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途径与措施
2015-02-12张梅,张斌
张 梅,张 斌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00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贯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1]。创新文化就是对文化的创新,包括文化对创新的作用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中国科学院 《关于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自我国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以来,创新文化建设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提出要着重国家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文化,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党的十八大报告也特别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是关键。
农业是国民根基。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领军力量,其创新文化的建设影响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效、社会效益。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分为国家级、省级及地市级,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各省设有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下属地市也设有相应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2]。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广大干部职工在长期的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农村建设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工作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以及预知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随着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及显著成果的凸显,创新文化建设在科研机构中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关于创新文化建设在农业科研机构的应用效果、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效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的评估。本研究通过总结国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创新文化建设历程,剖析创新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总结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效,最后提出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是指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是社会文化和现代意识下所形成的具有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科研领域的特殊体现。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等要素[4]。农业科研文化包括科研价值观、科研哲学、科研精神、科研形象、科研道德、民主管理等内容,它在科研院所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5]。根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关于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理念、标识、园区和制度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为神精、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科学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等,是创新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制度层面是与价值观念相一致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物质层面是与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相适应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业科研院所作为科研机构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文化建设一般具备稳定性、开放性、系统性、自觉性、独特性的特征,这既体现了创新文化建设的一般性特性,也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特殊研究对象、单位性质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文化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6]。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即是要结合农业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农业领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素养,实现农业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事创新,从而形成农业科研机构的整体性文化创新,为实现农业科研工作的高效和谐开展提供沃土[7]。
2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发展及主要存在问题
2.1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个领域广泛开展改革创新。农业科研院所从体制、制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包括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审计、后勤保障、人员管理等方面。1985年3月,我国颁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改革农业科学技术体制,使之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中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8]。文化创新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通过实行分类和合同聘任制,充分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自主积极性,增加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农业科研院所的快速发展,从体制制度和研究理念改变科研机构的物质条件,逐步提升农业科研文化。“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设立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合理进行学科调整,细化农业学科分类,扩大科研人才队伍,努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促进创新管理,形成科研人员激励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和促进科研创新[5]。“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编制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机构,逐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国家级农业科研园区,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财政投入,整合创新资源,进一步完善了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制度,逐步开展科研创新文化研究及建设,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实现了跨时代的进步。“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农业科研院所按照中央规定,逐步推进单位分类,促进体制改革,制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部署,推进管办分离、事企分离,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深入实行岗位绩效制度,推进科研院所保障制度,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健康的、有益创新的科研氛围。“十二五”是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发挥创新的中流砥柱之作用,坚持和把握农业科研院所的工作特殊性,突出农业公益院所的公益性,做好农业科研院所各项制度的完善,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最大化。
2.2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在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在作风建设、学科建设、环境营造、规章制度、工资制度、形象定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取得了注目的成效。但随着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形势的日益更新,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距离,创新文化建设与实际发展形势存在矛盾冲突。第一,人为观念未发生彻底转变,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不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科研奉献意识不强,科研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第二,农业科研领域的整体研究氛围不够健康,科研上自主创新不足,原创性研究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整体学风浮躁;第三,科研投入上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分配不合理,农业重大基础或生产研究投入少,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收支繁杂,制约农业科研院所的持续稳定[9];第四,科技体制改革遗留问题多,各项政策落实时效性低,没有形成系统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影响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领导层对创新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10];第五,创新团队建设没有起到实效,科研人员间缺乏协作动力,急功近利,勾心斗角严重,无法实现重大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11]。
影响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也可以根据其属性划分为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12],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管理、职称评聘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和业绩评价制度等。(2)分配关系。包括绩效工资分配、其他物质福利分配、科研贡献评价体系等。(3)政策环境。指国家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政策扶持制度,国家科研创新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服务规定等。(4)思想环境。主要是指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科技价值观和科技奉献观,科研人员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意义的认识。(5)道德环境。包括科研道德、领导作风、科技行为认知等。(6)学术环境。包括学术活动开展频率及层次,学术讨论氛围,学术研究习惯养成等。(7)人文环境。指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农业科研工作者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8)规章制度。包括科研人员考勤制度、工作场所规章、研究管理制度等。
3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灵魂[13]。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动力支撑,创新文化也需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保持步伐同步。一个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如血液贯穿整个集体,包括价值定位、道德规范、形象特征等,其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否是决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如何保持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始终与科研创新相适应,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个科研集体,创新的主体是人,具有创新能动性的也是科研人员。如何为科研人员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提供创新的环境条件是创新文化建设的主旨。目前,总体来说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较大,生存条件仍有限制。项目研究均以论文、专利等作为衡量指标,过于功利,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不敢进行创新性高风险研究[14]。优越的科研环境、宽松的文化氛围是科研人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也是凝聚人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培育和强化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是科研机构长期发展的保证[15]。因此,如何为科研人才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是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农业学科具有自身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服务对象是国民生存之本的农业产品,重大基础研究和高风险技术研究占主导,要求科研人员的服务性和团队合作性较强。科研人员如何在保证人民生存又进行创新研究的矛盾中取得平衡是农业科研的关键。这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素养,在科研活动导向、凝聚、辐射上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其创新文化建设比具体的创新技术本身更重要。
3.1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依据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组成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科研院所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包括科研环境、管理制度、价值理念、文化形象等,其中科研环境包括创新平台的建设、科研园区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包括农业资源整合、奖励制度及科研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包括科研价值观、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服务精神;文化形象包括机构标识文化、科研成果应用宣传、科研人员形象等[4-5]。
3.2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2.1 营造自由学术氛围,构建和谐创新环境
自由和谐的学术创新氛围是科研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人类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基础科学发明,既不是权力倾轧的结果,也不是名利追逐的产物,而是科学家自由探索、不懈探求的结果。美国、德国、日本等创新成果突出的国家,都注重科学自由的保护,为科学家营造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科技发达国家的学术环境体现出开放、平等、自由、奉献的明显特征,没有官僚主义、金钱勾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从事国民基础研究的机构,更需要社会对科研的宽容态度。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民众的学术认知,理解科研的投入产出关系,保证学术自由,创新无后顾之忧,才能有利于科研机构进行更具创新意义的高风险性研究,体现科研氛围的轻松、民主、灵活,通过弘扬学术民主,崇尚学术自由,为农业科研院所创造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去创新的科研文化环境[16]。
3.2.2 引导科研至上理念,培养科研奉献精神
科研人员的科研价值观是影响其创新成果的主要意识形态。我国科研人员为名、为利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追名逐利反而成为科研的动力。而古今中外的科研历史证明,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才是创新的强大动力。农业科研工作者与土地、农民、生产者合作,要求科研人员有一份科研至上、淡泊名利的服务精神。正确引导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价值理念,培育农业科研院所的服务精神,才能在学术上做到创新要求的求异性、新颖性和综合性,才能加强科技人员对研究趋势的认识,做到把握研究前沿,创新学术思潮,为农业科研工作营造健康积极的研究氛围[17]。因此,通过加强科研人员素质,更新科研观念,激励创新思维,培育农业科研的特色文化理念,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通过以高尚情操、醇和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科研价值取向,为农业科研工作营造最利创新的文化环境。
3.2.3 优化科研创新政策,健全创新制度规范
制度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主要包括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建设。建立高效、激励的内部机制,强化科研内部管理,结合农业科研特色与优势,创新科研机构机制,是增强科研院所内部活力、创新能力和实现飞跃式发展的重要内容[18]。主要政策制度包括:(1)保证科研机构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科研投入在金融危机期间不降反升,表明了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理念[15],确立长期有效的农业科研投入政策,考虑农业科研的多方面需求,是保证该基础科研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的基本条件。(2)与农业科研机构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源于扎实、严谨、规律的工作制度。农业科研院所致力于服务 “三农”,要求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灵活的考核制度相结合,既需要政府的引导,社会的监督,更需要一定的自治权力。(3)人性化的人才管理制度。从人才的引进、培养、流动、管理、激励、评价等方面制定符合农业科研院所性质的相关政策,保证相对稳定且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避免过于行政化、数量化、频繁化的人才评价,规范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庄重、实质性的科研奖励,激发人才创新[19]。
3.2.4 美化人文和谐环境,创建开放创新平台
健全农业科研院所后勤保障制度,保证创新活动的基础物质条件;提升科研院所文化形象,增强农业科研人员的文化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开展与科研文化相适宜的其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广泛的合作交流,促进农业科研交流,有效碰撞产生创新活动[20]。
[1]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高春雨,邱建军,尹昌斌,等 .中国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布局现状、问题与调整思路 [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 (24):592-595.
[3]王真栋 .创新文化对农业科研院所作风建设的作用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 (30):10731-10732,10797.
[4]张红云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建设 [J].湖南农业科学,2007 (4):152-154.
[5]韩常灿,游霖雄,李幼飞,等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探析 [J].农业科技管理,25(6):23-25.
[6]王渝生 .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 [J].民主与科学,2004 (6):47-48.
[7]孙昭宁,王新元,王波 .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概述 [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 (5):54-56.
[8]李莉 .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发展问题研究 [J].科技与教育,2011 (6):76-77.
[9]杨茜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初探 [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1):32-34.
[10]刘文梅,陈曦,陈景顺 .解决农业科研院所改革遗留问题的时间与思考 [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15-18.
[11]卢俊 .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初探 [EB/OL].(2004-02-20) .[2007-10-16].http://www.zhenggong.com/ReadNews.asp?MewsID=669.
[12]阎康年 .中外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对比研究初探 [J].创新文化,2005,20 (2):158-162.
[13]陆建中 .浅议研究所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 (4):23-25.
[14]蒋高明 .怎样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N].中国科学报,2013-07-23.
[15]白春礼 .人才与发展——国立科研机构比较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1-62.
[16]黄群 .德国为研究机构提供独立权与研究自由 [J].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科技战略与政策专辑,2008,16(87):5.
[17]黄小华 .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 (4):37-39.
[18]伍冠锁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地方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4 (2):61-64,72.
[19]李晓轩,李萌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三个问题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 (6):588-594.
[20]蒙秋明,陈真波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J].贵州社会科学,2010 (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