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狭义与广义的空间经济学

2015-02-12陈秀山,李逸飞,左言庆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区位广义经济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5)04—0005—08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陈秀山,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李逸飞,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左言庆,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空间经济学把空间的概念引入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模型中,主要着眼于区位选择问题及空间经济结构的研究。近年来,美国学者Paul Krugman、日本学者Masahisa Fujita和英国学者Anthony Venables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强力推进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其中,Krugman(1991) [1]的开创性文献引发了主流经济学界对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研究的新浪潮,并引起了政府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用“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作为其在2009年的发展报告题目。但空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将空间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的科学,基本上把克鲁格曼等人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等同于“空间经济学”(陈雯,2007;郑长德,2008) [2][3]。但是,该定义对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围的理解过窄,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狭义空间经济学。任何概念都有其狭义与广义层面的理解,空间经济学也是如此。要厘清空间经济学的狭义与广义之分,归根结底,还是要对空间经济学中“空间”的内涵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析。在解释“空间经济学”之前,我们首先要说明“空间”的含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等三个维度表现出来 ①。虽然在不同的领域,“空间”有不同的含义,但我们在此文中只着重分析经济学研究范畴内空间的内涵。

一、狭义与广义空间经济学的划分

1.空间概念定位的划分

概括地讲,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中的空间是指经济空间,是数学中的抽象空间向经济学领域的延伸,是考虑了空间维度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之密切相关又严格区别的是具体的经济地理空间。前者是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抽象经济关系,是无形的;后者是指点、线、面、体等几何形体之间的具体物理关系,是有形的。无形的空间因素以具体的地理空间为基础,但又不拘束于某一地理位置,二者都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所以,概括来讲,空间经济学中的空间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果把空间表述为类似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的话,从低到高应该是一个不断抽象一般化的过程,越往上层发展越抽象,包含内容理应越广泛。狭义的空间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地理空间,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产资料在地理空间的配置与生产过程。广义的空间不仅包括具体的、异质的地理空间,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还应包括民族文化、历史过程、社会体制、经济制度、政治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等因素在空间范围内随时间迁移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这些要素可以在虚拟的空间进行合理的配置,而不受时间和具体的地理距离限制。以上都是对经济的空间结构有相当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空间因素,故皆应考虑在广义的空间范畴。

2.狭义与广义空间经济学的概念解释

根据空间的分类解释,在空间经济学研究中,这一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生产中自然、社会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空间范围的生产方式的学科都可以归为空间经济学。在当代由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主导的经济时代,空间的概念早已超脱于具体的地理空间。这些资源不仅是物质的,还应包括一些具有历史形态的文化、制度、技术、知识、政治、信息网络等元素,且应该考虑的是以上资源在空间范围内的动态配置过程。狭义上,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为核心,它研究具体的实物生产资料在地理空间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过程以及区域生产活动的互动过程。这两种理解一直并存于空间经济研究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研究领域彼此交叉,所以不能将其割裂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科关注“空间”这一领域,许多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不断出现。有学者在广义和狭义空间经济学的区分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曾道智(2013) [4]认为空间经济学应该是针对某个地理空间的经济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的总称,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从广义来看,既包括1826年由von Thünen [5]等人创立的区位理论,也包括由克鲁格曼等人建立的新经济地理学。正如学者殷广卫(2010) [6]在其论文中定义的那样,空间经济学(广义)是所有与空间维度有关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空间维度基础上的融合,新经济地理学(狭义)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的最前沿的分支学科。还有学者安虎森(2005) [7]认为空间经济学可以把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都融入到统一的框架中去讨论。

一般认为,广义空间经济学是指用三维空间范围研究经济的学科,是一个考虑了广义空间概念的经济学科,不仅研究微观个体在空间范围内的经济行为,而且研究宏观层面的经济政策、区域发展、城市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等。它本身是一个松散的学科群,研究领域涵盖了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新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空间经济学是指将狭义概念上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探讨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与决定机制。广义空间经济学与狭义空间经济学虽然概念不同,但是其理论的本质渊源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从区位选择及区位生产的研究开始的。只不过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更广,研究内容更加抽象复杂,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空间经济活动的分析。不仅注重自然生产资源的空间生产问题,而且注重社会资源的空间发展问题。从二者的研究范围来看,可以进行如下的分类:

(1)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根据空间范畴重要程度的差异,可以把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核心范围和相关范围。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主要是在核心范围内进行的。核心范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会存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具体有城市的形成机理、区域、国际间的发展失衡问题、贸易往来对空间经济格局的影响、人口以及产业的集聚、区域经济辐射与回流机制等,这些都是空间经济研究中最本质的问题,对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如果不认真考虑空间因素,单纯研究城市的存在和经济增长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2)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核心范围,还包括了其相关范围,这与其自身的内涵是相一致的。相关研究范围是与这些核心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如分析技术进步、知识外溢、社会网络、信息传递、社会制度、政治取向、经济体制、民族文化等对空间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发展结构。并且,这些因素是具有历史形态的,它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广义空间经济学中不单单是研究其静态的一般均衡问题,而且是研究这些内生、外生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广义空间范畴内的动态结构。在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中,其研究范围之广,研究内容之抽象、多变、复杂,这些问题空间经济学家可以研究,其他经济学家甚至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可以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学者来源众多的原因之一。所以,从广义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讲,它着重考虑抽象的、理论层面的空间经济内涵,但又不抛弃具体的地理因素。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应以其核心范围为基础,但是又不能忽视其相关范围。因为只有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空间经济体的产生和运行机制,同时注重社会资源在空间范围内的动态配置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概念上更广的研究思路和平台。

二、狭义与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广义空间经济学还是狭义空间经济学,都是从研究关于区位选择、区位生产以及资源在具体区位中合理配置的经济问题开始的。从理论渊源来看,主要有德国的古典区位学派和新古典区位学派。前者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826年的著作《孤立国》。冯·杜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冯·杜能在他设想的孤立国世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与特定农场与市场中心地的距离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他认为地租和距离是负相关的,且在边际成本一定时,运输距离近的地区会扩大生产规模。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圈层布局论。紧接着的是由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在19世纪末,德国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产业迁徙和产业布局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韦伯于1909年完成了他的著作《工业区位论》。在该著作中,他试图回答产业转移的原因何在?决定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他不仅将劳恩·哈特著名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而且建立了一系列概念、规则和原理,运用理论逻辑和数理表达描述了一般的区位理论,从而推动了空间经济学的发展。

新古典区位学派主要有沃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区位理论、奥古斯特·勒施的区位经济理论、奥林的区际贸易和生产布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沃尔特·艾萨德将以上学者的理论放在易驾驭的框架下,在他1956年出版的著作《Location and Space—Economic》中,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与厂商在做利润最大化或者是成本最小化决策时一样,厂商在决策时会权衡考虑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但他也没有考虑规模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问题,因而没有将空间概念纳入到一般均衡模型中去,相反,他开创了一个折中的应用领域——区域科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米尔斯(Edwin S.Mills)和亨德森(J.V. Henderson)为代表的“新城市经济学”第二次试图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中去。他们吸收了冯·杜能的思想,对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对城市产生的机理进行很好的解释。直到1977年D—S模型的出现,统一了垄断竞争思想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也为众多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推动了经济学研究中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以D—S的模型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为基础,借鉴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利用“冰山”交易技术,1991年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把空间概念正式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完成了空间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此后,《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Fujita,Krugman&Venables,1999 [8]),《地理与公共政策》(Baldwinetal,2003),《集聚与经济地理》(Ottavi-an.Thisse,2003)的出版,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自此主流经济学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狭义空间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根据上文提到的关于狭义空间经济学概念的解释,我们知道狭义空间经济学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了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而在这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克鲁格曼等人创建的新经济地理学。鉴于克鲁格曼等人创建的新经济地理学对区位理论的贡献和发展,以及成功地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框架中,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很多学者将其命名为空间经济学[蒋伏心(2009) [9]、殷广卫(2011) [10]等]。当然,这种叫法有它的合理性,但在本文中,笔者将其称之为狭义空间经济学,主要根据是空间的概念在狭义与广义上的内涵不同。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狭义空间经济学,即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及形成过程。

由于之前的农业区位论、中心区位论以及区域经济学等,都不能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中来建立一般均衡模型。D—S模型的出现,推动了空间经济学研究中规模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克鲁格曼等人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探索和研究。克鲁格曼1979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一文中,不仅包含了新贸易理论,而且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是其日后创建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雏形。次年,也就是1980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贸易模式》一文,更加深入地分析了运输成本在厂商区位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本地市场效应,发现了企业集聚的重要来源——规模经济效应。他成功地利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双向贸易问题。

尽管以上的两篇论文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真正对区位研究具有推动作用的是克鲁格曼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经济地理与收益递增》,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奠基,其文以D—S模型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萨缪尔逊(1954)提出的“冰山”交易成本,将空间概念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空间经济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并且建立了核心—边缘模型,即CP模型,其建模思想可以总结为四个口号:D—S模型、冰山交易成本、动态演化和计算机模拟。新经济地理学是从一个2×2×2的两部门模型开始的,虽然现实社会中空间是异质的,但是在该模型中,克鲁格曼假定空间是同质的(但克鲁格曼并不排斥空间异质现象),是为了说明两个区域尽管不存在比较优势(处于区域对称状态),但是在贸易自由度足够高、运输成本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当某关键系数发生微小的变化时(或是历史、政策以及突发事件等原因),同样可以通过内生的力量在一个区域产生集聚现象,起初一个区域会凭借微小的优势不断积累,最终变为经济集聚中心。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即解释存在于具体地理空间中的经济集聚现象。它研究经济活动发生在什么地方且为何发生在此处,并且为什么研究这种经济地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事实为前提,在其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中深入研究了运输成本、企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循环累积效应以及自由贸易对经济集聚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区域内集聚稳定与发展过程中集聚力与发散力两种力量之间的拉锯战。其中,自由贸易是经济集聚的前提条件,循环累积效应是区域经济长期集聚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还存在一些理论或现实解释意义上的不足,比如只考虑了资金外溢而没有考虑技术外溢;忽略了空间的内部结构问题;没有考虑文化、经济体制对经济结构的作用。但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模型,具有很好的包容性,给学者们对空间经济学的研究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明确的研究路线。同样,新经济地理学(这里我们把它称为狭义空间经济学)也具有很好的政策涵义。比如,通过狭义空间经济学可以发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即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总是会发展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而经济集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但在一定时期内,恰恰是以区域发展失衡为代价的。那么在这种市场规律下,为了避免区域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就应该选择适当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采取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区域发展的公平性,且在不同的区域,政策力度和重点应有所差异,在不使得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恶化的情况下,发挥核心区域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核心—边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达到帕累托改善。进一步延伸其理论,还可以借助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问题,比如核心地区内部的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等。

四、广义空间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与狭义空间经济学相对应,广义空间经济学讨论的是处于抽象的、一般化的空间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资源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是有形的或无形的。按照前文提到的广义空间的概念,任何处于空间维度的,影响资源配置、生产方式的因素都属于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也就是说,广义空间经济学不仅仅针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实体物质资源,而是站在一个一般抽象化的高度,研究影响空间经济结构的所有具有维度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文化、政治、知识、科技、制度、历史、劳动力素质、生产资料、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这些因素并不一定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及目的,但却是我们从事空间经济学研究时应有的理论高度,是有必要考虑的因素,是进行空间经济学研究应有的研究视角和环境。现实中的空间是异质的,空间结构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在当代,空间还可以是虚拟的、无形的。虽然克鲁格曼在假定空间均质的情况下,研究了最终导致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存在的机理,很好地解释了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但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讲的资源禀赋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异、信仰的差异、经济体制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差异、技术水平的差异、政策导向的差异、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空间经济的发展,共同决定着空间经济结构的形式。所以,在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中,应该从广义空间的视角去分析具体的空间经济问题,并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不是一概而论。

广义空间经济学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经济学分支学科中与空间维度有关的内容,或者说,空间经济学是所有与空间维度有关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空间维度基础上的融合 ②。广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狭义空间经济学、贸易理论、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为什么这些学科可以归为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呢?原因则是它们的理论渊源都是关于区位论的研究,一个基本的研究点就是关于区位上的生产活动及区位选择问题。只是它们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建立的历史环境不同罢了,这些学科都包含于广义空间经济学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们研究目的是大致相同的,都是研究空间范围内生产资料的最优配置问题,都是研究区位生产效率及空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只是区位的具体定位有所不同,且研究重点有一定的互补关系。事实上,我国已有很多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基本认为这些子学科之间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有机的融合[潘峰华(2010) [11],杨开忠(2008) [12],陈秀山,汤学兵(2008) [13],陈飞(2007) [14],梁琦(2005) [15],顾朝林(2002) [16]]。当然,广义空间经济学并不是这些分支学科的一个简单融合,并不是它们之间的简单加总,而是从广义空间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广义空间经济学覆盖内容广泛,不仅包含了狭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企业的区位选择、产业集聚与发散、区域之间的贸易活动等内容。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当前的信息技术、知识科技时代,空间概念已不单单限于地理位置,考虑的地理范围已不限于行政管理的区域范围,而是更关注经济关联密切的空间范围,哪怕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在广义空间经济学范畴内,从微观到宏观层次,我们可以对如下的问题进行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消费者与劳动者行为、产业的集聚与发散、贸易活动、产业集群与产业区、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层级体系、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等。

1.微观层面

企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是城市和空间集聚形成的基础,企业会综合考虑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和收益的关系,而且也会考虑地方文化、消费者特点、地理环境、经济政策以及政府包容性等因素,与核心地区的距离不再是影响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唯一因素。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区位论已经不能完全作为现代企业的区位选择的依据。传统的区位学派主要以物为研究中心,但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人力资本的作用已经趋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把人的行为、人的知识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即区位论应该加强对人的研究,对人的发展、人的智能的发展进行研究 ③。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虚拟化和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区位和生产活动已经不受距离的限制。各种经济生产要素将更多地以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的形式在空间流动。同样,在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消费者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可以利用网络在虚拟空间中与生产商达成交易,而不局限于地理距离的限制,且其消费行为也受文化、信仰的影响,故其边际效用不仅仅是商品的经济效应带来的。和空间异质性相对应,消费者同样存在异质性,且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服务。这样虽然会增强在微观个体行为研究中模型设定的复杂程度,但也会使得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更趋向于现实,更有政策含义。此外,为了加大空间范围内企业、生产资料、劳动力的密度,政府应当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保证交通的便利。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及高校的建设,特别是科研机构的建设及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组织效率,保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2.中观层面

在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中观层面,主要研究产业的集聚与发散、空间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以及产业的集群与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从西方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来看,马歇尔从经济外部性理论研究了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认为产业集聚伴随着如下的经济外部性:劳动力池效应、企业的前后向关联学习效应、知识外溢。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认为产业的集聚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带来规模效益,但韦伯对产业集聚的研究脱离了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物质资源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地区的经济政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文化等无形的空间因素。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从组织变革、生产价值链、经济效率等方面对产业集聚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钻石模型”,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还要靠政府以及地理的集中,而政府应该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产业的集聚是各个要素在结构上的一个动态系统机制变化过程。克鲁格曼的C—P模型,借助冰山交易成本,将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加入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了在贸易自由化和运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产业集聚的内生性。不过,在当今的信息经济时代,运输成本的概念及空间贸易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产业的集聚不仅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而且受到技术水平、人才结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活动的利益来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低成本。因此在研究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时,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基于集聚理论共性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各个地区的特点和社会因素等,这样才能更加丰富产业集群的理论,使得其政策建议更加贴近现实。同样,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目前的空间贸易活动,比如在传统贸易理论中不能解释企业间的外包贸易和以中间产品为载体的企业间贸易。在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中,应该以企业异质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为研究基础,更加注重对微观个体的贸易研究。在政策分析时,要正确认识产业的集聚与发散,注重核心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消除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群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性,在竞争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

3.宏观层面

在宏观层面,广义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机理和区域协调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城市经济体?城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城市会经久不衰?为什么城市之间会出现层级结构?城市的功能为什么会出现多元化?最优的城市规模应该是多大?不同规模的城市应该如何在空间结构中合理分布?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增长的空间失衡?区域之间的交互机制是如何形成的?且这种交互作用与相对地理位置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广义空间经济学中城市模型所要探讨的问题。理论经济学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城市是如何形成的?”该问题也是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关于城市形成问题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内生城市经济学—外生城市经济学—内生城市经济学的演进过程。主要有古典城市与劳动分工学说(柏拉图,配第,亚当·斯密),古典区位论与新城市经济学(杜能,马歇尔,韦伯,艾萨德,米尔斯,亨德森),新型古典城市化理论(克鲁格曼,杨小凯,赖斯,孙广振)。对城市形成研究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从劳动分工角度观察城市经济问题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现代工业城市的本质特点——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以及专业化。如果不理解劳动分工这种人类行为的本质以及它对经济组织的影响和意义,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城市这种宏观经济体的报酬递增本质;另外,城市经济学模型和理论的内生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因为它是空间经济学家对城市问题认识深化以及研究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关于城市形成与城市体系的研究,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地理区位问题,但事实上不仅仅涉及区位问题。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功能多样化,对城市的研究还需涉及劳动分工、城乡关系、产业结构、社会网络、城市关联乃至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以及经济转型等问题。此外,应以广义空间经济学对区域问题宏观层面的研究为基础,对政府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问题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我国目前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现象,政府应该依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实施差异性的财政补贴;通过税收政策及财政政策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实施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发展经济增长极,有效解决城市病、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由外生拉动型转变为内生推动型。

五、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尝试给空间经济学做一个简单的定义:空间经济学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关于具有空间维度的自然、社会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 ④。总的来说,过去的狭义空间经济学研究,过多注重了实物层面以及经济人条件假设下的生产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一些隐性的空间因素,但它们却又是具有历史形态的因素。比如,区域内文化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发展、社会网络的演变、技术进步、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创新、经济体制的改革等。那么,为了更好地在更一般的、抽象的层面研究空间经济问题,应当从广义空间的视角对空间经济问题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空间经济体系。产业的集聚与发散、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消费者的行为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和稳定,进而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经济学研究是一个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径,只有掌握空间经济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所以,必须在更加抽象、一般化的层面发展广义空间经济学理论,完善其理论框架,在错综复杂的空间经济问题面前,重视经验研究,以历史发展观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建设性、更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实现微观与宏观层面的统一以及区域经济传导互动的有效性。

注释

①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崇文书局出版,2006年,第491页。②殷广卫、李佶:《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5-82页。③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年第2期。④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猜你喜欢

区位广义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Rn中的广义逆Bonnesen型不等式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简明经济学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从广义心肾不交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