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

2015-02-13骅,刘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发性体育研究

林 骅,刘 慧

( 福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保健系,福建 福州 350003 )

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

林 骅,刘 慧

( 福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保健系,福建 福州 350003 )

对近年来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特点和转型期所面临的困境,进而认为正确地认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并使之发挥积极作用,将成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理论发展和实践的新切入点。

群众体育组织; 自发性; 角色; 定位

近年来,由于城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新的休假制度也给工薪一族人群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时间。2000年《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一文显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总数占其他各类社区体育组织总数的76.5%。由此观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群健身锻炼的保障组织,是普通老百姓身边真正的体育锻炼组织。如何正确认识自发性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对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我国大众体育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自发性体育组织相关概念的认识

(一)对体育组织及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认识

“体育组织是为了满足大众体育需要而聚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1]这是体育大词典对体育组织的定义。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教授曾从相对角度化的视角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并将这一划分应用于体育组织中,从而衍生出正式体育组织与非正式体育组织。根据吴译提出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形成自发性、目的隐蔽性、规范非正式性”等系列特征,国内掀起了研究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热潮。王学增认为非正式体育群体就是在共同爱好、利益、感情及友谊的基础上自发而成的社会群体,赞成这一观点的专家有吕树庭,卢元镇[2],汪明旗,吴务南[3]。孟凡强[4]则从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管理水平低,不受制度纪律等约束手段制约等方面,分析得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属于非正式组织的范畴。自发性体育组织属于非正式体育组织的下位概念,徐坚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中,就将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定义为“在街道社区范围内,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自筹经费、民主管理、结构松散的利用宅旁空地和小区内的花园空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活动组织。”对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概念的这一界定,在学界具有借鉴意义,然而概念的界定仅仅是局限在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其外延却小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研究外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孟凡强定义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认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基于人们共同的爱好、利益、感情与友谊,在体育实践的基础上,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门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下自发形成,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结构松散的,利用公共场所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交际、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组织。[5]这一概念的界定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明确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研究外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晓晓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曾强调应该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包括的所有要素考虑在内,比如连接纽带及其形成的目的等;尽可能保证概念界定的全面性,同时他还从自发性组织和自发性形式的角度出发,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界定:群众内部自发开展的体育健身,以共同观点、爱好、感情为基础,以地缘、业缘、利益文化等因素为连接纽带,以健身娱乐交际为目的,不受外界任何约束的非正式体育活动组织。[6]

鉴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对体育组织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内容也很丰富,但关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概念的界定以及各类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却众说纷纭。突出表明了我国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其发展方向还有待明确,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界定模糊,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2)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特点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为绝大多数群众体育健身的组织保障,作为推动我国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体育组织,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本身的组织特征:第一,自发性。即参与群众以各自共同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为基础,通过直接体育参与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的目的;第二,层次性。自发性群众体育的参与人群以老年人群、退休下岗人群、中年人群为主体,参与者的不同群体性使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三,民间性。由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独立的社会团体,其自发性以及参与人群的多层次性,赋予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较强的民间性特征;第四,自治性。缘于国家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控制逐步弱化,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具有足够的自治空间,大多属于非正式性的组织管理;第五,独立性。主要在于它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第六,随意性。由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独特性,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场所。公园、广场以及空余场地成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赖以生存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活动空间的不确定性使之具有随意性。

二、转型期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影响

社会转型即社会结构的转型,特指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改革开放促使各项政策的大力实施,因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体制转轨越发密切;第二,市场的参与程度越来越大;第三,农村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第四,社会不平衡局面加大,导致社会冲突越来越多。社会转型期,转变的不仅仅是我国的经济体制,随之转变的也包含各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它们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与调节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关键性作用。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逐步深入,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也根据社会转型期的需要作出了相对应的调整。重新整理了民间体育组织的各种关系,针对各类层次的参与人群,积极培育了一批带头作用的民间体育组织模范,并形成了全新的系统运行机制,以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流行趋势。

(二)转型期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

自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来,对其进行的现状调查、发展趋势或是对策研究非常缺乏,经验研究明显不足,理论研究更为滞后,这给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与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第二,缺少关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客观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研究者自身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出发,进而研究某个或多个特定区域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结论主观性太强,无法呈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整体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学者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对民间体育组织进行研究,导致考察对象很难界定纯粹意义上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另外,从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管理、组织建设等方面怎样解决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诸多发展问题,其研究内容与结论可操作性较差。第四,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相关认识及其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欠缺相关的理论支撑。第五,体育群体发展不均衡,场地设施缺乏,老年体育群体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等,对于当前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不清。比如:为什么老年人口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主体?增加了体育场地就可以有效地发展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了吗?[5]

另外,对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员结构、管理结构、组织运转状态以及组织和外界互动状态等研究均较少,还有待深入研究。在社会转型期,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没有成熟的经验能够借鉴,只有在实践中努力地探索、总结和改进。

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

(一)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崛起是公民社会的标志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随社会转型需要而产生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其贴近民众动员能力强,往往能先于民众发现最新动态,是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有力执行者,并起到指导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的作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不仅是由国家包办转向民间承办体育的必经之路,也是体育走向社会化的成功保障,更是一支重要而强大的社会中坚力量;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正是公民社会逐步崛起的重要标志。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以其本身所特有的公益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以及自愿性,集中力量团结广大具有公共意识及富有献身精神的社会公民成为其组织的一份子,从而为积极配合政府管理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老百姓的代言人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政府和群众的沟通桥梁。一方面,因为其具有的民间性特征,使其更能贴切地感知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然后将民意积极地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决策力,提高管理的公开性和民主性。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也是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能够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因其民间特性,充当着政府与普通百姓间传话者的角色,可以将政府的意图和政策制定的相关依据及时地传达给民众,保证相关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从而推动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

(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社会的稳定器

从社会学角度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彼此协调和联合而成的人群集合体。通常情况下,借助组织的力量比个体的力量更能满足个人的需求,而且取得的成效更大。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组织往往因为严格的层级体系或政治因素而反应滞后。而作为一种社会自治组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以其优越的组织结构、独立的决策和行为能力,加上组织运行机制的灵活多样,在危急时刻往往可以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反应,主动协助和配合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快速有效地共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压力。

(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政府和市场的补充

政府和市场作为社会调节的两只手在传统的理论中也有失灵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7]。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但它能协助政府进行区域建设与管理,并从政府机构获得扶持和帮助。同时,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将原来分散的体育资源(人、财、物等)整合成结构一体化和功能全面化的有机整体,以其具有的网络特征实现社区内或者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故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具有双重性的补充功能。

(五)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市场互利双赢

在面对市场时,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定位是寻求与市场的共同点,获取共赢,从而拓展筹资渠道。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雄厚的资金自然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坚强的后盾。目前国内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拨款,途径比较单一,尝试与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是自发性体育组织的必经之路。第一,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各类群体;第二,企业通过此类社会活动可以提高其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有助于企业效益的增长。

四、结语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扮演着特殊的历史性角色,这样一种角色往往又因不同的视角和定位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分工。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是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好载体,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根据地,也是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重要路径。自发性体育组织建设的意义,首先,在于其培养群众的体育参与意识;再者,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石,从体育事业的立场出发,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必须抓住群众体育这个关键。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为新的体育形态,不论是从活动内容、形式、条件等方面,还是从参与对象、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体育需求,实现不同群体、不同区域间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1] 陈安槐,陈萌生.体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7.

[2] 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4.

[3] 汪明旗,吴务南.试论全民健身中的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6):97.

[4] 孟凡强.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概念的认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30.

[5] 孟凡强,钟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与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90-92.

[6] 黄晓晓.南昌市公园内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1:1-4.

[7] 张江丽.浅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定位[J].科技资讯,2013,(4):239.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in China

LIN Hua,LIU Hui
( School of Health Care,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recent years are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dilemma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re expounded. It is held in this paper that hav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making it play a positive role will become the new breakthrough point in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Spontaneity, Role, Positioning

G805

A

1673-9639 (2015) 02-0155-04

(责任编辑 鲁娜娜)(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韦琴红)

2014-12-23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社会学视角下体育类青年自组织研究”(JA12463S)研究成果。

林 骅(1964-),女,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自发性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6体育年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我们的“体育梦”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