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地方文献中的秦腔记载

2015-02-12武宇林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银川75002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卫固原戏班

●武宇林(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银川 750021)

宁夏地方文献中的秦腔记载

●武宇林(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银川750021)

[关键词]宁夏;地方文献;秦腔;现状

[摘要]宁夏地方文献中不乏关于宁夏秦腔的记载,较为清晰地记录了宁夏秦腔的发端、发展及演变的脉络。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对于保护研究传承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腔发源于陕西一带,至今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为流传,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曾流传至中原和沿海一带,影响和孕育了京剧等数十个地方剧种。秦腔传入宁夏的年代据宁夏地方文献记载大约为清代。陕西秦腔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夏秦腔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固原县志》中的秦腔记载

1.1清末民国时期的固原秦腔概况

秦腔为固原地区流行的主要剧种。清末民初,多由戏剧爱好者组成半职业性江湖班子,串村走乡,赶庙会演出。阵容整齐的为杨郎乡“陈有禄戏班”,演出剧目五、六出,以折子戏为主。民国二十五年(1936),本地职业秦腔戏班“化俗社”成立,班主石林泉、雷霄汉。舞台设在南关菩萨庙,两年后解体。1936年后,平凉“顺德社”、“平乐社”及“镇原”等秦腔剧社在固原地区长期或短期演出,一些外地名演员也先后来本地搭班演出,推动了当地秦腔戏剧的发展。民国二十七年(1938),平凉“顺德社”演员丁醒民等4人来到固原,与陈有禄戏班联合演出,时有女演员赵金花、赵银花登台。民国二十九年(1940)4月,职业秦腔社团“中雅社”成立,箱主余杰臣,社长丁醒民,共和班性质。主要演员有丁醒民、华启民、杨化民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因无法维持而解散。同年,又成立“阳春社”,后改为“新民剧社”,社长丁醒民。民国三十三年(1944)被驻军17军“猛进剧团”挤垮。民国三十五年(1946),“社教剧团”成立,由国民党固原县党部、县政府等筹建。社长丁醒民,主要演员丁醒民、李林平、屈效梅等。该团演职员28人,学员35人,乐队10人,1949年解放前夕解散。[1]858-860

1.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固原秦腔剧团

1949年9月,固原县人民政府收容原“社教剧团”人员,组建“人民剧团”,团长丁醒民,集体性质,政府给予补助,后实行分红制,自负盈亏。1950年,成立县戏剧管理委员会,审查剧目,对内容不健康的迷信、恐怖等剧目禁止演出,建立民主管理共和班制。1951年,上演剧目51本。其中,现代剧12本。截至1953年,固原地区上演剧目70余本,主要有《蝴蝶杯》《彩楼配》《玉虎坠》《回荆州》《辕门斩子》《周仁回府》等。始演现代戏《穷人恨》《血泪仇》《白毛女》等。1954年3月,“人民剧团”改为“新声剧社”,后又改为“新声剧团”。是年,开始排演历史传统剧,并增加演出《陈妙常》《天仙配》《劈山救母》等。1955年,新声剧社实行导演制,1957年实行工资制。是年,新声剧团保留上演剧目65本,折子戏30出。1958年,提倡演现代戏,主要剧目有《阎王寨》《两颗铃》《三里湾》《梁秋燕》等。1959年,新声剧团共有演职人员53名,主要演员有金保林、冯正平、崔占山等。是年,该团参加宁夏首届音乐舞蹈戏剧会演,秦腔《阎王寨》获优秀节目奖。1960年,固原剧院落成。1961年1月,固原新声剧团与西吉、隆德县剧团合并为固原专区秦腔剧团,人员精减40%。1962年,固原专区秦腔剧团改为固原秦腔剧团,下放固原县管理,改固定工资为分红制。1964年,固原秦腔剧团演职人员73人。此时,对上演的

剧目分类管理,提倡剧目31本,允许上演97本,禁止上演16本,修改11本,共计155本。此后,重视现代剧演出,先后排演《夺印》《李双双》等现代大型剧目11本,中小型剧目16本。1964年以来,禁演传统历史剧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排练演出均停止。1966年“破四旧”中,剧团所有传统历史剧本、服装、道具均付之一炬。1970年1月,固原秦腔剧团撤销,成立固原地区秦腔剧团,为全民性质事业单位,开始演出小歌舞、革命现代折子戏。固原地区秦腔剧团设立训练班,学制5年,学员30名。1974年,演出大型革命现代剧目。1977年始,演新编历史剧。1978年以来,传统历史剧开禁上演,场场爆满,演出主要剧目有《三滴血》《十五贯》《软玉屏》《铡美案》《周仁回府》等。1978年3月,固原县文艺工作队成立,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要以固原秦腔剧团老艺人组成,演职人员50人,以演出秦腔剧为主,大多在农村巡回演出。上演剧目37本,折子戏14出。1980年以后,由于影视艺术冲击,观众审美情趣变化,秦腔剧在县城的观众锐减,地、县剧团多在农村演出。1985年10月,固原县文艺工作队改为县文工团,招收培训学员,改演歌舞,停演秦腔剧,部分秦腔演员改行,1989年12月撤销。1990年,固原地区秦腔剧团演职人员99名。其中,演员37名,乐队35名。剧目总数99个,其中,传统剧目43个,本年演出186场,观众51万人次。[1]859-861

2 宁夏中卫文献中的秦腔记载

20世纪40年代末,“中卫塞上剧团”长期驻留演出,其中聚集了西北秦腔界的名角:黑头田德年、工青衣兼闺旦杨金凤、坤旦屈效梅和田小兰、须生泰斗丁振华、丁醒民、袁新民等。1949年解放前,一些演职员染上毒瘾,每况愈下,剧团散伙,一些人去了陕西西安、甘肃平凉、中宁、银川等地的秦腔社团。其后,民间秦腔热爱者曾组织过新的秦腔演艺团体,暂时占领中卫戏园子。1954年,中卫剧团步入正轨,其代表人物之一为李发明,祖籍陕西关中,能文能武,工于须生,熟知百多本戏文,1949年解放前后,唱红甘肃兰州。开门戏有《下河东》的赵匡胤、《三换衣》的杨延景等。另一位重要人物为马元才,回族,祖籍固原,工于青衣。与李发明有师生之谊,曾随李发明从兰州演唱秦腔直到靖远。开门戏有《贺后骂殿》《卖庙郎》《皇姑打朝》等。1954年,李发明和马元才等人从甘肃靖远来到中卫演出,声名大震,县里领导执意挽留,故改变了东行之念,定居中卫,进入中卫剧团。此时,中卫剧团招收首批学员:闫素贞、张淑英、张桂兰、徐凤英等。由于名角的传帮带,秦腔新人不断涌现,如小生万生金等,中卫秦腔再现辉煌。主要上演剧目《黑旋风李逵》《何泽民》等。由万生金和马元才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倾倒无数观众。1955年,肃反运动中,李发明等3人被判刑入狱,中卫剧团几乎垮台。1956年3月,“地方国营甘肃省中卫县秦腔剧团”成立,巩润生为团长,招收第二批学员,有赵永庆、沈兰芳等21人。随后,县领导从银川专署聘来团长武柱国及武教练马全国,都曾是“觉民学社”康正中的弟子。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秦腔学员功夫见长。此时,主要上演剧目有《打金枝》《白玉钿》《齐双会》《孔雀东南飞》等。1957年底,招收第三批学员:田秀兰、尹桂芳等。同年,李发明等3人先后回到剧团,中卫剧团再次强壮,演出剧目更加丰富,有《三滴血》《唐知县审诰命》等。学员中的闫素贞、张淑英等成长为主力演员。1958年,巩润生去西安参加西北戏剧观摩演出之际,引进了陕西咸阳剧团生旦净丑皆能的曹通民为中卫剧团导演。1961年大精简运动中,中宁县剧团合并于中卫秦腔剧团,团长为刘笳声,人员130余人,演出阵容强大,居宁夏各地秦腔剧团之首。此时上演剧目有《追鱼》《杨八姐游春》《劈山救母》《秦香莲》《杨门女将》等近百部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剧目。至1964年,中卫秦腔剧团到农村、到部队,演遍宁夏各市县,每年演出700多场,备受群众欢迎。1968年初,中卫秦腔剧团被撤销,人员分流到工厂及商业部门。不久,剧团恢复,但几年后消亡。[2]90-97

3 《宁夏掌故》中的秦腔记载

3.1中卫秦腔“诚意班”

早年,中卫是西北水旱交通要道,各地商旅络绎不绝,商贸繁荣,故产生了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酬神赛会也需要戏剧助兴。于是,在清末光绪年间,由地方人士及商旅倡议成立了秦腔戏班,取中卫县城隍“诚意伯”的爵名,定名为“诚意班”。戏班设在城隍庙西侧的小地藏寺院内,众人集资购置了戏箱、乐器等物品。戏班开始招收学员,并付给学员家长50串文钱,并立有字据,学员寄养于城隍庙名下。戏班从陕西请来教练,教学员学戏,其他事务皆由县城隍庙会首管理。中卫人爱看秦腔、懂秦腔、会评价角色。而“诚意班”的艺人为陕西正规科班教练所培养,一切按照旧戏演出规程,每一出戏先以“武场”开场,打锣敲鼓,后是“付末”(坐台)登场介绍剧

情,其后,正式演唱戏文。剧终,则以吹奏大喇叭终场。秦腔“诚意班”的组建,丰富了中卫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该戏班自清末到民国,延续近30年,从兴到衰,老艺人相继谢世,外来江湖戏班因难以维持而离去。兼之当时马鸿逵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年年抓兵,城乡萧条,戏班最终散伙。[3]146

3.2光盛班与“孙葫芦”

1918年,朔方道道尹陈必淮为母亲祝寿,从陕西请来秦腔戏班“光盛班”。其班主为孙广乾,因其秃头,人称“孙葫芦”,光盛班也因此被称作“葫芦班”。孙广乾也是戏班主要须生,博学多艺,各个行当无所不会,可顶替任何角色,故有“戏包袱”美称。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秦腔艺术教育家,所亲授的党甘亭,以旦角出名,后改唱须生,成为甘肃省著名秦腔演员。1935年,宁夏成立“觉民学社”时,光盛班中的李长清等不少艺人都成为该社的教练与骨干。1934年,军阀孙殿英攻打宁夏,抢走光盛班的全部戏箱,该戏班遂告解散。班主孙广乾开始了流浪演艺生涯,先后组织过几个小戏班,碾转于宁夏各地农村,直到1948年病逝。“光盛班”在宁夏维持近20年,对宁夏秦腔艺术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3]152

3.3“觉民学社”名称由来

“觉民学社”成立于1935年5月,是宁夏有史以来第一个集秦腔表演与秦腔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当时,任宁夏省建设厅厅长的魏鸿发先生,思想开朗,知识渊博,酷爱秦腔艺术,早在1928年夏,在甘肃省成立“觉民学社”,首任社长。不久,调往宁夏任职。1934年冬,隶属甘肃“觉民学社”的“正俗分社”全班人马来到宁夏演出,魏鸿发四处奔走,以“正俗分社”人才做基础,于1935年5月,促使“宁夏觉民学社”在宁夏省城(银川市)正式成立,沈和中任社长,何振中任副社长,王庚寅任总教练。[3]145

通过以上宁夏地方文献记载得知,首先,宁夏秦腔早在清代就从陕西传入,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固原、西吉、隆德、中卫、中宁、银川等地,均成立有民间专业秦腔戏班。如中卫“诚意班”(清光绪年间)、“光盛班”(1918)、“觉民学社”(1935)、“化俗社”(1936)、“中卫塞上剧团”(1945年前后)等。早年的骨干演员及教练,大多来自陕西,并培养了一大批宁夏本土的优秀秦腔新人。民间秦腔组织的名称也由“戏班”—“社”—“团”发生变化,各个社团都招收学员,使宁夏当地秦腔演员增多,队伍壮大。然而,在国民党统治的战乱时期,秦腔受到一定影响,后来成立的“中雅社”、“阳春社”、“新民剧社”、“社教剧团”都昙花一现,相继解散。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人民政府组建的秦腔剧团,基本上稳步发展,各市县均成立有秦腔剧团,其属性从集体性质,经历了分红制,最后确定为全民性质事业单位,秦腔事业可谓兴旺发达。然而,从1964年开始,传统历史剧目被禁演。“文化大革命”期间,秦腔遭重创,演员严重流失,很多传统剧目消亡,为秦腔低迷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传统秦腔历史剧得以开禁上演,秦腔进入复苏时期,再现辉煌。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影视、音乐的冲击,宁夏城市地区秦腔出现萎缩现象,县城的秦腔观众减少,固原地区秦腔剧团及各县文艺工作队多在农村巡回演出。截至1990年,宁夏各地县公办秦腔剧团大多撤销,但农村地区的民间秦腔团体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通过地方文献中秦腔的记载及其现状调查可知,宁夏秦腔事业经过了几个世纪曲曲折折的发展延续至今,呈良好发展态势,公办与民办形式相得益彰,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焕发着青春,依旧是宁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而上述地方文献中关于秦腔弥足珍贵的记录,则清晰地记载了宁夏秦腔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地方志书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起到了保护传承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固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刘忠群.古城的风雅——中卫传统文化撷英[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

[3]胡迅雷.宁夏掌故[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4-11-05 [责任编辑]李金瓯

[作者简介]武宇林(1955-),女,教授,文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民俗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志·宁夏春节》(项目编号:JRZCH201021)的相关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4-0107-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2.8;I236.41

猜你喜欢

中卫固原戏班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中卫:如何从“贫瘠甲天下”到“中国凤凰城”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适生乔木选择初步研究
中卫,一座城和它的美好
宁夏中卫古生物化石资源研究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固原出土一枚汉代五铢压胜钱