馆探索建设信息生态园,在信息服务领域向公益全面化、对象全民化、服务社会化、手段多元化、内容深入化、信息环境净化方面转向,努力建设好公共文化平台,传递积极文献信息,引导健康文化娱乐,提倡文明信息消费,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共享公共文化成果,共享信息资源,为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尽心竭力[24]。

职能与责任是图书馆系统内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渠道和节点,责任与职能体现了一种承接延续的关系,责任的赋予体现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职能的发挥则实现了图书馆应有的社会价值[25]。正是由于这种承接和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信息生态园建设必将上升为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3 面向图书馆的对策

3.1理论研究有所作为

现阶段,图书馆需要在理论领域对信息生态园建设加强研究。

(1)信息生态理论指导下的信息生态园理论:①信息生态园建设与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关联研究;②信息生态园中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信息鸿沟与信息共享、信息泛滥与信息控制关系研究;③信息生态园功能及其对社会信息环境作用研究等。

(2)信息生态园建设研究:①信息生态园构成要素与内外部关系研究;②信息生态园运行原理与机制研究;③信息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3)信息生态园中图书馆生存环境变革与功能拓展研究:①图书馆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和信息活动等方面能力强化和功能拓展研究。②图书馆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提高主体对于外部信息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对外部信息生态调节、平衡作用研究等。

3.2制度建设有所作为

(1)积极参与国家信息安全体系中的法规、制度体系、道德规范建设研究。目前,我国信息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在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信息分类管理、信息垃圾界定、传播危害青少年保护、数字文献价格、非法出版物监控等领域都有不少空白[26],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图书馆应该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职业敏感角度,为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政策法规制定献计献策。

(2)基于图书馆权利、职能和责任立场的信息执法和制度完善。图书馆要建设成信息生态园,首先自身要严格遵守国家信息法规和制度,做信息道德模范,同时要针对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流程制定完善一整套规章制度,保证图书馆自身信息安全和信息环境净化,如信息过滤、存贮、交流、传播规则等。

3.3实践探索有所作为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信息产生、存储、传播的方式和过程[27]。图书馆在收藏对象上从以纸质文献为主到以电子文献为主,收藏空间上从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变,收藏策略上由一馆收藏变为合作收藏。信息载体保存任务除了要将原有的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在物理介质中外,还应重视对广泛分布在互联网、各类数据库、各种介质中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保存。图书馆应该在信息生态园建设中探索出一条运行管理的新模式。

(1)资源建设方面:①信息搜集与筛选,图书馆工作者要严守职业道德,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运用文献鉴别、筛选、整序等职业技能,把好“进口”关,堵住图书馆信息生态园的 “污染源”。 ②要更加重视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努力做到不重复购置文献、不重复建库,最大限度减少信息生态园信息冗余与信息垃圾。③资源获取、数据库建设、资源本地化(以不侵犯知识产权为前提)。

(2)信息保存方面:强化内容整合与长久保存安全策略探索,要积极实施《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指南》[28],在大数据背景下,还要注意:①重视数据的结构化,以保证图书馆信息保存便于管理和加密,便于处理和分类,能够有效地智能分辨非法入侵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②加强网络层数据辨识智能化,在结构化的基础上重视本地系统的相互监控协调,同时杜绝非常态数据的运行,③在机构知识库等数字资源建设的本地策略构建上,加强内部管理的监控和监管手段,完善数据存储隔离与调用之间的数据逻辑关系策划[29]。

(3)与社会协同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社会协同,不仅要建设行业内的图书馆联盟,还要广泛结成战略联盟、知识联盟。合理利用生态网络和社会网络关系,组织合作网络和知识社群,增强与拥有特色馆藏或者核心业务存在差异的相关信息机构的合作,加强彼此分工程度和层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业务,规避成员之间因为利益竞争形成的信息封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在信息生态链中的“中心”节点作用,在各种合作链中选择或创建新的中心节点,提高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分工采购等合作项目的效率[30],同时注重各种联合体内外的互动,确保资源共建共享,为信息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和信息生态环境内的良性竞争作出贡献。

4 面向用户的对策

4.1区别服务、特色服务不断强化

(1)在信息生态园建设中,图书馆要始终秉持信息公开、自由平等的理念,但也绝不给信息欺诈、知识侵权、色情、暴力予“自由权”,必须对特定的文献类型,针对特定读者群体,实施信息流向与流速的控制:①利用分类、分级技术实施数字信息内容管理;②制定工作流和策略;③设计客户端支持;④规划权限和安全性。

(2)在信息生态园里,图书馆“拥有”本馆馆藏和“存取”馆外信息相辅相成、长期共存、缺一不可,图书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对偶匹配,从而有利于更深入地探索馆内与馆外、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深层次的信息互动关系[31]:①本馆特色资源、地方特色资源、古籍特色资源和外部特色资源文献信息的存储,应以资源共享为宗旨,注意“拥有”与“存取”之间的平衡,把特色化的拥有和服务放在重要位置[32];②在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建立反馈机制,研究和利用它们之间的对偶关系,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服务成为可能,这是信息生态园建设面向用户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信息生态园建设个性化、特色化的需要。

4.2推进图书馆物理空间与用户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精神空间深度契合

在信息生态园建设中,图书馆空间转向——从强调人对空间的构建到注重空间对人的影响,从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向物理和精神空间的结合,从传统空间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到多元文化形态的和谐共处[33]。图书馆应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变化的需求调整和变革空间布局,打造适应新一代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空间与服务,唤起用户对变革后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兴趣[34]。

(1)学习空间的建设:要点是强调人性化、倡导绿色生态、注重营造趣味性、建立具有灵活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引入展览空间、功能性的色彩、多样化的家具设施、“动静结合”的声环境、复合化的空间分隔等理念[35]。

(2)研究空间的形成:关键在于形成团队互动环境和项目研究特色服务全媒体信息氛围。

(3)文化空间的打造:内核是“以文化人”,高雅文化以形而上学的追求与超越精神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和人格魅力;世俗文化以其地域性和民族性体现人的情感依托和精神追求。近年来,国外一些图书馆探索“复古图书馆”值得借鉴[36]。

学习空间、研究空间和文化空间同处一个信息生态园内,促进了图书馆物理空间与人类精神空间的深度契合。可见,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

4.3提倡多元阅读方式的适应与多维阅读方法选择辅导

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化,丰富了图书馆文献类型,也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1)作为社会“均衡器”的图书馆,社会“包容性”除了对读者身份的包容,还应该有用户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包容。在信息生态园里,读者使用不同类型文献的机会是均等的,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也应当是被充分尊重的,必须杜绝以各种理由对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习惯排斥。

(2)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对“数字移民”[37]加强数字文献利用辅导,对“数字原住民”[37]加强纸质文献利用宣传,缩小数字文献“鸿沟”,也不扩大纸质文献“盲区”,使各种信息载体生态共存互补。

4.4加强对用户的信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和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

信息生态环境改善是全社会的事,图书馆信息生态园建设更离不开用户的支持和践行。

(1)图书馆建设信息生态园具有示范作用,就像规定不允许在公共场所抽烟一样,先在图书馆内规范用户信息行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

(2)在用户信息道德养成方面,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采取各种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信息道德,抵制信息污染,远离信息垃圾,保护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掉电视一天、在图书馆关闭移动电话、限制电子邮件、抵制广告等。

5 结 语

目前,信息原生态和信息生态园还不是专业术语,其概念的界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厘清,信息生态园的建设在理论、技术、机制、运行等很多层面需要深入探讨,面向图书馆和面向用户的对策也需要系统化研究。但是,信息生态园具有美化信息生态环境、吸收反射信息噪声、消除信息区域分布不平等(信息鸿沟)、调节信息生态气候、维护信息生态平衡、改善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等作用,充满了魅力。信息生态园建设对于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功能定位和社会职能变革的意义显而易见,希望本文能给图书馆界同仁深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原生态[EB/OL].[2014-08-31].[2014-12-2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v0uNWwjoDLTXRgIr9PwKPH7JZ_tARIRN1-ilmz3FbXneGrYNJyPUYoe7AHDsN5SbvqhbJK8ppbjPVpclKgva.

[2]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黄锫坚, 朱付元,何芷江,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卡尔.浅薄[M].刘纯毅,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4]陈曙.信息生态研究[J].图书与情报, 1996(2):12-19.

[5]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高新陵, 王正兴.生命不会终止——图书馆存在下去的N个理由[J].图书馆杂志, 2012(5):10-13,59.

[8]生态园[EB/OL].[2014-10-19].[2014-12-2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VT2sdy5K_atCXoghLnI6n FD1uMTo6WCia NVTUgboKqMQYpmJ1nE 86QBBn2K0cPgH2z8etohQVwpw7-2_awJh_.

[9]郭丽萍.生态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08(6):1-3.

[10]周德明.危机管理与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J].图书馆杂志,2002 (4):3-6.

[11]周旖, 于沛.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立场与社会角色:对《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年版、1972年版和1994年版的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14(5):1-7.

[12]蒋永福, 王丽云.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 1999(3):19-21.

[13]邱红.试论高校图书馆职能拓展路径的选择[J].图书馆学研究, 2012(9):25-28.

[14]邱五芳.内容重于传递:图书馆不应回避的社会责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4):5-10.

[15]ISO 26000: 2010(E) -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2013-10-22].[2014-12-23].http://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22983137.

[16]郎玉林.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基础研究[J].图书馆, 2014(2):11-13,38.

[17]蒋永福, 佟 馨.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11 (4):38-40.

[18]刘兹恒, 朱荀.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10(6):23-26.

[19]郎玉林.图书馆社会责任冲突的权衡:正当与正义——从契约责任到正义价值之思辨[J].图书馆建设, 2014(4):25-27,20.

[20]李超平, 毕达, 马辛.互联网时代的智识自由与社会责任之争:美国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过滤相关法案与判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4):55-64.

[21]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M].林祖澡,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44-45.

[22]Symons A K.Open Letter from the ALA President[EB/OL].(2013-08-16).[2014-12-23].http://web.ebscohost.com/ehost/detail?sid=8527d058-71d5-44af-9f1f-466e593220e4% 40sessionmgr12&vid=1&hid=23&bdata =Jmxhbmc9emgtY 24mc2l0ZT1laG9zdC1saXZl#db = aph&AN=1409089.

[23]白君礼.论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3):117-127.

[24]左雪梅, 马功兰, 王晓燕.道德视角下的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图书馆, 2013(2):5-8.

[25]赵益民.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11-14.

[26]张光博.国外网络信息立法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情报, 2004(9): 54-57.

[27]周晓英, 曾建勋.情报学进展系列论文之四——网络世界的信息组织[J].情报资料工作, 2009(2):5-10.

[28]赵亮, 刘炜, 徐 强 .《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1):47-58.

[29]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隐患”[EB/OL].(2013-06-03)[2014-10-19].http://sec.chinabyte.com/478/12630978.shtml.

[30]杨九龙, 杨雪琴.论图书馆与社会网络的互动[J].情报杂志, 2009 (9):27-30.

[32]冷东明.特色化建设——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 2005(10):64-65.

[33]刘亚玲.人文化成——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J].图书馆建设,2014(9):7-10.

[34]于国英.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改造与重新设计理念[J].图书馆建设, 2014(5):71-73,70.

[35]王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的新趋势[J].图书馆建设, 2013(7):66-69.

[36]The Retro Library[EB/OL].(2012-01-10)[2014-12-12].http://blog.libraryjournal.com/annoyedlibrarian/2012/01/05/the-retrolibrary/.

[37]Prensky M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1[J].On the Horizon,2001,9(5):1-6.

徐红玉 女,1971年生,硕士,现工作于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卢章平 男,1958年生,博士,江苏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Building Ecological Circle: The Duty-Bound of the Modern Library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ircle was proposed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s, information ec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ecosystems in the information age.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ircle is one of the bounden social duties of contemporary libraries owing to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include: ①Methods to libraries.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so on; ②Methods to users.The construction should enhance the targeted and characteristic service, deepe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libraries' physical space and users' space, such as study, research, culture and mind space.

Informative ecology; Informative ecological circle; The social role of library; The social duty of library

G250.73

A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革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BTQ007。

2015-04-05 ]

猜你喜欢

生态园责任图书馆
当周生态园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图书馆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期望嘱托责任
去图书馆
生态园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研究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