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纪委书记
2015-02-12文/章溪
文/章 溪
家庭纪委书记
文/章 溪
2003年2月14日,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举办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因其廉洁清正,名列10位“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人物的首位。作为郑培民的妻子,杨力求站在丈夫的背后,默默陪伴和支持,帮助丈夫把好廉洁关,同样令人感动。“官因廉而生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这样评价郑培民。郑培民生前也算是一位高官了,他因“廉”而感动公众、感动中国。这其中,妻子杨力求功不可没。1973年,家在湖南湘潭的杨力求与时任湘潭电机厂团委副书记的郑培民结婚。从此,他们开始了几十年相濡以沫、共建廉洁家庭的生活。
几十年中,郑培民的职务越来越高,但杨力求从来没有一点过分的要求,从来也没有以“官太太”自居,任何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与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知道,杨力求衣着朴素是出了名的,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名牌衣服。大家觉得,郑培民因公出差的机会很多,有时候,带上家属也未尝不可。但杨力求从不要求丈夫带上她去游山玩水,而是说丈夫把两人的结婚照带在身上就是带着她一起去了。杨力求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为此,她给自己制定了“三不”政策: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任何话,不接受任何礼品。用他们的儿子郑海龙的话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俗话说得好,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如果口手受用了“错误”,又怎能不跟着犯错误?所以,作为领导干部的家属,学会拒绝送来的“错误”,作用非同小可。否则,和“错误”接触多了,没准儿会近墨者黑的。郑培民正是因为不但自己清正廉洁,而且有妻子和他一起扎紧了自家四周的篱笆,才能将“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自己不犯错误。
杨力求为了维护丈夫的原则和形象,不但对自身行为严格要求,还在与亲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中坚守防线。她说:“我既然要维护老郑,就不可避免地要得罪其他人,包括自己家人。”确实,一直以来,为了维护郑培民的形象,杨力求甚至和自家兄妹交往时都会十分谨慎。她苦笑着说:“要把好这后门,可没那么容易。”
郑培民是吉林人,兄妹都在老家,在湖南只有他一人。杨力求一家四兄妹。湘潭离长沙较近,杨家人就算是他们最近的亲戚了。杨力求敢说,“我家人没沾他一点点光。”杨力求姐姐的儿子,已经30岁出头,一直没工作。有一次,姐姐请求杨力求,能不能跟郑培民说说,帮外甥找个好工作。当时正好有一位同志告诉杨力求,可以把她外甥介绍到某单位当保卫,这一行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责任心就行,收入也不错。但杨力求没有答应,狠狠心坚持要外甥自己到劳动力市场去找工作。为此,姐姐多少有点怨言,杨力求心里也是有点不安,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为人原则和“三不”政策。
就这样,杨力求自觉而坚定地与郑培民同守防线,守住了“后门”,堵住了“偏门”,更镇住了“邪门”。与杨力求接触过的人都说,她是郑培民家优秀的“守门员”和称职的“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