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刍议
2015-02-13陈伟华
陈伟华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梵净山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刍议
陈伟华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梵净山是中国的佛教名山。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拥有丰富多彩的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因而,加强对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厘清梵净山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呈现特点,不仅有利于梵净山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梵净山; 佛教; 旅游文化
梵净山为武陵山脉主峰,山势高峻,海拔2494米,是闻名中外的“古佛道场”,可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相提并论。梵净山位于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明代以来就成为黔南佛教名山,它拥有以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为代表的佛教名胜,是目前中国的佛教名山。梵净山1978年被正式划分为贵州省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区,后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自然圈保护网”成员,它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佛教人文景观也非常的别致,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佛教旅游资源,如古刹名寺、碑碣摩崖、僧墓古塔、经书法器等,所以加强对这些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对推动梵净山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梵净山的佛教旅游文化资源
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佛教名山,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
(一)以佛教为载体的自然景观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辰阳县……三山谷,辰水所处。”在汉代梵净山就以“三山谷”之名载入史籍。到了明朝,梵净山的佛教事业已经非常地兴盛,经过日积月累地历史沉淀,形成了很多具有佛教特色的自然景观。
梵净山是著名的弥勒道场,在梵净山金顶就流传着弥勒和释迦共事世界的故事。《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称:“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1]110
这里明确提到梵净山是释迦和弥勒的共同供奉场所,左边归释迦管其,右面归弥勒管其,被劈破的裂缝就是“金刀峡”景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释迦摩尼”和“弥勒和尚”,在金顶分别修建了“释迦殿”和“弥勒殿”,由于红云瑞气经常环绕两殿四周,人们就把此景点称为“红云金顶”。在梵净山还有玄奘西天取经经过梵净山膜拜弥勒菩萨的传说,由于当时所骑的白马不小心把一叠经书打落地下,于是这些“圣经”就落地生根,形成了梵净山当今的“万卷书”景点。许多年来,“金顶佛光”、“弥勒佛”、“金刀峡”、“万卷书”、“太子石”等佛教自然景观屹立在梵山净土令人耳目一新,周边的佛教徒为了心中的彼岸世界不远千里前来参拜;一般的游客,为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超越也会不由自主的接受这种佛教景观的熏陶。
(二)以佛教建筑为载体的人文景观
1.寺院
梵净山虽然开山比较早,但现存遗留的寺院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如:承恩寺、护国寺、大金佛寺等,其中以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这些寺院大多依山傍水、宁静安详,充分的把佛教文化和当地的地理特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不仅有自然景观的韵味,而且还具有佛教文化的幽深。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时刻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2]已成为大家的精神病症,行走在梵净山曲径通幽的清风翠竹之中,看着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聆听着悠长的晨钟暮鼓,会给人一种超凡离世、出尘脱俗的感觉,让人的身心速生敬意。
2.佛塔
据不完全不统计,梵净山区域现有佛塔数千座,如:明然和尚墓塔、海阔慧惺禅师墓塔等。这些墓塔建筑类型多样、形式繁多,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特点,而且也有力的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特点。这些墓塔碑刻记录了很多的佛教故事、高僧的生平事迹、佛教的法脉世系,字体飘逸博雅、诗文高洁雅致,不仅是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难得的文献资料,而且也是一部励志的佛教史诗,当游客徜徉其间的时候,定会为佛教的博大而感到洗礼。
3.碑碣摩崖
梵净山碑碣摩崖众多,主要有“敕赐类、文告类、记事类、功德类、劝善类、诗词类匾额类等八种,有的在寺院内外,有的在高山绝壁,有的在洞穴深处,有的在墓塔坟堙”[3]155。梵净山的碑碣摩崖对研究梵净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仰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有力地弥补了现存纸质文献的不足。这些碑刻气势磅礴,质地选材精美,文辞典雅,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雕刻艺术的最高境界,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例如,因书北京“颐和园”受慈禧褒奖的印江著名书法家严寅亮题写的“黔山第一”、“黔山领袖”和“明政宽和”等匾额。
(三)以佛事活动为载体的佛教活动
佛教活动是以发扬光大佛教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一切活动,包括佛教节日、庙会、香会等方式。梵净山的佛教活动,明代就比较兴盛,据《敕赐碑》记载:“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苦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日盛而月新;久已灵驰与南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频于道府。”可见,梵净山佛教的香火络绎不绝。每年梵净山各大寺院的庙会期间,和尚、尼姑、居士和朝山拜佛的信男信女都非常的繁多。例如,当遇到重要的佛教法会,全国高僧都会应邀在护国禅寺讲经说法,这不仅会吸引大批的游客观光旅游,也带动了梵净山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梵净山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梵天净土”是核心
在全国的佛教名山中,梵净山是唯一以“梵”字命名的佛教名山。“梵”即为清静、寂静的意思;“净”即为无污秽、自然纯真之意。以“梵净”为名就表明了此山是佛教的“净土”、是“梵天净土”,是佛教信徒中的极乐世界。在梵净山的信仰中,“弥勒信仰”是其核心内容。“弥勒,古印度实有其人,判定其在公元265年前在世,曾著《现观庄严论》等”[4]233。“弥勒”在大乘佛教中本是菩萨的姓——慈,所以弥勒菩萨也被称为慈氏,被翻译为不可超胜,也就是“慈心广大无能超胜者”[5]185,后来经过中国文化的改造,弥勒佛就变成了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形象。弥勒信仰的核心是“人间净土”思想,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净土新论》中也说:“弥勒的净土思想是注重于人间净土。”由此可见,“人间净土”是弥勒净土思想的特色,这种净土不仅需要自然界的净化,也需要社会的净化。它要求自然生活井然有序,经济生活勤俭修福,人群生活和睦相处,既要超越世俗,又要能表达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因此,我们在进行旅游宣传时就要突出梵净山的“净土”思想,通过旅游礼仪和旅游语言的包装,既能让游客感触到“净土”给他带来的视觉效果,又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净土”给他们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受。
(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梵净山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村寨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这里的旅游资源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既有图腾崇拜,也有地方信仰。例如,苗族以枫香树作为创世起源,所以来到苗寨会看到参天的枫香树,原生态的枫香林;来到土家族看傩戏表演时,会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灯、摆手舞、金钱竿、魔术杂技等。不同的村寨、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饮食会使人们的吃、穿、住、用、行得到不同的满足。这不仅满足了游客的物质需要,也满足了他们的的精神需求。所以要充分的利用这里的民族优势,让这里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
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从民间故事到民俗风情都呈现出浓厚的佛教气息,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为之感慨,由于受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影响,梵净山的宗教文化也呈现出多种宗教兼容分布的特点。李敬礼在《梵净山佛教源流概述》中说:据“不完全统计,宋朝时,在梵净山西郊就存在三清观”。“三清观”是道教建筑,这表明在宋朝时梵净山就存在道教。《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上面记载“仙洞灵台”、“炼丹台”、“缡缡然蓬莱三岛”、“阴使敬重三宝者”、“而梦接安期,古来得道成真”、“他日仙迹所遗,标题所载”“九黄洞、三清殿”等表明道教存在的文字,它的记载也证明梵净山是存在道教的。“梵净山的寺庙,大佛寺表现的是佛教,禹王宫表现的是儒教,紫云观表现的是道教,土地庙表现的是巫术”[3]166。梵净山《九龙寺》碑文也记载:梵净山“不愧仙佛之地……每年七月朔日开山,朝拜一月,释、儒、道三教在此各设坛场”。在梵净山地区的傩戏“文教画案”中也供奉着佛教、道教、儒教三家的神灵。在梵净山,不同的宗教信仰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不同的素材,虽然佛教建筑和佛教文化是主体,但是“三教合一”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所以在旅游的策划中,我们要突出佛教的“真、善、美”,利用梵净山的“净土”思想对大家进行心灵的洗礼,同时运用佛教音乐、佛教绘画、佛教雕刻等艺术形式让大家感受“佛”的普度众生的情怀;对于儒教和道教,我们在进行宣传时也要利用“三教合一”的特点对它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加以宣传,这样既突出了“儒释道”的共性,也突出了佛教文化的个性特征。
三、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发展意义
(一)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资源是铜仁市的文化品牌,要提高铜仁市的文化品牌,提高铜仁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文化魅力,就要对这一资源进行认真的挖掘和开发,通过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文化品牌的开发,让“梵天净土”深入到每一位游客,让“桃源铜仁、仁义铜仁”的声音唱响祖国神州。
(二)构建和谐铜仁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上就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说法。儒家提倡“温良恭俭”;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佛家主张“向善闵生”的内心修养。在铜仁,佛教思想的勤劳和智慧经过历史的洗涤已经深入人心,大家忠于职守、服务社会,“不被烟酒毒品所诱,不行杀盗淫妄、贪赃枉法、损人利己之事”[6]62,在工作中谦逊礼让,在家庭中互信互重,在社会中友善互助,广大人民自觉的用“善”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和”来处理自己、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梵净山的宗教文化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梵净山茶的文化品牌
在中国,饮茶习惯的推广与佛教的发展密不可分,史载“茶兴于唐,盛于宋”。饮茶是在佛教特别是在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因为饮茶对于佛教的坐禅有不可多得的辅助功效,所以饮茶受到佛教各宗派的重视,以至于在所有名寺大庙中间,都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室。在中唐以后,甚至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风尚,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所说:“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榜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和佛教文化是相互关联的,佛教文化的开发一定能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梵净山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这里云雾多、光照柔和,独特的自然因素造就了梵净山茶特有的品质,使其色泽嫩绿、鲜醇爽口。但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梵净山茶的的独特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由于“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所以可以通过佛教旅游的宣传促成梵净山茶品牌的提高。在梵净山的茶文化开发中,从茶叶的制作、茶楼的建设、茶礼的推广都可以将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结合起来,在茶叶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媒体宣传上都可以呈现出梵净山的佛教文化,通过佛教文化的发展带动茶文化的发展,通过佛教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的茶叶品牌的成长壮大,从而使梵净山的茶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
梵净山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在当今的经济文化开发中,我们一定要方式得当、定位合理,充分的利用宗教文化的亲和力、利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梵净山的佛教旅游文化开发,推动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1] 吴恩泽.名岳之宗梵净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 鲁枢元.现代人的精神病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5-29.
[3] 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4] (英)凯思.印度与锡兰佛教哲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太虚法师.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6] 政协铜仁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Buddhism as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in Fanjing Mountain
CHEN Weihua
(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Fanjing Mountain is known for its Buddhism. There are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colorful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originating from Buddhism. An excavation of the Buddhist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in Fanjing Mountain and a clar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uddhist tourism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is area can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e in Fanjing Mountain area and can be important for the overall advance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Fanjing Mountain, Buddhism, tourism culture
G127
A
1673-9639 (2015) 02-0058-04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白俊骞)(英文编辑 谢国先)
2015-02-26
陈伟华(1979-),男,河南漯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