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教育的本源
——生命关怀——云南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的改革与实践

2015-02-12张颖夫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大理体育课

张颖夫

1 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即身体的教育。这种教育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基础,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又是提升生命的教育。

1.1 体育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

体育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从原始社会开始,体育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1762年,卢梭在《爱弥儿》中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的过程,随后西方各国开始使用“体育”这一概念;1902年我国留日学生将“体育”一词引入,我国从此开始使用“体育”这一术语。

“体育”的核心是“教育”。人的生命体现不外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身心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必要条件。被西方称为学校体育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的一个健康的心灵”[1];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开篇中说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生在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2]

因此,体育不仅是一种“生存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它不仅要教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运动来认识体育的真谛——通过运动来领悟身体和精神的关系,运用体育来增强人的体魄和提升人的灵魂,让生命始终充满活力。正如卢梭所说教育最大的秘诀就是身体锻炼与思想锻炼相互调剂。

1.2 体育教育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要让个体的生命焕发出自然赋予的勃勃生机,实现生而为人的价值,首先需要生命的健康,因为“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魄”。[2]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如果你想培养你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健壮起来,以便他们长得既聪慧又有理解”。[3]

2 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措施

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发展性与综合性评价,加强制度建设,从教学管理上使其回归生命教育。

2.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其遗传、成长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以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不同的运动需求。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尽可能考虑每个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体育教育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即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换言之,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身心发展规律,掌握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与自我提升,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大理学院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两年公共体育课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弱势,学会如何用不同的运动方法增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势。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让学生自觉地把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人格的培养完善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与方式。

叶澜教授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4]。以此为据,大理学院重新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从生命的层次来看,体育课是师生、生生共同构建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其目的就是让体育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基于这种对课堂教学的新的理解,大理学院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建构成师生相互了解,学生自我了解,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身体机能的良好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大理学院通过体育教学这一平台,以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生命机体的优化,培养其养护生命的能力,增强其生命活力。“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受生命之美,引导其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培养其积极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提升与发展其价值生命,实现学生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5]

2.2 开展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价

体育课传统的评价方法重技术与技能,轻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把体育弱化成了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生命教育。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通过参与程度、运动技能、体质健康、生命意识四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与程度评价主要从学生是否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参与,体育课所有的活动课堂上不能参与的活动是否能积极主动为教师、同学提供服务,以及在课外是否参与体育比赛和体育社团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把学生课内课外的体育活动全部纳入评价体系。(1)对运动技能的评价:主要是在大一淡化运动技能,强调身体素质和体育人文素质的评价;大二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掌握一到两门自己愿意终身用来健身与娱乐的运动技能,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2)对体质健康的评价:主要是根据教育部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云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结合学校的特点制订出学生健康评价新标准。选取1 000米(女800米)、100米、正握引体向上(女俯卧撑)、头顶前抛实心球(两公斤)、一分钟仰卧起坐五个项目,每个学期各项目进行三次测试。期末成绩以最好的一次为准,并把学生在测试过程的参与度和成绩的提高幅度计入到平时成绩的评定。(3)对生命意识的评价:要求学生自觉地把体育课看成是检验、提高自己身体状况的机会,了解自己当下的身体情况在同学、在全国该年龄段中处于何种水平,知道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改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能通过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甚至有时是凭借毅力与信心,突破自己当下的生理极限,来主动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坚韧自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体育课作业——体育论文和运动后心得体会,让学生思考体育的价值以及运动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大理学院通过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价,把体育课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通过体脑结合的身体教育,达到如卢梭所说的身体锻炼与思想锻炼相互调剂,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的健与美、灵与肉的和谐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最高价值。

2.3 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命健康的成长。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基础,但最终要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大理学院体育学院把在公共体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纳入到教学质量优秀和年终考核优秀的考评之中。制订了《公共体育课改革方案》,要求体育教师上课必须带《学生身体素质测试评价表》与《学生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价表》,在课堂上实时记录学生的运动情况。公共体育课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身体素质测试占30%,期末考试占30%,身体素质五项内容每学期测试不少于三次,每次体育课必须有不少于30分钟的户外身体素质练习;学期考试结束,任课教师必须把两份评价表交给公体教研室主任,由其写出总结报告,并把报告和所有成绩单交给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检查评价。

根据体育教学的三个层次——技能教学、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学院领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指导健康教育和技能教学。学院领导重视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注意加强制度建设,为大理学院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3 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改革的作用

3.1 尊重天赋秉性,解放学生生命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只有认识自我,顺应天性,才有可能顺利地成长,充分地发展;只有尊重天赋秉性,才会真正解放人的生命,放飞心灵,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与快乐。

与传统的体育课更多注重技能的学习或身体的训练不同,回归生命教育的体育课是要求学生主动、自由、充分地参与各项运动。在运动中感受自身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特别是感受自己的毅力与恒心,心理的承受能力,对体育运动的领悟力、思维方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等。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努力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认识自己的天赋秉性,在运动过程中,去体会和发现自己哪种能力增长最快,最喜欢哪项运动,为什么喜欢,或者为什么不喜欢等等。这样就把运动变成理解、尊重天赋秉性的一种方法,成为展示自己、解放自己的机会,成为寻找爱好、享受生活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身心和谐。

3.2 彰显生命活力,感悟生命之美

传统的课堂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反而是压抑了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课,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有欢笑有汗水,运动后能感受到生命力的释放,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生命享受,从而感悟生命之美。大理学院的体育教师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运动中体悟自己自然生命的旺盛与顽强,并使学生从中学会欣赏自己,获取人生的力量,激发生命活力。每个体育教师都将通过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运动的热爱,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快乐。一般来讲,每个生命都有巨大的适应力和潜能,但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只是运用了其中的少部分。体育课是启迪生命、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比如跑步再坚持一会;投篮如何集中注意力,增强自己抗干扰的能力;如何在慢跑中体会生命的厚度与广度;在奔跑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与速度等等。在运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坚持,每一次对自己的超越,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活力的彰显,从而感悟到生命之美。

3.3 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价值多元、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导致学生在大学时期,往往伴随着经常性的无奈感、无助感、挫折感。“大学生中度以上心理不健康症状的比例达15.5%,而有轻度症状者达49%,有心理异常反应者占26.9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五项因子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6]。运动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体育课不但是一种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更是一种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充分运用体育教学,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适当的运动负荷能使人产生愉悦感。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人觉得生命充满幸福感,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运动愉悦感的获得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培养运动者的控制能力,以应付不良的刺激,这种由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沉淀起来形成乐观进取、豁达开朗的良好性格。”[7]

3.4 培养体育精神,形成健全人格

体育是一种生活哲学,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人生修行、修炼的过程,体育运动是世俗生活中一种很好的身心合一的训练。体育比赛不仅是争名次,更是比人格。看似在与别人比赛,实际是在与自己比赛,在比赛中获胜其实最需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手。也就是说,不论是参加运动还是比赛,都关系到体育精神与人格的关系。

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超越自我获得了球迷的尊敬,所体现的是“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牙买加运动员奥蒂参加过七届奥运会,却从未获得过金牌,50岁仍然奔跑在赛场上,体现了“重在参与、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此外,享受生活、遵守规则、团队意识、关爱尊重、公平公正等也都是体育精神的体现。总而言之,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所有这些体育精神,都是优秀人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恒心与毅力是最基本的体育精神。二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锻炼起来的。体育课在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完成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一定的负荷,要克服肌肉酸痛等不适,在运动与比赛中要理智地分析,权衡利弊,抵御自身与外部的各种干扰,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胜不骄,败不馁。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把这些优秀品质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克服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1]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5] 万国华,等.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3):96~99.

[6] 赵立军,乔丙武.高校生命教育刍议[J].聊城大学学报,2005(3):115.

[7] 林伟.高校体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4):87~89.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大理体育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体育课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真正的体育精神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