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战略升级推进空间结构转型

2015-02-12程必定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经济社会城市群

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标志着我国区域战略进入再升级的新阶段,将会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我国区域战略再升级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推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关系,反映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中心—腹地经济社会活动的疏密关系、集聚程度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会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型,每经过一次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已成为普遍规律。纵观中外区域发展史及长期趋势,区域空间结构会发生三次转型。

区域空间结构第一次转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转型,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特征。人类在农业社会时代就有了城市,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农村为主导,而不是以城市为主导。到了工业社会以后,由于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区域中心的趋势显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始以由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空间结构转型。根据世界第一次空间转型先行国家的历史经验,转型发生的标志是:人口城市化率超过20%,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30%,人均GDP相当于目前低收入偏上国家的水平;转型完成的标志是:人口城市化率超过50%,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0%,人均GDP达到相当于目前中等收入偏下国家的水平。

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二次转型,是城市化发展由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的转型,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具有既向城市群聚集又在城市群范围辐射的特征。在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一次转型中,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上升,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初始时期,城市化发展是以单个城市为主导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关联不大,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城市之间在发展中逐步有了关联,相邻城市产生了集群趋势,形成了城市群。由于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比单个城市更大,主导着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这样城市化发展便由以单个城市为主导转变为以城市群为主导,区域空间结构发生第二次转型。根据世界第二次转型先行国家的历史经验,第二次转型发生的标志是:人口城市化率超过50%,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0%以下,与第一次转型完成时期衔接,人均GDP相当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三次转型,是城市群的发展向同城化的转型,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综合特征。在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二次转型中,城市群己成为地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发展表现为相邻城市的资源共享程度和功能关联程度的不断提升,相邻城市也就会由空间上的“群散”状况,逐步形成功能上的“群合”趋向,从而使居民在城市间的社会生活如同处在一个城市那样的便捷,形成同城化新格局。相邻城市的同城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城市群地区空间结构的新转型。这样城市群发展向同城化的转型,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三次转型。无论是成熟的城市群,还是成长的、潜在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向第三次转型。根据发达国家成熟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第三次转型发生的标志是:人口城市化率超过60%,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5%以下,通勤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5%,城市之间的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比例超过20%,人均GDP达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的差异很大,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基本特征是:我国虽然在总体上完成了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一次转型,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但就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而言,转型不仅处于不同的阶段,转型的广度与深度也不同。根据区域空间结构三次转型的主要识别标准,到2012年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率高达62.0%,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2%,人均GDP为57722元,相当于93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第三次转型阶段的前期;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率为46.1%,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2.1%,人均GDP为32427元,相当于5200美元,总体上尚在第一次转型阶段的后期;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率为44.7%,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2.6%,人均GDP为31357元,相当于5000美元,总体上尚在第一次转型阶段的中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率59.6%,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或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3%,人均GDP为46014元,相当于7400美元,总体上已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的中期。“四大板块”的区域空间结构处于不同的阶段,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也导致了区域差距存在的长期性。

在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地域上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支撑带”,并且与“四大板块”战略组合、统筹实施,我国的区域战略再一次升级,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四大板块”的区域战略是一次升级,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果说有不足的话,那就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行政分割现象,“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基本上是分块、分省实施的,或者说各省区基本上是“独建独享”的,这虽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区域差异大的国情特征,却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距的扩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性的严重问题。“三个支撑带”区域战略是对“四大板块”区域战略的升级,特别强调要共建共享,这就消除了“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在实施中存在的“独建独享”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我国区域战略的再升级。由于是共建共享,并且是与“四大板块”战略组合、统筹实施,就会打破过去那种对区域战略分块、分省实施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在不同程度上消解各省区“独建独享”的倾向,从而会加快“四大板块”空间结构的转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空间结构的转型。

比如,“一路一带”及长江经济带的共建共享,东、中、西三大地带都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就西部地区而言,在“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中,西部地区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低,空间结构转型缓慢,由于参与“一路一带”及长江经济带的共建,西部地区可以直接面对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市场,与东部沿海地区一样,也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就能共享对外开放的成果,必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区域空间结构由第一次转型阶段的中期向后期推进,并会很快进入区域空间结构的第二次转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就会从一个大台阶迈上另一个新的大台阶。就中部地区而言,在“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中,中部地区的优势不够明显,由于参与“一路一带”及长江经济带的共建,中部地区向西、向东都可以直通世界市场,就能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作用会进一步发挥,从而拉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由第一次转型阶段的后期向第二次转型阶段的初期转变,加快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东部地区而言,在“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中,东部地区的优势虽然很突出,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却不强,由于参与“一路一带”及长江经济带的共建,东部地区将会从多领域、多渠道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由第三次转型的初期阶段向中后期转变,区域空间结构会进入高级阶段,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地域支撑。

实际上,区域空间结构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区域战略的一次升级,而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会从更深层次、更多方面推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新转型,开拓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前景。

作者简介:程必定,男,中国区域经济学资深顾问,安徽省政府参事,研究员(合肥 230000)。

(责任编辑:口 天)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经济社会城市群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