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不对称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构*

2015-02-13李晓霞

图书馆 2015年1期
关键词:馆员学术学科

李晓霞

(安徽大学图书馆 安徽合肥 230601)

1 问题提出

所谓学科馆员制度,是指按照学科的需求调整图书馆职能的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发端于美国,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支图书馆并配备“学科馆员”。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的业务,随后,加拿大以及西欧部分研究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实行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这一模式因受到广泛欢迎而得到推广。[1]历经30余年的实践,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引起国内大学的关注,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此后,国内其它高校图书馆竞相效仿。据统计,目前已有百余所高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服务,其中除了清华、上海交大等少数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取得显著效果外,其它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由于存在人员素质、专业技能等问题,学科馆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与初衷大相径庭,甚至形同虚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科馆员与其所服务的学科之间存在学术不对称问题,影响了学科馆员为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学科馆员制度推行的效果。本文拟从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对象之间存在学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出发,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构。

2 学术不对称的表现

2.1 整体学术不对称

整体学术不对称是指图书馆和其所服务的院、系、科研所(中心、室)的学术不对称。这里的整体,是指学者的整体和学科的整体。鉴于以往图书馆是按照功能划分职能,在此基础上,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学科属性重新整合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推动图书馆功能的转变。但从服务对象的整体来反观图书馆的人员配置,特别是学科馆员的配置,二者在学者和学科上存在着整体学术不对称。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将高校图书馆定位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其核心是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其性质是学术机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高校图书馆应对教学、科研的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但随着泛在知识信息环境的形成,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利用、创新等方面的需求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擅长信息的搜集、吸收和利用能力,更要有专业学科思维和前瞻性的视野。可见,学术性服务是学科馆员的基本要求,学术能力是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这种服务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而是深层次的知识创新服务。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任职资格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管理层对图书馆的顶层设计为教辅单位,这就使图书馆馆员缺乏科研兴趣和科研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2 局部学术不对称

所谓局部学术不对称,即从图书馆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和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科背景及学术能力与相关院所学者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能力存在局部的不对称。这种对应性的不对称,是指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与对应院系或研究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的学术不对称,这表明学科馆员的工作仍属于服务性质,而不具备科研、学术合作的属性。

2.3 个体学术不对称

个体学术不对称,是指从个体上看学科馆员与其所服务学科学者的学术能力及学术水平存在着个体不对称。个体学术不对称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图书馆传统职能定位的必然结果。以往图书馆工作人员进入机制与院系科研单位有本质上的不同,院系、科研机构重学历、科研能力,图书馆轻学历而重实践能力。即使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对院系、科研机构的人才引进则按照学科布局及其优先发展统筹安排,对图书馆则是按照其部门职能的实际需要。这将导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缺乏学术能力和科研潜质,而以此作为学科馆员制度实行的基础,必然出现学科馆员与所服务的学科学者之间存在个体的学术不对称,进而导致即使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但仍满足不了院系、科研机构学科服务的要求,使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效果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3 学术不对称下学科馆员制度的建构

由上文分析可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高校院系科研单位存在整体、局部和个体的学术不对称,在以上不对称的基础上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即使其中一部分成为学科馆员,但其职能仍然是服务性的,这表明学科馆员与学科和学者关系。学科馆员缺乏学术能力,动摇了学科馆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内容:其一,学术服务能力。学科馆员制度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术服务能力,由于学科方向大体一致性,虽然与同专业的学者存在学术不对称,但由于熟悉图书情报信息知识,可以对学科发展,提供优势互补。其二,学术参与能力。学科馆员虽然以学术服务为主,但这种学科的服务实际上也体现了学术参与,在学术的服务中,逐渐培养学科馆员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学科馆员将使图书馆馆员由服务型转为研究型,学科馆员在学术服务中,应有前瞻性的学术视野,主动的学术研究意识。在学科服务中,学术能力决定了学科服务的能力,也决定学科参与的能力,进而有必要把学科馆员纳入到学科队伍之中,形成学术研究的梯队,使图书馆由封闭性的教辅单位转变为开放性的科研单位,图书馆与院系、科研机构在人员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按照学科馆员制度的要求,通过采取学科性的引进人才、培养馆员、团队服务和绩效考评等机制,建构学科馆员制度。

3.1 学科性的人才引进机制

当今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下,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面对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变化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基于图书馆管理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以学科为基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能够适应人文科技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信息与知识要求。[2]学科服务对学科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科馆员不应仅仅是某个学科的文献咨询专家和信息咨询导航员,还应具有某个学科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从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配备情况来看,国内除少数大学学科馆员素质较高外,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未能达到上述要求,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结构上都与工作要求差距较大,难以胜任学科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按照学科馆员制度,调整图书馆人才引进机制,参照学校学科的布局和发展,综合考虑学科馆员所需的各方面素质因素,有计划地引进与重点学科专业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充实到学科馆员队伍中来,这就解决了学科馆员制度所需要的馆员素质。这种以专业为主侧重科研引进人才的模式,不仅适应了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也必将推进图书馆职能的转变。图书馆人才配置也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可聘请重点学科带头人兼职图书馆学科馆员,以此作为学科馆员制度实行的一个导向。为使学科馆员制度能够在学术上产生其应有的作用,图书馆应建立起学科性的进人机制,科学制定选聘和引进学科馆员计划,使学科馆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符合学科馆员制度的要求。

3.2 学科性的馆员培养机制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图书馆经常不能完全按照学科馆员制度要求引进人才,但是学科服务工作却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管理者从现有的工作人员中选择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并具备学科服务潜力的人员进行培训。按照学科馆员的要求,学科馆员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培训的内容要全面,应该包括: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提炼能力;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信息资源的宣传推广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教学、科研能力。[3]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效机制。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从学科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两条途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学科馆员,使其综合掌握图书馆新发展、新技术、实用工作技能并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与提高,实现服务创新。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措施:一是把学科馆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的发展规划,鼓励并支持学科馆员到相关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信息服务理念、文献资源开发技能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二是通过不定期地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来馆举办有助于提升学科馆员能力和才干的各种讲座;三是创造各种馆内、馆外优秀学科馆员现场交流工作经验的机会;四是鼓励学科馆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捕捉学术信息的能力。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学科服务水平,确保学科服务不断的得到推进和发展。[4]

3.3 学科性的团队服务机制

学科服务是围绕用户信息需求的全方位服务,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为主体,建立学科服务平台(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融入用户环境,为用户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保障服务与技术支持服务。”[5]由此可见,学科服务不再是狭义的单纯由学科馆员来完成的,它应包括人的服务和物的服务,是人和物的服务总和。也就是说,学科服务应该是一个由学科馆员发出服务指令,全馆各部门协同参与的整体工作。单个学科馆员或单个部门的独立式工作很难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学科性的团队服务机制,组建由学科馆员与参考咨询、技术、采编、流通、阅览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与无缝衔接的工作团队,在协调分工的基础上,以用户和知识为中心,提供用户所需的学科服务。学科性团队服务既与图书馆的职能部门挂钩,也推动了图书馆职能的转变。

3.4 学科性的绩效考评机制

在高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除了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之外,还需要有一套对学科馆员的考评机制。考评机制可以按照学科服务、学术参与和学术贡献等不同层面制定完整的考评体系,既与院系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有区别,但又不能差距太大,使绩效考评应具有体现工作性质的变化。通过这一考评机制,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提升,增强图书馆服务和科研的辐射性,进而转变图书馆的工作性质,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的要求。在绩效考评体系中要突出学术和学科服务,并将其作为绩效考评的导向,促进图书馆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中存在学术不对称的问题,影响了学科馆员学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按照学科的要求引进人才、培养馆员、建立团队服务和绩效考评等机制,建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并逐渐使学术不对称现状得到改善,为学科馆员制度提供适宜生存的土壤。

(来稿时间:2014年6月)

1.张志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综述.晋图学刊,2008 (6) :1-4,11

2.郭晶.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进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0-12

3,4.王雪芳.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制度体系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3 (9) :23-26

5.石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2

猜你喜欢

馆员学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