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5-02-12章泽武杨秀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0070广州市外经贸局纪检监察室广东广州5070
□章泽武 杨秀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0070;、广州市外经贸局 纪检监察室,广东 广州 5070)
加快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章泽武1杨秀英2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2、广州市外经贸局 纪检监察室,广东广州510170)
近年来,广州民营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推动广州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广州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总体贡献增速放缓、转型升级力度有待加强、生产要素获取成本较高、市场化服务体系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完善倒逼机制、建设要素市场、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差别化的政府扶持等多方面加以解决。
民营经济;问题;对策
一、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
近年来,广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截至2014年8月,全市实有登记内资市场主体1109532户,注册资本金为13424.87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实有登记340662户,出资总额6604.85亿元;个体工商户实有登记725462户,出资总额152.04亿元。在全市第三产业12万余户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8万户,占比超过2/3,民营经济的主体数量越来越大,日益成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支撑。广州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一是发展更快。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长值6043.30亿元,同比增长11.3%,民营经济增长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0%。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超40%的税收,创造就业人数占全市53%,在广州本土提供了70%的新增就业岗位,形成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从2010年的21.3%增加到2012年的23.02%。民营企业在广州本土提供了70%的新增就业岗位。三是后劲更足。近3年来,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快于全市。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709.58亿元,快于全市21.9个百分点;2012年投资达1158.11亿元,快于全市10.4个百分点;2013年投资达1512.92亿元,快于全市13.9个百分点。2013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34%,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达53.8%。其中,民营工业投资170.6亿元,同比增长62.7%,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全市116个战略性主导产业重大突破项目中,民营企业占四成。
(二)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2012年,广州主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民企达15家,其中恒大地产、南方石化产值超500亿元;20家企业入选全省民企百强。广州涌现了立白、金发科技、白云电器、长隆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国内民营企业排头兵;长隆成为广州城市名片之一。广州培育了唯品会、金域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市场话语权的“小巨人”领军企业。广州壮大了昊志机电、鸿利光电、中海达等一批“专、特、精、新”的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广州打造了林安物流、宝供物流、唯品会、环球市场集团等一批商业模式创新、示范带动力显著的民营企业。民营控股上市公司56家,占全市62%。2012年以来,广州市有5家民营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唯品会、环球市场、欢聚时代、中国手游等4家民营企业包揽了我国2012年在英美上市互联网企业全部名额。同时涌现多个单打冠军,如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领域第一家;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地区,行业众多国际知名品牌中,VTRON品牌自2004年起连续九年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30%以上。
(三)推动广州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
民营经济向新兴产业及产业链高端拓展攀升转变、向集约资源集聚发展转变、向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转变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产业层级日益高端化。民营经济已成为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目前,全市民营企业约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5%,约占会展企业总数的80%,约占A级以上物流企业总数的71%,占电子商务企业总数的95%以上。二是产业布局日益集群化。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新材料、纺织服装、皮革皮具、摩托车、配件产业群等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扩大,产业链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三是产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2个,占全市一半;拥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2家,占全市38%。拥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8个、中国驰名商标66件,均占全市一半。30家企业被评为省首批重点创新帮扶高成长性中小民营企业。
(四)促进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市、区(县级市)、镇(街道)三级机构纵向贯通、各级社会机构横向联合,涵盖科技创新、创业支持、公共服务、融资服务等领域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建成。一是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拓展。14家中小(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基地,数量居全省之首。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材料、集成电路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为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民营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培育了36家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2500多家,在孵企业3852家。全市共有10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一位。16家单位被认定为市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二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共培育了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8家,数量均居全省之首。认定了15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22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三是融资服务平台不断发展。广州民间金融街首期建成开业,集聚小额贷款、典当、担保等35家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民间融资服务。2012年,全市29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获得经营许可证,为全省478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312.79亿元贷款担保。
二、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发展壮大。
(一)总体贡献增速放缓
广州虽然拥有立白、金发科技、佳都、长隆等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企业,但是,总体上来看,民营经济发展仍不够快,经济贡献比重仍较小。2010年民营增加值占GDP比重38.25%,2011年占38.97%,2012年占39.7%,2年平均增加不到一个百分点,离2015年占GDP比重45%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我市入选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只有6家,低于上海的15家,天津的12家,深圳的10家,重庆的10家。
(二)转型升级力度仍有待加强
一是产业链中低端、增加值低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广州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附加值低。在制造业领域,许多民营企业从事贴牌生产和简单的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以广州遍布全城的大大小小专业市场为代表,大量企业从事着传统的“现场、现金、现货”的商品批发和零售;在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餐饮等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上。民营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使它们赚取的利润、创造的价值都很低,并且会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例如环保问题、劳工问题、交通拥堵等等。
二是产业集聚能力弱的状况依然明显。与产业附加值低对应,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呈现出一种自发、零散分布的特征,集聚能力较弱。以广州批发市场为例,广州城内星罗棋布,遍布大大小小的专业批发市场,但批发的产品种类不计其数,商家也只是零散的聚堆在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并没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有个别知名度较高的区域性品牌,例如增城牛仔、狮岭皮革,其业态也表现为“前店后厂”,缺乏高质量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提供,很大程度上是商家扎堆,而并非产业集聚。
三是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严重。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习惯了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发展和扩张路径,并从中获得了一定利润,完成资本积累,但同时也逐渐形成发展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突出表现为企业极其依赖于价格低廉的要素投入,制造出价格低廉的产品而形成的市场竞争力。如今,各级政府都要求企业转型升级,但许多企业要么找不着方向,要么有方向而没有相应的资源去支撑转型升级,例如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跟不上。同时,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于政府的管理不够严格,例如对环保标准的限制比较松,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紧迫感。
(三)生产要素获取成本较高
一是融资难问题依然严峻。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大量的民营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满足,只能寻求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仅融资成本极高,还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以及转型升级。
二是用地问题缺乏制度性保障。广州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对于新建的制造业项目,对项目的产业、投入产出、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格,这些都要求土地的供给实行大项目优先的政策,许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用地需求得不到满足。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等经济发展载体,也是优先满足和供应大项目,许多民营企业只能使用农村的集体土地建厂扩产,或者到外地建厂。
三是人才问题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许多民营企业对人才不够重视,长期习惯和依赖于低工资、低福利,留不住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劳工成本也逐年上升,许多企业又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有专业技能、熟练工人,更是一岗难求。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又舍不得花钱去培养人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瓶颈。
(四)市场化服务体系滞后
一是科技公共创新平台依然缺乏。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科技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需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但是,许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资金有限,单个企业进行科研创新不具有规模经济,需要科技公共创新平台,但广州的科技市场化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尤其是在产业集聚的区域,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较为缺乏,影响了产业水平的提升。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完善。与生活服务业相比,民营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还很不完善,同时,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较为缺乏。这就导致民营企业缺乏中介服务,而这些中介服务,对于规范企业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是行业协会作用不够明显。民营企业的组织能力还不强,抱团发声、行业自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现有的行业商协会,要么官办色彩太浓,要么组织比较松散,号召力和凝聚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沟通政府和企业,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等作用。
三、加快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应当着力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打造优良、优质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让千千万万民营经济各类生产要素竞相迸发,汇成创业、创造的强大动力。
(一)以产业规划倒逼转型升级
要改变民营经济发展散、乱、差,以及竞争无序、市场混乱的局面和发展路径,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应当做好产业规划,以规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规划在追求高端化的同时,也要兼顾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不搞推倒重来,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与当前产业的转型结合起来,兼顾“稳增长”和“促转型”。
一是加快存量的转型升级。对于许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的民营企业,要引导其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不能只停留在号召和宣传上,而应当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例如,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更高的产品质量准入,加强对劳动法律、安全生产等法律的执行力度。对提前完成转型升级任务的,政府予以奖励;对超过期限没有达到要求的,实施严厉的惩罚直至关停。
二是提升增量的高端引领。对于新设、新开的企业,坚持高端引领的方向。鼓励和支持技术含量高、环保节能的产业发展,限制污染型,社会成本高的产业。高端产业并非一味要求大规模,小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有高技术,对中小规模技术型企业,要大力支持其创新创业。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高端引领,其关键在于市场驱动,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主要是硬手段、硬措施,市场才是决定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市场去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低质量的产品,从而实现转型升级;让市场去吸引高技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的方向,主导科技资源的投入;让市场去创新、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二)以要素市场建设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瓶颈
广州的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但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影响着民营企业对生产要素的获得。要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应当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以此破解民企发展的瓶颈。
一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市、区担保体系建设,营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健康的良好氛围。发展民间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互保金工作,通过互保金及政府风险补偿两级增信,为民营企业提供大额中长期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创业投资。继续积极推进科技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进一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CEPA框架下,研究利用香港公司开展对知识产权等的价值评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质落地。
二是加强民营企业用地计划统筹,在制度上做出合理安排。根据广州市产业发展战略,结合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的用地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鼓励民营企业工业项目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使用经依法批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旧”改造政策,大力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在“存量中求增量”,依法妥善处理民营企业产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从立项、土地、招商、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创业园区和基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学习纽约、东京、香港等大都市的做法,吸引企业在商务大楼等设立总部,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办公桌经济”,集约高效使用中心城区用地。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内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园区内土地可按多种用途混合利用,园区内办公、科研用房可按幢、层、套、间等固定墙体界限的部分进行产权分割登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的产权支持。
三是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包括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种类型。在高端人才方面,加快实施“千人计划”,落实资金重点引进领军企业、高管和技能等三个层次的人才,着力解决住房困难、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做好医疗保障、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个性化培训等服务。在技能人才的引进上,全面推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扩大积分入户的名额,加大对人才在广州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提升层次,不断优化人才创业环境,用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到广州市创业发展。
(三)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民营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的竞争者,更要面对国际竞争,因此,构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仅是吸引外国投资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一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应当最大程度地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应当允许民企进入,同国企、外企公平竞争。以法律为依据制定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并逐年压减清单内容。负面清单以外的,无需经过政府审批,由民营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进入。
二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要由过去的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限制,转变为放宽准入,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的监管。减少和限制政府各部门对企业微观事务的干预,增加政府在提供良好营商环境、产业规划、公正执法等公共服务上的供给。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补贴、奖励,改为减少各项政府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以及增加民企产品采购比例等间接的方式扶持企业发展。
三是完善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法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法治化的市场有两层含义,一是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约束政府“有形之手”,二是规范企业的行为,给“无形的手”框定边界。政府的行为,都应当依法有据,法律有明确规定才可为;而企业的行为,则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建议利用广州具有的立法权,加强市级层面的立法,规范政府和民营企业的行为。人大每年要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情况进行调研和质询。
(四)实施差别化的政府扶持
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民营经济发展可能会滞后、无序,因此,广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应当强化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但政府的扶持应当坚持必要和差别化的原则,即将扶持政策限定在必要的领域和环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一是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对于大企业,要注重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吸引集聚更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政府的扶持重点放在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途径进行融资;扶持大企业攻关前沿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利用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契机,鼓励和支持大型民企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实现企业资产重组,提高竞争力。
二是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政府将扶持的重点放在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上。政府只要将规划、土地、环保等政策落实到位,并提供公共服务,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实行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或者实行简便易行的税费核算办法,鼓励大众创业。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应当将最重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向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上,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催生的公共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新,例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信誉的评定,对矛盾纠纷的仲裁、执行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因应形势发展所需,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周权雄
F276.5
A
1003—8744(2015)02—0027—06
2015—1—10
章泽武(1974—),男,经济学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杨秀英(1961—),女,广州市外经贸局纪检监察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