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传播要激发价值共鸣——《人文颂》的外宣功能与传播效果

2015-02-13张荣刚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文价值观

张荣刚 李 想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加速并加大力度构建大外宣传播体系的同时,对外传播的使命和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巨变。一方面,继续在“向世界说明中国”;另一方面,单纯的“说明”已不足以承载大外宣的历史使命,“说明”只是手段,要让传播对象认可并认同“中国价值观”才是目的。简言之,外宣就是能够让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度及其民族在客观认知中国的基础上,认可并认同中国文化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所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美国学者拉斯维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拉斯维尔程式”,即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谁)To Whom(向谁说)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Says What(说什么)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本文将据此剖析深圳历时六年多打造的外宣品牌大型交响乐《人文颂》的外宣功能与传播效果,试图追寻对外传播的创新与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些规律,探究如何有效输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进而激发传受双方价值共鸣。

对外传播的立足点必须符合国家战略——消解“中国威胁论”

尽管我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但对于“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那么,要做好新世纪中国对外传播工作,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国的国家战略或者说国家总目标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也迅速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因此,可以说“中国梦”就是国家总目标、总战略。

冷战结束后,“ 中国威胁论” 开始出现并且成为某些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时尚。[1]宣扬、赞同与附和“中国威胁论”的人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既有声东击西、别有用心的政治家,也有不知内情“人云亦云”的普通民众;既有故弄玄虚耸人听闻的新闻记者,也有标新立异、各执己见的专家学者。西方国家将西方文明看作“普世文明”,力图将自己的价值观作为普遍的原则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因而把非西方文化包括“中华文明”看成是世界稳定的威胁和世界冲突的根源。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预言:“世界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冲突的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也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的。”他认为,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发生。

对外传播就是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之一。因此,其立足点必须要符合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将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路径等置于国家战略的统领下进行精心策划,认真推进实施,通过对外传播“说明——认可——认同”的链式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中国梦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由此应运而生。这部作品由序曲、仁、义、礼、智、信和结尾曲七个乐章组成,以中西合璧的形式突出了生命的尊严、快乐,表现了生命欣欣向荣、民族的无限生机。整部作品通过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内涵,并注入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音乐这个世界性语言进行创意诠释,呈现出一幅恢宏壮丽的交响画卷,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弘扬中国特色的人文思想和气质。

《人文颂》是首部走进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中国音乐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以交响乐形式“走出去”的有益尝试;是一部使用国际通用音乐语言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作品,是彰显出我国文化主权的创新之举;这是一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是对外阐述伟大“中国梦”的有效载体;这是一部践行“传播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外宣理念的作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2]

《人文颂》在平等文化认同框架下与国外受众交流与互动,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以此配合塑造国家正面形象的战略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解“中国威胁论”。正如法国前卫生部部长罗斯琳娜·巴什洛女士在演出结束后所说:“今晚的音乐会让我发现了中国文化中浸润着人文关怀的温暖,这为我们共同建立一个美好世界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精准设置议题并选择最佳传播渠道——儒家文化与交响乐融汇

当前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单纯追求市场效益,缺乏主题设置;其次是主题设置过于松散,没有突出重点;再次是意识形态味道太浓,很难针对国际受众的接受心理;最后是缺乏宏观调控,多个主题在传播效果上相互抵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难以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甚至与我国形象的正面塑造相背离。[3]

由此可见,对外传播活动要真正做到卓有成效,必须要解决好“拉斯维尔程式”中“Say What”——传播什么内容及“In Which Channel”——用什么渠道(方式)来传播的问题。

英国、美国的崛起,分别以“自由贸易”、“民主人权”作为价值体现,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样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认为,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中国带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如何把中国的价值规范完整体现在世界各国民众面前?也就是说,中国价值观要想通过文化传播走向国际社会,必须要将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符合国际受众的接受心理乃至审美需求。在这里,“拉斯维尔程式” 中的“SayWhat”就是要选择适合外宣的内容进行精准的设置议题,“In Which Channel”即要通过适宜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此向世界阐述“中国梦”这个国家总战略。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议题设置应该有重点地展现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社会进行对接、将传统文化中的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方审美要素中。如何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合于对外传播的内容,进行精准的议题设置?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考验智慧的课题。尤其对于地方外宣部门,绝非易事。而深圳又一次大胆地开启了对外传播领域的创新探索与积极实践。

“Say What”:他们瞄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认为这是最能代表与彰显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追求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内容必须围绕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战略,在谋略与策划的基础上,挑选和概括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时代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正是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和中国对外形象的基石,它所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都是从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战略、经济等多方面权衡考虑,是中国对外宣传中国际传播策略可行的具体活动方案。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提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时代意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主权的政治理想对传统文化进行锻造,用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灵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来自于儒家哲学,来自儒家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宽厚重德的思想态度。“仁”,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义”,是以人为本的正义大道;“礼”,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尊严;“智”,是以人为本的人生智慧;“信”,是以人为本的生命承诺,即诚信。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写的整全的“人”字!这五个字凝聚在一起,就是大写的“和”字!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以德配天”。从道德绝对性的普遍意义上看,“仁义礼智信”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普遍法则,儒家文明也是一种理性为行为立法的文化自觉,是整个世界文明建构中重要的架构之一。《人文颂》从这个意义找到了“仁义礼智信”的对外传播价值。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人文颂》抓住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演绎“爱人、刚毅、和谐、求道、思诚”的理念,立仁爱之心、壮士之心、恭敬之心、智慧之心和天地之心,歌颂生命的关怀、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境界和生命的承诺。这显然是准确把握了儒家文化的关键词,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4]

“In Which Channel”:深圳选择了交响乐,用“世界语”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即为《人文颂》。

《人文颂》在主题上不歌颂繁文缛节、庙堂庄严,不关注等级森严、程朱理学,而是深入发掘儒家文化中最闪光的精神价值,提炼儒家思想中人“何以为人”的价值本质,肯定人的尊贵,彰显人的价值,推崇人的主体,探索人的理想,努力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把中国文化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中华民族对人类深层次的解读推广到全世界。在形式上,音乐无国界,《人文颂》 站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汇的高度,用恢宏的乐章大气磅礴地对中华传统文明进行出色的哲学表达,“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中国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功能。

激发价值共鸣——认知并认同中国核心价值观

在对外传播活动中,传播内容的议题设置与传播形式和渠道的选择,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终极目标是要通过“说明——认知——认可”的链式传播效应,最终达到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受众的认同进而产生共鸣。

深圳的创新与尝试有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这便是“拉斯维尔程式”中最重要的问题:“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013年9月21日“世界和平日”当天,深圳交响乐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堂奏响了《人文颂》,巴黎“音之异”合唱团参与了演出。音乐会由教科文组织礼宾官米歇尔·托托主持,助理总干事班德林代表正在纽约公干的总干事博科娃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常驻使团、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领导,以及各国常驻教科文组织使团代表、巴黎文化艺术界人士、当地多家媒体记者及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等约1300人参加了音乐会。演奏结束后,指挥五次返场谢幕,在观众的热情感染下,乐团加演了作品的尾声部分。演出所引起的热烈反响始料未及。未能亲临现场的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专门对深圳表示感谢,助理总干事班德林表示:“这是一场向新人文主义和创意文化精神致敬的音乐会。”

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在其《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中指出,周代的文化与周公的思想在塑造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把西周政治文化概况为“崇德贵民”,把西周的宗教文化在类型上归结为“天民合一”,那么后来的中国文化历程中体现的道德人文主义的精神气质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5]儒家传统重视“人文”,儒家文化倾心于人的问题,给《人文颂》注入了极具感召力的浓烈的人文关怀意蕴。

法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苏珊·拉蒙在观看完演出后说:“中国交响乐的创作水平已经可以和西方平等对话。尤其在传递深奥的东方哲学理念上,音乐与乐团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它在世界和平日传达了全世界人民都有共同的和平追求。”

2014年8月8日至15日,《人文颂》在台湾的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市连演3场,取得了极大成功,深受台湾民众及媒体的好评。台湾《联合报》、《旺报》、中评社等多家媒体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重点报道。东森电视台等还对台北首演进行了现场直播。《人文颂》在台湾的成功演出,深化了两岸对中华文化的共识和认同,推动了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人民的了解与沟通。[6]

2014年9月22日,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的邀请,《人文颂》再次登临国际舞台,深圳交响乐团与享誉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合作,在联合国总部“联合国之夜音乐会晚宴暨第69届联合国大会欢迎晚宴”奏响。时值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众多常驻联合国代表和联合国官员、国际著名机构代表、杰出企业家等近400名嘉宾参加了音乐会。联合国电视台对《人文颂》演出进行了现场直播。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全球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荣誉主席约翰·阿什到会致辞。这是《人文颂》又一次精彩的国际亮相,再一次在世界舞台激起热烈反响,与欧美受众产生了强烈的价值共鸣。

同样的感受激发了同样的渴望——追求和平与张扬人文关怀。从世界文化发展史看来,真正优秀的文化都是人文性的、民族性的和人民性的。儒家思想中真正的有活力的东西也是人文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东西。所谓人文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颂》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以人为本颂”。这就是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能激发国外受众心灵共鸣的主要原因。

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人文颂》就是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借助西方交响乐的表现手法,用西方主流社会听得懂、愿意听的音乐语言,诠释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展示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人文基础和思想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常驻使团尤少忠大使就评价说:“《人文颂》用西方人熟悉的艺术形式来阐述儒家文化思想,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尊重人的价值,很好地阐述了‘中国梦’。”

在整部作品策划创作与传播过程中,深圳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深圳表达”的理念。《人文颂》 不但在议题设置上符合了国家战略的需要,解决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主题设置以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点;而且《人文颂》“用国际主流艺术元素,向世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输出”的创新尝试,写就了新时期大外宣格局下地方外宣的成功篇章。

[1]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J].中州学刊,2007(1).

[2]翁惠娟.人文颂:献给伟大中国梦的深圳作品[N].深圳特区报.

[3]隆志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主题设置[J].新闻知识,2013( 7) .

[4]王为理.人文颂的文化“应和”[E B/OL].深圳新闻网,2013-8-27.

[5]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三联书店,2009:16~18.

[6]黄少华,林永传.中国新闻网,大陆合唱交响乐《人文颂》登陆台湾,颂扬仁义礼智信[E B/OL].中国新闻网,2014-08-6.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人文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