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2015-02-12张鑫
张鑫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张鑫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现实意义的提法,把握发展脉动,契合国情民意,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是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新航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转变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方向,向着创新创业型本科院校方向进行改革和发展。本文结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与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自然禀赋看,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固有气质,中华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于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禀性。从历史经验看,新中国开启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大门,改革开放更是点燃了人人创业创新的火种,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放开集体经济,发展私营经济等,都是着眼于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发展阶段看,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在加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必须走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之路。中国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格局中占据主动,必须靠创新。世界上资源有限,而人的潜力无穷,这就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哲学意义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解放生产力,更是解放人自身的创造力,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时代趋势看,中华大地正在兴起新的创业创新热潮,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创业创新正在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从客观条件看,人们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需要更多的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难题、形成新产业新业态的产品和服务。从制度环境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广范围内加快流动。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
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了很多工作,总结为四点,即“搭建平台、建设师资、增强意识、培养能力”,具体如下。
(一)搭建平台
2014年12月5日,云南翰文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该创业园由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与云南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是滇中产业新区安宁市小微企业创业园的第一期项目。
云南翰文大学生网商创业园致力于打造“安宁市内最具实力、云南省内具有影响力、全国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园区。园区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创业孵化区、项目路演厅、图文中心、淘宝培训区、快递服务区等服务运营平台和交流互动板块,开展的业务活动覆盖了计算机网络应用、物流、云南高原绿色产品、创意礼品等多个领域。该创业园的成立,为我院师生进行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建设师资
学院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三)增强意识
学院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增强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组织多场次的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介绍国家及云南省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2、收集、整理并印刷创新创业相关资料,供师生学习;
3、在2015级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
这些措施和手段的应用,使我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环境逐步浓厚。
(四)培养能力
1、成立创新创业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为期4天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各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走在了云南省各高校的前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真正“创办创新创业型大学”之路还很遥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学院首先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并逐步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中的“想、敢、做”问题。
(一)明确创新创业的方向与目标
市场需求永远是创新创业的土壤和催化剂。因此,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当瞄准云南的优势产业,以及发展转型升级产业。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优势和特色的问题。
(二)打造创新创业典型,树立创新创业标杆,让师生“想创新创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院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进行了宣传,但师生的反应平平,激情依然不高。因此,我院应该先集中资源,扶持数个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并把他们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典型,树立为创新创业的标杆,大力宣传,让全校师生直观的看到创新创业的成果和好处,充分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三)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让师生“敢创新创业”
目前,学院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公司大多依赖我院成立的“云南翰文大学生网商创业园”这一平台,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和园区管理部门应该非常熟悉国家、省、市的各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并尽快尽量落实;另一方面,我校也应该制定并落实一些师生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解除师生在校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如,教师创办公司,是否可以冲抵部分工作量;学生创新创业,是否可认定学分等。
完善创新创新服务,这要求创业园区完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要求园区管理部门熟悉各项政策,能够及时准确的回答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好咨询服务;能够及时解决师生创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认真研究园区各企业及项目团队的实际情况,变粗放服务为精准服务。
只有尽最大努力和可能免除了师生的创新创业后顾之忧,才能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师生放手一搏。
(四)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让师生“能创新创业”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让师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是提示创新创业成功率的关键。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关键。
1、建设创新创业师资
首先要明确,创新与创业对师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一支在专业上高、精、尖,以及具有活力、思想开放的师资团队;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一支跨专业、跨门类,并有创业经验的师资团队。我校应该按照创新创业对师资的不同要求,进行师资力量的建设。
2、开发课程并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
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三是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1]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5-36
[2]彭文博.尹新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4):55-57
[3]丁波.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0-11
(编辑 崔立华)
G642
:A
:(2015)04-80-03
2015-12-01
张 鑫,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开放、网络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