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2015-02-13瞿建慧
瞿建慧
(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教育与教学研究】
借题发挥: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瞿建慧
(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创造学习情绪氛围,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导入语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导入语和课文内容的契合点,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借题发挥; 中学语文; 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语言。著名的教育学家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1]虽然导入语的时间只短短几分钟,但它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导入语设计的作用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深入了解事物,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还保留在课间休息的活动上,兴奋点尚未转移到教学活动上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地导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强烈的动机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主动摒弃各种干扰,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兴趣则表现为较为持久的需要。教师在引起学生注意后,就要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其学习兴趣。有效的导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造学习情绪氛围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条件。教师一开始就通过生动风趣的或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使学生进入到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以饱满的情绪和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
(四)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教师通过导入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课内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导入语的设计
经常使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什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xx页”这样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开场白,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新课的教学效果。经常用同一种导入语方式,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作者风格、学习对象、授课环境的不同,设置多种多样的导入语。导入语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导入语和课文内容的契合点,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一)借旧知温故知新
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复习旧知识为手段,引出从旧知到新课内容的线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原有的记忆,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点燃新知识的火花,加深新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扼要总结上次课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将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也可以通过提出学生已经学过、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还可以通过听写、朗读、翻译、练习等方式复习旧课,再现已学的知识,为新课做好准备。
例1 《伤仲永》导入语
《世说新语》让我们认识了聪明机智的陈元方、才思敏捷的谢道韫,那现在你的脑海中还能浮现出哪些小才子的形象?(生:曹冲、司马光、骆宾王……),但如果一个人即使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他此后不再学习,又会怎么样?(生:沦为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一个人物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2]
通过课文中人物形象这座桥梁,从已经学习过的陈元方、谢道韫的小才子,自然引入新课的主人公方仲永,既巩固了已学过的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收到了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借提问激发求知欲
导课时有意设置疑问,不直接说出答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者,觉悟之机也”,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采用这种方式导课,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话题。问题符合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自然合理、恰当适度,切忌高深莫测、故弄玄虚。扣人心弦的悬念,激发学生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想尽快知道究竟,情趣由此高涨,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2 《再别康桥》导入语
著名的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现代诗人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也说过: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我们知道,自古文人往往相轻,他们何以都如此推崇徐志摩呢?徐志摩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前天下午老师到济宁市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本书:《青年人必读的50首诗》。在这本书当中,就有一首是徐志摩的,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首吗?(生答:《再别康桥》)
同学们很聪明,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再别康桥》牵动了无数文人学者的情思,其实啊,正是这首诗为徐志摩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那么,康桥到底有多么美?这首诗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徐志摩。[2]
教师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急于刨根究底,尽快弄清究竟,主动到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了。
(三)借文本开门见山
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开门见山,和盘托出,开宗明义,简洁明了。或是抓住课文的标题,或是介绍作者的生平,或是讲述背景故事,或是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人物形象入手,不拐弯抹角,迅速进入新课,省时省力,有着“短、平、快”的特点。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容易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了课堂的气氛。
例3 《岳阳楼记》导入语
有人说“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岳阳楼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文佳作,而其中最出名、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岳阳楼记》,他的作者就是——[2]
(生齐答:范仲淹)
教师直奔主题,以课文的标题和作者直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教学内容。
(四)借气氛创设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巧妙精当、真切感人的情境,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取知识。
例4 《安塞腰鼓》导入语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4幅,配合画面播放解说词)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发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2]
锣鼓喧天的安塞腰鼓画面、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解说,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以及心灵的震撼,激情洋溢的氛围营造切合文章的情感基调,使得学生迅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沉浸到潜心领悟文本的状态之中。导入语如此扣人心弦,自然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五)借生活拉近距离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熟知的事物、热门的话题等打开话匣子,缩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这种导入语设计特别适合第一次给学生授课。
例5 《将进酒》导入语
前天我一踏上德州的土地,我就被这个地方很多特产所吸引,整条街上飘满了德州扒鸡浓浓的香味,让我垂涎欲滴;尝一口乐陵小枣,那香甜的滋味沁人心脾;我听说德州还有一种很有名的酒,家喻户晓,“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从这个广告语里我知道这酒历史悠久。其实酒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古代很多的诗人以酒为友,有的借酒消愁,有的饮酒助兴,在这些诗人当中尤以李白最为突出,有诗歌为证。[3]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德州特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德州特产古贝春酒拉近学生与李白《将进酒》的距离,学生很容易聚集注意力,直接融入课堂的讲授之中。
(六)借教具直观演示
通过展示图片、图表、实物、幻灯片等直观教具,引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关注,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展示挂图、实物、模型、标本,播放音频、视频,不但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而且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感性经验,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加强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有位教师讲《死海不死》一课,事先准备了盛满水的大烧杯、玻璃棒、塑料勺、食盐、鸡蛋等。一上课,教师就把鸡蛋放入水中,沉入杯底。这时教师发问:“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想着各式各样的办法做实验。经过多种实验后,终于有同学把食盐全部放入杯中,鸡蛋最终浮了起来。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自然地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直观的道具,巧妙的问题,抓住了学生的视线,激发了思维的活力,引领学生主动获知,顺理成章地进入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中。
(七)借引用拓展视野
引用故事、谜语、谚语、名言、寓言、笑话等方式导入新课,这种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思维之门,还能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知识广博,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强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例6 培根《谈读书》的导入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大量的名言。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坛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国的哲学家、作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融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至今仍然给人宝贵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短小精悍、含义丰富、富有哲理的名言诗句,让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文本。
三、导入语设计的原则
灵活多变、新颖出奇的导入课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设计导入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导入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具体到每堂课的导入,又要有更具体的目标。导入语设计紧扣本课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摆噱头,还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能一味滥用、套用,依葫芦画瓢只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硬、乏味、别扭。好的导入语会针对学科特点、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设计,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情感体验、阅读经验、知识能力基础的差异程度。比如低年级学生,最好多讲点故事、多做游戏、多展示教具。中高年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有针对性的导入课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导入课不是授课的重点,所以不能喧宾夺主,不宜花太多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冗长、啰嗦、不得要领的开头,不但没有吸引力,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课必须争取较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炼的语言,成功地激发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得法,积极参与
课堂的导入不是教师唱的“独角戏”,教师只是通过导入语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学生才是导入课的主人。设计导入语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导入的时候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避免出现台上的教师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
四、结语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4]敲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锤,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叩响学生的心灵之门,愉快地进入文本的解读之中。
[1] 魏书生,张彬福.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瑞.守望诗意——享受汉语之美的初中语文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杨玉春.安顿心灵——品味文化价值的高中语文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Topic Extending: the Design of Introductory Words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QU Jianhui
(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News Communicatio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
Introductory word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motivation. It can also create a study atmosphere and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knowledge. The key of the introductory words design is to find out the joint point to link introductory words and text so as to extend and guide students to the target. The purpose is to shorten the dista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teaching.
Ulterior Motive, Middle School Chinese, Introductory Words
D420
A
1673-9639 (2015) 02-0166-04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韦琴红)
2014-12-13
本文系吉首大学新开课程建设项目“普通话与教师口语”(2013KCB02)研究成果之一。
瞿建慧(1973-),女,苗族,湖南泸溪县人,博士,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