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研究
2015-02-12孙蔡威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培训部浙江嘉兴3400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浙江嘉兴3400
□孙蔡威 卿 瑜(、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培训部,浙江 嘉兴3400)、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室,浙江 嘉兴3400)
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研究
□孙蔡威1卿 瑜2
(1、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培训部,浙江嘉兴314001)2、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浙江嘉兴314001)
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不仅是对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整个社会信仰重建的关键环节。当前,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不足,情感复杂,知行不一,大大制约了其心理认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培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不仅深刻影响其自身行为,而且对于树立和引导社会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浙江省J市部分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问题为分析样本,深入分析当前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现状,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要素
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任何性质的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的背后,都毫无例外地有一个主导价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我们党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战略任务;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核心价值观确立之后,只有获得社会公众广泛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从而成为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思潮,规范社会行为的价值体系,才能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从构成心理认同的要素来看,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所谓理性认知,是指对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知晓度和内涵上的认可度,这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党员干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偏好度和主观认可度;所谓实践认同,是指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社会运行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等问题的绩效认同度。以上三个方面,评分越高,则越容易形成心理认同,反之则心理认同度越低。
但是,公众心理认同的获得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个体心理在成长中渐进地、动态地逐步完成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思想与行为的趋同、动机与行为的统一等复杂地主观体验和感悟过程。[2]因此,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需要不断强化其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培养。
二、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2014年11月,我们向J市政府部门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100%。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72人,女性108人。年龄分别为:20—30岁48人;30—40 岁103人;40—50岁24人;50—60岁5人。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党员干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理认同则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习途径丰富多样
通过调查整理的数据发现,报刊、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大众传媒是传播和普及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在对新兴媒体网络的关注方面,党员干部对新浪、搜狐、腾迅、网易等商业门户网站的关注度要大于对党政网站的关注,特别是求是理论网被选次数为零次。这一方面说明党员干部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更为关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党政网站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在党政网站中,新华网的受关注度最高。
(二)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先进性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在调查中,对于这种比较内化的问题,我们提供了一些谚语和名言让党员干部选择,从而通过间接的方式折射出党员干部人生观和价值观现状。在被调查对象中,45%的党员干部选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对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种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党员干部无一人赞同。60%的党员干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40%的党员干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与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事业是否成功没有明显关系。这说明,当前党员干部不仅有为人民服务、追求高尚人格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较低
在调查中,我们以填空题的形式了解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结果表明,21%的人能完全正确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79%的人能部分写出核心价值观内容。但是在部分写出核心价值观的党员中,有超过50%的人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能正确把握,如部分党员填出了仁爱、道德、务实,部分党员填出了权利、宪政。这些价值观,有的属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范畴,有的则是西方社会思潮,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但在对于“是否应该大力培养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90%的干部认为有必要,另有10%的党员干部一般支持,而不关心、不了解,觉得没必要的党员干部没有;在“您认为党员干部最需要培养的价值观有哪些”这个问题上,“爱国、敬业、公正、廉洁、为民”成为选择频率高于60%的词汇。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多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党员干部个人发展愿望,是否能回应其个人关切,是否符合其内心道德标准,都深刻影响着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喜好程度。在这方面,7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较多,不便于记忆;3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更多吸收传统文化;48%的对象认为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也能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女性党员比男性党员更容易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占到83%。
(五)部分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自觉践行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和“行”不能完全统一。如,90%的党员都认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工作中,能始终做到这几条的不尽理想,近60%的受访党员表示曾经对工作发过牢骚,35%的受访党员表示曾经错信网上不实信息;认为共产党员应始终坚持爱国的占98%,但始终关注社会重大事件的占75%,二者相差23个百分点。此外,在“据你所知,身边是否有党员求神拜佛等问题”时,35%的党员都选择了有。
三、党员干部心理认同障碍的原因分析
综合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当前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不足,影响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1、理论学习力度不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前提和基础,思想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和条件。经调查,党员干部对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局向其推荐的七批学习书目的阅读情况落实不到位,在列出的九本书中,读过其中三本的只占25%,读过三本以上的没有。2、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活动略显匮乏。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0%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而参加过活动的党员干部,其活动形式最多的是讲座和党校学习,活动模式化、单一化。3、长效机制缺乏,目前,J市市县层面尚未完全把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教育培训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结合起来,变成党员干部的制度约束和自觉行动。
(二)多元文化冲击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影响党员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因素较多,如核心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能符合个人喜好,而这一喜好的形成多数源于其对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个人价值判断标准;是否能促进个人成长等。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判断,许多党员干部认为应该把仁义、道德这样的传统文化精神吸纳进核心价值观。此外,西方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冲击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少数党员干部不能辩证地分析、评价西方政治成果,言必西式文明,否定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三)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乱象,制约了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同
市场化改革之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动,社会普遍产生的逐利性行为使个别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如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运行所衍化的某些消极因素,促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个别党员干部中蔓延;经济转型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多发、频发,腐败问题突出,政府公共服务滞后。这些社会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削弱了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同,并进一步制约了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意向。
四、增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有效对策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不仅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整个中国社会信仰重建的关键环节。
(一)增强理性认知
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主要靠理论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清楚两个问题,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什么”就是要让每一个党员干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首先要记住它的构成要素,其次就是要从理论上明晰每一个构成要素的内涵;“为什么”就是要让每一位党员干部了解为什么我们选取了这24个字作为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内容。为此,我们认为应在对三组关系的把握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要在这三组关系中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解决三个问题:1、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需求,更符合中国实际,而西方政治文明,如宪政、博爱、多元主义,则根植于西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二者都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需求所选择和确立的价值观,不存在谁优于谁,谁在谁之上的问题,从而解决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多元思潮冲击造成党员干部思想多元化,甚至信仰不坚定的问题。2、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国家发展实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导力,是能不断引领我们取得实践胜利的价值理论,从而解决党员干部认为核心价值观“空而大”的问题。
(二)提升情感认同
从影响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因素来说,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党员干部个人发展愿望,是否能回应其个人关切,是否符合其内心道德标准,都深刻影响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喜好程度,因此,增强党员干部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要注重三方个面: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说服力,用具体的案例,生动的事实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观既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2、优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体系,从传播主体来看,要积极发挥包括政府机关、企业、社区、部队、学校、新闻媒体、事业单位等主体的作用;从传播形式来看,要通过新旧媒体,多角度、立体式、持续性地将核心价值观宣传出去,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使生活和行进在社会中的人如浴春风、扑面而来,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这其中尤其要避免因灌输式传播而造成的主观排斥问题;从传播领域来看,尽可能的覆盖机关、企业、商场、医院、学校、车站、街道、社区、广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党员干部活动的各个空间。3、增强党员干部的民生福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虽是一个主观问题,但客观决定主观,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为国民(包括党员干部在内)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的权利保障,要想使民众始终对其保持高度认同感是不可能的。[3]因此,必须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公民权益和党员权益,让每一个党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国家所给予的福祉,从而增强其对国家价值观的认同。
(三)强化实践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除了要观念引领之外,更需要行动引领,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不断培养:1、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到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共产党员争优创先活动,不断培养造就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持续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生机活力,使党员干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2、注重建立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建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标,如“富强”上来说,既要关注地区GDP总量,更要关注地区人均GDP情况,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支出、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住房面积等;“民主”上来说,要把党员参与民主生活会情况,遇重大决策党员与党内领导干部权重对比情况、民主公示情况等指标化;“法治”上来说,不断推动预算公开,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记录公开等。这些都可以用来推动各地党员和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1]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wh/jsshzyhxjztx/201402/t20 140220_322792.htm,2014.02.19.
[2]陈佳薇.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李小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2).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万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三虎
D262.3
A
1003—8744(2015)02—0089—05
2015—1—16
孙蔡威(1962—),男,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培训部主任、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卿瑜(1982—),女,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文化、中国政府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