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图书馆“PDA”研究热的冷思考

2015-02-13邱进友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182

图书馆建设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电子书馆藏图书

邱进友 (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182)

对我国图书馆“PDA”研究热的冷思考

邱进友(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182)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为适应出版商的电子书零售新模式而推出的读者在线选购图书新服务,是网络环境下读者荐购服务的升华和发展,与传统的读者荐购服务没有本质差异。由于存在文献保障程度低、质量不高、费用支出不合理等问题,PDA只能作为传统采购方式的补充,过分依赖PDA将会影响藏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应发挥采访员在藏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影响采访质量的因素入手,制定严格的采访标准,从长远需要和全局着眼,规划藏书建设。

读者决策采购藏书建设采购方式

自从任职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美籍华人张甲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1]一文后,基于读者需求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文献采购方式引发了我国学者的研究热潮,截至2015年2月1日,该文被引用了115篇次(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其中期刊论文引用111篇次,学位论文引用4篇次)。2011—2014年引用该文的期刊论文分别为1篇、23篇、39篇、48篇,数量呈直线上升的态势。一时间,国内图书馆似乎找到了解决购书经费不足、图书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有效对策,PDA俨然成了图书馆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成果丰硕”的背后却是跟风现象严重,甚至以讹传讹,人为地夸大PDA的实施效果。图书馆实施PDA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国图书馆有实施PDA的条件吗?本文对此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1 对PDA的质疑

1.1PDA是“读者决策采购”吗?

目前,人们普遍将“Patron-Driven Acquisition”翻译成“读者决策采购”,但“driven”并没有“决策”之意。“driven”有“被动的、受驱使的、从动的”等意思,这表明读者的行为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图书馆制定的预设文档或购买参数正是限制读者选书的措施,因而将“driven”翻译成“决策”是不恰当的。“决策”是一种自主行为,对应的英文是“decision making”。根据决策主体的不同,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的优点是时效性强,但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集体决策(采访员采购是基于集体决策作出的选择)的缺点是时效性差,但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PDA的实质是读者借助网络实现在线阅读电子全文,图书馆再根据书商规定,按照浏览时长或次数支付使用费或购买,读者的作用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图书馆提供的书目中进行选择,购买与否则由采访员决定。因此,将“driven”引申为“辅助的”才能正确表达其原意,也即“Patron-Driven Acquisition”的原意是“读者辅助采购”,其采购方式则表现为在线选择。

1.2PDA是“资源建设新模式”吗?

国内学者几乎都将PDA看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模式。所谓“模式”,是指从生产或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是一种模式,而PDA仅是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一个补充环节,也就不能称为是一种模式。什么是PDA呢?国外学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1)电子书;(2)即时访问目录;(3)通过图书馆目录找书 ;(4)通过机构账户付费 ;(5)访问文章“按次付费”[2]。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PDA是读者基于馆藏书目即时访问电子书、由图书馆按访问次数付费的一种文献采购方式。

在文献资源建设中,根据采购主体的不同,采购方式主要有采访员选购、读者选购、读者荐购等。采访员选购可以圈选书目,也可以现采;读者选购主要是圈选书目;读者荐购则是由读者提供文献线索,图书馆购买。在这些采购方式中,采访员具有主导作用,读者仅起辅助作用。PDA属于面向读者的在线采购方式,其特点是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即时选购图书,文献[1]将题名限定为“藏书建设 2.0版”正是强调实施PDA的环境条件,它与传统的读者选购或荐购一样,都是基于用户需求所开展的服务,因而PDA不是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模式,而是传统采购方式的补充,是读者荐购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升华和发展。如果把PDA当作采购模式,就意味着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角是读者,全由读者操作,不再需要采访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而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文献[1]开篇写道:“在美国水牛城大学执教的艾米收到了书商寄来的新书,包裹里的账单注明学校图书馆已为她订购的图书付款,提醒她在看完后将图书还到指定地址——这就是正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兴起的基于读者使用需求的图书(馆)采购方式‘读者决策采购’。”[1]文中并没有将PDA表述为“采购模式”。其实,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PDA与传统的读者选购或荐购不同点在于读者有权先使用图书再归还,能够享受“先睹为快”的惬意。因此,与其说PDA是一种购书新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借阅管理新模式。

1.3实施PDA的理由充分吗?

多数研究者在介绍美国部分高校实施PDA的背景时,都认为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藏书利用率低、馆际互借成本增加等因素是促使PDA实施的内因。然而,这些内因难以成为实施PDA的理由。

1.3.1经费不足不能成为实施PDA的理由

PDA项目经费只占购书总经费的一部分,与总经费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例如,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2010年用于PDA计划的经费占总经费的5.5%[3],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2010年用于纸本书的PDA计划金额为1万美元,用于电子书的PDA计划金额为2.8万美元[4],因而,研究者把经费不足作为实施PDA的理由缺乏说服力。

在经费使用效益的比较上,将购买全部电子书与通过PDA方式购买的电子书所需的费用相比是不合逻辑的。例如,有研究者以美国伟谷州立大学图书馆为例,2009年若全部购买EBL(EbookLibrary)提供的图书目录中的5万种电子书需支付300万美元,购买2009年图书馆用户所浏览过的6 239种电子书也需花费55万美元,而满足触发购买条件的电子书只有343种,费用仅需6.9万美元(包括部分图书短期借阅费用)[5]。但是,图书馆不可能全部购买由书商提供的电子书,也不可能仅购买符合预设参数条件的电子书,因此,这样的比较缺乏常识。只有将相同数量(品种)的电子书和纸本书的性价比进行比较,才能确定购买哪种文献更省钱。

事实上,实施PDA不但不会节省经费,反而会造成不合理支出。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于2007年8月开始与EBL合作,采用“短期借阅”(STL,即阅读5分钟到24小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间是指系统记录的所有读者浏览某本书的总时长,不是指各个读者连续浏览某本书的总时长)方式使用电子书,第一年的项目经费为30万美元,而2007—2008年实际支出286 849美元,其中190 043美元为STL费用,96 806美元为购买电子书费用[6]。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STL费用是读者在线浏览产生的费用,而STL并不等于读者对电子书的实际利用,读者只是希望通过浏览相关内容再决定是否购买而已,就像读者到书店购书,总得先翻阅书本再决定是否购买一样,因而这种支出是非常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在符合“触发”购买条件或读者要求购买纸本书的情况下,图书馆都得付费,这样就造成电子书与纸本书重复收藏,因而不但没有节省经费反而增加了支出。例如,文献[1]开头提到的场景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把Ingram Digital的4 000条印刷图书MARC记录导入系统,读者提出需求后向书商购买,印刷本平均每天有2个需求,电子书每天只有1个需求”[1],都可以证明图书馆既要购买电子书又要购买纸本书(同时也说明读者更愿意阅读纸本书)。因此,实施PDA并没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1.3.2纸本书与电子书缺乏可比性

纸本书与电子书的使用方式不同,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两者缺乏可比性。由于影响纸本书利用率的因素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时间段都会导致结果有天壤之别。例如,我国的教科书都将利用率的公式定义为“读者借阅图书总册次与馆藏图书总册数的比率”,结果反映的是每册图书的平均周转率,而“借阅图书总册次”和“馆藏图书总册数”(包含复本)既可以统计所有图书,也可以统计某类图书,如一些文章所反映的国外图书馆的利用率“美国的为234%,英国为500%”[7],就是采用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有的研究者将利用率的公式定义为“读者借阅图书种数与馆藏图书种数的比率”[8],结果反映的是哪种图书被借阅过(不含复本),能够准确反映图书的适用程度。例如,国外有报道称,传统购书方式所购图书的零利用率在30%~40%之间[9],国内又有报道称,武汉大学图书馆2010年入藏的9 384种经济类中文图书,截至2012年6月有2 573种没有被借阅过,零利用率为27.4%[10]。必须指出,上述两例使用了“零利用率”概念,与“利用率”正好相反,也即利用率分别为60%~70%和72.6%,这样的利用率已经不低,但研究者似乎有意混淆视听。另一方面,我国图书馆界一直鼓吹国外图书馆的利用率比我国高,现在为了论证实施PDA的必要性,又抛出国外图书馆利用率低(事实上不低)的怪论,研究者似乎有意编造数据。

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闭架借阅管理模式下读者借阅每本书都有记录的历史。在开架借阅管理模式下,有些读者或在架上浏览,或在馆内短时阅读就可以获取所需资料,无需将图书借出,这种情况也就不会产生借阅记录(参考工具书一般不外借,同样没有借阅记录)。因此,在开架借阅管理模式下再使用“利用率”来衡量藏书的利用水平已不合时宜。

对于通过PDA项目购买的电子书的利用率,人们往往只看其点击次数,但点击次数不等于实际利用。例如,EBL公司规定,读者浏览某一电子书全文5分钟之内免费;5分钟到24小时为“短期借阅”,图书馆需支付书价的5%;如果同一本书有4个以上的“短期借阅”则“触发”购买,图书馆支付全部书价并拥有该电子书使用权[1]。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出版商的规定是苛刻的,似乎有点“霸道”。试想一下,即使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5分钟内恐怕连目录页都看不完,更不用说正文内容了。最致命的是,由于电子书受到数字版权的严格控制,出版商并不提供全文下载(如果可以下载就不会按浏览时长计费而是按下载次数计费了),只能在线浏览或阅读,即使可以打印或复制也受到严格限制。例如,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实施的电子书PDA计划,读者只能打印全书的20%,可以复制的内容也不超过5%[11],因此,文献[1]根据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启动PDA项目的第一周“有214本电子书被读者浏览,108本书被短期借阅”(这两个数字所指的对象不一致,如果改作“108本被短期借阅”则不会产生歧义,但电子书不宜用“借阅”一词)就得出“资源利用率直线上升”的结论是不准确的(不排除读者对新服务抱着好奇而试试看的心态)。

1.3.3馆际互借与PDA缺乏关联性

馆际互借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催生物,PDA是网络环境下的催生物,两者缺乏关联性。馆际互借是基于纸本书开展的,是非网络环境下的产物。有报道称,自1990年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以来,美国图书馆不得不将主要经费用在电子文献上,纸本书的采购经费和数量都降至历史最低点,纸本书缺藏严重,从而造成馆际互借的业务量剧增,进而促使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提出“购买而非借阅”的政策[12](这恰恰说明了美国图书馆没有处理好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PDA主要是针对电子书推出的面向读者的在线采购方式,“购买而非借阅”则是针对纸本书的严重缺藏而采取的补救措施,两者不存在关联性。因此,将馆际互借成本增加作为实施PDA的理由有点牵强附会。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都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已被文献传递所取代,而且实现了免费。以国内为例,CASHL(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曾经推出的馆际互借业务,图书的收费标准为80元/本,另加上10元快递费,每次产生的费用至少要90元(不包括回寄费用),确实昂贵,但这种服务模式已成为历史。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界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式,不但省去了邮寄费用而且快速高效,完全免费。例如,2010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通的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免费资源共享平台“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提供的电子资源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只要加盟的图书馆购买了电子资源并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咨询员就可以快速从本馆购买的电子资源中下载全文传递给用户,极大地发挥了图书馆的公益性,也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13]。受益的读者有来自国内的基层医院、中小学校、民办学院、工矿企业和社会人员,也有来自国外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圣母诺特丹大学、康奈尔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日本大阪大学法学部等[14]。因此,图书馆应想方设法降低馆际互借成本,而不是实施对馆藏质量没有任何帮助的PDA项目。

从实施PDA的外部环境来看,一是网络技术实现了在线阅读电子书,二是出版商(书商)推出的单本电子书“短期借阅”(严格来说应叫“短时阅读”,因为电子书不存在外借问题)服务模式为图书馆提供了按需购买而非包库购买的可能,图书馆愿意接受出版商的“霸王条款”则为实施PDA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外部因素才是推动美国高校图书馆实施PDA的主要因素。

1.4实施PDA能提高文献保障程度吗?

文献保障程度的高低是衡量馆藏丰富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读者需求的重要因素。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提出的“购买而非借阅”政策正是文献保障程度低的表现。PDA的基本流程是:图书馆将出版商提供的符合采访标准(即所谓预设文档)的电子书目数据导入书目管理系统,当读者在检索书目时,对于不是馆藏的书目,如果读者想借阅该书可以点击其链接,浏览相关内容后申请邮寄印刷本,图书馆再根据系统记录的浏览时长或次数向出版商支付相关费用。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读者获取PDA项目提供的电子书和纸本书是在检索馆藏书目数据库后发现的,如果不检索或检索方法不对,就不能发现出版商提供的未购图书,而且不可能每个读者都经常检索书目,也不是每个读者都参与图书选购,出版商对IP的控制则进一步限制了读者的利用。如文献[1]所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读者对纸本书平均每天有两个需求,电子书每天只有1个需求,事实证明读者的参与度不高,不像采访员那样基本上每天不间断地处理书目订单。因此,仅按读者的选择购买图书不可能提高文献保障程度,这是其一。其二,即使购买所有电子书,种数也是有限的。如文献[1]所述,目前向图书馆提供PDA服务的只有NetLibrary、Ingram Digital、EBL等少数出版商,2011年,NetLibrary和Ingram Digital提供的电子书都是16万种,EBL仅有9万种,三者合计也仅40余万种(历史记录)[1],每年新增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这与种类繁多的纸本书相比微不足道。其三,实施PDA项目的图书馆一般只与一家出版商合作,还要将不符合购买条件的书目去掉,提供给读者选购的种数更少;如果与多家出版商合作,则会导致“重复加载信息造成系统混乱,数据没法统计”[15]等问题。此外,图书馆将未购图书目录导入到馆藏目录系统中,会影响馆藏书目数据的真实性。

如果图书馆在其主页链接出版商的图书检索平台,设置主题、书名、分类等检索和浏览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找到所需要的图书,对提高文献保障程度会有一定的作用,即使与多家出版商合作,也不会造成信息的混乱。

1.5实施PDA能提高馆藏质量吗?

馆藏质量是图书馆的生命线,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文献[1]认为,“PDA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针对性,提高馆藏质量。”然而,馆藏质量评价理论认为,衡量馆藏质量的因素包括文献保障程度、文献结构和文献利用效果。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读者对电子书的初次浏览不等于实际利用,也就不能证明其利用程度高;由于提供给读者选择的电子书数量有限,参与选购的读者也不多,也就决定了文献保障程度低。就文献结构而言,高校图书馆藏书除了一般性读物(主要指社会科学的非学术性图书)外,学术性文献应是收藏的重点,否则与公共图书馆无异。但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电子书中,只有11%符合学术研究的需要,其他大多数都属于通俗读物的范畴[16]。实施PDA计划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读者选书普遍偏离学校教学科研需要。例如,普渡大学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实施PDA,2000—2009年共采购9 572种电子书,其中人文社科类占82%,科技类占15%,其他类占3%;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实施PDA后,2010年购买的677种电子书,人文社科类占80%,科技类占20%[12]。这些数据表明,过分依赖 PDA会严重影响馆藏质量,长此以往将给图书馆造成无法挽救的局面。

为了维护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保持馆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以采访员为主导的采购方式仍需坚持,不应一味夸大PDA的成效,而应当把PDA作为传统采购方式的有效补充[17]。采访员则要根据影响采访质量的内容因素(如学科属性、读者对象、内容特征等)和形式因素(如开本大小、装帧形式等)制定采访标准(需要指出的是,有研究者将“出版商、出版日期、价格”[1,12]等作为采访标准是不对的),然后根据采访标准筛选书目。在符合采访标准的情况下,读者选购的图书,采访员为什么不会选购呢?这不仅是水平问题,更是态度问题。PDA表面看来赋予了读者选书的权利,满足了部分读者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是以牺牲大多数读者需求和馆藏质量为代价的。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PDA的障碍

不少研究者在介绍美国部分高校实施PDA的效果后,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PDA的设想。但在我国既没有实施PDA的条件,也没有必要。

2.1目前国内没有电子书零售模式

目前,对于国内的超星、方正、书生之家等中文电子书,国外的Ebrary、Emerald、Mylibrary、NetLibrary、Springer等外文电子书,出版商都采用包库销售模式,从而决定了我国没有实施PDA的环境条件。有研究者提出在我国“培养可靠的遵守协议的高水平书商”[12]的建议,但电子书零售模式是书商的自主决策行为,不是由谁培养出来的,也不是灌输道德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虽然图书馆有这种愿望,但无法改变书商对文献资源的垄断局面和对利益追求的最大化。

2.2藏书总册数是图书馆评估的硬性指标

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三类本科院校图书馆生均图书册数的达标要求分别为100、80、70册[18],在这种以图书册数而非种数指导藏书建设的情况下,图书馆不得不将购买纸本书、增加复本放在第一位,这就导致购买电子书缺乏政策驱动力。

2.3电子书不受读者欢迎

我国一些经费充足的高校图书馆订购了不少中外文电子书数据库,但利用效果不佳。据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订购的Ebrary、Emerald、Mylibrary、NetLibrary、Springer、Taylor&Francis,在被调查的135个读者中,利用者分别只有14%、1%、7%、5%、30%、5%,不习惯电子书阅读的读者占62%[19]。又据报道,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订购的超星、方正、Springer,在被调查的176个读者中,从不利用的分别占50%、71.3%、72%[20]。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图书馆电子书的利用现状。因而,有研究者认为的“读者决策采购真正实现了购买决策由读者决定,而不是靠学科馆员的假想和预测,从根本上改变了馆藏文献利用率低的状况,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欢迎”[12]与事实不符。

2.4图书招标采购管理模式原则上不允许读者自主采购

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实行招标采购的管理模式,通过谈判确定图书供应商,以低折扣为中标的先决条件,对于零星采购的纸本书实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办理报账手续上也相当繁琐。因此,采访员极不愿意自找麻烦。纸本书PDA属于零星采购的情形,涉及折扣问题,也就不可能在我国广泛实施,但不排除有些高校图书馆允许读者自主购买。然而,由读者自主购买的图书,利用效果也不理想。某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通过书目圈选的219种书,零借阅率为84%,教师自行采购的63种书,零借阅率为88%[21]。

3 结 语

PDA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为适应出版商推出的电子书零售新模式而采取的面向读者的在线采购方式,但由于读者的参与度不高,选购的电子书数量有限,学术性和系统性不强,不能取代采访员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不管电子书的功能如何强大,也不管电子书的阅读方式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读者对纸本书和传统阅读方式的青睐。因此,理性看待PDA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方法,过分夸大PDA的作用将把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引向死胡同,不利于藏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需求。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要与读者需求的多样化相适应,但不是用PDA取代采访员采购,而是相互依存。同时,采访员应遵循图书出版规律,根据影响图书采访质量的内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制定相应的采访标准,尽量避免采访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严格控制复本数量是提高购书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办法,但不能以读者选购的数量不多的图书来证明实施PDA可以节省经费。

网络环境下,影响读者利用纸本书的因素很多,把纸本书利用率低归咎于采访员“揣测读者需求,将读者排除在外”[1]是片面的(传统采购方式中读者荐购、读者选购都是读者参与藏书建设的表现,并没有将读者排除在外)。如果仅从满足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实施PDA并不是最佳办法。在允许读者自主购书的情况下,让读者使用后再拿到图书馆,凭购书发票报销,或者尝试与书商在校内联合创办书店,实行“卖一买一”制(即书店卖出什么书图书馆就买入什么书),或者对读者荐购的纸本书优先处理,都是可行的办法,比实施PDA更直接,更能节省经费和提高适用性。

[1]张甲, 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2):36-39.

[2]Lenares D.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 Want: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EB/OL].[2015-04-16].http://www.stm-assoc.org/2010_04_27_ Spring_Conference_Lenares_Patron_ Driven_Acquisition.pdf.

[3]Kristine A.Liberal Arts Books on Demand: A Decade of Patron-Driven Collection Development[J].Collcetion Development, 2010 (3):125-141.

[4]Wiley L.Two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 Case Studies: Local to Consortium & Print to E and Pilots to Programs[EB/OL].[2015-04-16].http://www.niso.org/apps/group_public/download.php/5927/NISOpdawebinar9mar2011PRINT.pdf.

[5]刘华, 付禄.读者决策采购对学术图书馆及相关领域的挑战与机遇探析[J].图书馆研究, 2013(5):46-49.

[6]Macicak S, Schell L E.Patron-Driven,Librarian-Approved: A Pay-Per-View Model for E-Books[J].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 2009,22(3) : 31-38.

[7]贺巷超.图书馆社会效益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7(2):3-5.

[8]蒋鸿标.适用率——衡量藏书建设质量的标准[J].图书馆建设, 2004(1):23-24.

[9]Peter Spitzform, Pongracz Sennyey.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Book, 2007(4):185-190.

[10]樊国萍.读者决策采购——用户需求驱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6):57-62.

[11]廖利香.电子书PDA优劣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2):134-135.

[12]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1):45-50.

[13]李旋波.珠江三角洲地区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1):48-51.

[14]蒋鸿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现途径: 以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 2013(5):65-70.

[15]吕娜娜.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电子书 PDA 项目分享[J].图书馆建设, 2014(10):27-31.

[16]Just P.Electronic Books in the USA: Their Numbers and Development and a Comparison to Germany[J].Library Hi-Tech, 2007(1):157-164.

[17]于迎辉, 张芹, 景民昌.读者决策采购(PDA)在国内图书馆实施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3):62-65.

[18]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Z].教发[2004] 2号.

[19]任会兰.电子图书使用行为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2):72-76.

[20]杨涛.电子图书使用行为实证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 2009(4):68-72.

[21]赖群.“读者决策采购”( PDA) 模式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中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界, 2013(3):74-77.

邱进友 男,硕士,现工作于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深切交流 共谋发展——中俄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2015年9月14—18日,黑龙江省图书馆又迎来了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们——俄罗斯远东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雅库巴馆长、拉伊莎副馆长和斯塔拉金娜主任,并于15日9时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办了中俄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共谋合作与发展。

学术研讨会由省图书馆副馆长孙建华主持,省图书馆馆长高文华代表全馆乃至全省图书馆界的同仁,对俄罗斯远东国家科学图书馆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俄罗斯远东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雅库巴随后致辞。在学术研讨阶段,雅库巴馆长介绍了俄罗斯国家信息图书中心LIBNET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下远东国家科学图书馆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随后,省图书馆副馆长毕洪秋与大家分享了对阅读推广的理解,并展示了黑龙江省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拉伊莎副馆长、斯塔拉金娜主任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国家科学图书馆现在的发展情况。

会上两馆互送了礼物和图书,并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意向书。会后,俄罗斯远东国家科学图书馆同仁参观了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并就相关业务工作进行了深切的交流和研讨。

(张春春/供 稿)

Calm Thoughts on the Hot Study of PDA in Chinese Libraries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is a new service of online books purchasing service for readers, which was to adapt the retail model of e-books of publishers.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aders recommendation purchasing service, and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DA and traditional readers recommendation.PDA could be an suppliment to traditional purchase because of the low document supply rate, poor quality and unreasonable cost.It would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ons construction.Purchasers must play a leading role in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who should plan the collections construction from the factors affeting acquisition quality, draw up acquisition criterion, and overall plan the collection consruction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PDA);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cquisition mode

G253

A

2015-04-29 ]

猜你喜欢

电子书馆藏图书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图书推荐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谈谈电子书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电子书渲染的对象、要素及思路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