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如何成功转型创业型大学

2015-02-12寇鸿超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发展

寇鸿超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民办高校如何成功转型创业型大学

寇鸿超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创业型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是大学功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其突出强调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创业型大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的分析,探讨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和特征,并介绍了中国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概述。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在创建高端的研究型大学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民办高校应另辟蹊径,针对建设创业型大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冲突和风险,从内涵及组织特性的基础上,探讨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可行性。选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业型大学将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又一途径。

创业型大学;民办高校;战略转型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发展和完善,这些都推动着大学走向社会进步的最前沿。面对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全新挑战与机遇,大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传统功能,还要凸显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20世纪中后期,创业型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直接参与并服务于创业活动,以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民办高校的战略转型发展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蓝本。本文通过分析创业型大学及其特征,以及中国民办高校向创业型大学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有益探索

一、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民办高校的可行性

(一)应对人才需求的新挑战

社会的变革使得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一方面东部地区不断出现“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存在的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速度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结构性失业问题说明中国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更多受过专门职业化训练的大学毕业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校提出的新的人才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培养重点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面临这种挑战,民办高校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不再是“象牙塔”式内部培养,而是走出“象牙塔”的内外部培养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在竞争过程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资源使用效率较高。民办高校不养闲人、不容庸人,追求教学设施,办学经费的利用率,所以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高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所以民办学校对市场需求变化能够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相对于公办体制,民办体制具有更强的主体利益责任,民办高校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市场的变化;另外,相对于公办学校面临的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制约,民办高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对市场的变化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更快的调节灵活性。总而言之,在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民办高校的体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民办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创业素质更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所欢迎;二是具有发展后劲,个人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突破持续发展的资金制约

对于民办学校来讲,资金来源主要靠自己筹措,主要依靠学费实现滚动式发展,但是在生源不断下降、生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以学养学的道路必将难以为继。[1]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学校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开辟新的财源,创新融资方式。民办高校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捐赠融资、产学研融资等方式。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风险较大,且需要民办高校制度的创新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追求财务稳健的民办高校而言,尝试这两种融资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依靠社会捐赠融资这种外来“输血”的方式由于是非经常性的,而且,当前我国的捐赠反馈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社会捐资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融资规模往往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依靠自身“造血”的融资方式成为现阶段民办高校创新融资方式的可行性选择。

二、民办高校向创业型组织转型的必然性

(一)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必然性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向创业型组织转型的内在要求。从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实际看,培养具有技术操作、创业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是其理性选择和合理定位。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必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合作之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操作能力,向创业型组织转型。[2]传统资源的有限性是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外在压力。传统民办高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学生学费,在经济方面存在两对主要矛盾:一是公益性事业与实质性消费主体的矛盾。作为公益性事业,高校收费受到国家严格控制。但作为实质性消费主体,高校显然受到社会工资水平、材料和设备价格等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公益性事业与实质性消费主体之间的矛盾使民办高校发展举步维艰。二是高校数量增多与基础教育在校生数量减少的矛盾。学费收入以在校生数为基础,而招生规模直接受制于基础教育状况。受人口结构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逐年减少,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普通初中在校生人数为5064.2万人,小学生9926.4万人,分别比2008年减少9.1%和3.9%。与生源日益减少相反,高校数量却呈增长趋势,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达到2409所,比2008年增加146所。[3]因此,依靠传统学费收入来应对不断增长的办学成本已无潜力可言。面对传统资源有限性的压力,有雄心的民办高校必须走创业型之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和吸引力,同时树立市场意识,增加收入来源,增强综合实力。

(二)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可行性

民办高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从产生之初便具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组织属性。民办高校聚集了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及技术传播、生产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民办高校有着强烈的创业精神、经营意识和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在管理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管理先进理念,自主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用人和分配机制方面,能够有效深化聘用制改革,激发员工积极性。在创业的途径方面,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加快推进实施。民办高校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对教育的需求提供适合需要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先天优势,可以迅速将现代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孵化创业成果。

三、民办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性

(一)推进协同创新,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科研实力与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快组织模式创新来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定位,为创业型大学建设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地方高校要不求全但求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依托和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深入挖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要立足地方构建和运用好“三螺旋”模型,通过产业孵化园、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和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强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和效能,增强地区辐射效应。要通过向地方、企业派出教师挂职锻炼和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搭建交流平台和合作桥梁的同时,调查和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实际需求,主动寻求研究课题和合作内容。[4]要鼓励教师多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纵、横向研究课题,既能增加资金来源以壮大自身科研实力,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更要依托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去深入挖掘制约地区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取得双突破。

(二)强化文化引领,营造具有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

毋庸置疑,鲜明的创业文化是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而其具有的面向当前现实的科学理性、保持神圣本色的开放理念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显然都是与国家提倡的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强化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崇尚科学、敢于批判、追求个性、勇于尝试的饱含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研究制定符合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育适宜创业的良好氛围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促进师生积极投身创业活动。要借助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化和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

开源节流是集聚创业资金的关键途径。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办学成本不断提升、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学养学的方式必将难以为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从创业型大学建设相关经验看,以下几个方面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方式:一是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包括食堂、超市、书店、临街商铺和会议室租赁及其他服务机构的利润。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和成立公司等方式,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是重视社会人员在职培训,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四是重视开拓校外捐助。总而言之,要通过校园创业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让创业型大学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零散的自发行动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道路上具有持久的强劲动力和持续的力量源泉。

[1]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2-56.

[2]潘懋元.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3

[3]马志强.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归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7):48-51.

[4]苏益南,等.创业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6):24-27.

(编辑 孙燕瓷)

G648.7

:A

:(2015)04-12-03

2015-12-01

寇鸿超,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