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港台科幻文学发展初探
2015-02-13刘健
刘健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300180)
[语言与文学研究]
20世纪港台科幻文学发展初探
刘健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300180)
科幻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科幻文学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中,香港科幻文学走向了纯商业化,出现了倪匡、黄易的通俗科幻作家。而台湾科幻文学则一直在纯文学的范畴内孤独地生长,却孕育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华语科幻名家与名作。
港台文学;科幻小说;倪匡;黄易;张系国;黄海
一、科幻文学在香港
曾经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地区,在接受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科幻文学在香港的兴起和发展,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而提到香港的科幻文学,就不能不提到两位杰出的代表作家——倪匡和黄易。
倪匡,原名倪聪,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迁居香港,曾经当过工人,后通过投稿进入文学界,成为职业作家。
倪匡与金庸等人有着很深的私人交往,曾在金庸离港期间,代笔写作其正在《明报》连载的《天龙八部》(参见《天龙八部·三联书店版·序》)。而从大的方面上讲,虽然倪匡在武侠、推理、文学评论等体裁上均有建树,但主要以科幻小说而享誉文坛。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卫斯理系列小说,因其科幻作品多以“卫斯理”为笔名,故而得名。
从1963年首部作品《妖火》开始,至今倪匡已创作了近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蓝血人》曾作为唯一一部科幻小说入选香港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榜。因此,他也被誉为是创作科幻“最早”“最多”“最具影响”的香港作家。倪匡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原子空间》《拼命》《圈套》《支离人》等。
然而客观地说,相比于美国的阿西莫夫、海因莱因,日本的小松左京以及中国大陆的郑文光、刘慈欣等作家,倪匡显然缺乏那种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性认识和敬畏之心,而这些则被认为是成为一流科幻小说家的必备条件。只是在香港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中,他以过人勤奋和丰富的想象力搭建了属于自己独到风格的“软科幻”(注重故事情节而非科技预测)世界。在倪匡的小说中,虽然不乏思想的火花,但大多数情况下,科学技术不过是作家串联情节的机关布景罢了,满足的只是大众读者的猎奇心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倪匡的科幻创作显然缺乏持续力。小说的主人公卫斯理从一个007式的超级冒险家,在历经几十年而风格不变创作、再创作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有妻有子的平凡中年形象,不复当年之勇。尽管作者可以用种种说辞来合理化这种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卫斯理系列那种杂揉童话氛围、英雄主义与各种奇闻怪谈的创作风格,已经不适应新一代读者的阅读需求。然而,即使如此,作为香港科幻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倪匡,依然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文科幻作家之一。
除倪匡外,身为“50后”的黄易,算是香港商业文学领域以“科幻”题材著称的新生代的代表。他正式涉足文学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在起步阶段屡遭挫折,但凭借自己勤奋和灵性,还是很快便取得了突破,以《凌渡宇系列》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个人科幻小说风格和样式。黄易科幻小说的一大特征就是篇幅普遍超长,《星际浪子》达到60万字,《大剑师传奇》《寻秦记》则均在百万字以上,其中《寻秦记》因其对历史题材的独到演绎而在读者中享有广泛的赞誉。
与倪匡相比,曾经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黄易,其作品表现出了更多的知性,运笔更加细腻,故事情节的画面感更强,更加适合生长在现代都市中青年一代的休闲阅读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易科幻小说是在用科幻文学的外壳来叙述自身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功利主义哲学的体悟。因而,其创作也属于所谓的“机关布景派”。但与倪匡一样,迫于商业化写作的压力,他的作品质量很不稳定。
事实上,香港的科幻作者群体中不仅有倪匡、黄易这样的纯商业作家,还包括杜渐、李伟才、谭剑等“非职业作家”。当然,这些作家在华语文坛的知名度,都无法和倪、黄二人相比。其中,李伟才是香港著名的科幻活动家,长期致力于在香港宣传与推介科幻文艺,著有《超人的孤寂》等作品。1997年,李伟才还曾经以香港科幻作家的身份,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
总的来说,与大陆和台湾的科幻小说相比较,香港的科幻文学从类型上,更加接近于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美国的通俗科幻小说,商业气氛相当的浓烈,作品的绝对数量相当可观,而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虽然如此,但香港作家对于文化消费市场的敏感,以及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深刻分析,乃至出版界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都有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
二、深沉凝重的台湾科幻文学
科幻小说在宝岛台湾的兴起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把1968年发表在《中国时报》上的小说《潘渡娜》视为台湾现代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她原籍浙江金华,1941年生人,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及研究所毕业,后任教于明阳医学院。主要作品包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再生源》《我在》;小说集《哭墙》;戏剧《第五墙》《武陵人》;报告文学集《心系》和儿童故事《祖母的宝盆》等。
《潘渡娜》是科幻小说中少有的“美文型”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浸透着温馨和伤感,通篇作品一改以往类似作品的通例,并不负载任何科学原理、科学法则的宣教,只是借助对科学发展趋向的阐释,编织一幅以情动人的美丽人生画卷——作为人造人潘渡娜拥有超凡脱俗智慧和美貌,却没有普通人所有的灵魂,而最终在惨然和困惑中,遗憾而无奈地死去。
对于台湾的科幻文学发展而言,《潘渡娜》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此为契机,台湾的科幻文学逐步全面地走向发展和繁荣。单就这篇小说而言,无论从任何角度出发,我们都有理由将其列入中文科幻小说的“范本”之中,而它对后来的中文科幻小说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这一时期,还有两位著名的台湾科幻作家,其作品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就是张系国、黄海。
张系国,1944年生于重庆,原籍江西南昌市。笔名域外人、白丁、醒石。1949年随父母赴台,此后一直生活在台湾。1961年毕业于新竹中学,由于成绩优秀,而被保送进入台湾大学电机系。1966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系,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后旅居美国,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和伊利诺大学,后任伊利诺理工学院电机系主任。
张系国的科幻创作,既有长篇,又有短篇。长篇中有《五玉碟》、《龙城飞将》和《一羽毛》等三卷,合称“《城》三部曲”。其中又以1983年的十三万余字的《五玉碟》最为著名。小说主要描写了宇宙间呼回星区(呼回世界)索伦城在历时250年的第四次星际战争后,被来自G超级星区的闪族占领军所占领。面对共同的外族统治者,呼回世界索伦族各部落、各党派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不计前嫌联合起来,秘密发动一次旨在彻底推翻异族残酷统治的武装暴动。从整体上看,小说无论从理趣启悟还是从感性情愫体验方面,都是具有持久魅力的精品。在《五玉碟》正式出版以前,还曾经在台湾《中国时报》上连载,反响强烈。在大陆,《五玉碟》还曾见入选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炯主编,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精品书系》,并且是其中唯一入选的科幻小说。
与张系国相比,黄海的科幻小说创作更加“专业化”,且成绩更加显著。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十余部。如果说黄海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零一零一年的太空旅行》还是中国版的太空探险故事的话,那么在此之后,黄海本人则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的科幻小说的创作思路和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他的科幻作品中,更多地充盈着对未来世界人性变化的种种思考。太空旅行也罢,长生不老也罢,都不再是刺激读者胃口的新式“机关布景”。在作者笔下,这些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场景,仅仅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舞合,整部戏剧上演的乃是未来人类的悲喜剧,故事的主旨是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
黄海作为一名“小说创作的多面手”,还曾经为少年读者创作过的三部儿童科幻小说:《大鼻国历险记》、《奇异的航程》和《地球逃亡》,堪称不可多得的瑰宝。后来,这些作品也在大陆地区得以出版。
三、结束语
客观说,台湾地区和香港的科幻文学发展,都在其各自的范围内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但是,这其中也包含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两岸三地科幻文学目前的发展趋向而言,香港的科幻文学在成熟的市场机制的保证下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而科幻小说作者的职业化程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我们认为香港的科幻小说发展可能是最为平稳的。
相对于香港和大陆而言,台湾科幻文学的体系化建设是最为完整的,而其相对的社会影响力也是最为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科幻文学在其发展之初,就坚定了将科幻小说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理性与民族人文艺术脊髓相结合的思路,这一点对于当今大陆科幻文学的发展有着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台湾科幻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面临着相当严重的“瓶颈问题”。就内部而言,台湾的科幻小说作家群体呈现出普遍老化的趋向,新人中缺乏有大将风度的领军人物。科幻作家的职业化程度偏低,也不利于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从文化市场的总体环境来说,由于台湾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在科幻小说主要立足的通俗文学市场,面临着来自欧美和日本的西方通俗文艺,以及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作品(武侠、神怪等)的多重压迫。岛内有限的文化市场容量,所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台湾科幻文学而言,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1]王建元.科幻·后现代·后人类——香港科幻论文精选[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2]黄海.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
I206
A
1673-0046(2015)2-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