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
2015-02-13王为理
王为理
深圳要为未来30年的发展做好文化准备。30年后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将充当什么角色,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将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有理想的城市应该思考的问题。
世界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对文化有不同的态度。第一梯队中的纽约、伦敦、巴黎,城市与文化共生共荣。近两任伦敦市长都在任期内发布《市长文化战略》,视文化为城市心脏的搏动,主张确保伦敦具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纽约虽然没有类似战略,但成熟的政府、社会和市场“文化发展铁三角”,使时代广场成为全球化时代全球文化的十字路口。巴黎则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要思想流派的发源地,掌握着观念文化上的重要话语权。在二线城市中,特点各有不同,洛杉矶依托好莱坞成为全球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数的第四名,旧金山湾区因为硅谷的创新文化充满活力,新加坡实施文艺复兴计划多年,东京因缺乏文化上的国际影响力而难以跻身第一梯队,香港也因为缺乏文化支撑使美国《时代周刊》所预言的全球化时代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纽伦港”概念被解构。
尽管深圳在全球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五,但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还处于较低位置,即便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在与香港和广州的竞争中也并未形成整体性优势。但有一点应该清楚,深圳的发展目标显然不应该是达到世界城市体系中三线城市的水平,而应该对标国际城市体系中的二线城市,以及部分领域的国际一线城市。这就要求,深圳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要有长远眼光,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为此,深圳需要对文化发展有前瞻性思考。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作为未来五年深圳发展的顶层设计,在这方面有诸多考量。
一
在目标任务上,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突出了文化在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中的作用。提出文化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文化作为四大支柱产业沿袭了2003年确立的文化立市战略中的提法,保持了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目标的一贯性和持续性。而文化创意产业在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贡献率位居第二,进一步突出其引擎作用符合深圳实际,也符合国际经济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在伦敦、纽约等一流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深圳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深圳经济发展的质量,并进而可以提高深圳城市发展的质量。在这一点上,深圳具有世界一流城市的眼光和气魄。
二是重视文化在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中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直接的“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也包括文化蕴涵其中的“包容发展”等。要让群众享有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必然要求在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进一步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而要实现包容发展,除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更需要强化对不同阶层的文化包容,包括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社会的流动性、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便利等。
关于未来五年深圳文化发展的具体战略,报告的表述是“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从国家战略角度切入深圳城市文化发展,体现了一份历史担当。深圳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就是应该站在国家高度,要有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水平和能力。在中国文化城市体系中,深圳要有成为一线文化城市的理想、目标、战略和策略。
“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则延续了2008年以来深圳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研究和相关战略,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中所提出的十大工程已经取得良好效益,设计之都、世界知识城市、深圳学派、“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成就已经成为标志性成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文化强国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实现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更多实质性的建设成果。
报告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个大的层面提出了“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性思路和举措,所包括的诸多内容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三点:
一是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主流文化。作为一个缺乏历史积淀、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无论是从深圳自身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担当上来说,深圳都有必要在文化上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理念。未来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甚至首位城市,深圳必须明白自己要发展怎样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实力,构成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撑。发展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主流文化,并首次进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这一经过十多年探索和实践证明所形成的文化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指针,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取向将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发展基因、鲜明特色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二是“文化+”新兴业态。深圳开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河,是多种文化创意产业形态的发源地和标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屡创辉煌。在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取得新突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报告在强调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这是一种紧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大趋势,富有前瞻性的思路。“文化+”如何实现,“文化+”如何与“互联网+”关联和互动,“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与市场、技术、资本的融合,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领域,这次党代会提出了值得研究者和业界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
三是学习型城市建设。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2009年在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上被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一系列的称号,是国际社会对深圳城市文化实践与成就的肯定,极大提升了深圳在国际上的文化能见度和影响力。报告提出深圳要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深圳城市文化发展又一个新的生长点。深圳应该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
为进一步落实党代会报告精神,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深圳城市文化发展应该重点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多做文章。
35年来,深圳发展在目标定位上发生过多次转换,现代化、国际化多次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城市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之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尚未列入党代会报告所确立的总体目标这一层次。现代化、国际化都有相应的标准,但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概念,国际化受多重因素制约,且两者都较为宽泛。从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型三者的关系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抓手、突破口、落脚点,创新型城市建设是重点,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反过来促进深圳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实际上,深圳的发展也进入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说,一流城市的发展会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深圳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阶段,即特别依赖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的阶段。深圳也正在走过效率驱动阶段,即伴随着工业化和对规模经济的日益依赖发展,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占据优势的阶段。深圳正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张,在稳健的基础需求和效率驱动基础之上,创业与创新要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这个阶段确立创新型城市目标,可以与创新驱动形成良好的互动。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去我们从创新驱动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层面思考得较多,主要聚焦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创新生态体系等实施层面的工作。但仅仅这些是不足以支撑创新城市建成的。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文化循环。这个循环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具有创新本能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的政府;新兴的创意阶层;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类人才的发展机会;全社会强烈的创新意志;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主要表现为多元、健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其中,创新文化是渗透在创新循环各个环节中的软力量、融合剂和催化剂,只有当创新文化融入城市的血脉,这个创新循环才是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
创新型城市建设还需要建立创业与创新的紧密关联,其中关键是保持城市的创业活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创业基础条件,包括为新创及发展中企业提供资金支援;制定促进创业的有关税务、法规条例、相关申请奖励措施的政府政策;制定支持新成立或成长中企业的政府计划,加强针对新创公司的教育培训;建立可引导新商业机会的研究计划,以及有利于小型、新创或成长型公司的研究和开发系统;提高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的享用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有形基础设施的享用权;鼓励促进创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等。文化在创业创新中可以大有作为,创业基础条件和创业活动水平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因此深圳需要着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城市文化。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圳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抓手。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面临多重挑战。产业结构存在较大调整空间,附加值较低的低端文化制造业比重过高,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大;传统文化产业日渐衰落,转型任务非常重;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需要新思路;主要产业发展平台亟待创新和突破;“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领域面临发展模式新挑战。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创业新特点,重点要注意如下几点:
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特点,“互联网+”、“文化+”的要义就是跨界融合。文化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必须与相关产业融合才能产生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要立足大数据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本与文化加速融合的战略机遇,重点关注文化与互联网、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外延式并购向内涵式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跨界融合中快速、有质量地成长。
打破事业与产业的界限。将事业与产业分开管理和发展,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但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动力机制方面考量,深圳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重建事业与产业的有机关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考虑如何带动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深圳应该有大手笔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策划国际一流水平的文化活动,应该规划建设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城市文化竞争的城市文化核心区。这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文化发展中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应该有新思维。
向技术与市场要动力。应该明确的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容、技术和市场三大要素中。市场是第一位的,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才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始终坚持在市场中做大做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也只有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效益才能最大化,城市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形成并得到不断提升。技术则从来就是文化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近一轮文化进步,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充分尊重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革命,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与市场和技术完美融合的内容才具有真正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争取成为首批全球学习型城市可以为深圳提供新的文化增长点。
城市历来都是学习的中心,也从来都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走向繁荣。当今时代更是学习的时代,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习之所以如此重要而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它与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伴生,而且还因为它代表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化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学习还是一种增进理解和认同的强大力量,学习跨越障碍,尊重差异,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学习可以激发灵感,教化社会,创造财富,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愉悦。学习是保持城市创新活力的关键,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且,学习是公民的文化权利,促进学习是一种公益行为。学习的力量是伟大的,正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深圳发展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动力。
在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种种挑战,其中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寻找解决方案。建立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促进城市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推进城市的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和谐与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学习型城市框架及其指标,对深圳建设学习型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深圳可以充分借鉴全球先进城市经验,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更强力的政府支持,并努力争取为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建立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争取成为首批全球学习型城市是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次重大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已于2013年10月在北京召开,深圳作为案例城市参加了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表明深圳已经具备成为首批全球学习型城市的良好基础。但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在国内,深圳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落后于北京、上海甚至杭州等城市;在国际上,深圳需要面对欧洲、北美、澳洲、南美、非洲和亚洲等一大批城市的竞争。为确保成为首批全球学习型城市,深圳应该做足准备,要在自己的强项和特色上多下功夫,实施积极的政府支持政策,建立支撑城市快速发展的学习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坚持追求创办一流大学,打造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的企业大学模式,加强和保障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资源整合与供给,广泛发展民间学习组织等拿出更多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果。以此同时,要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学习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先进做法,补足深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